今天早上刷到一條新聞,說是威海暴雪持續三天三夜,積雪深度達74cm,刷新全國紀錄。在感慨凜冬將至的同時,亦不禁感歎大自然的威力。


    恰好這本小說上一章剛好寫到青州之事,而威海正處在古青州的最東端,因此作者的腦回路不禁大開,胡思亂想了很多。


    剛剛心思走神,又翻閱了很多舊新聞,發現古青州之地還真是多災多難,但總體來說無外乎兩種災難,大旱和大澇,旱澇並舉。


    結合上一章的內容,茲以為,還是跟青州這個地名以及所處的位置有關,試分析如下。


    事先聲明:作者不嘩眾取寵,亦不宣揚迷信,隻當是‘事後諸葛亮’,而且是借著生搬硬套五行的內容,試圖以五行的知識解釋這種現象。說白了,作者就是個寫小說的,我就隨便一寫,你就隨便一看,切不可以當真,當真你就輸了,科學都解釋不了的現象我能解釋個嘚啊。


    此外,本章節如果有不當的地方,作者將第一時間刪除。


    當然了,也有可能是作者多想了,因為都沒有人看,自然就不會有人提意見,所以被人看到的概率幾乎為0,這還不是想咋寫就咋寫,哦了個耶!


    (意思是解釋權在我,我說刪就刪,哈哈……手動滑稽、狗頭保命)


    本章內容隻分析古青州的情況,不牽扯其他地區,不摻雜個人感情,至於威海暴雪,作者亦不作分析,不要過分解讀。


    青州處於東方,屬木,東方木旺,木旺則水縮,水縮就是水少唄,水少肯定就旱唄,所以忌見木、火的年份。


    因為見木為幫扶,木越旺水越少;而木生火,木旺則火旺,火旺亦能把水燒幹。


    縱觀曆史上山東大旱的年份,能查到的記載如下(主要是某度上的搜索),第一條記載為:1637年-1641年,崇禎大旱。


    1637年,丁醜年,丁屬火,醜為金庫。金入庫不能生水,所以水少而火旺,忌夏季火旺,所以這一年的記載為‘夏旱無麥’、‘大旱米饑’。


    1638年,戊寅年,戊屬土,寅屬木。木克土,忌春天木旺,土受克而不能製木蓄水,所以本年的記載為‘春大旱,井泉大竭,黃風時作,飛沙滿天’。木盛生風,故知風大。


    1639年,己卯年,己屬土,卯屬木。同上,忌春天木旺,果然,本年記載為‘自正月不雨及六月、七月大蝗,歲大饑,人相食,流民載道’。


    古人言:“旱極而蝗。”意思是大旱之年往往伴隨著蝗災,而六月、七月為夏季,火旺,旱之極也,故有蝗災,這樣解釋很合理吧。


    1640年,庚辰年,庚屬金,辰為水庫。金克木,木受製,而且金又生水,水應該旺才對,看似這一年應該太平無事,可是仔細一分析,就不是那麽回事了,因為辰為水庫,何為水庫?可以這麽理解,水庫就是水池,意思就是把水收入水池中保存起來、隱藏起來。


    把水藏入水池中這水還能用嗎?


    很顯然,不能。


    不要抬杠說水池中的水隨時都能取出來用,按五行理論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必須逢衝、逢合這庫中之水才能用。(不要用科學理論來解釋,五行的世界不是科學的世界,他倆不一樣)


    而且這一年中,金生水,生的再多也隻能藏於水池中。同上,別抬杠,說什麽水滿則溢,可以把這個水池看作無限大,生再多的水也能存得下。


    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明白‘水多金沉’的道理,水多金沉,金沉入水底,導致金無法克木,這樣金就沒辦法再起作用了,而木、火不受影響,該旺的還是旺,所以這一年肯定繼續旱啊。


    而且更可怕的是,庚金為肅殺之物,而水多生寒,可知這一年中整年都不太平。


    果然,這一年的記載為‘春不雨,六月隕霜,十月鬥米二千。井泉涸竭,芽花不開,果不實,牛羊不孕,雞鴨不卵,婦人不孕。冬,人相食’。


    看到沒,慘烈至極,同時也坐實了庚金為肅殺之物以及水多生寒的證據。


    1641年,辛巳年,辛屬金,巳屬火。火克金,春夏木旺火相,辛金無用,故而‘旱災加蟲災,無麥無秋’、‘樹皮皆盡發瘞而食’。


    但是秋冬以後,金水當令而旺,巳中所藏丙火,合辛而化水(丙辛合化水),水複生,而木火受製,所以持續了五年的大旱到這一年終於結束。


    雖然記載沒有明確說明是在幾月份結束的,但依作者推斷,必然是在冬月前後,水旺之時。十月為亥,壬水當令,壬為天河之水,衝奔無勢;十一月為子,癸水當令,癸為雨露,能滋養萬物,故知大旱是在十一月結束。


    第二條記載為1665年和1785年。


    作者為什麽要把這兩個年份放在一起呢,因為實在是太巧了,這兩年都是乙巳年,乙屬木,巳屬火,木生火,木旺火相,忌春夏。


    果然,這兩年的記載中,也是慘不忍睹,而且多有這樣的字眼,‘山東六府旱災’、‘麥田顆粒無收’、‘春饑’、‘六月大旱,飛蟲蔽天,墜地如蜣螂’。


    以及‘春夏大旱’、‘秋九月不雨至是年秋七月,大蝗。人有不辨路徑為蝗所食者’、‘春無雨,至於六月始雨,歲大饑’、‘春颶風連月,損瀕海麥苗,夏六月大熱,人多渴死……秋大旱’。


    單看字麵意思可能根本無法想象當時的慘烈,畢竟我們沒有親身經曆過,作者也不想感情用事,亦不會妄然煽情,請自行理會。


    第三條記載為1875年-1878年。


    (估計是寫錯了,因為這一階段的內容是從1874年開始的,所以作者按1874年開始分析)


    1874年,甲戌年,甲屬木,戌為火庫,火通根而旺,木旺火旺,水無生機,故春夏連旱。


    1875年,乙亥年,乙屬木,亥屬水。水生木,春天木旺,木旺則水縮;夏天火旺,火旺則耗水;所以這一年的記載為‘春夏旱無麥’,這一點作者能理解,但是接下來的‘秋歉收,冬無雪’,實在理解不了,秋冬金水旺,乙木受製,水複生,為啥還會‘秋歉收,冬無雪’呢?(望指教)


    1876年,丙子年,丙屬火,子屬水。水克火,春夏木旺火相,水不能克火,但是也到不了水耗盡的地步吧,而記載為‘春大饑,草根樹皮食之為盡……秋歉收,大疫,死之甚眾’。


    說實話,這一年的記載作者實在理解不了,雖然沒說是大旱,但是‘大饑’是怎麽來的?而且秋冬之後,有丙火暖局,怎麽還會出現‘秋歉收,大疫,死之甚眾’的情況呢?(實在理解不了,莫非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可是作者搜索之後也沒發現重大事件啊,真是令作者費解)


    1877年,丁醜年……


    哎,啥也不說了,竟然又跟1637年重逢了,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1878年,戊寅年,還有什麽好說的,肯定跟1638年是一樣的唄。


    由於搜索丙子年事件的原因,作者突然有了新發現,1877年和1878年的大旱是有明確記載的,而且被後世史學家稱為“丁戊奇荒”。


    這次大旱從1875年開始,持續四年,幹旱程度為200年一遇,餓死的人達千萬以上。


    唉?


    為什麽沒提到1874年的情況,難道那時剛露苗頭,沒人在意嗎?


    還有啊,為什麽1879年就沒記載了呢,還有1880年呢,這兩年的情況不應該跟1639年和1640年是一樣的嗎?


    真是越來越令作者費解了。


    至於第四條記載,1927年-1929年,我看也沒必要繼續再分析了。


    果然,一味的信奉五行學說是不對的,是不科學的,畢竟科學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時代的事物,該接受的還是得接受,越快融入新世界越能體會到新快樂,何必給自己找煩惱呢。


    好吧,就到此為止吧,以上內容一派胡言,各位看官就當看個熱鬧罷。


    最後,


    瑞雪兆豐年,祈願威海平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趙雲是我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微清風入我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微清風入我心並收藏三國:趙雲是我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