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繼位了,仁宗啊……”
書院裏,李希燭看著於靈前登基的太子朱高熾,心裏沒有任何意外的情緒。
因為他已經對永樂帝表明了自己的意誌。
他管大明,那麽永樂帝就會選一個治世之君。
如果他不管大明的話,那麽大明為了對抗來自四海的敵人,就需要一位能征善戰的皇帝。
除此之外,李希燭的老家也是大明朝。
隻是,他的老家那裏的大明朝早就已經發展到了第十幾位皇帝的時期了。
也正因為如此,李希燭知道永樂帝選繼承人的這段曆史。
即便沒有他幹預,永樂帝最終還是選擇了太子和太孫父子。
太子繼位,史稱仁宗。
仁宗在位不久便病死了,於是就由朱瞻基繼位,史稱宣宗。
這父子倆就是後來在史書上記載著開創了仁宣之治的正主。
隻是,在他老家那裏的史書上還記載著,仁宗繼位後,漢王叛亂謀反,興數十萬大軍要進京勤王。
結果自然是失敗了,仁宗僅僅隻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輕而易舉的就瓦解了漢王的根基。
不久後仁宗就病死了,朱瞻基靈前繼位,然後順著自家胖爹給鋪的路走下去,收拾了自家叔叔就跟看天時收果子一般的簡單。
“這個世界的曆史發展雖然也是大明,但如果漢王不傻,恐怕根本不會做謀反叛亂這種自掘墳墓的時間,除非有外人支持他……”
李希燭摸了摸下巴,喃喃道。
這是一個個人武力就能夠決定百萬大軍級戰爭勝負的世界。
而他作為人間第一人,自然也能夠輕易的玩弄人間的規則。
有他在,大明亂不了,漢王也不可能以起兵謀反的手段來篡位。
而且,姚廣孝恐怕也不會任由漢王作亂。
隨後,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李希燭的預料。
漢王沒有起兵謀反,而是以親王的姿態繼續定居京都。
於是,朝堂上就有大臣參了漢王一本,說他一直不去雲南就藩,定然是有了謀反的心思。
漢王大怒,借著仁宗一直以來都維持的仁義形象大放厥詞,說自己留在京都是要幫兄長管理軍隊,這是先帝還在世的時候定下來的。
然後漢王又在私下裏找仁宗談話,說什麽自己不想去雲南那種苦寒之地,生怕一輩子都見不到哥哥和弟弟了,還把永樂帝搬了出來,說先帝生前最大的遺願就是要讓他們兄弟三個和和睦睦,兄弟齊心。
好家夥,這根本不像漢王能夠說出來的話。
在外,他占了兄弟情義。
在內,他還占了對先帝的孝義。
要說漢王的府裏沒有一些軍師幫他出謀劃策的話,根本沒人信。
而後又過了一段時間,漢王開始越發的低調起來。
任誰看了都會疑惑這孫子是不是轉性了?
不過很多人都明白,漢王這種人怎麽可能會轉性。
凡有血性,必起爭心。
要讓漢王老老實實當一個王爺的話,他當然不可能滿足。
畢竟,他跟著永樂帝南征北戰了一輩子,永樂帝可是一直都通過暗示和畫大餅來誘導他發力的。
這也使得漢王一輩子的目標就是朝堂上的那座皇位。
而現在,漢王的低調隻是還沒有找到時機,他可能在藏拙,就像當年的燕王朱棣一樣……
……
永樂帝駕崩後不久,雞鳴寺裏便有通天的光柱聳立而出。
同時,一卷仁宗親筆的聖旨在光柱中冉冉升起,綻放著聖輝。
光柱下,一個英姿勃發的男人站在那裏,渾身上下都充溢著強大的氣勢,宛如一尊不敗的戰神。
甚至,在這個男人的身上還升騰著一股股太陽真炁凝結的光焰。
顯然,他已經跨入了日練,成就太陽天人之尊。
“馬和,你終於掌握了天啟的力量……”
而在不遠處,黑衣聖僧姚廣孝跌迦而坐,開口微笑著說道。
他的眼中有一抹莫名的神色,仿佛有水波在其中生了漣漪。
“多謝師傅……”
繼承了天啟境的力量後,馬和伸手將那一卷空中的聖旨摘下來,然後跪倒在姚廣孝麵前,一雙眼睛頓時就濕潤了,開口恭敬的說道。
他並沒有因為掌握了人間絕頂的力量而感到高興,反而很悲痛。
因為,姚廣孝將天啟的力量傳承給他的話,就證明對方要走了。
“莫哭,我的徒兒,老和尚是要繼續追隨先帝了,這是好事情……”
姚廣孝咧嘴一笑,抬手將一串佛珠交給馬和,然後便悄然而去。
他走過山川,跨過河流,路過了皇陵,又行過景山書院,被李希燭的神念分身問了一聲欲何處去。
姚廣孝沒有任何猶豫,非常平靜的開口說道:
“下地獄……”
李希燭又問道:
“為什麽要下地獄?”
姚廣孝沒有轉身,反而繼續一邊走著一邊說道:
“因為他在等著我去救他……”
李希燭聞言沉默了一下,而後才拱了拱手,道:
“前輩走好……”
姚廣孝聞言哈哈一笑,而後就背著手,那麽逍遙自在的走去了。
我們都是有罪的人,上不了天堂,隻能下地獄。
他先行了一步,落在地獄裏受苦,若見了太祖,隻怕更是要膽戰心驚了,畢竟他搶了侄子的皇位。
那麽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
姚廣孝走後,新的天啟境來到了書院。
馬和,這是他的名字,還在燕王府時候的名字。
後來,他在永樂帝的支持下多次下西洋,同時有了一個新名字。
而現在他回來了,繼承天啟境的傳承,成為了大內的新守護者。
再之後,馬和就成為了景山書院的客卿。
他可以在景山書院裏得到類似於長老的待遇和地位。
而書院則可以得到他的力量幫助,當然這種需求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生,但李希燭依舊選擇了讓馬和成為景山書院的客卿。
這也是他和大明的更深一層的綁定。
而後,李希燭的神念分身又去了一趟天下各地。
他親自邀請了一些人成為景山書院的客卿。
有人答應,有人拒絕。
答應者自然是得到了與馬和一樣的地位、待遇和要負責的義務。
拒絕的也沒關係,李希燭也不在意。
畢竟他這一趟主要是為了讓書院交友天下而已。
這種事,隻能有好意,不能有惡意。
而直到李希燭來到了姑蘇劍門的時候,正好遇到了劍門百年難遇的一件大事,劍聖之位更迭戰。
在姑蘇劍門,劍聖的位置要麽是繼承,要麽是挑戰。
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代表了劍門的某種古老的說法。
前者是守矩,後者是破矩。
無論是哪一種,當代劍聖都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而現在,就是有人要挑戰慕容白,奪下劍聖之位。
而且,挑戰慕容白的就是慕容白的親子,慕容青。
然後,李希燭就坐看了一場劍聖之戰。
慕容白是太陰天人,並且在三尺浩然劍上走出了樊籠,有了隻屬於自己的縱千裏的大河劍氣之道。
可以說,他在神意境的路上已經走到了門口。
除了神意境之外,他就是劍意道路上的第一人了。
隻可惜,他走到盡頭依舊無法破境,成不了真正的大成神意境。
可他明明已經超脫樊籠之外,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卻又怎麽無法破境?
對於這一點,就算是李希燭都不得而知。
可能,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瓶頸的存在。
有了瓶頸的限製,你再怎麽驚才絕豔,無法突破就是無法突破。
這可能與天賦有關,也有可能與資質有關,甚至和才情也有關。
而今天,慕容青挑戰慕容白的時候,展現的同樣是三尺浩然劍。
隻是,他似乎並沒有像慕容白那樣修出了縱劍千裏的大河之劍。
他的劍,就是三尺浩然。
一劍在手,禦於身前三尺,抬手一擊,便似有一劍生世界。
轟!!
天穹之中,流雲四散,隻因有一掛劍氣大河在浩蕩。
狂暴的劍氣大河奔騰出洶湧澎湃的洪流,撞碎了阻礙,揉碎了流雲,宛如一頭怒龍飛破虛空,其身形之修長,猶如搖掛天際三千丈。
那就是慕容白的大河劍氣了!
而且是全力施為的大河劍氣!
而在大河劍氣之中,慕容青卻一步一步的貫穿了劍氣的洪流,他頂著洶湧澎湃的劍氣,如若無物。
隻因為在慕容青的周身三尺之中,存在一個集浩然與劍的世界。
那似是最中規中矩的三尺浩然劍,沒有任何的改動,更沒有任何的變化,唯有一點浩然常存於身。
可是,就是這麽一個看上去循規蹈矩修成的劍道,卻劈開了慕容白的大河劍氣,以碾壓之勢橫渡了過去,一指如劍,擊潰了慕容白。
轟!
隻見,天穹之中大河散,百萬劍氣化做一場碎屑的雨。
一襲青衣的慕容青則勢如破竹的來到了慕容白的麵前。
抬手一指,他點破了慕容白的三尺世界。
相比起慕容青的三尺世界,慕容白的三尺世界實在是太脆弱了。
可能在其他的天人境強者的眼中,慕容白的三尺世界很強大了。
但在真正的劍道至尊的眼中,這樣的三尺世界,就像是一個氣泡一樣,輕輕一戳,就能直接戳破。
因為,慕容白的劍道重點並不在三尺世界,而是縱千裏的大河。
“父親,你輸了……”
慕容青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很平靜的說道。
就像,他口中的這一句話代表的僅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嗯,為父輸了,青兒,以後你就是劍聖了,哈哈哈哈哈……”
慕容白也沒有任何的沮喪的情緒,反而一陣大笑,快慰異常。
似乎,在這對父子倆的眼中,姑蘇劍門當代劍聖之位的更迭,真的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好事。
於是,劍門的劍聖更迭了。
慕容白的親子慕容青,成為了劍門的當代劍聖。
李希燭看過這一戰後,對慕容青有所讚賞,稱慕容白輸得不冤。
因為在李希燭的眼中,看到的不是劍法的中規中矩,而是慕容青的大成劍意裏蘊含的那一道意誌。
沒錯,慕容青是大成劍意,真正的天人神意境。
而通過那一道意誌,李希燭仿佛看遍了慕容青的練劍之路。
那是一個與慕容白一樣走出樊籠,卻又是與慕容白不同的選擇。
慕容白走出了劍法的樊籠,開創了大河劍氣。
而慕容青同樣走出了樊籠,卻又選擇回到了樊籠裏。
於是,他不僅成就了太陰天人之境,更跨入了真正的神意之境。
對於慕容青來說,他的練劍之路有些順遂。
一開始,他綻放父親慕容白,走出樊籠,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可後來,他又發現自己的道路遠遠不如孟柯祖師的浩然劍道。
於是,他又走進樊籠,想要追尋更高的劍道。
結果,就在他重新走進劍法的樊籠之時,他竟然福靈心至的明白了一個關於浩然氣與劍的道理。
而這個關於浩然與劍的道理,可能就是千年前孟柯祖師的道理。
縱劍千裏,不如身前三尺……
這就是三尺浩然劍的道理,同時也是千年前的孟柯祖師的道理。
知行守心,不滯於外,三尺之劍,在於身前。
這樣的劍似乎有些平平無奇,因為它的殺傷力隻在這三尺之間。
三尺之外,沒有劍氣縱橫千萬裏,更是沒有一劍斷大江的威力。
可是,就在這三尺之內,人間萬物的基本道理仿佛都被篡改了。
這也是李希燭對慕容青有所讚賞的地方。
因為這樣的劍,已經觸及了世界的道理和規矩。
或者說,在慕容青的三尺世界裏,天地規則都隻屬於他自己了。
這樣的一步,已經很接近李希燭的一劍化界了。
隨後,李希燭作為劍門的客人觀禮了當代劍聖的繼承儀式。
同時又認識了慕容青,邀請了慕容白和慕容青成為書院的客卿。
二人想了想就答應了下來,畢竟是人間第一人的邀請,還是很富有含金量的,答應了也沒有壞處。
然後,慕容青在接下了書院客卿之位的邀請後,又將自己的親二兒慕容紫介紹給了李希燭當徒弟。
因為,慕容紫的天賦、才情和資質,都遠遠超過當年的慕容白和慕容青,所以慕容白和慕容青認為慕容紫如果能夠得到更好的老師來教導他的話,他能夠超越所有人……
書院裏,李希燭看著於靈前登基的太子朱高熾,心裏沒有任何意外的情緒。
因為他已經對永樂帝表明了自己的意誌。
他管大明,那麽永樂帝就會選一個治世之君。
如果他不管大明的話,那麽大明為了對抗來自四海的敵人,就需要一位能征善戰的皇帝。
除此之外,李希燭的老家也是大明朝。
隻是,他的老家那裏的大明朝早就已經發展到了第十幾位皇帝的時期了。
也正因為如此,李希燭知道永樂帝選繼承人的這段曆史。
即便沒有他幹預,永樂帝最終還是選擇了太子和太孫父子。
太子繼位,史稱仁宗。
仁宗在位不久便病死了,於是就由朱瞻基繼位,史稱宣宗。
這父子倆就是後來在史書上記載著開創了仁宣之治的正主。
隻是,在他老家那裏的史書上還記載著,仁宗繼位後,漢王叛亂謀反,興數十萬大軍要進京勤王。
結果自然是失敗了,仁宗僅僅隻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輕而易舉的就瓦解了漢王的根基。
不久後仁宗就病死了,朱瞻基靈前繼位,然後順著自家胖爹給鋪的路走下去,收拾了自家叔叔就跟看天時收果子一般的簡單。
“這個世界的曆史發展雖然也是大明,但如果漢王不傻,恐怕根本不會做謀反叛亂這種自掘墳墓的時間,除非有外人支持他……”
李希燭摸了摸下巴,喃喃道。
這是一個個人武力就能夠決定百萬大軍級戰爭勝負的世界。
而他作為人間第一人,自然也能夠輕易的玩弄人間的規則。
有他在,大明亂不了,漢王也不可能以起兵謀反的手段來篡位。
而且,姚廣孝恐怕也不會任由漢王作亂。
隨後,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李希燭的預料。
漢王沒有起兵謀反,而是以親王的姿態繼續定居京都。
於是,朝堂上就有大臣參了漢王一本,說他一直不去雲南就藩,定然是有了謀反的心思。
漢王大怒,借著仁宗一直以來都維持的仁義形象大放厥詞,說自己留在京都是要幫兄長管理軍隊,這是先帝還在世的時候定下來的。
然後漢王又在私下裏找仁宗談話,說什麽自己不想去雲南那種苦寒之地,生怕一輩子都見不到哥哥和弟弟了,還把永樂帝搬了出來,說先帝生前最大的遺願就是要讓他們兄弟三個和和睦睦,兄弟齊心。
好家夥,這根本不像漢王能夠說出來的話。
在外,他占了兄弟情義。
在內,他還占了對先帝的孝義。
要說漢王的府裏沒有一些軍師幫他出謀劃策的話,根本沒人信。
而後又過了一段時間,漢王開始越發的低調起來。
任誰看了都會疑惑這孫子是不是轉性了?
不過很多人都明白,漢王這種人怎麽可能會轉性。
凡有血性,必起爭心。
要讓漢王老老實實當一個王爺的話,他當然不可能滿足。
畢竟,他跟著永樂帝南征北戰了一輩子,永樂帝可是一直都通過暗示和畫大餅來誘導他發力的。
這也使得漢王一輩子的目標就是朝堂上的那座皇位。
而現在,漢王的低調隻是還沒有找到時機,他可能在藏拙,就像當年的燕王朱棣一樣……
……
永樂帝駕崩後不久,雞鳴寺裏便有通天的光柱聳立而出。
同時,一卷仁宗親筆的聖旨在光柱中冉冉升起,綻放著聖輝。
光柱下,一個英姿勃發的男人站在那裏,渾身上下都充溢著強大的氣勢,宛如一尊不敗的戰神。
甚至,在這個男人的身上還升騰著一股股太陽真炁凝結的光焰。
顯然,他已經跨入了日練,成就太陽天人之尊。
“馬和,你終於掌握了天啟的力量……”
而在不遠處,黑衣聖僧姚廣孝跌迦而坐,開口微笑著說道。
他的眼中有一抹莫名的神色,仿佛有水波在其中生了漣漪。
“多謝師傅……”
繼承了天啟境的力量後,馬和伸手將那一卷空中的聖旨摘下來,然後跪倒在姚廣孝麵前,一雙眼睛頓時就濕潤了,開口恭敬的說道。
他並沒有因為掌握了人間絕頂的力量而感到高興,反而很悲痛。
因為,姚廣孝將天啟的力量傳承給他的話,就證明對方要走了。
“莫哭,我的徒兒,老和尚是要繼續追隨先帝了,這是好事情……”
姚廣孝咧嘴一笑,抬手將一串佛珠交給馬和,然後便悄然而去。
他走過山川,跨過河流,路過了皇陵,又行過景山書院,被李希燭的神念分身問了一聲欲何處去。
姚廣孝沒有任何猶豫,非常平靜的開口說道:
“下地獄……”
李希燭又問道:
“為什麽要下地獄?”
姚廣孝沒有轉身,反而繼續一邊走著一邊說道:
“因為他在等著我去救他……”
李希燭聞言沉默了一下,而後才拱了拱手,道:
“前輩走好……”
姚廣孝聞言哈哈一笑,而後就背著手,那麽逍遙自在的走去了。
我們都是有罪的人,上不了天堂,隻能下地獄。
他先行了一步,落在地獄裏受苦,若見了太祖,隻怕更是要膽戰心驚了,畢竟他搶了侄子的皇位。
那麽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
姚廣孝走後,新的天啟境來到了書院。
馬和,這是他的名字,還在燕王府時候的名字。
後來,他在永樂帝的支持下多次下西洋,同時有了一個新名字。
而現在他回來了,繼承天啟境的傳承,成為了大內的新守護者。
再之後,馬和就成為了景山書院的客卿。
他可以在景山書院裏得到類似於長老的待遇和地位。
而書院則可以得到他的力量幫助,當然這種需求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生,但李希燭依舊選擇了讓馬和成為景山書院的客卿。
這也是他和大明的更深一層的綁定。
而後,李希燭的神念分身又去了一趟天下各地。
他親自邀請了一些人成為景山書院的客卿。
有人答應,有人拒絕。
答應者自然是得到了與馬和一樣的地位、待遇和要負責的義務。
拒絕的也沒關係,李希燭也不在意。
畢竟他這一趟主要是為了讓書院交友天下而已。
這種事,隻能有好意,不能有惡意。
而直到李希燭來到了姑蘇劍門的時候,正好遇到了劍門百年難遇的一件大事,劍聖之位更迭戰。
在姑蘇劍門,劍聖的位置要麽是繼承,要麽是挑戰。
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代表了劍門的某種古老的說法。
前者是守矩,後者是破矩。
無論是哪一種,當代劍聖都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而現在,就是有人要挑戰慕容白,奪下劍聖之位。
而且,挑戰慕容白的就是慕容白的親子,慕容青。
然後,李希燭就坐看了一場劍聖之戰。
慕容白是太陰天人,並且在三尺浩然劍上走出了樊籠,有了隻屬於自己的縱千裏的大河劍氣之道。
可以說,他在神意境的路上已經走到了門口。
除了神意境之外,他就是劍意道路上的第一人了。
隻可惜,他走到盡頭依舊無法破境,成不了真正的大成神意境。
可他明明已經超脫樊籠之外,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卻又怎麽無法破境?
對於這一點,就算是李希燭都不得而知。
可能,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瓶頸的存在。
有了瓶頸的限製,你再怎麽驚才絕豔,無法突破就是無法突破。
這可能與天賦有關,也有可能與資質有關,甚至和才情也有關。
而今天,慕容青挑戰慕容白的時候,展現的同樣是三尺浩然劍。
隻是,他似乎並沒有像慕容白那樣修出了縱劍千裏的大河之劍。
他的劍,就是三尺浩然。
一劍在手,禦於身前三尺,抬手一擊,便似有一劍生世界。
轟!!
天穹之中,流雲四散,隻因有一掛劍氣大河在浩蕩。
狂暴的劍氣大河奔騰出洶湧澎湃的洪流,撞碎了阻礙,揉碎了流雲,宛如一頭怒龍飛破虛空,其身形之修長,猶如搖掛天際三千丈。
那就是慕容白的大河劍氣了!
而且是全力施為的大河劍氣!
而在大河劍氣之中,慕容青卻一步一步的貫穿了劍氣的洪流,他頂著洶湧澎湃的劍氣,如若無物。
隻因為在慕容青的周身三尺之中,存在一個集浩然與劍的世界。
那似是最中規中矩的三尺浩然劍,沒有任何的改動,更沒有任何的變化,唯有一點浩然常存於身。
可是,就是這麽一個看上去循規蹈矩修成的劍道,卻劈開了慕容白的大河劍氣,以碾壓之勢橫渡了過去,一指如劍,擊潰了慕容白。
轟!
隻見,天穹之中大河散,百萬劍氣化做一場碎屑的雨。
一襲青衣的慕容青則勢如破竹的來到了慕容白的麵前。
抬手一指,他點破了慕容白的三尺世界。
相比起慕容青的三尺世界,慕容白的三尺世界實在是太脆弱了。
可能在其他的天人境強者的眼中,慕容白的三尺世界很強大了。
但在真正的劍道至尊的眼中,這樣的三尺世界,就像是一個氣泡一樣,輕輕一戳,就能直接戳破。
因為,慕容白的劍道重點並不在三尺世界,而是縱千裏的大河。
“父親,你輸了……”
慕容青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很平靜的說道。
就像,他口中的這一句話代表的僅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嗯,為父輸了,青兒,以後你就是劍聖了,哈哈哈哈哈……”
慕容白也沒有任何的沮喪的情緒,反而一陣大笑,快慰異常。
似乎,在這對父子倆的眼中,姑蘇劍門當代劍聖之位的更迭,真的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好事。
於是,劍門的劍聖更迭了。
慕容白的親子慕容青,成為了劍門的當代劍聖。
李希燭看過這一戰後,對慕容青有所讚賞,稱慕容白輸得不冤。
因為在李希燭的眼中,看到的不是劍法的中規中矩,而是慕容青的大成劍意裏蘊含的那一道意誌。
沒錯,慕容青是大成劍意,真正的天人神意境。
而通過那一道意誌,李希燭仿佛看遍了慕容青的練劍之路。
那是一個與慕容白一樣走出樊籠,卻又是與慕容白不同的選擇。
慕容白走出了劍法的樊籠,開創了大河劍氣。
而慕容青同樣走出了樊籠,卻又選擇回到了樊籠裏。
於是,他不僅成就了太陰天人之境,更跨入了真正的神意之境。
對於慕容青來說,他的練劍之路有些順遂。
一開始,他綻放父親慕容白,走出樊籠,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可後來,他又發現自己的道路遠遠不如孟柯祖師的浩然劍道。
於是,他又走進樊籠,想要追尋更高的劍道。
結果,就在他重新走進劍法的樊籠之時,他竟然福靈心至的明白了一個關於浩然氣與劍的道理。
而這個關於浩然與劍的道理,可能就是千年前孟柯祖師的道理。
縱劍千裏,不如身前三尺……
這就是三尺浩然劍的道理,同時也是千年前的孟柯祖師的道理。
知行守心,不滯於外,三尺之劍,在於身前。
這樣的劍似乎有些平平無奇,因為它的殺傷力隻在這三尺之間。
三尺之外,沒有劍氣縱橫千萬裏,更是沒有一劍斷大江的威力。
可是,就在這三尺之內,人間萬物的基本道理仿佛都被篡改了。
這也是李希燭對慕容青有所讚賞的地方。
因為這樣的劍,已經觸及了世界的道理和規矩。
或者說,在慕容青的三尺世界裏,天地規則都隻屬於他自己了。
這樣的一步,已經很接近李希燭的一劍化界了。
隨後,李希燭作為劍門的客人觀禮了當代劍聖的繼承儀式。
同時又認識了慕容青,邀請了慕容白和慕容青成為書院的客卿。
二人想了想就答應了下來,畢竟是人間第一人的邀請,還是很富有含金量的,答應了也沒有壞處。
然後,慕容青在接下了書院客卿之位的邀請後,又將自己的親二兒慕容紫介紹給了李希燭當徒弟。
因為,慕容紫的天賦、才情和資質,都遠遠超過當年的慕容白和慕容青,所以慕容白和慕容青認為慕容紫如果能夠得到更好的老師來教導他的話,他能夠超越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