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時,天微明,玄都北,宮城神武門內。
今日終於開朝,一大早禦溝橋前卻密密麻麻地擠了一幹冠服齊整的文武大臣。
戰報已然五日了,這九五之尊卻久不臨朝,且連像樣的理由也不給一個。再加上幾個時辰前…….
眾人侯在太和殿外,雖不敢大聲喧嘩,但也在竊竊私語。
掌殿太監看見這個情景,暗中歎了一口氣,清了一下嗓門,揚聲唱道:
“宣,文成武德,眾臣覲見!”
唱罷轉身招手,幾個護衛拉著太和殿的大門,一陣緩慢沉穩的“嗚軋”之聲過後,太和殿沉重的大門緩緩打開,眾臣按照位階品級,由三公、諸王、丞相、尚書、學士等分文武次第湧入。
眾臣安靜站好,又過得三炷香的時光,此時殿上已有微光射入。忽聽得後殿三聲鍾鳴,一個太監高呼:“天輔有德,海宇鹹寧,神武英明皇帝陛下上朝!”
一眾大臣山呼萬歲,密密麻麻地跪了一地。
一個修長微腴、臉色陰翳的青年人緩緩在七寶大座上坐下。他雙眉微蹙,好似無比疲憊。隻見他微舉右手,示了一下意,旁邊五十來歲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魏桓白眉一動,說到:“有本上奏,無事退朝,限議八事,餘者不論。平身。”這最後一句平身拖得尤其長。
於是堂下百官紛紛站起,垂首侍立。
這時文官行列中一個聲音響起:“臣有本奏!”說著從人群中走出一個麵色微黑留著五綹長須的官員,卻是諫議大夫胡述成,隻見他將手中奏本放入殿中太監端的錦盤之中,待得奏本呈遞至禦案之上,他方才朗聲道:“自今年三月幽焉使者回歸本部,便言道我朝恩賞不公,幽焉現以此為名,犯我遼東。兵部接報,廿三日前幽焉國主慕容峴親率兩萬大軍破宣城、甘州,兵鋒直抵赤城、大同。臣以為,幽焉無理,無視我上國神威,實屬狂妄至極。為今當揮軍北進,以解大同之圍,挫幽焉之勢。”
話音剛落,身邊步出一位微胖的中年文臣,卻是戶部侍郎史沈淮,隻見他向殿上一拜,說道:“胡大夫此言雖是語勢豪邁,卻也無知已極!”
胡述成聽聞此言,麵色一黑,正要回言,沈淮已悠然接到:“皇上上月喜獲龍子,普天同慶,如今你卻輕言兵事,是要觸君上的黴頭嗎?幽焉犯境,其中另有隱由,臣以為不需大軍北伐,隻需魏公公一人便可退敵啊!”
胡述成心知這是沈淮給自己扣帽子,但也不敢接話,隻是口稱不敢,跪下磕頭。而魏桓卻嘿嘿冷笑,垂目不語。
這時武官群列裏轉出了一個頗為桀驁的八尺將官,卻是總兵龍钜。他開聲道:“沈大人這帽子扣得也太重了吧,皇子出世自是我等臣子的開心事,可如今觸黴頭的是那幽焉的慕容老兒,要是不伐他一伐,給他破了大同,接下來一路便無險可據,那就隻能全回來守京師了!”
這時堂上的秉筆太監魏桓大喝一聲:“大膽!京師怎麽可能是胡人能打過來的?”龍钜悻悻然嘿了一聲,沒了言語。
這時首排行列之中緩緩行出一位瘦高老者,卻是首輔中級殿大學士、太傅劉士奇,隻見他麵色沉靜,說道:“陛下明鑒,外敵犯境,此一者毀我國譽,二者犯我人民,三者占我領土,此三者均為不可忍。然上月湟水泛濫,豫州、青州一帶均受水患,流民失所已達月餘,侍郎賈陸雖率役卒修堤賑災,可如今尚未疏浚。臣以為如今河道淤阻,物資運送艱難,如若倉促北伐,必然勞師疲費,物用不足啊。兵家言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次幽焉犯境全由恩賞不公,臣以為我朝僅需遣使者,一者昭示恩德,一者開放邊貿,便可與幽焉恢複邦交,令狼兵不戰而退,這也是邊境人民之幸啊!”
這時隻聽的那年輕皇帝忽然從鼻孔中輕輕噴出一口氣,喃喃自語道:“哼,就兩萬……”
旁邊魏桓聽得這聲囈語,氣焰一長,便厲聲向劉士奇喝道:“什麽物用不足?是你們戶部工部不得力吧!什麽上兵下兵?小小兩萬馬賊便嚇得你們一個二個畏首畏尾!什麽開放邊貿,我大齊是****上國,怎可與邊塞番邦貿易往來,這可成何體統?”
聽聞此言,劉士奇卻也不慌不忙,正待回言,卻聽得身邊的沈淮嗆聲道:“戶部工部可從未幹涉過朝貢之事啊!若不是魏公公指點削減年初幽焉的恩賞,從而惹怒了他們的使者,那小小馬賊應該也不會無故前來滋事吧。臣以為,解鈴還需係鈴人,這小小兩萬馬賊,若是由魏公公帶足恩賞,親自以國士之道前去訓導慕容峴為臣之禮,想必定能建不世奇功啊。”此番言語說罷,隻聽得殿中隱約已有嘻笑之聲。
隻見這時年輕皇帝翻眼看向魏桓,說道:“先生,可有此事?”這“先生”卻是稱呼魏桓的。魏桓聞言,忽地轉身跪下,邊磕頭邊嗚咽道:“幽焉狂悖不羈,那些胡人所說的理由不可當真啊陛下。年初幽焉的進貢中有瘸馬病馬,老奴便秉公與其交涉,不想他們卻恨上了老奴,如今連出兵犯境都用老奴做借口,老奴著實冤枉啊!”他這轉眼便哭的功力也可算是爐火純青了。
這時都察院都禦史左雍大踏步出列,說道:“陛下,魏桓所言不實,往年幽焉進貢,魏桓均有私扣,今年幽焉使者不願回扣,因此魏桓便從恩賞中扣出銀兩,私滿府庫,方有今日之戰。此事千真萬確,且禮部侍郎胡孝輔可為證人……”
原來自幽焉興起之後,齊朝與之戰和頻仍,雙方雖互不溝通,但彼此卻仍需對方物資。如齊朝需要幽焉的馬匹、毛皮、參茸等,而幽焉卻需要齊朝的綢布、鹽茶、機巧等。由於不能自由交易,雙方於是便建立了朝貢與恩賞的製度,即幽焉使團每年攜帶需要交易的馬匹等物來到京城,京城籌備好布匹等物資作為恩賞予以幽焉使者。魏桓由於長期服侍皇上,便討得了這恩賞的美差,以往幽焉使臣隻需給魏桓額外謝禮,魏桓便會吩咐屬下將恩賞的布匹等事物辦得體麵些,可不想今年的幽焉使者出奇地不開竅,怎麽也不來給魏桓送賀禮,於是這個老太監一怒之下便命人將恩賞的布匹剪破,同時讓胡孝輔克扣賞銀,硬是又吃了一筆。這些幽焉使者少了恩賞,本來已是憤怒,回國後展開布匹,又發現全是破損無用之物,於是國主慕容峴勃然大怒,方才導致了這次的大舉南伐。
魏桓與胡孝輔秘謀分贓之事,本來自以為天知地知,卻不料此次幽焉忽然南侵,卻把他克扣的事情作為出兵的緣由,鬧得天下皆知。這幾日魏桓已將慕容峴恨入骨髓,但是當務之急是要將胡孝輔殺了滅口,他這幾日派了好幾撥“緹刀衛”前去刺殺胡孝輔,同時拖住皇帝不上朝以爭取時間,不想一連幾日下來,派出去的人卻都铩羽而歸,無功而返。
此時他瞥眼看見胡孝輔並不在堂上,於是心中,便哈哈大笑道:“那胡孝輔呢?讓他來啊!喲,他不在啊,是不是病了?不會是陽虛腎虧了吧?哈哈哈......”
這時堂下一片死寂,隻聽得刑部尚書華敏上前道:“秉陛下,臣等接報,胡侍郎昨夜於西市府第之中被刺,死者疑似被匕首一類貫心而過,不似尋常手法。事發突然,臣等已安排將可疑人等全部羈押候審,胡府也已控製,臣已責成速辦此案,但胡侍郎的致命傷太過奇特,目前是何人所為所為尚未得知。”
此言一出,全殿嘩然!
魏桓心中冷笑,他這幾日聽聞刺殺未遂的緹刀衛回報說道東臨黨已聯係風雨樓的鬼師爺柳夫子已出動“飛星”中“右弼”與“左輔”插手護衛監視胡府。此次文臣們為護住胡孝輔,也不知付了什麽何等代價,竟然請了“飛星”前來護衛,緹刀衛原也算是京師中的煞神了,可是對上了“飛星”中擅長防衛的“右弼”與“左輔”二人,卻也一時無法全功。
本來在這京師之地,要想突破風雨樓的防衛,數年前崩雷堂中人或可一試,但是這崩雷堂自從堂主雷諾被殺之後便一蹶不振,生意幾乎全被後起的隆湖商號取代了,崩雷堂也便從此凋零。於是他隻能一麵繼續讓緹刀衛繼續尋找機會,一麵思索如何應對。卻不料此時卻聽到緹刀衛來報說胡孝輔被刺,至於刺客是誰,又是何方勢力指使,緹刀衛也是不得要領。
此時恰逢開朝,魏桓此時已不用擔心胡孝輔串供,心知皇上年輕氣盛,言戰必能獲得聖允,加上他心中痛恨慕容峴鬧得他大丟麵子,於是便鐵了心要狠狠地教訓一下那些胡人出氣!
至於文官清流為主的東臨黨這邊,本已由黨魁劉士奇出麵勸說胡孝輔指證魏桓,且花費昂貴代價請來了晦明館監督胡孝輔,今日朝堂之辯本是計算好一來是想讓皇上同意以魏桓向幽焉謝罪,以一奸臣之命換北境安穩;二來文臣們深覺這秉筆太監有了批紅之權乃國家大患,且平日裏魏桓實在太過囂張跋扈,沈淮劉士奇一流早欲除之而後快。而恩賞一事正是少有的除去這朝中妖孽的好機會!
卻不想事到臨頭這關鍵的證人卻在絕不可能的情況下被匪夷所思地殺了!
人聲稍平之後,隻聽得劉士奇沉聲說道:“胡侍郎之死頗為蹊蹺,還請華大人著力徹查,切不可讓宵小之輩得以輕易毀滅證據,擾亂朝綱啊!”
魏桓這時已然起身,聽聞此言,他拍了拍袖子,嘿嘿笑道:“劉閣老,您說的宵小之輩可是指老奴啊?你們文人說話為何如此的不爽快?”他長期服侍君側,如今權勢熏天,自然是善於觀察皇帝的所思所想,他見皇帝雖然此時一聲不吭,但他心中必是已然裁定,於是他更是有了底氣,便接著說道:“劉閣老,你們無非便是想讓老奴邊塞一行,好讓老奴吃點兒苦頭。既然劉閣老有命,這邊塞一行老奴想不去也不行了,可是老奴體弱膽小,需要些個人來壯膽楊威呢。”說著轉過身再次向皇帝拜倒在地,道:“請皇上恩準,賜老奴十萬昌武軍,老奴願披甲帶刀,帶著我大齊的兒郎,讓那姓慕容的滾回老家去!”這番話說得是意氣風發,說罷盯著劉士奇一幹人,嘿嘿冷笑。
沈淮等原本設想是將魏桓用克扣恩賞一事拉倒,再將他送去北方以緩和彼此關係,誰知好不容易等到開朝,卻在幾個時辰前沒了證人,而此刻這個本該害怕麵對幽焉的人現在卻如此囂張,居然還要請命北伐!且一番言語之下,似乎他反倒成了慷慨赴死的義士,自己這些持重之臣反而顯得懦弱不堪!但轉念一想,也不由覺得此人果然奸猾,因為他此刻請求北伐,一來顯得自己憂國體君,二來一場仗下來也能撇清和幽焉私下交易的沆瀣關係,三來一旦退敵便也是大功一件!
這時一直沉默的柱國將軍石信提醒道:“陛下,北伐與否,是不是再等等太後的藍批?”
皇帝聽聞此語,忽然眼睛一翻,眼神冷冷射出,隻是撫著玉杯的手忽然拍了一下禦案,沉聲喝道:“夠了!”說罷,頓了頓,仿佛自己平了平氣,說道:“石信!於方徹!”
石信、兵部尚書於方徹出列,道:“臣在!”
“命你協同兵部於方徹,十五日內調集京郊二十萬昌武軍,包括神羽營、玄機營、熾烏營三大營在內。沈淮!劉士奇!”
沈淮、劉士奇出列,道:“臣在!”
“命你二人調集二十萬軍需的糧草衣物及招募勞役等,限三十日內完成!劉士奇!”
劉士奇再拜,道:“請陛下吩咐!”
“擬旨!朕定於九月初六,自領中軍,親征北伐!
此封司禮監秉筆太監魏桓為征北將軍,與石信同為朕中軍副帥,領三大營,隨朕鎮中軍,行宣府。龍钜、沐允二人各領五萬昌武軍分左右路各行龍門、廣昌為側翼。北狩期間,秦王監國,大小事宜,一律由秦王與內閣商定,用朱批,停藍批!”
親征?眾臣愕然,卻也不敢多言。劉士奇麵色數變,終於沉下聲來,諾道:“臣遵旨!”
朝會終了,眾臣散去,秦王卻站在太和殿中。他如今雖然隻有二十八歲,卻已然是內閣同知的輔政親王了,當然,嘿嘿,這也是所謂的恩賜吧……他微微一挺自己年青健壯的胸膛,感受著自己胸膛裏埋藏著的無盡能量。他看著太和殿上那把華貴卻斑駁的七寶龍椅,不由得仰起頭,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今日可真是亂啊,親征?想必你也累了吧……
秦王整理了一下紛亂的思緒,他今日被委以監國重任,按製他此刻便要等待召喚,入宮前去“謝恩”與“問策”了。
自己那個九五之尊的弟弟近來漸漸不複從前那般清澈自然了,最近上朝次數也驟減,且一朝隻言八事!如今“票擬”之權在劉士奇把控,“批紅”與“批藍”之權又分別掌握在魏桓與太後手中,朝中之事十有八九均不是皇帝首肯,加上柱國將軍石信把握京畿軍權……
難道,你竟然放任大權旁落了嗎?親征?你以為親征就能突破這層層巨網了嗎?
秦王微微搖了搖頭,不再多想,將目光從龍椅上收了回來。
這時殿後轉出一個太監,卻是掌殿太監馮寶,隻見馮寶作了個揖,左手一擺,道:“陛下請輔政秦親王入宮覲見。二爺,這邊請……”
秦王拱手回禮,接著一振衣襟,便隨著馮寶向殿中走去。
馮寶轉身引路,這時忽然低聲對秦王道:“二爺,坤和宮新釀了桃花釀,味道是上好的,太後娘娘的意思是二爺乃酒中伯樂,想請二爺抽空前去品評品評。”
秦王聞言,唇角難以察覺地微微上翹,淡淡答到:“知道了!”舉步便向前走去。
《齊書》:“大業八年八月上,幽焉犯境,困大同。帝廷議征北事,伏眾議以北征,點昌武軍凡二十萬卒,資糧無數,是為丁巳親征。”
《易經·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今日終於開朝,一大早禦溝橋前卻密密麻麻地擠了一幹冠服齊整的文武大臣。
戰報已然五日了,這九五之尊卻久不臨朝,且連像樣的理由也不給一個。再加上幾個時辰前…….
眾人侯在太和殿外,雖不敢大聲喧嘩,但也在竊竊私語。
掌殿太監看見這個情景,暗中歎了一口氣,清了一下嗓門,揚聲唱道:
“宣,文成武德,眾臣覲見!”
唱罷轉身招手,幾個護衛拉著太和殿的大門,一陣緩慢沉穩的“嗚軋”之聲過後,太和殿沉重的大門緩緩打開,眾臣按照位階品級,由三公、諸王、丞相、尚書、學士等分文武次第湧入。
眾臣安靜站好,又過得三炷香的時光,此時殿上已有微光射入。忽聽得後殿三聲鍾鳴,一個太監高呼:“天輔有德,海宇鹹寧,神武英明皇帝陛下上朝!”
一眾大臣山呼萬歲,密密麻麻地跪了一地。
一個修長微腴、臉色陰翳的青年人緩緩在七寶大座上坐下。他雙眉微蹙,好似無比疲憊。隻見他微舉右手,示了一下意,旁邊五十來歲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魏桓白眉一動,說到:“有本上奏,無事退朝,限議八事,餘者不論。平身。”這最後一句平身拖得尤其長。
於是堂下百官紛紛站起,垂首侍立。
這時文官行列中一個聲音響起:“臣有本奏!”說著從人群中走出一個麵色微黑留著五綹長須的官員,卻是諫議大夫胡述成,隻見他將手中奏本放入殿中太監端的錦盤之中,待得奏本呈遞至禦案之上,他方才朗聲道:“自今年三月幽焉使者回歸本部,便言道我朝恩賞不公,幽焉現以此為名,犯我遼東。兵部接報,廿三日前幽焉國主慕容峴親率兩萬大軍破宣城、甘州,兵鋒直抵赤城、大同。臣以為,幽焉無理,無視我上國神威,實屬狂妄至極。為今當揮軍北進,以解大同之圍,挫幽焉之勢。”
話音剛落,身邊步出一位微胖的中年文臣,卻是戶部侍郎史沈淮,隻見他向殿上一拜,說道:“胡大夫此言雖是語勢豪邁,卻也無知已極!”
胡述成聽聞此言,麵色一黑,正要回言,沈淮已悠然接到:“皇上上月喜獲龍子,普天同慶,如今你卻輕言兵事,是要觸君上的黴頭嗎?幽焉犯境,其中另有隱由,臣以為不需大軍北伐,隻需魏公公一人便可退敵啊!”
胡述成心知這是沈淮給自己扣帽子,但也不敢接話,隻是口稱不敢,跪下磕頭。而魏桓卻嘿嘿冷笑,垂目不語。
這時武官群列裏轉出了一個頗為桀驁的八尺將官,卻是總兵龍钜。他開聲道:“沈大人這帽子扣得也太重了吧,皇子出世自是我等臣子的開心事,可如今觸黴頭的是那幽焉的慕容老兒,要是不伐他一伐,給他破了大同,接下來一路便無險可據,那就隻能全回來守京師了!”
這時堂上的秉筆太監魏桓大喝一聲:“大膽!京師怎麽可能是胡人能打過來的?”龍钜悻悻然嘿了一聲,沒了言語。
這時首排行列之中緩緩行出一位瘦高老者,卻是首輔中級殿大學士、太傅劉士奇,隻見他麵色沉靜,說道:“陛下明鑒,外敵犯境,此一者毀我國譽,二者犯我人民,三者占我領土,此三者均為不可忍。然上月湟水泛濫,豫州、青州一帶均受水患,流民失所已達月餘,侍郎賈陸雖率役卒修堤賑災,可如今尚未疏浚。臣以為如今河道淤阻,物資運送艱難,如若倉促北伐,必然勞師疲費,物用不足啊。兵家言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次幽焉犯境全由恩賞不公,臣以為我朝僅需遣使者,一者昭示恩德,一者開放邊貿,便可與幽焉恢複邦交,令狼兵不戰而退,這也是邊境人民之幸啊!”
這時隻聽的那年輕皇帝忽然從鼻孔中輕輕噴出一口氣,喃喃自語道:“哼,就兩萬……”
旁邊魏桓聽得這聲囈語,氣焰一長,便厲聲向劉士奇喝道:“什麽物用不足?是你們戶部工部不得力吧!什麽上兵下兵?小小兩萬馬賊便嚇得你們一個二個畏首畏尾!什麽開放邊貿,我大齊是****上國,怎可與邊塞番邦貿易往來,這可成何體統?”
聽聞此言,劉士奇卻也不慌不忙,正待回言,卻聽得身邊的沈淮嗆聲道:“戶部工部可從未幹涉過朝貢之事啊!若不是魏公公指點削減年初幽焉的恩賞,從而惹怒了他們的使者,那小小馬賊應該也不會無故前來滋事吧。臣以為,解鈴還需係鈴人,這小小兩萬馬賊,若是由魏公公帶足恩賞,親自以國士之道前去訓導慕容峴為臣之禮,想必定能建不世奇功啊。”此番言語說罷,隻聽得殿中隱約已有嘻笑之聲。
隻見這時年輕皇帝翻眼看向魏桓,說道:“先生,可有此事?”這“先生”卻是稱呼魏桓的。魏桓聞言,忽地轉身跪下,邊磕頭邊嗚咽道:“幽焉狂悖不羈,那些胡人所說的理由不可當真啊陛下。年初幽焉的進貢中有瘸馬病馬,老奴便秉公與其交涉,不想他們卻恨上了老奴,如今連出兵犯境都用老奴做借口,老奴著實冤枉啊!”他這轉眼便哭的功力也可算是爐火純青了。
這時都察院都禦史左雍大踏步出列,說道:“陛下,魏桓所言不實,往年幽焉進貢,魏桓均有私扣,今年幽焉使者不願回扣,因此魏桓便從恩賞中扣出銀兩,私滿府庫,方有今日之戰。此事千真萬確,且禮部侍郎胡孝輔可為證人……”
原來自幽焉興起之後,齊朝與之戰和頻仍,雙方雖互不溝通,但彼此卻仍需對方物資。如齊朝需要幽焉的馬匹、毛皮、參茸等,而幽焉卻需要齊朝的綢布、鹽茶、機巧等。由於不能自由交易,雙方於是便建立了朝貢與恩賞的製度,即幽焉使團每年攜帶需要交易的馬匹等物來到京城,京城籌備好布匹等物資作為恩賞予以幽焉使者。魏桓由於長期服侍皇上,便討得了這恩賞的美差,以往幽焉使臣隻需給魏桓額外謝禮,魏桓便會吩咐屬下將恩賞的布匹等事物辦得體麵些,可不想今年的幽焉使者出奇地不開竅,怎麽也不來給魏桓送賀禮,於是這個老太監一怒之下便命人將恩賞的布匹剪破,同時讓胡孝輔克扣賞銀,硬是又吃了一筆。這些幽焉使者少了恩賞,本來已是憤怒,回國後展開布匹,又發現全是破損無用之物,於是國主慕容峴勃然大怒,方才導致了這次的大舉南伐。
魏桓與胡孝輔秘謀分贓之事,本來自以為天知地知,卻不料此次幽焉忽然南侵,卻把他克扣的事情作為出兵的緣由,鬧得天下皆知。這幾日魏桓已將慕容峴恨入骨髓,但是當務之急是要將胡孝輔殺了滅口,他這幾日派了好幾撥“緹刀衛”前去刺殺胡孝輔,同時拖住皇帝不上朝以爭取時間,不想一連幾日下來,派出去的人卻都铩羽而歸,無功而返。
此時他瞥眼看見胡孝輔並不在堂上,於是心中,便哈哈大笑道:“那胡孝輔呢?讓他來啊!喲,他不在啊,是不是病了?不會是陽虛腎虧了吧?哈哈哈......”
這時堂下一片死寂,隻聽得刑部尚書華敏上前道:“秉陛下,臣等接報,胡侍郎昨夜於西市府第之中被刺,死者疑似被匕首一類貫心而過,不似尋常手法。事發突然,臣等已安排將可疑人等全部羈押候審,胡府也已控製,臣已責成速辦此案,但胡侍郎的致命傷太過奇特,目前是何人所為所為尚未得知。”
此言一出,全殿嘩然!
魏桓心中冷笑,他這幾日聽聞刺殺未遂的緹刀衛回報說道東臨黨已聯係風雨樓的鬼師爺柳夫子已出動“飛星”中“右弼”與“左輔”插手護衛監視胡府。此次文臣們為護住胡孝輔,也不知付了什麽何等代價,竟然請了“飛星”前來護衛,緹刀衛原也算是京師中的煞神了,可是對上了“飛星”中擅長防衛的“右弼”與“左輔”二人,卻也一時無法全功。
本來在這京師之地,要想突破風雨樓的防衛,數年前崩雷堂中人或可一試,但是這崩雷堂自從堂主雷諾被殺之後便一蹶不振,生意幾乎全被後起的隆湖商號取代了,崩雷堂也便從此凋零。於是他隻能一麵繼續讓緹刀衛繼續尋找機會,一麵思索如何應對。卻不料此時卻聽到緹刀衛來報說胡孝輔被刺,至於刺客是誰,又是何方勢力指使,緹刀衛也是不得要領。
此時恰逢開朝,魏桓此時已不用擔心胡孝輔串供,心知皇上年輕氣盛,言戰必能獲得聖允,加上他心中痛恨慕容峴鬧得他大丟麵子,於是便鐵了心要狠狠地教訓一下那些胡人出氣!
至於文官清流為主的東臨黨這邊,本已由黨魁劉士奇出麵勸說胡孝輔指證魏桓,且花費昂貴代價請來了晦明館監督胡孝輔,今日朝堂之辯本是計算好一來是想讓皇上同意以魏桓向幽焉謝罪,以一奸臣之命換北境安穩;二來文臣們深覺這秉筆太監有了批紅之權乃國家大患,且平日裏魏桓實在太過囂張跋扈,沈淮劉士奇一流早欲除之而後快。而恩賞一事正是少有的除去這朝中妖孽的好機會!
卻不想事到臨頭這關鍵的證人卻在絕不可能的情況下被匪夷所思地殺了!
人聲稍平之後,隻聽得劉士奇沉聲說道:“胡侍郎之死頗為蹊蹺,還請華大人著力徹查,切不可讓宵小之輩得以輕易毀滅證據,擾亂朝綱啊!”
魏桓這時已然起身,聽聞此言,他拍了拍袖子,嘿嘿笑道:“劉閣老,您說的宵小之輩可是指老奴啊?你們文人說話為何如此的不爽快?”他長期服侍君側,如今權勢熏天,自然是善於觀察皇帝的所思所想,他見皇帝雖然此時一聲不吭,但他心中必是已然裁定,於是他更是有了底氣,便接著說道:“劉閣老,你們無非便是想讓老奴邊塞一行,好讓老奴吃點兒苦頭。既然劉閣老有命,這邊塞一行老奴想不去也不行了,可是老奴體弱膽小,需要些個人來壯膽楊威呢。”說著轉過身再次向皇帝拜倒在地,道:“請皇上恩準,賜老奴十萬昌武軍,老奴願披甲帶刀,帶著我大齊的兒郎,讓那姓慕容的滾回老家去!”這番話說得是意氣風發,說罷盯著劉士奇一幹人,嘿嘿冷笑。
沈淮等原本設想是將魏桓用克扣恩賞一事拉倒,再將他送去北方以緩和彼此關係,誰知好不容易等到開朝,卻在幾個時辰前沒了證人,而此刻這個本該害怕麵對幽焉的人現在卻如此囂張,居然還要請命北伐!且一番言語之下,似乎他反倒成了慷慨赴死的義士,自己這些持重之臣反而顯得懦弱不堪!但轉念一想,也不由覺得此人果然奸猾,因為他此刻請求北伐,一來顯得自己憂國體君,二來一場仗下來也能撇清和幽焉私下交易的沆瀣關係,三來一旦退敵便也是大功一件!
這時一直沉默的柱國將軍石信提醒道:“陛下,北伐與否,是不是再等等太後的藍批?”
皇帝聽聞此語,忽然眼睛一翻,眼神冷冷射出,隻是撫著玉杯的手忽然拍了一下禦案,沉聲喝道:“夠了!”說罷,頓了頓,仿佛自己平了平氣,說道:“石信!於方徹!”
石信、兵部尚書於方徹出列,道:“臣在!”
“命你協同兵部於方徹,十五日內調集京郊二十萬昌武軍,包括神羽營、玄機營、熾烏營三大營在內。沈淮!劉士奇!”
沈淮、劉士奇出列,道:“臣在!”
“命你二人調集二十萬軍需的糧草衣物及招募勞役等,限三十日內完成!劉士奇!”
劉士奇再拜,道:“請陛下吩咐!”
“擬旨!朕定於九月初六,自領中軍,親征北伐!
此封司禮監秉筆太監魏桓為征北將軍,與石信同為朕中軍副帥,領三大營,隨朕鎮中軍,行宣府。龍钜、沐允二人各領五萬昌武軍分左右路各行龍門、廣昌為側翼。北狩期間,秦王監國,大小事宜,一律由秦王與內閣商定,用朱批,停藍批!”
親征?眾臣愕然,卻也不敢多言。劉士奇麵色數變,終於沉下聲來,諾道:“臣遵旨!”
朝會終了,眾臣散去,秦王卻站在太和殿中。他如今雖然隻有二十八歲,卻已然是內閣同知的輔政親王了,當然,嘿嘿,這也是所謂的恩賜吧……他微微一挺自己年青健壯的胸膛,感受著自己胸膛裏埋藏著的無盡能量。他看著太和殿上那把華貴卻斑駁的七寶龍椅,不由得仰起頭,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今日可真是亂啊,親征?想必你也累了吧……
秦王整理了一下紛亂的思緒,他今日被委以監國重任,按製他此刻便要等待召喚,入宮前去“謝恩”與“問策”了。
自己那個九五之尊的弟弟近來漸漸不複從前那般清澈自然了,最近上朝次數也驟減,且一朝隻言八事!如今“票擬”之權在劉士奇把控,“批紅”與“批藍”之權又分別掌握在魏桓與太後手中,朝中之事十有八九均不是皇帝首肯,加上柱國將軍石信把握京畿軍權……
難道,你竟然放任大權旁落了嗎?親征?你以為親征就能突破這層層巨網了嗎?
秦王微微搖了搖頭,不再多想,將目光從龍椅上收了回來。
這時殿後轉出一個太監,卻是掌殿太監馮寶,隻見馮寶作了個揖,左手一擺,道:“陛下請輔政秦親王入宮覲見。二爺,這邊請……”
秦王拱手回禮,接著一振衣襟,便隨著馮寶向殿中走去。
馮寶轉身引路,這時忽然低聲對秦王道:“二爺,坤和宮新釀了桃花釀,味道是上好的,太後娘娘的意思是二爺乃酒中伯樂,想請二爺抽空前去品評品評。”
秦王聞言,唇角難以察覺地微微上翹,淡淡答到:“知道了!”舉步便向前走去。
《齊書》:“大業八年八月上,幽焉犯境,困大同。帝廷議征北事,伏眾議以北征,點昌武軍凡二十萬卒,資糧無數,是為丁巳親征。”
《易經·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