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交鋒:佞臣
但聞人語響:四大非空 作者:飄風振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將軍素知歐陽強漢離不開後將軍,主要就是離不開後將軍的吹捧,帝王嘛,誰還不喜歡佞臣。
前將軍做為大將,深知沒有了後將軍的宣傳和造勢,歐陽強漢真相暴露,在人們的心中,就隻能是一介勇夫。而有了後將軍,情況則完全不同,在後將軍的包裝和美化之下,歐陽強漢貌似一尊大神,降臨在了人世。試想一想,有這樣的大好處,歐陽強漢如何能離得開後將軍。
但是後將軍畢竟死了,是被柳之思斬殺的。
前將軍說道:“觀主,此事怨不得他人,是你賜給監軍大人的金皮令箭,她有先斬後奏之權,斬殺後將軍,我們哪個能夠阻攔的住?”
歐陽強漢暗自後悔,真不該賜給柳之思金皮令箭,便又問道:“白雲八仙呢,他們都幹什麽去了?我派八人前往,就是要監督柳之思,他們因何也不阻攔?”
“觀主,你還看不明白嗎?”北軍師不怕逆龍鱗,因為不能讓大家承擔這個罪責,阿諛奉承的後將軍就是該殺,他直言道,“觀主,難道你還不明白嗎?是大家都希望後將軍死,他又怎麽活的成?”
北軍師的嚴厲批評,就好像啪啪打了歐陽強漢的臉,惹得歐陽強漢一時怒火中燒,剛要發作,卻又突然壓下了火氣,想問什麽,想了想,還是沒有問出口來。
他可不是一個昏聵之人,雖然自命不凡,其實精明的很,否則也不會創下白雲觀諾大的基業。隻是他身在高位久了,聽慣了阿諛奉承,於是飄飄然,忘記自己還是一個凡人。
想當初,歐陽強漢在創業之時,曾經也是謙虛謹慎,禮賢下士,所以才招攬了一大批能人,白雲觀的勢力才能逐步擴大。那時的他,戒驕戒躁,會時刻告誡自己,創業艱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可是呢,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他變了,變得好大喜功,聽不進一句逆耳的忠言。
如今慘敗於理想國,都怪自己一意孤行,歐陽強漢終於認清形勢,自己再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人,再不是天下無敵的英雄,再不是雄才偉略的帝王。
盡管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要他當眾承認,卻覺得十分難為情,他一邊思考著,緩緩穿好衣服,來在廳中。
前將軍和西軍師、南軍師、北軍師見到歐陽強漢,依據慣例,各自上前施禮,口稱:“末將參見觀主。”
歐陽強漢把手一揮,說道:“快快免禮。眾位將軍,請坐。”
四人等歐陽強漢居中坐好,才各自落座。
西軍師看歐陽強漢精神有些萎靡,眼圈發暗,心知他縱情酒色,不免在心裏哀歎,一代梟雄,怎麽會沉淪至此?
北軍師終於見到了歐陽強漢,又是率先說道:“觀主,理想國就要殺來,榮耀城無險可守,也無兵可用。為今之計,隻有暫避鋒芒,咱們退往何處,還需觀主定奪。”
歐陽強漢和北軍師乃自幼長大的玩伴,北軍師對他一直忠心耿耿,是他創業之時,最早加入的左膀右臂。多年以來,對他不離不棄,也從不在意職位的高低。在封賞前後左右四將軍、東西南北四軍師的時候,北軍師主動讓位,屈居白雲八俊的最後一名,讓一眾人等,對職位的安排,再也無話可講,為白雲觀的團結,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在北軍師提出了下一步該如何走,讓歐陽強漢清楚,局勢已經相當緊迫,他略作思索,說道:“北軍師,難得你能考慮周詳,我的意思,咱們先到長春湖去,在那裏積蓄力量,日後再卷土重來。”
“長春湖倒是一個好去處,何況離白雲觀舊地也不遠,能夠相互呼應。”北軍師盡管讚同,但也不無憂慮,他說道,“隻是長春湖現在被聖尊占據,咱們若是去了,聖尊能夠相容嗎?”
歐陽強漢看了看前將軍和西軍師、南軍師,說道:“聖尊那裏,我自有對策。不知三位意下如何?”
西軍師向來足智多謀,說道:“觀主,理想國若是發現咱們走脫,定然會兵發白雲觀,那裏已經不是好去處。但長春湖中,隻有一島能夠容身,聖尊恐怕容不下咱們。它野心勃勃,做個外援尚可,若說投奔,它必然起疑,但時候難免時刻提防咱們,咱們在長春湖也很難有所作為。”
前將軍聽出了西軍師的言外之意,便問道:“那依西軍師之計,咱們去往哪裏更好?”
西軍師說道:“我有兩個選擇,講出來,供觀主和大家考慮吧。一個就是遠走島國,在那裏暫避一時,再緩圖良策。”
“那另一個呢?”南軍師問道。
“另一個就是不離開綠島。”西軍師講出了他的理由,“綠島方圓兩千裏,何況南島多山,避入山中,理想國要尋到咱們,也絕非易事。”
北軍師還是堅持他的意見,講出了兩點理由:“西軍師,你的主意雖好,卻都是權宜之計,能躲過理想國的一時追殺,但不能東山再起。島國之上,咱們人生地不熟,難以有所發展;守在南島,不僅要時刻躲避追兵,還麵臨被百姓舉報的風險,那時整日誠惶誠恐,豈能有發展的良策可以施展。”
歐陽強漢做為大家的領導,向來不與大家爭論,但他也聽明白了,如今的南島之上,百姓對他並不愛戴,北軍師的話講得已經很明確,沒有了百姓做為基礎,要在這裏招兵買馬,勢比登天。他的野心未遂,豈肯善罷甘休,於是問北軍師:“依你之見,咱們如果去了長春湖,能夠趕走聖尊,將長春湖據為己有呢?”
北軍師說道:“長春島上的百姓是最近十年才遷過去的,對咱們並不熟悉,聖尊上次被滅明刺傷之後,避居去了長春島,它本性凶殘,又一向暴虐,那裏的百姓必然對它恨之入骨。咱們隻需收攏人心,趁著聖尊內傷未愈,將他驅逐或者除掉,必然能夠得到百姓擁護。那時有了根據地,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緩圖理想國,應該不是難事。”
歐陽強漢點了點頭,又問前將軍:“北軍師之言,你意下如何?”
前將軍曉得歐陽強漢的脾性,如果流落在外,似喪家之犬,這絕不是他想要的,隻要有希望卷土重來,歐陽強漢必會選擇,既然自己跟隨了他,那就如他的願吧,於是說道:“北軍師之言,不無道理,我讚同咱們退居長春島。”
五人商討,其中三人讚同,西軍師和南軍師也就不再多言。
歐陽強漢忽而抖擻精神,笑道:“那咱們就此決定下來,避居長春島。”
隨後他叫了一聲:“來人,去請東軍師過來。”
外麵有人應承,去尋了一時,回來稟告,說是東軍師帶50人,裝了五大車的財物,去理想國為觀主榮登大寶做準備去了。”
“什麽?”歐陽強漢已經發覺了蹊蹺,勃然怒道,“東軍師著實可惱!”
北軍師急忙勸道:“觀主息怒,息怒。東軍師必是投降了敵人,他原本就是半路而來,如今半路而去,不必可惜。隻要前將軍、西軍師、南軍師還在,咱們的大業就不愁不成。”
歐陽強漢方才又犯了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毛病,北軍師一提,登即醒悟。他的精明再次發揮了作用,為了表示對前途有信心,笑道:“北軍師所言甚是,你們四位,才是我的股肱,隻要你們在,還有什麽可遺憾的。”
他講完這句話,忽而想起左、右兩位將軍來,便問北軍師:“左將軍和右將軍哪裏去了?”
北軍師看了看前將軍,前將軍回答說:“當初我和左將軍約定,讓他詐降,與我裏應外合,一舉攻克理想國的大營。現在看來,左將軍被敵人識破計謀後,不是投降就是圈禁了。”
“嗯。”歐陽強漢隻嗯了一聲。
他已經心如明鏡,左將軍不似北軍師,雖然也是創業元老,但一直忠心不足,且和後將軍暗鬥已久,不能顧全大局,這樣的人,一旦發現形勢不利,投降敵人,在所難免。
白雲八俊,後將軍已死,左將軍不在,東軍師投敵,右將軍會怎麽樣呢?
歐陽強漢不禁心頭一震,俗話講樹倒猢猻散,難道右將軍也投敵了不成?如此看來,前將軍、西軍師、南軍師,如何就能保證長期在我身邊?我可不能被他們出賣了,為確保萬無一失,還需時刻提防他們為妙。
還有那個監軍柳之思,為什麽還沒有回來?
歐陽強漢有些窩火,問前將軍道:“柳之思到在前線,聽聞打了幾個勝仗,她如今去了哪裏?”
前將軍苦笑一聲,說道:“觀主,依我看來,柳之思是在衡量形勢。她在作壁上觀,如果觀主能夠得勢,成立榮耀國,她必然會回來,做咱們榮耀國的女王;可現在咱們一敗塗地了,建立榮耀國遙遙無期,柳之思做不成女王,豈肯輕易再回來?”??
前將軍做為大將,深知沒有了後將軍的宣傳和造勢,歐陽強漢真相暴露,在人們的心中,就隻能是一介勇夫。而有了後將軍,情況則完全不同,在後將軍的包裝和美化之下,歐陽強漢貌似一尊大神,降臨在了人世。試想一想,有這樣的大好處,歐陽強漢如何能離得開後將軍。
但是後將軍畢竟死了,是被柳之思斬殺的。
前將軍說道:“觀主,此事怨不得他人,是你賜給監軍大人的金皮令箭,她有先斬後奏之權,斬殺後將軍,我們哪個能夠阻攔的住?”
歐陽強漢暗自後悔,真不該賜給柳之思金皮令箭,便又問道:“白雲八仙呢,他們都幹什麽去了?我派八人前往,就是要監督柳之思,他們因何也不阻攔?”
“觀主,你還看不明白嗎?”北軍師不怕逆龍鱗,因為不能讓大家承擔這個罪責,阿諛奉承的後將軍就是該殺,他直言道,“觀主,難道你還不明白嗎?是大家都希望後將軍死,他又怎麽活的成?”
北軍師的嚴厲批評,就好像啪啪打了歐陽強漢的臉,惹得歐陽強漢一時怒火中燒,剛要發作,卻又突然壓下了火氣,想問什麽,想了想,還是沒有問出口來。
他可不是一個昏聵之人,雖然自命不凡,其實精明的很,否則也不會創下白雲觀諾大的基業。隻是他身在高位久了,聽慣了阿諛奉承,於是飄飄然,忘記自己還是一個凡人。
想當初,歐陽強漢在創業之時,曾經也是謙虛謹慎,禮賢下士,所以才招攬了一大批能人,白雲觀的勢力才能逐步擴大。那時的他,戒驕戒躁,會時刻告誡自己,創業艱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可是呢,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他變了,變得好大喜功,聽不進一句逆耳的忠言。
如今慘敗於理想國,都怪自己一意孤行,歐陽強漢終於認清形勢,自己再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人,再不是天下無敵的英雄,再不是雄才偉略的帝王。
盡管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要他當眾承認,卻覺得十分難為情,他一邊思考著,緩緩穿好衣服,來在廳中。
前將軍和西軍師、南軍師、北軍師見到歐陽強漢,依據慣例,各自上前施禮,口稱:“末將參見觀主。”
歐陽強漢把手一揮,說道:“快快免禮。眾位將軍,請坐。”
四人等歐陽強漢居中坐好,才各自落座。
西軍師看歐陽強漢精神有些萎靡,眼圈發暗,心知他縱情酒色,不免在心裏哀歎,一代梟雄,怎麽會沉淪至此?
北軍師終於見到了歐陽強漢,又是率先說道:“觀主,理想國就要殺來,榮耀城無險可守,也無兵可用。為今之計,隻有暫避鋒芒,咱們退往何處,還需觀主定奪。”
歐陽強漢和北軍師乃自幼長大的玩伴,北軍師對他一直忠心耿耿,是他創業之時,最早加入的左膀右臂。多年以來,對他不離不棄,也從不在意職位的高低。在封賞前後左右四將軍、東西南北四軍師的時候,北軍師主動讓位,屈居白雲八俊的最後一名,讓一眾人等,對職位的安排,再也無話可講,為白雲觀的團結,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在北軍師提出了下一步該如何走,讓歐陽強漢清楚,局勢已經相當緊迫,他略作思索,說道:“北軍師,難得你能考慮周詳,我的意思,咱們先到長春湖去,在那裏積蓄力量,日後再卷土重來。”
“長春湖倒是一個好去處,何況離白雲觀舊地也不遠,能夠相互呼應。”北軍師盡管讚同,但也不無憂慮,他說道,“隻是長春湖現在被聖尊占據,咱們若是去了,聖尊能夠相容嗎?”
歐陽強漢看了看前將軍和西軍師、南軍師,說道:“聖尊那裏,我自有對策。不知三位意下如何?”
西軍師向來足智多謀,說道:“觀主,理想國若是發現咱們走脫,定然會兵發白雲觀,那裏已經不是好去處。但長春湖中,隻有一島能夠容身,聖尊恐怕容不下咱們。它野心勃勃,做個外援尚可,若說投奔,它必然起疑,但時候難免時刻提防咱們,咱們在長春湖也很難有所作為。”
前將軍聽出了西軍師的言外之意,便問道:“那依西軍師之計,咱們去往哪裏更好?”
西軍師說道:“我有兩個選擇,講出來,供觀主和大家考慮吧。一個就是遠走島國,在那裏暫避一時,再緩圖良策。”
“那另一個呢?”南軍師問道。
“另一個就是不離開綠島。”西軍師講出了他的理由,“綠島方圓兩千裏,何況南島多山,避入山中,理想國要尋到咱們,也絕非易事。”
北軍師還是堅持他的意見,講出了兩點理由:“西軍師,你的主意雖好,卻都是權宜之計,能躲過理想國的一時追殺,但不能東山再起。島國之上,咱們人生地不熟,難以有所發展;守在南島,不僅要時刻躲避追兵,還麵臨被百姓舉報的風險,那時整日誠惶誠恐,豈能有發展的良策可以施展。”
歐陽強漢做為大家的領導,向來不與大家爭論,但他也聽明白了,如今的南島之上,百姓對他並不愛戴,北軍師的話講得已經很明確,沒有了百姓做為基礎,要在這裏招兵買馬,勢比登天。他的野心未遂,豈肯善罷甘休,於是問北軍師:“依你之見,咱們如果去了長春湖,能夠趕走聖尊,將長春湖據為己有呢?”
北軍師說道:“長春島上的百姓是最近十年才遷過去的,對咱們並不熟悉,聖尊上次被滅明刺傷之後,避居去了長春島,它本性凶殘,又一向暴虐,那裏的百姓必然對它恨之入骨。咱們隻需收攏人心,趁著聖尊內傷未愈,將他驅逐或者除掉,必然能夠得到百姓擁護。那時有了根據地,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緩圖理想國,應該不是難事。”
歐陽強漢點了點頭,又問前將軍:“北軍師之言,你意下如何?”
前將軍曉得歐陽強漢的脾性,如果流落在外,似喪家之犬,這絕不是他想要的,隻要有希望卷土重來,歐陽強漢必會選擇,既然自己跟隨了他,那就如他的願吧,於是說道:“北軍師之言,不無道理,我讚同咱們退居長春島。”
五人商討,其中三人讚同,西軍師和南軍師也就不再多言。
歐陽強漢忽而抖擻精神,笑道:“那咱們就此決定下來,避居長春島。”
隨後他叫了一聲:“來人,去請東軍師過來。”
外麵有人應承,去尋了一時,回來稟告,說是東軍師帶50人,裝了五大車的財物,去理想國為觀主榮登大寶做準備去了。”
“什麽?”歐陽強漢已經發覺了蹊蹺,勃然怒道,“東軍師著實可惱!”
北軍師急忙勸道:“觀主息怒,息怒。東軍師必是投降了敵人,他原本就是半路而來,如今半路而去,不必可惜。隻要前將軍、西軍師、南軍師還在,咱們的大業就不愁不成。”
歐陽強漢方才又犯了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毛病,北軍師一提,登即醒悟。他的精明再次發揮了作用,為了表示對前途有信心,笑道:“北軍師所言甚是,你們四位,才是我的股肱,隻要你們在,還有什麽可遺憾的。”
他講完這句話,忽而想起左、右兩位將軍來,便問北軍師:“左將軍和右將軍哪裏去了?”
北軍師看了看前將軍,前將軍回答說:“當初我和左將軍約定,讓他詐降,與我裏應外合,一舉攻克理想國的大營。現在看來,左將軍被敵人識破計謀後,不是投降就是圈禁了。”
“嗯。”歐陽強漢隻嗯了一聲。
他已經心如明鏡,左將軍不似北軍師,雖然也是創業元老,但一直忠心不足,且和後將軍暗鬥已久,不能顧全大局,這樣的人,一旦發現形勢不利,投降敵人,在所難免。
白雲八俊,後將軍已死,左將軍不在,東軍師投敵,右將軍會怎麽樣呢?
歐陽強漢不禁心頭一震,俗話講樹倒猢猻散,難道右將軍也投敵了不成?如此看來,前將軍、西軍師、南軍師,如何就能保證長期在我身邊?我可不能被他們出賣了,為確保萬無一失,還需時刻提防他們為妙。
還有那個監軍柳之思,為什麽還沒有回來?
歐陽強漢有些窩火,問前將軍道:“柳之思到在前線,聽聞打了幾個勝仗,她如今去了哪裏?”
前將軍苦笑一聲,說道:“觀主,依我看來,柳之思是在衡量形勢。她在作壁上觀,如果觀主能夠得勢,成立榮耀國,她必然會回來,做咱們榮耀國的女王;可現在咱們一敗塗地了,建立榮耀國遙遙無期,柳之思做不成女王,豈肯輕易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