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荀攸錚錚之言落下,大殿之上,從天子到諸朝臣,全都啞口無言,不知該如何作答。


    荀攸一番言論太狠了,直接把祖宗搬了出來。


    占據道德製高點,他人自然無言以對。


    尤其是劉協,現在又沒有西涼軍阻攔,依然拒絕回去祭拜宗廟,著實說不過去。


    而且當初董卓派人盜掘他父皇陵寢,據說把他父皇屍首都扔了出來。


    他作為兒子,竟然不趕緊回去重修陵寢,安置父皇屍首。


    甭說作為天子,簡直連個人都不算了。


    荀攸當眾點出來,他又怎能裝作聽不見?


    劉協想了想,沉聲道:“荀卿說的對,朕與諸卿,祖宗墳塋皆在關東,身為人子,豈能不回去祭拜?


    宗祠宗廟不受香火供奉,豈不令天下人恥笑?


    如今天下趨於太平,道路已然通達,朕的確該回邙山,重修先皇陵寢,並祭祀以香火。”


    楊彪見皇帝竟然妥協了,急的直使眼色。


    隻可惜,隻有他一個人著急而已,


    他出身弘農楊氏,宗祠在距離潼關不遠的華陰縣,可以隨時回去祭祖。


    但其餘大臣,想起宗祠無人祭拜,也全都歸心似箭。


    見無人反對,劉協擺了擺手道:“此事就此商定,立即收拾行裝。


    待天氣轉暖,立即啟程。”


    “謹遵聖命!”


    眾朝臣齊聲答應。


    散朝之後,劉琦回到府中。


    龐統搖著羽扇笑道:“荀公達當真足智多謀,竟以先皇陵寢為引,逼迫陛下回歸。


    陛下又不能推脫,當真妙至極耶。”


    徐庶道:“看朝堂上那幫公卿,做無言以對之狀,當真痛快。


    不費吹灰之力,便逼迫天子東遷,荀公達功不可沒。”


    麵對眾人連番誇讚,荀攸表現的很平靜,淡然道:“此並非荀某之功,蓋因天子與諸卿心中早有此意。


    荀某稍加推波助瀾,便助成此事。”


    眾人隻覺得荀攸是在謙虛。


    他繼續解釋道:“如今關中也由公子平定,眾士紳都對公子馬首是瞻,言聽計從。


    陛下與諸卿,留在關中與回歸雒陽,並無多大分別。


    既然如此,還不如返回故地,方便祭祖。”


    在場眾文武聽了解釋,無不對荀攸佩服之至。


    要論揣摩人心,天下能出其右者,恐怕不多。


    幸虧此人跟自己屬於一方陣營,要是投靠到敵對勢力,那可是一個勁敵。


    龐統心想,公子把這樣一個奇才,安排到尚書令的位置上,小皇帝恐怕要被拿捏的死死的。


    不管朝廷出於真心還是假意,準備東遷的命令確是下達了。


    整個長安城頓時熱鬧了起來。


    其實普通百姓都巴不得朝廷趕緊搬走,以減輕他們的負擔。


    但韋康杜岐等豪紳卻不舍得。


    畢竟朝廷在長安,他們便是靠近天子的重臣。


    若朝廷遷回到雒陽,他們便成了邊遠郡國的太守。


    隻不過遷都乃是大勢所趨,他們也無法阻攔。


    至於一眾漢室老臣,大家心裏多半以喜悅者居多。


    在關中屬於客居,回歸雒陽,乃是回家。


    在大家收拾行囊期間,天子第三次下達給劉琦封王詔書。


    劉琦見天子如此真誠,便勉為其難的受封為清河王。


    並舉行盛大的受封儀式。


    此舉令天下人對劉琦毀譽參半。


    有的人說他飛揚跋扈,逼迫朝廷封王,有大逆不道之嫌。


    也有人說他,身為漢室宗親,就算被封王也不為過。


    不管如何,他這清河王的爵位,是落到頭上了。


    幾個月後,天氣轉暖。


    太史令挑選黃道吉日,天子率領眾公卿妃嬪從長安啟程,浩浩蕩蕩踏上東歸之路。


    自初平元年,朝廷被董卓挾持遷都長安。


    直到現在的興平二年,天子與眾朝臣在關中已經待了五年之久。


    如今重新踏上了歸途,每個人心裏都五味雜陳,不知是喜是憂。


    東歸的隊伍,由劉琦麾下軍馬保護。


    隻不過劉琦麾下荊州軍大部,已經全部調回荊州休整。


    這最後剩餘的軍馬,不過一萬左右,好在都是騎兵。


    大軍出潼關,便進入弘農郡境內。


    路過華陰縣,乃是弘農楊氏發祥之地。


    楊彪自然做起東道主,誠邀天子入駐楊府。


    劉琦跟楊彪敵對,便謝絕了對方虛情假意的邀請,帶著貂蟬在軍營暫住。


    ……


    楊府之中高朋滿座。


    這是楊氏一族最為輝煌時刻。


    天子帶領滿朝公卿駕臨,就算楊家是世家豪族,這等盛況也從來沒有過。


    楊氏宗族拿出最大的誠意,接待天子與眾朝臣。


    待酒足飯飽之後,劉協被迎到楊氏府邸的書房之內。


    劉協看著那古樸的書房,頗為感慨的道:“弘農楊氏號稱‘四世太尉’,當年楊震公更有關西孔子之稱。


    沒想到這書房,卻如此簡樸。


    楊氏曆代先賢,當真令人敬佩。”


    楊彪道:“老夫家訓便是耕讀傳家,不著錦衣,不用美食。


    書房乃讀書之處,何須奢靡?”


    劉協微微點了點頭。


    他知道楊彪把自己請到書房,一定有事稟報,所以不再虛言。


    楊彪果然親自前去關上房門,又把窗戶閉上,然後對劉協小聲道:“陛下,如今朝廷為劉琦把控,臣有一計,可破解當前危局?”


    “何計?”劉協問道。


    楊彪擺出一幅輿圖道:“陛下請看,此地便是我等停駐之華陰縣。


    距離河東郡,相隔不過百裏。


    那河東郡當年有黃巾餘孽郭太,於白波穀起事叛亂。


    其麾下兵馬,被稱之為白波軍。”


    劉協頷首道:“朕亦聽聞這段史料,白波軍最為聲勢浩大時,據說有數十萬人。


    當初正值董卓亂政。


    董卓便派其女婿牛輔,率軍前去平叛。


    沒想到反被叛軍擊敗。


    董卓也正是害怕白波軍揮師南下,切斷其通往關西的歸路,故而才火燒雒陽,裹挾朕與朝臣遷都長安。”


    楊彪點頭道:“正是如此。


    陛下遷往長安之後,董卓仍命李傕率軍與白波軍作戰。


    後來郭太戰死,白波軍四分五裂,其中一支以楊奉為首,便投降李傕,歸順朝廷。”


    劉協滿頭霧水的看著楊彪道:“楊卿今日說起這些,是何用意?”


    楊彪鄭重的道:“那楊奉既然投降朝廷,也為陛下之臣。


    他麾下有數萬兵馬。


    若他從河東趕來華陰,不過三五日路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荊州少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開月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開月圓並收藏三國之荊州少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