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所有分歧巨大的問題,永遠都是由根本利益的衝突和碰撞而引發的。羌氐兩族之所以和漢人不對付,那是因為兩方之間都想要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不可避免地要立足於打擊對方的基礎上。漢人不僅想要鏟除羌氐兩族對己身的嚴峻的軍事威脅,還想將羌氐兩族這樣的蠻夷化為文明,也就是將漢人的普世價值觀推行給羌氐兩族,使之沐浴清化,文明啟蒙;而羌氐兩族就沒有漢人想的複雜了,他們隻是想把漢人的土地占為己有,擴張自己的生存空間,踩在漢人的屍體上,走向強國強軍的星辰大海。
這就是不可避免地矛盾。由於傳統儒家很注重宣揚個人對天下的責任感,所以自認為代表著先進和文明的漢人,不可能停下教化蠻夷的腳步,一心使之同沐聖德;由於地理位置和環境的限製,生活在環境惡劣的草原之上的羌人和氐人,要想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最佳的侵略對象不是西域,也不是匈奴和鮮卑,而是漢國。
而這時的大漢,人口繁多,農業發達,軍事強大,文化昌盛,自與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並列四個大帝國。但由此,漢人心中也滋生了帝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漢人認為,自己的文明是最先進的,所以其他落後蒙昧的國家和民族都應該依照漢人的規矩行事,如果蠻夷們不願意,那漢人就會認為蠻夷們不接受漢化,這還是蠻夷們不開化的特點。出於人道主義和心中堅定的對其他民族的責任感,漢人就必須幫助蠻夷們脫離苦海,和漢人們一同跨入文明的門檻。
這種思想,其實和後世的美國的所作所為沒什麽兩樣,美國為什麽天天跟如朝鮮和古巴這樣的小國鬧騰,就是因為美國人普遍認為,他們那些非民主國家還處處不如美國,出於無奈,所以美國要承擔起挽救他們的責任。所以,美國四處燒殺搶掠,不僅是為了保持其全球霸權,而且還要在保持霸權的同時,向全世界宣傳自己的普世價值觀,也就是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
現在,代表漢人的劉範已經打敗羌氐兩族,兩族和漢人之間的土地之爭也化為烏有了,剩下的一個利益衝突,就是羌氐兩族和漢人的族群差異:羌氐兩族自有語言,不講漢族;兩族不吃飯,吃肉;兩族不穿漢服,穿旃裘。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對於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能說得通。兩族與漢人之間的差異,恰好是兩族的民族特點,也是他們的身份認同。有了這些差異,漢人不會把羌氐兩族當做自己人;羌氐兩族亦然。文化認同不一樣,那就會導致戰爭的發生。
所以,消除這些文化差異,統一文化認同,才能讓羌氐兩族和漢人之間的矛盾消弭,兩族化為漢人,漢人才會真的信任兩族;羌氐兩族認為自己是漢國的一員,才不會再起兵造反;羌氐兩族不造反,涼州才能真的保持安寧;涼州安寧,劉範才能成全自己的野心。所以,羌氐兩族的漢化事宜是現下最緊迫的事。
馬騰一進州牧府,就被任命為護羌校尉加三郡太守,次日趕赴已經被趙雲勘察清楚了的羌地,著手管理羌氐兩族,並開展漢化事宜。有了馬騰,但馬騰卻沒有足夠的屬官輔佐他,要想讓一個人管理近十二萬人,那是天方夜譚。劉範想了想,就準許馬騰在羌氐兩族中挑選官員,作為自己的下屬。
另外,為了貫徹漢化政策,劉範特意下令強製任命了一萬多個有點學問的涼州士子和黨人,留六千在涼州,專門教導和教導羌氐兩族的漢化,比如說,教他們說漢語,寫漢字,種植農作物,吃粟米飯;另外的四千多人,則是派遣進羌地,但羌地的羌氐兩族還要保持著放牧,不必學漢人農耕。
上次繳獲的兩族的牲畜,包括十二萬六千匹馬,加上在隴縣繳獲的戰馬七萬多匹,一共有近二十萬匹馬。劉範計劃將二十萬匹馬中不夠標準的兩萬五千匹,上貢給漢靈帝劉宏,用來安定朝廷反對劉範在涼州興風作浪的聲浪,也讓劉宏充分認識到,隻有劉範才能給他這麽多好處,要是沒了劉範,他也就不會好過;剩下的馬匹,劉範挑出品質最好的五萬匹,作為戰馬;品質稍微低一些的兩萬匹,可以用來運送軍糧和輜重;其餘的馬匹,除了留給涼州農民耕田的三萬匹,劉範還給羌氐兩族,讓他們繼續飼養。
加上劉範在進攻涼州之前的戰馬八萬多匹,劉範一共擁有戰馬十三萬匹!這些品質優良的戰馬,是日後征戰沙場必不可少的大殺器,自然不能再讓羌氐兩族飼養了。
為了飼養這些戰馬,劉範特意找到了山丹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在西漢時就被用作馬場,飼養戰馬的曆史源遠流長。此地還專門為漢室皇家飼養馬匹,漢室以蒙古馬為主,又引進西域馬,在山丹軍馬場繁衍,培育出了山丹馬。山丹軍馬場在張掖郡,也就是後世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故此,劉範下令讓張掖太守薑冏先在山丹軍馬場準備一番,然後他再在羌人之中挑選幾千多善於飼養馬匹的人,負責飼養培育戰馬。當然,劉範也沒有忘了他的駱駝,駱駝有一萬多頭,劉範一直想把駱駝用作軍用,但發掘不出用處,所以一直擱置著。好歹駱駝可以吃,所以劉範還是堅持飼養。
除了馬兒和駱駝,還有牛二十八萬五千多頭,劉範計劃,留下五萬頭給涼州運送軍糧和輜重;十三萬頭充為公用,給農民們使用;其餘的牛就分給回去的羌氐兩族。羊分為綿羊和山羊兩種,劉範留下二十萬頭,以便讓涼州軍有功將士食用。留下的羊,一同被趕去山丹軍馬場。
這就是不可避免地矛盾。由於傳統儒家很注重宣揚個人對天下的責任感,所以自認為代表著先進和文明的漢人,不可能停下教化蠻夷的腳步,一心使之同沐聖德;由於地理位置和環境的限製,生活在環境惡劣的草原之上的羌人和氐人,要想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最佳的侵略對象不是西域,也不是匈奴和鮮卑,而是漢國。
而這時的大漢,人口繁多,農業發達,軍事強大,文化昌盛,自與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並列四個大帝國。但由此,漢人心中也滋生了帝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漢人認為,自己的文明是最先進的,所以其他落後蒙昧的國家和民族都應該依照漢人的規矩行事,如果蠻夷們不願意,那漢人就會認為蠻夷們不接受漢化,這還是蠻夷們不開化的特點。出於人道主義和心中堅定的對其他民族的責任感,漢人就必須幫助蠻夷們脫離苦海,和漢人們一同跨入文明的門檻。
這種思想,其實和後世的美國的所作所為沒什麽兩樣,美國為什麽天天跟如朝鮮和古巴這樣的小國鬧騰,就是因為美國人普遍認為,他們那些非民主國家還處處不如美國,出於無奈,所以美國要承擔起挽救他們的責任。所以,美國四處燒殺搶掠,不僅是為了保持其全球霸權,而且還要在保持霸權的同時,向全世界宣傳自己的普世價值觀,也就是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
現在,代表漢人的劉範已經打敗羌氐兩族,兩族和漢人之間的土地之爭也化為烏有了,剩下的一個利益衝突,就是羌氐兩族和漢人的族群差異:羌氐兩族自有語言,不講漢族;兩族不吃飯,吃肉;兩族不穿漢服,穿旃裘。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對於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能說得通。兩族與漢人之間的差異,恰好是兩族的民族特點,也是他們的身份認同。有了這些差異,漢人不會把羌氐兩族當做自己人;羌氐兩族亦然。文化認同不一樣,那就會導致戰爭的發生。
所以,消除這些文化差異,統一文化認同,才能讓羌氐兩族和漢人之間的矛盾消弭,兩族化為漢人,漢人才會真的信任兩族;羌氐兩族認為自己是漢國的一員,才不會再起兵造反;羌氐兩族不造反,涼州才能真的保持安寧;涼州安寧,劉範才能成全自己的野心。所以,羌氐兩族的漢化事宜是現下最緊迫的事。
馬騰一進州牧府,就被任命為護羌校尉加三郡太守,次日趕赴已經被趙雲勘察清楚了的羌地,著手管理羌氐兩族,並開展漢化事宜。有了馬騰,但馬騰卻沒有足夠的屬官輔佐他,要想讓一個人管理近十二萬人,那是天方夜譚。劉範想了想,就準許馬騰在羌氐兩族中挑選官員,作為自己的下屬。
另外,為了貫徹漢化政策,劉範特意下令強製任命了一萬多個有點學問的涼州士子和黨人,留六千在涼州,專門教導和教導羌氐兩族的漢化,比如說,教他們說漢語,寫漢字,種植農作物,吃粟米飯;另外的四千多人,則是派遣進羌地,但羌地的羌氐兩族還要保持著放牧,不必學漢人農耕。
上次繳獲的兩族的牲畜,包括十二萬六千匹馬,加上在隴縣繳獲的戰馬七萬多匹,一共有近二十萬匹馬。劉範計劃將二十萬匹馬中不夠標準的兩萬五千匹,上貢給漢靈帝劉宏,用來安定朝廷反對劉範在涼州興風作浪的聲浪,也讓劉宏充分認識到,隻有劉範才能給他這麽多好處,要是沒了劉範,他也就不會好過;剩下的馬匹,劉範挑出品質最好的五萬匹,作為戰馬;品質稍微低一些的兩萬匹,可以用來運送軍糧和輜重;其餘的馬匹,除了留給涼州農民耕田的三萬匹,劉範還給羌氐兩族,讓他們繼續飼養。
加上劉範在進攻涼州之前的戰馬八萬多匹,劉範一共擁有戰馬十三萬匹!這些品質優良的戰馬,是日後征戰沙場必不可少的大殺器,自然不能再讓羌氐兩族飼養了。
為了飼養這些戰馬,劉範特意找到了山丹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在西漢時就被用作馬場,飼養戰馬的曆史源遠流長。此地還專門為漢室皇家飼養馬匹,漢室以蒙古馬為主,又引進西域馬,在山丹軍馬場繁衍,培育出了山丹馬。山丹軍馬場在張掖郡,也就是後世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故此,劉範下令讓張掖太守薑冏先在山丹軍馬場準備一番,然後他再在羌人之中挑選幾千多善於飼養馬匹的人,負責飼養培育戰馬。當然,劉範也沒有忘了他的駱駝,駱駝有一萬多頭,劉範一直想把駱駝用作軍用,但發掘不出用處,所以一直擱置著。好歹駱駝可以吃,所以劉範還是堅持飼養。
除了馬兒和駱駝,還有牛二十八萬五千多頭,劉範計劃,留下五萬頭給涼州運送軍糧和輜重;十三萬頭充為公用,給農民們使用;其餘的牛就分給回去的羌氐兩族。羊分為綿羊和山羊兩種,劉範留下二十萬頭,以便讓涼州軍有功將士食用。留下的羊,一同被趕去山丹軍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