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朝廷是高興了,得到七億五千萬錢,隻要皇帝別把這些錢全拿走,朝廷還是可以幹很多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招募士卒,擴大軍隊。
合約第二條,就是要朝廷交出挑起事端的兩個人,中常侍張讓和烏孫人渾都靡。關於這個條件,負責談判的楊彪和皇甫嵩當然是一百個願意了。渾都靡是烏孫人,和朝廷沒有一分錢關係,把這個人出賣給劉範,朝廷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反而有利於盡快和劉範達成一致。
而張讓是閹豎,屬於宦官集團,而且還是宦官集團最大的頭目,是屬於士人官僚集團最大的敵人。楊彪和皇甫嵩自然是對張讓恨之入骨,恨不得盡早將他鏟除。現在正好劉範點名要殺張讓,他們自然就想順水推舟,借刀殺人,同意了劉範的條件,然後就可以利用劉範的手輕輕鬆鬆地除掉朝廷內部的一大禍害。隻要除掉了張讓,十常侍勢必要群龍無首,至少除了蹇碩和趙忠之外的另八個中常侍以後就不敢再和官僚士人們對抗了。
但張讓是禍害不假,關鍵是他還是皇帝身邊最得寵的寵臣。如果楊彪和皇甫嵩貿然單方麵同意了這個條件,萬一皇帝不答應,張讓依然沒死的話,他們倆必定會受到張讓的打擊。所以,楊彪和皇甫嵩先通報了朝廷,讓朝廷趕緊商議一下,要不要把張讓推進劉範的火坑裏。楊彪還故意讓何進禁止張讓參與這次會議,讓張讓不在皇帝身邊,皇帝就比較傾向於犧牲張讓。
誰知道張讓值此時刻已經成了驚弓之鳥,他當然知道身為主謀的他不會在這次交鋒中能夠置身事外,所以對於談判的信息他十分的警覺。盡管何進阻止了他,但他仍然趁何進一個空檔,又鑽到了漢靈帝劉宏的身邊。現在,隻有劉宏能夠保住他的性命。
有了張讓在身邊不停地求饒,劉宏心就立即軟了,不同意將張讓出賣給劉範。何進、曹嵩和所有的重臣都同意把張讓賣出去,於是不停地勸說劉宏,劉宏也漸漸覺得張讓在挑起事端之中有過。張讓多聰明的人啊,他知道此刻的他不脫層皮,不光是劉範,還有何進等大臣是不會讓他全身而退的。於是,張讓靈機一動,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張讓知道,在談判桌上劉範已經損失了七億五千萬錢了,如果用錢賠償的話,也許劉範會大發慈悲。張讓對整個朝廷表示,他願意把自己私藏的五億錢拿出來,賠償給西涼,用來贖買自己的性命。聽到張讓這個建議,朝廷沉默了一會兒,還是一致決定派楊彪去詢問一下劉誕的意見。
劉誕聽到張讓這個提議吃了一驚,隨後認真地想了想,最後覺得張讓以後很難再對劉範造成損害,殺了他除了泄憤之外,也並沒有什麽好處。但是要是能從他身上再勒索來一筆錢的話,也就能彌補之前損失的贖金。
於是劉誕同意了張讓的建議,但要求張讓提供七億五千萬錢作為贖金。這次朝廷包括漢靈帝在內,都沒有再摻合進去。因為隻要張讓服軟,漢靈帝劉宏的宦官勢力不會減少太多,而何進等大臣也可以借機極大的削弱張讓的實力,另外,整個朝廷仍然能得到一筆贖金,一箭雙雕。
沒有了朝廷的支持,直接麵對劉誕的張讓自然是勢單力薄,沒有過多的和劉誕糾纏,很快就同意了劉誕的要求。於是劉誕就與朝廷商量,直接讓張讓支付贖金給朝廷即可,西涼在這次交鋒中總算是沒有損傷沒有獲利,朝廷卻空手套來了白狼,最慘的事張讓,損失了他積攢大半輩子的積蓄。但畢竟保住了性命,張讓還是很感恩的。隻要他還在皇帝身邊,錢還是可以賺回來的。
於是,第二條在普天同慶、皆大歡喜中達成了一致。接下來是第三條,西涼要求和處在朝廷統治下的州郡繼續保持通商。談到這個問題時,已經是夜幕時分了。楊彪和皇甫嵩都是年過五十的老人,到了晚上精力不足。而反觀劉誕還是即將成年的年輕人,無論在什麽時候都是精力旺盛。楊彪和皇甫嵩明白此消彼長的道理,擔憂劉誕會趁著他們這兩個老人在晚上昏昏欲睡的時候,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於是便暫停了談判,明天才開始談判。
第二天,談判繼續進行。第三條是談判的要點,對於朝廷和西涼都是十分重要的。以楊彪和皇甫嵩的明智,也不敢輕易在這個問題上置喙。這個問題又被提交給了朝廷,讓整個朝廷決斷。很快,朝廷經過簡短的交流之後,仍然是同意了西涼的要求。因為這幾年朝廷統治的地區經濟破壞,稅收也因此下降,如果不和經濟興盛的西涼繼續保持通商的話,朝廷統治的州郡勢必會經濟衰頹。對於朝廷,這不啻於是雪上加霜。但朝廷也知道西涼依賴於商業,所以故意提出來要西涼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賠錢十億錢加上獻出戰馬十萬匹。
經過劉誕的談判,代價下降到了賠款五億錢,獻戰馬兩萬匹。朝廷對於這個條件還是比較認可的。本來朝廷認為,隻要從劉範手裏勒索來一萬匹那都是一場極大的勝利了。因為有劉範的例子在,朝廷越來越意識到騎兵對於軍事力量快速增長的作用。
而且從南匈奴、鮮卑和烏桓等部落購買戰馬越來越難,因為以前主要在朝廷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倒騰戰馬的三個大商人,甄堯、蘇雙和張士平都歸入劉範麾下,主要在貿易利潤更高的絲綢之路上活躍。沒有了他們,朝廷就失去了購買戰馬的主要通道,戰馬的價格也上漲了不少。
最後是第四條,西涼要求朝廷準許甚至是鼓勵天下流民進入西涼地界。關於這一條,朝廷內部之中分歧十分大。以劉宏為首的一幫人,包括十常侍、何進、曹嵩在內,都主張同意西涼的這個簡直是不可理喻的要求。
他們甚至是巴不得流民去跑去西涼。因為他們認為,現在流民散布在全天下八個州,數量高達五六百萬人,簡直是擁有五千多萬人口的東漢的十分之一。雖然黃巾起義剛剛被鎮壓下去,但各地仍有眾多的黃巾餘孽,如盤踞在太行山上的黑山軍,活躍在兗州和豫州一帶的眭固、白繞、劉辟、龔都等人,還有青州黃巾軍,另外揚州和徐州爆發了其他的農民起義。
對於農民起義,朝廷是越來越力不從心,隻能勉強保持住現狀。如果放任流民問題而不顧,流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黃巾軍,或者是自己拉起一支隊伍直接起義。假如這五六百萬人一起起來反抗朝廷的話,朝廷隻有滅亡的份。
而對於安置流民,朝廷又沒有那個實力。朝廷本來不缺儲糧,但是這些糧食都是漢室兩百年來的積蓄,屬於漢室而非朝廷。為了保持漢室的威勢,漢靈帝堅決不同意把糧食分發給流民。所以,流民問題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如不早日解決,遲早流民會起義,其他的勢力也會蘇醒。
而且,根據朝廷重臣們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如果劉範果真要承接流民,那正好可以削弱黑山軍等已有的農民起義軍。因為黑山軍和黃巾軍的前身就是流民,隻要劉範拉攏流民,黑山軍和黃巾軍勢必會有很多士兵叛逃,以求進入劉範治下。畢竟,誰也不想一輩子就當個賊寇,始終在社會上沒個名分。這樣一來,農民起義軍對朝廷的威脅便大大的削弱,用來對付黑山軍和黃巾軍的官軍就可以撤回京畿,增強朝廷的軍事力量。
故而劉範提出來西涼可以承接這些恐怖的流民,對於朝廷來說,這就是剛想睡覺,有人給送給枕頭啊!所以劉宏、何進等人都同意把流民這個*扔給西涼。西涼在他們眼裏,就是個接盤俠,背鍋俠。殊不知,流民正是西涼求之不得的。
合約第二條,就是要朝廷交出挑起事端的兩個人,中常侍張讓和烏孫人渾都靡。關於這個條件,負責談判的楊彪和皇甫嵩當然是一百個願意了。渾都靡是烏孫人,和朝廷沒有一分錢關係,把這個人出賣給劉範,朝廷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反而有利於盡快和劉範達成一致。
而張讓是閹豎,屬於宦官集團,而且還是宦官集團最大的頭目,是屬於士人官僚集團最大的敵人。楊彪和皇甫嵩自然是對張讓恨之入骨,恨不得盡早將他鏟除。現在正好劉範點名要殺張讓,他們自然就想順水推舟,借刀殺人,同意了劉範的條件,然後就可以利用劉範的手輕輕鬆鬆地除掉朝廷內部的一大禍害。隻要除掉了張讓,十常侍勢必要群龍無首,至少除了蹇碩和趙忠之外的另八個中常侍以後就不敢再和官僚士人們對抗了。
但張讓是禍害不假,關鍵是他還是皇帝身邊最得寵的寵臣。如果楊彪和皇甫嵩貿然單方麵同意了這個條件,萬一皇帝不答應,張讓依然沒死的話,他們倆必定會受到張讓的打擊。所以,楊彪和皇甫嵩先通報了朝廷,讓朝廷趕緊商議一下,要不要把張讓推進劉範的火坑裏。楊彪還故意讓何進禁止張讓參與這次會議,讓張讓不在皇帝身邊,皇帝就比較傾向於犧牲張讓。
誰知道張讓值此時刻已經成了驚弓之鳥,他當然知道身為主謀的他不會在這次交鋒中能夠置身事外,所以對於談判的信息他十分的警覺。盡管何進阻止了他,但他仍然趁何進一個空檔,又鑽到了漢靈帝劉宏的身邊。現在,隻有劉宏能夠保住他的性命。
有了張讓在身邊不停地求饒,劉宏心就立即軟了,不同意將張讓出賣給劉範。何進、曹嵩和所有的重臣都同意把張讓賣出去,於是不停地勸說劉宏,劉宏也漸漸覺得張讓在挑起事端之中有過。張讓多聰明的人啊,他知道此刻的他不脫層皮,不光是劉範,還有何進等大臣是不會讓他全身而退的。於是,張讓靈機一動,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張讓知道,在談判桌上劉範已經損失了七億五千萬錢了,如果用錢賠償的話,也許劉範會大發慈悲。張讓對整個朝廷表示,他願意把自己私藏的五億錢拿出來,賠償給西涼,用來贖買自己的性命。聽到張讓這個建議,朝廷沉默了一會兒,還是一致決定派楊彪去詢問一下劉誕的意見。
劉誕聽到張讓這個提議吃了一驚,隨後認真地想了想,最後覺得張讓以後很難再對劉範造成損害,殺了他除了泄憤之外,也並沒有什麽好處。但是要是能從他身上再勒索來一筆錢的話,也就能彌補之前損失的贖金。
於是劉誕同意了張讓的建議,但要求張讓提供七億五千萬錢作為贖金。這次朝廷包括漢靈帝在內,都沒有再摻合進去。因為隻要張讓服軟,漢靈帝劉宏的宦官勢力不會減少太多,而何進等大臣也可以借機極大的削弱張讓的實力,另外,整個朝廷仍然能得到一筆贖金,一箭雙雕。
沒有了朝廷的支持,直接麵對劉誕的張讓自然是勢單力薄,沒有過多的和劉誕糾纏,很快就同意了劉誕的要求。於是劉誕就與朝廷商量,直接讓張讓支付贖金給朝廷即可,西涼在這次交鋒中總算是沒有損傷沒有獲利,朝廷卻空手套來了白狼,最慘的事張讓,損失了他積攢大半輩子的積蓄。但畢竟保住了性命,張讓還是很感恩的。隻要他還在皇帝身邊,錢還是可以賺回來的。
於是,第二條在普天同慶、皆大歡喜中達成了一致。接下來是第三條,西涼要求和處在朝廷統治下的州郡繼續保持通商。談到這個問題時,已經是夜幕時分了。楊彪和皇甫嵩都是年過五十的老人,到了晚上精力不足。而反觀劉誕還是即將成年的年輕人,無論在什麽時候都是精力旺盛。楊彪和皇甫嵩明白此消彼長的道理,擔憂劉誕會趁著他們這兩個老人在晚上昏昏欲睡的時候,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於是便暫停了談判,明天才開始談判。
第二天,談判繼續進行。第三條是談判的要點,對於朝廷和西涼都是十分重要的。以楊彪和皇甫嵩的明智,也不敢輕易在這個問題上置喙。這個問題又被提交給了朝廷,讓整個朝廷決斷。很快,朝廷經過簡短的交流之後,仍然是同意了西涼的要求。因為這幾年朝廷統治的地區經濟破壞,稅收也因此下降,如果不和經濟興盛的西涼繼續保持通商的話,朝廷統治的州郡勢必會經濟衰頹。對於朝廷,這不啻於是雪上加霜。但朝廷也知道西涼依賴於商業,所以故意提出來要西涼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賠錢十億錢加上獻出戰馬十萬匹。
經過劉誕的談判,代價下降到了賠款五億錢,獻戰馬兩萬匹。朝廷對於這個條件還是比較認可的。本來朝廷認為,隻要從劉範手裏勒索來一萬匹那都是一場極大的勝利了。因為有劉範的例子在,朝廷越來越意識到騎兵對於軍事力量快速增長的作用。
而且從南匈奴、鮮卑和烏桓等部落購買戰馬越來越難,因為以前主要在朝廷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倒騰戰馬的三個大商人,甄堯、蘇雙和張士平都歸入劉範麾下,主要在貿易利潤更高的絲綢之路上活躍。沒有了他們,朝廷就失去了購買戰馬的主要通道,戰馬的價格也上漲了不少。
最後是第四條,西涼要求朝廷準許甚至是鼓勵天下流民進入西涼地界。關於這一條,朝廷內部之中分歧十分大。以劉宏為首的一幫人,包括十常侍、何進、曹嵩在內,都主張同意西涼的這個簡直是不可理喻的要求。
他們甚至是巴不得流民去跑去西涼。因為他們認為,現在流民散布在全天下八個州,數量高達五六百萬人,簡直是擁有五千多萬人口的東漢的十分之一。雖然黃巾起義剛剛被鎮壓下去,但各地仍有眾多的黃巾餘孽,如盤踞在太行山上的黑山軍,活躍在兗州和豫州一帶的眭固、白繞、劉辟、龔都等人,還有青州黃巾軍,另外揚州和徐州爆發了其他的農民起義。
對於農民起義,朝廷是越來越力不從心,隻能勉強保持住現狀。如果放任流民問題而不顧,流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黃巾軍,或者是自己拉起一支隊伍直接起義。假如這五六百萬人一起起來反抗朝廷的話,朝廷隻有滅亡的份。
而對於安置流民,朝廷又沒有那個實力。朝廷本來不缺儲糧,但是這些糧食都是漢室兩百年來的積蓄,屬於漢室而非朝廷。為了保持漢室的威勢,漢靈帝堅決不同意把糧食分發給流民。所以,流民問題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如不早日解決,遲早流民會起義,其他的勢力也會蘇醒。
而且,根據朝廷重臣們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如果劉範果真要承接流民,那正好可以削弱黑山軍等已有的農民起義軍。因為黑山軍和黃巾軍的前身就是流民,隻要劉範拉攏流民,黑山軍和黃巾軍勢必會有很多士兵叛逃,以求進入劉範治下。畢竟,誰也不想一輩子就當個賊寇,始終在社會上沒個名分。這樣一來,農民起義軍對朝廷的威脅便大大的削弱,用來對付黑山軍和黃巾軍的官軍就可以撤回京畿,增強朝廷的軍事力量。
故而劉範提出來西涼可以承接這些恐怖的流民,對於朝廷來說,這就是剛想睡覺,有人給送給枕頭啊!所以劉宏、何進等人都同意把流民這個*扔給西涼。西涼在他們眼裏,就是個接盤俠,背鍋俠。殊不知,流民正是西涼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