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生意
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 作者:偶爾養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正月就要過完了。
新推出的玉子豆腐反響很好,每日的銷量都很穩定,袁大郎每日做夢都露出牙花。
袁家將挖來的葛根全部取了粉曬幹,掙了三兩多銀錢,可惜還沒捂熱就花完了。
按照之前計劃的那樣,袁家買下了官道旁邊的兩座山,成交價和契稅一共花了小三兩銀,
在附近買到三畝多地,按一兩半的價成交的,花了快五兩,
還在城中賃了一間小院,離周家不遠,每月租金要四百個大錢,目前主要供袁旭讀書用,周氏帶著石頭剛搬進去。
小院裏安置了一個石磨,每日隻做素雞和玉子豆腐,其他的豆製品暫時還在村子裏做,畢竟工序不太一樣。
袁二爺的動作幾乎瞞不過村裏人,於是有人開始猜測老袁家是不是靠著豆腐攤掙了老多錢?
縣城酒樓也因為袁家豆腐攤一次又一次的新品,陷入激烈的競爭。
原本一直和福壽樓不相上下的順昌樓,在年後正月明顯有生意下滑的趨勢,而附近的聚海樓和順昌樓都是門庭若市,與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問才知,原來這兩家酒樓最近總能推出一些新菜色,十分美味,叫那些食客老饕流連忘返。
順昌樓的高掌櫃氣壞了,“去,把高采買給我叫來”。
高采買是高掌櫃的侄子,往這一站便聽見高掌櫃厲聲問他:“集市上出了新食材,你日日幹采買,到現在都沒察覺,也不匯報,是不是你壓根不知?”
高采買剛聽說了新食材的事,也很委屈地道:“大伯,咱酒樓的菜,都是莊子上送來的,每次我點個數對上就行了,哪用得著我親自上集市去買,這不知道出了新食材也很正常嘛!”
“正常?哪裏正常了?你知道咱酒樓已經流失多少食客了?要是再這樣下去,人都跑福壽樓和聚海樓吃飯,咱酒樓還開不開了?我這掌櫃的還做不做了?”高掌櫃氣呼呼地道。
高采買點頭哈腰地道:“大伯,您別急,這不就是出了幾份新食材嘛!
您聽我說,這鄉下人都是沒見識的!您不如直接把那新食材的方子買下來,絕了那福壽樓和聚海樓的路,再把方子交給族裏,族裏自然會安排府城的順昌樓來跟咱們學,這樣一來您這還怕咱酒樓開不好?”
高掌櫃一想,是這個道理。
於是沒過兩天,高掌櫃就找到了袁家村。
當袁村長笑眯眯的領著人站到袁二爺的家門口,袁未當時就眼皮子一跳。
來人自稱是縣城順昌酒樓的掌櫃,姓高。
袁家人除了袁大郎在外擺攤沒回來,其他人都在田間地頭,家裏隻有胡氏帶著兩個孩子在忙,看見來客隻好打發袁未去田間叫人。
袁未剛出家門腦子就開始飛速轉動,縣城的酒樓,最大的是聚海樓,福壽樓和順昌樓一直不相上下,
這兩家酒樓做得挺好,和袁家合作也很順利,隻這順昌酒樓沒有打過交道,第一次見麵就上家來,應該不是來訂貨的。
袁未將自己的猜想和袁家二老說了,於是袁家二老還沒到家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高掌櫃和袁二爺說著話,方婆子在一旁作陪、袁未借著給客人添茶倒水的機會正大光明的偷聽。
來人迂回客套了半天終於說到正題,“久聞袁家豆腐攤大名,我今日來,是想問問,您家香幹,素雞,玉子豆腐的方子出嗎?”
袁未心想:果然如此。
袁二爺聽到這裏,嘴上一直噙著的笑意消失了。
袁二爺先是歎了一口氣道:“高掌櫃有所不知啊,我袁家也是窮苦,祖上留的地少,而我子孫又多,不得已,每日夜半就起來推磨,一做便做這十幾年,一日不敢停歇,
二兒子和小兒子整日在河上撐渡,曬得黢黑,掙的錢才勉強養活這一大家子,說句不好聽的,如今我這一大家子全靠這豆腐攤養活,這幾個方子我若賣出去了,我這一大家子上哪營生?”
高掌櫃說得輕巧:“哎,袁老哥,我東家也考慮到你們家的情況,所以特意交代了我要給你們一個好價錢。”
高掌櫃比了一個一的手勢,笑眯眯的說道:“一百兩,如何?”
袁二爺已經不是原來的袁二爺了,若是從前,他說不準會心動一下。
可自從他在路上賣出了五十兩的山藥,他便覺得在這世上,掙錢也沒那麽困難,
再說自家的豆腐攤生意紅火著呢,這一百兩銀是遲早的事情。
高掌櫃見袁二爺不答應,便說道:“袁老哥,您要是不滿意我再給您往上提一點?”說著又比了一個數。
袁二爺照舊搖搖頭,道:“高掌櫃,我這一大家子幾代人都在南溪生活,賣給您方子我自己就做不得生意了,人離鄉賤,我一家老小又不想換個地方生活,還望高掌櫃恕我答應不得。”
高掌櫃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他前腳出了袁家村的門,後腳袁大郎就回來了。
剛到家,看見袁家二老都在,便說道:“爹、娘好消息啊。”
袁二爺問:“什麽好消息?”
袁大郎便道:“好消息,有人要買咱家方子啦。”
袁二爺以為還是高掌櫃那幫人,一邊來找他,一邊來找他兒子遊說,好不生氣,“我都說了不賣了,怎麽還兩頭打聽?”
袁大郎被袁二爺的口水噴了一臉,道:“什麽兩頭打聽?”
袁二爺便把剛剛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袁大郎。
袁大郎聽完微愣,道:“爹,應該不是同一個,找我買方子的人姓孫,自稱是江北人,我聽口音的確不是本地人,這人南下去蘇杭做生意,路遇咱們這兒的。
起因隻是在碼頭我大舅哥那兒吃了碗素雞麵,覺得這麵的澆頭沒吃過,朝我大舅哥多打聽了幾句,
我大舅哥也是熱情的人,一聽他沒吃過,就和人家吹起了牛,還給他上了一份鹵香幹和紅燒玉子豆腐,結果叫這食客吃高興了,問咱家的方子賣不賣,我大舅哥哪能做得了咱家的主,就讓我那外甥成貴叫我,這不我和那人說到現在才回來!”
“那你這就答應了?”袁二爺緊張兮兮地問,生怕大兒子被人忽悠了兩句,就把全部身家掏出去。
袁大郎忙搖頭,“沒,哪能啊,我連香幹的秘方我都不知道,我上哪賣啊?”
袁二爺和方婆子這才放下心,他們倆的思想很一致,隻要日子好好的,守著這營生過一輩子都行。
新推出的玉子豆腐反響很好,每日的銷量都很穩定,袁大郎每日做夢都露出牙花。
袁家將挖來的葛根全部取了粉曬幹,掙了三兩多銀錢,可惜還沒捂熱就花完了。
按照之前計劃的那樣,袁家買下了官道旁邊的兩座山,成交價和契稅一共花了小三兩銀,
在附近買到三畝多地,按一兩半的價成交的,花了快五兩,
還在城中賃了一間小院,離周家不遠,每月租金要四百個大錢,目前主要供袁旭讀書用,周氏帶著石頭剛搬進去。
小院裏安置了一個石磨,每日隻做素雞和玉子豆腐,其他的豆製品暫時還在村子裏做,畢竟工序不太一樣。
袁二爺的動作幾乎瞞不過村裏人,於是有人開始猜測老袁家是不是靠著豆腐攤掙了老多錢?
縣城酒樓也因為袁家豆腐攤一次又一次的新品,陷入激烈的競爭。
原本一直和福壽樓不相上下的順昌樓,在年後正月明顯有生意下滑的趨勢,而附近的聚海樓和順昌樓都是門庭若市,與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問才知,原來這兩家酒樓最近總能推出一些新菜色,十分美味,叫那些食客老饕流連忘返。
順昌樓的高掌櫃氣壞了,“去,把高采買給我叫來”。
高采買是高掌櫃的侄子,往這一站便聽見高掌櫃厲聲問他:“集市上出了新食材,你日日幹采買,到現在都沒察覺,也不匯報,是不是你壓根不知?”
高采買剛聽說了新食材的事,也很委屈地道:“大伯,咱酒樓的菜,都是莊子上送來的,每次我點個數對上就行了,哪用得著我親自上集市去買,這不知道出了新食材也很正常嘛!”
“正常?哪裏正常了?你知道咱酒樓已經流失多少食客了?要是再這樣下去,人都跑福壽樓和聚海樓吃飯,咱酒樓還開不開了?我這掌櫃的還做不做了?”高掌櫃氣呼呼地道。
高采買點頭哈腰地道:“大伯,您別急,這不就是出了幾份新食材嘛!
您聽我說,這鄉下人都是沒見識的!您不如直接把那新食材的方子買下來,絕了那福壽樓和聚海樓的路,再把方子交給族裏,族裏自然會安排府城的順昌樓來跟咱們學,這樣一來您這還怕咱酒樓開不好?”
高掌櫃一想,是這個道理。
於是沒過兩天,高掌櫃就找到了袁家村。
當袁村長笑眯眯的領著人站到袁二爺的家門口,袁未當時就眼皮子一跳。
來人自稱是縣城順昌酒樓的掌櫃,姓高。
袁家人除了袁大郎在外擺攤沒回來,其他人都在田間地頭,家裏隻有胡氏帶著兩個孩子在忙,看見來客隻好打發袁未去田間叫人。
袁未剛出家門腦子就開始飛速轉動,縣城的酒樓,最大的是聚海樓,福壽樓和順昌樓一直不相上下,
這兩家酒樓做得挺好,和袁家合作也很順利,隻這順昌酒樓沒有打過交道,第一次見麵就上家來,應該不是來訂貨的。
袁未將自己的猜想和袁家二老說了,於是袁家二老還沒到家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高掌櫃和袁二爺說著話,方婆子在一旁作陪、袁未借著給客人添茶倒水的機會正大光明的偷聽。
來人迂回客套了半天終於說到正題,“久聞袁家豆腐攤大名,我今日來,是想問問,您家香幹,素雞,玉子豆腐的方子出嗎?”
袁未心想:果然如此。
袁二爺聽到這裏,嘴上一直噙著的笑意消失了。
袁二爺先是歎了一口氣道:“高掌櫃有所不知啊,我袁家也是窮苦,祖上留的地少,而我子孫又多,不得已,每日夜半就起來推磨,一做便做這十幾年,一日不敢停歇,
二兒子和小兒子整日在河上撐渡,曬得黢黑,掙的錢才勉強養活這一大家子,說句不好聽的,如今我這一大家子全靠這豆腐攤養活,這幾個方子我若賣出去了,我這一大家子上哪營生?”
高掌櫃說得輕巧:“哎,袁老哥,我東家也考慮到你們家的情況,所以特意交代了我要給你們一個好價錢。”
高掌櫃比了一個一的手勢,笑眯眯的說道:“一百兩,如何?”
袁二爺已經不是原來的袁二爺了,若是從前,他說不準會心動一下。
可自從他在路上賣出了五十兩的山藥,他便覺得在這世上,掙錢也沒那麽困難,
再說自家的豆腐攤生意紅火著呢,這一百兩銀是遲早的事情。
高掌櫃見袁二爺不答應,便說道:“袁老哥,您要是不滿意我再給您往上提一點?”說著又比了一個數。
袁二爺照舊搖搖頭,道:“高掌櫃,我這一大家子幾代人都在南溪生活,賣給您方子我自己就做不得生意了,人離鄉賤,我一家老小又不想換個地方生活,還望高掌櫃恕我答應不得。”
高掌櫃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他前腳出了袁家村的門,後腳袁大郎就回來了。
剛到家,看見袁家二老都在,便說道:“爹、娘好消息啊。”
袁二爺問:“什麽好消息?”
袁大郎便道:“好消息,有人要買咱家方子啦。”
袁二爺以為還是高掌櫃那幫人,一邊來找他,一邊來找他兒子遊說,好不生氣,“我都說了不賣了,怎麽還兩頭打聽?”
袁大郎被袁二爺的口水噴了一臉,道:“什麽兩頭打聽?”
袁二爺便把剛剛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袁大郎。
袁大郎聽完微愣,道:“爹,應該不是同一個,找我買方子的人姓孫,自稱是江北人,我聽口音的確不是本地人,這人南下去蘇杭做生意,路遇咱們這兒的。
起因隻是在碼頭我大舅哥那兒吃了碗素雞麵,覺得這麵的澆頭沒吃過,朝我大舅哥多打聽了幾句,
我大舅哥也是熱情的人,一聽他沒吃過,就和人家吹起了牛,還給他上了一份鹵香幹和紅燒玉子豆腐,結果叫這食客吃高興了,問咱家的方子賣不賣,我大舅哥哪能做得了咱家的主,就讓我那外甥成貴叫我,這不我和那人說到現在才回來!”
“那你這就答應了?”袁二爺緊張兮兮地問,生怕大兒子被人忽悠了兩句,就把全部身家掏出去。
袁大郎忙搖頭,“沒,哪能啊,我連香幹的秘方我都不知道,我上哪賣啊?”
袁二爺和方婆子這才放下心,他們倆的思想很一致,隻要日子好好的,守著這營生過一輩子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