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安心飯
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 作者:偶爾養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終於在年二十五那日上午,袁大郎帶著村裏人都回來了,幾人談了一條小的貨船,將東西全部運了回來。
尹大平的弟弟剛看到袁大郎下船就上去打招呼,袁大郎得知這是袁旭叫他特意在這等著的,忙讓他去通傳,自己則點了幾個在碼頭的熟人,讓他們搬貨。
袁未和袁旭得到消息,急匆匆帶著下人趕來,看他爹竟收了一船的東西帶回來,一個個都驚訝地瞪大了眼。
“這也太多了吧!”袁旭發出一聲感歎。
旁邊正在點數的袁大郎見了,朝他使了個眼色,道:“還不進船艙搬貨?”
袁未也捆了捆袖子準備上去,袁大郎就道:“你在這站著,幫我點數。”
一共六十袋紅薯粉,四十袋紅豆、四十袋綠豆,五十袋糯米、五十袋黃豆。
一摞一摞堆在板車上堆得老高。
袁大郎招呼一聲就要讓他們往家裏推,袁未則一把攔著,道:“爹,你這麽多東西運回家,家裏也放不下啊!”
袁大郎聽她這麽一說怔住了,是啊,原本的倉房早就不夠用了,因為要放粉絲,就將原本 要用來待客的空院子騰了一間出來,加上家裏原本就接連添置下人,很多空房間都住了人,他這這麽多東西要放哪?難不成要運回袁家村。
袁大郎正扶著額頭百轉千回,就聽袁未說道:“給放到我那邊的院子吧,我新買的二進院子,連門房都找好了。”
袁大郎震驚的看著她,旁邊的袁旭點頭道:“妞妞的確買了一個新院子。”
一旁的袁家下人也都在朝他點頭。
袁大郎這才相信了,讓袁未走在前麵帶路。
袁未買的新院子地處城東,離袁家現在的住處不遠,袁未領著他們走了兩道大路。再轉進一條小巷,最後停在一扇漆朱的大門。
李夏上前敲了敲門環,喊道:“福伯,開門呐!大老爺過來了。”
木門從裏麵慢慢打開,就見一個蒼老的老伯微弓著背站在門口,旁邊站著的是他的小孫子。
福伯見著袁未就要拉著孫子行禮,又想起李夏剛剛說的大老爺來了,忙又抬頭看了正中間的中年人一眼,跪下道:“小的拜見大老爺,拜見大少爺,拜見大小姐。”
袁家一家子都不是規矩重的,袁大郎見著這須發皆白的老者朝他下跪,忙雙手將他扶起。
“老人家禮重了,日後見麵無需行此大禮。”
袁未叫門口還有一堆人站著等著呢!便支使著福伯的孫子道:“小林,去把倒座房的幾間空房打開,讓他們把東西搬到那裏放著。再去廚房燒點熱茶。”
小林應聲而去,李夏帶著秋霞也去幫忙,到廚房找出她們昨天給搬來的茶葉開始燒水。
幫忙幹活的人裏有好幾個都是村裏的叔伯,幹活都是出了大力氣的,別的東西沒有,茶水肯定是要管夠的。
袁家村的眾人將東西卸下,就見廊簷下的長桌上擺滿了水碗。
“各位叔伯,這屋子剛置下,沒有那些待客的茶盞,眾位可千萬別嫌棄。”
“大侄女也太客氣了,咱們這些在碼頭幹活的冬天裏有碗熱茶喝,那是感激又感激了的,怎麽還會嫌棄。”說話的是村裏一位出五服的叔叔,他對袁家那是滿意又滿意。
這兩年,袁二爺家日子越過越紅火,人家也沒忘了拉拔一下村裏人。那雞蛋是隔幾天就收一回,還有那些家禽!但凡是食肆用得上的,他們都優先收村裏的,給的都是高價。
再加上他家種地也不藏私,碰著什麽驅蟲種植的好方法,都是第一時間告訴村子,就連那葛根能製粉能在藥房賣出高價的好方子,人家也肯告訴你。
現在大冬天的,看見大夥兒幹活幹累了,還給端熱茶來喝,你就說你有什麽不滿意的?
那肯定是滿意極了啊!
幹完活的幾人喝完了水就與袁大郎打了聲招呼,時間還早,他們還得在碼頭上守著,看能不能再接上點活。
袁立仁和王勉兩人不急著回去,知道這屋子是袁未新買的,就讓袁未帶著他們轉一圈,瞧瞧她這新院子長啥樣!
袁大郎也第一次來,便跟著一起轉悠起來。
袁未便領著他們介紹道:“這個宅子不是人家常住的院子,設計建造都很簡單,叔伯們瞧,這一進院全是倒座房,除了一個廚房,其他全是空房間,我打算開完年重新收拾一下,到時候可能會加一個廚房,二進院是正院,兩邊都是抄手遊廊,加東西廂房,這邊院子大,裏頭原本有個花園,現在枯的差不多了,正房正院帶兩個耳房,都是尋常的構造。”
袁大郎和袁立仁左看看右摸摸,發現這宅子雖中規中矩,但用料還算講究,買了也不虧。
隻是……“怎麽突然想起來要買宅子?”袁大郎問。
袁未怎麽也不好意思說自己錢太多不如置產這樣的話,隻反問道:“您沒覺得咱家現在就跟個作坊似的,一天天的忙不停,到處都是東西。買了這個宅子,回頭這邊專門用來幹活,不好嗎?”
袁大郎一噎,想起那邊從早到晚都冒煙的灶房和烤爐房,還有堆得滿滿當當的倉房,確實不是個好好住家的樣子,便覺得買了也就買了。
倒是袁立仁指著門房的祖孫倆問道:“看門的祖孫倆哪找的?我聽著口音不太對!”
袁未忙道:“這祖孫倆是南邊寧江府人,家裏的田地被人占了,一路行乞流落到鵲渚鎮,他們在我那食肆討飯吃的時候,我見那老頭子指著門口的對聯教孫子識字,就將他們帶回來看門。昨日才去衙門落了戶籍做了身契。”
袁立仁聽說那老頭還能教孫子識字!登時高看他一眼,想起寧江府文風盛行的那句話,便覺得傳言果然不假。
袁大郎幾人也沒在這邊久留,
看完了這邊的宅子,袁旭和袁大郎便請袁立仁和王勉去大宅那邊用飯,那邊自接到他們回家的消息時便開始做飯,為的就是讓他們幾個回來吃個安心飯。
尹大平的弟弟剛看到袁大郎下船就上去打招呼,袁大郎得知這是袁旭叫他特意在這等著的,忙讓他去通傳,自己則點了幾個在碼頭的熟人,讓他們搬貨。
袁未和袁旭得到消息,急匆匆帶著下人趕來,看他爹竟收了一船的東西帶回來,一個個都驚訝地瞪大了眼。
“這也太多了吧!”袁旭發出一聲感歎。
旁邊正在點數的袁大郎見了,朝他使了個眼色,道:“還不進船艙搬貨?”
袁未也捆了捆袖子準備上去,袁大郎就道:“你在這站著,幫我點數。”
一共六十袋紅薯粉,四十袋紅豆、四十袋綠豆,五十袋糯米、五十袋黃豆。
一摞一摞堆在板車上堆得老高。
袁大郎招呼一聲就要讓他們往家裏推,袁未則一把攔著,道:“爹,你這麽多東西運回家,家裏也放不下啊!”
袁大郎聽她這麽一說怔住了,是啊,原本的倉房早就不夠用了,因為要放粉絲,就將原本 要用來待客的空院子騰了一間出來,加上家裏原本就接連添置下人,很多空房間都住了人,他這這麽多東西要放哪?難不成要運回袁家村。
袁大郎正扶著額頭百轉千回,就聽袁未說道:“給放到我那邊的院子吧,我新買的二進院子,連門房都找好了。”
袁大郎震驚的看著她,旁邊的袁旭點頭道:“妞妞的確買了一個新院子。”
一旁的袁家下人也都在朝他點頭。
袁大郎這才相信了,讓袁未走在前麵帶路。
袁未買的新院子地處城東,離袁家現在的住處不遠,袁未領著他們走了兩道大路。再轉進一條小巷,最後停在一扇漆朱的大門。
李夏上前敲了敲門環,喊道:“福伯,開門呐!大老爺過來了。”
木門從裏麵慢慢打開,就見一個蒼老的老伯微弓著背站在門口,旁邊站著的是他的小孫子。
福伯見著袁未就要拉著孫子行禮,又想起李夏剛剛說的大老爺來了,忙又抬頭看了正中間的中年人一眼,跪下道:“小的拜見大老爺,拜見大少爺,拜見大小姐。”
袁家一家子都不是規矩重的,袁大郎見著這須發皆白的老者朝他下跪,忙雙手將他扶起。
“老人家禮重了,日後見麵無需行此大禮。”
袁未叫門口還有一堆人站著等著呢!便支使著福伯的孫子道:“小林,去把倒座房的幾間空房打開,讓他們把東西搬到那裏放著。再去廚房燒點熱茶。”
小林應聲而去,李夏帶著秋霞也去幫忙,到廚房找出她們昨天給搬來的茶葉開始燒水。
幫忙幹活的人裏有好幾個都是村裏的叔伯,幹活都是出了大力氣的,別的東西沒有,茶水肯定是要管夠的。
袁家村的眾人將東西卸下,就見廊簷下的長桌上擺滿了水碗。
“各位叔伯,這屋子剛置下,沒有那些待客的茶盞,眾位可千萬別嫌棄。”
“大侄女也太客氣了,咱們這些在碼頭幹活的冬天裏有碗熱茶喝,那是感激又感激了的,怎麽還會嫌棄。”說話的是村裏一位出五服的叔叔,他對袁家那是滿意又滿意。
這兩年,袁二爺家日子越過越紅火,人家也沒忘了拉拔一下村裏人。那雞蛋是隔幾天就收一回,還有那些家禽!但凡是食肆用得上的,他們都優先收村裏的,給的都是高價。
再加上他家種地也不藏私,碰著什麽驅蟲種植的好方法,都是第一時間告訴村子,就連那葛根能製粉能在藥房賣出高價的好方子,人家也肯告訴你。
現在大冬天的,看見大夥兒幹活幹累了,還給端熱茶來喝,你就說你有什麽不滿意的?
那肯定是滿意極了啊!
幹完活的幾人喝完了水就與袁大郎打了聲招呼,時間還早,他們還得在碼頭上守著,看能不能再接上點活。
袁立仁和王勉兩人不急著回去,知道這屋子是袁未新買的,就讓袁未帶著他們轉一圈,瞧瞧她這新院子長啥樣!
袁大郎也第一次來,便跟著一起轉悠起來。
袁未便領著他們介紹道:“這個宅子不是人家常住的院子,設計建造都很簡單,叔伯們瞧,這一進院全是倒座房,除了一個廚房,其他全是空房間,我打算開完年重新收拾一下,到時候可能會加一個廚房,二進院是正院,兩邊都是抄手遊廊,加東西廂房,這邊院子大,裏頭原本有個花園,現在枯的差不多了,正房正院帶兩個耳房,都是尋常的構造。”
袁大郎和袁立仁左看看右摸摸,發現這宅子雖中規中矩,但用料還算講究,買了也不虧。
隻是……“怎麽突然想起來要買宅子?”袁大郎問。
袁未怎麽也不好意思說自己錢太多不如置產這樣的話,隻反問道:“您沒覺得咱家現在就跟個作坊似的,一天天的忙不停,到處都是東西。買了這個宅子,回頭這邊專門用來幹活,不好嗎?”
袁大郎一噎,想起那邊從早到晚都冒煙的灶房和烤爐房,還有堆得滿滿當當的倉房,確實不是個好好住家的樣子,便覺得買了也就買了。
倒是袁立仁指著門房的祖孫倆問道:“看門的祖孫倆哪找的?我聽著口音不太對!”
袁未忙道:“這祖孫倆是南邊寧江府人,家裏的田地被人占了,一路行乞流落到鵲渚鎮,他們在我那食肆討飯吃的時候,我見那老頭子指著門口的對聯教孫子識字,就將他們帶回來看門。昨日才去衙門落了戶籍做了身契。”
袁立仁聽說那老頭還能教孫子識字!登時高看他一眼,想起寧江府文風盛行的那句話,便覺得傳言果然不假。
袁大郎幾人也沒在這邊久留,
看完了這邊的宅子,袁旭和袁大郎便請袁立仁和王勉去大宅那邊用飯,那邊自接到他們回家的消息時便開始做飯,為的就是讓他們幾個回來吃個安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