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夫子道:“我讀《心經》頗有感悟,佛家說五蘊皆空,萬事萬物並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這樣世間一切都不值得執著,因為你再怎麽執著,你所在意的東西終究會消散,至於什麽時候消散,隻是個時間問題罷了,我細想之下,竟覺頗有道理,人從出生走到死亡,可不就是什麽都帶不來,也什麽都帶不走?”


    高夫子聽著他的話,挑了挑眉,指著《心經》的經文說道:“我讀這卷經文,隻覺得前半篇還有可取之處,後半篇便有些勸人修行的意味,‘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住持曾解釋過,這一整句都是在勸人為達到彼岸而入佛道修行,菩薩應該想想,若是世上所有人都去修行,那我們整個王朝豈不是都要亂了套?”


    於是兩人就佛教對王朝的利弊開始分析了起來。


    一人說:“若是世人都執著修行,追求無上境界,那豈不是越來越多人遁入空門?這於王朝乃是大不利!”


    另一人說:“修行怎麽會亂套?寺廟容人有限,不會有你說的那種情況發生,但若人人修習佛法,與人相處就夠以己度人,鄰裏相處也能和善許多,長久以往,官衙裏紛爭都會少上許多,這於朝廷怎麽會是大不利。”


    袁未在一旁聽著,津津有味,連手裏的筆汙了紙都不知。


    歐陽錚敲了敲她的矮桌,道:“聽這麽入神?”


    袁未回過神來,將筆放下,道:“嗯,想看看你們對佛\/教是什麽看法?”


    歐陽錚挑眉,問道:“你認為,佛\/教是值得忌憚的?”


    袁未不答這個問題,隻說道:“不如你們就此辯一辯?”


    眾人都沒想到自己來禮個佛,還能找到在學堂裏做策論激辯的感覺,立馬打起精神來選了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


    袁未則坐在位置上沒動。


    不一會兒,就見雙方都說的冒了火,金夫子擺著一張臭臉對著高夫子冷哼。


    歐陽錚待他們都說得差不多了,才轉過頭來問她:“袁未你覺得哪方說得更有道理一些?”


    金夫子和高夫子都沒將袁未放在眼裏,一個隻讀過幾年書現在在家管生意的小弟弟能說出什麽一二三來,兩人看向她的眼神都頗有不善,那架勢,但凡袁未說出支持哪一方的觀點,他們雙方就得再激辯三百回合。


    袁未絲毫不怵,於座位上站起身來,笑意盈盈地道:“兩位夫子激辯的時候,我也在思考,佛教於王朝的意義是什麽?”


    “正如《心經》所言,萬事萬物沒有永恒不變地實體,佛\/教傳入中原已有三百年的曆史,三百年的時間裏,中原佛\/教幾度變化,從小乘佛法轉變成大乘佛法,從渡己演變到渡人,這確實是好的一方麵,但在前朝,梁帝為登極樂世界出家為僧,自此佛\/教興盛,教徒眾多,發展至本朝,已達一縣有廟六七的程度,聽起來似乎也不多,但這些僧人裏可都是壯勞力,僧眾不事生產,尋常隻在附近圈塊地自給自足,或靠苦修或靠百姓捐贈過活,他們當中沒有普通百姓的稅賦壓力,我想問諸位,若有普通百姓窮困交不起賦稅會不會想投機取巧轉投佛門?”


    人群中已有學子開始回答:“會!肯定有!”


    袁未勾了一下嘴角,又問道:“據南溪縣誌,我縣於建朝之初,有百姓兩萬之眾,近百年的休養生息,現居百姓四萬之眾,是當初人口的兩倍,對於這樣的人口,諸位認為是多是少?”


    人群中有人思索出聲,“這……四萬這算多了吧?”


    歐陽錚搖頭,解釋道:“四萬不多,我朝人口南多北少,各地府城人口不均,最富庶的蘇州府,人口也是最多的,有二百萬眾,靠近我們的應天府和北地京師人口都在百萬之眾,各地州城縣城少的在兩三萬,多的有十萬之眾,南溪縣為中縣,這人口算不得多。”


    金夫子和高夫子都點頭,對歐陽錚的表現很滿意,


    袁未點頭,知道歐陽錚說的不錯,她便又問道:“那眾位可知南溪縣建朝之初有僧侶幾何,現如今又有僧侶多少?”


    歐陽錚一噎,他雖熟讀各地地方誌,卻從不在小數目上留意,這如何得知?


    袁未將目光從眾人麵前掃了一圈,連同兩位夫子都對視一眼沒有作聲。


    便道:“南溪縣在建朝之初隻廟宇兩座,僧眾六十,而現如今有廟宇七座,僧眾六百有餘,敢問諸位,這些僧眾是當年的多少倍?若是統計整個王朝的僧眾又該有多少?現在是百姓供奉僧侶,若是反過來,讓這些僧眾全部從事生產,那又會養活多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百姓?”


    眾人恍然,議論之聲漸起。


    袁未抬了抬手,將話語轉回到原本討論的心經上,“心經原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常譯為智慧,波羅蜜可理解為到彼岸,即到達智慧的彼岸,不過讀完整個心經,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消除煩惱達到寧靜安樂的境界,更願意將其作為一種修心的指引。


    可是外麵的眾多的信徒有多少是大字都不識之人,他們於佛法真的理解嗎?大殿內一跪不起的人拜的是菩薩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欲望,就連前朝梁帝也不過是為追求長生,普通民眾又能免俗高尚到哪裏去?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與其讓普羅大眾靠求菩薩才能有麵對困難的勇氣,不如我們想想該如何讓百姓不去求菩薩就能在麵對困難的時候多一份麵對現實的底氣,我想這才是我們讀書人最該去想去做的事情?”


    眾位學子呆愣,兩位先生也陷入沉思。


    金夫子沒想到袁未竟有如此見解,心中的天平已經默默傾斜,高夫子也本就不讚同佛\/教興盛,袁未這一番話更是說到了他的心坎裏!


    當下他就感歎道:“是啊!咱們這些讀書人,一心讀書追求功名,所求的不就是為民做主嗎?那又何必讓他們在麵對困難的時候落到求神拜佛的地步?我輩無能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偶爾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偶爾養生並收藏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