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我明顯懶惰了,加上事情繁多,一度更新慢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然而居然我收到了簽約站短,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於是我便簽了約,有了約束,我必須保持更新量,所以後半段更新度和我以前比,堪稱驚人。之後我也必須保證如此的度,當然這也是對我的一個大挑戰。這樣也很不錯,能夠促使我勤勉,不要像以前一樣保持虛耗時光的壞習慣。
這一季對我挑戰實在很大,第一次涉及了比較真實的曆史背景,因此我也必須多做相關功課,也查了相關的一些資料,盡我所能的讓整個故事別犯太大曆史錯誤,但是估計曆史錯誤還是多到數不勝數。尤其是北元的太尉乃兒不花與丞相咬住之間的那段內鬥,我自己也感覺我寫的未免太胡扯了一些。說到丞相咬住,我看到有一些資料稱之為“咬住忽哥赤”,後來我仔細查了查,感覺更多的可能是這是兩個人名,而不是一個人。至於乃兒不花,我看《明太祖實錄》中提到的詔書,將之稱為“朵劣不花”,很可能是當時是這個翻譯方式,然而後來的史料中都取“乃兒不花”這個稱呼,所以我還是用這個吧。
這裏又說到蒙古人名的問題了,裏麵虛構的蒙古人,人名實在難起,如今是信息達的時代,大家講究文化知識與考據,這是好事。所以像以前評書裏麵“青椒不辣”、“八裏馬滑”這樣的名字就不再適合了。而如果統一用“脫脫”、“帖木兒”代之,也顯得沒有誠意。雖然仔細查閱史籍的話,就會感覺這樣做也未必違背曆史。我隻能想方設法查閱,最終一個叫脫歡帖木兒,一個叫拔都,拔都聽說就是現在蒙古名字“巴特爾”的古代音譯,應該屬於比較常見的名字。
至於民族方麵,我個人是不希望製造太多戾氣的,所以我整個故事,都在追求用一種裁判介紹拳擊手的感覺,不帶傾向,隻是客觀呈現一場比賽。大體的情節上上也不違背曆史記載。不過在曆史記載上,其實一些資料都有不同的說法,我為了故事性,還是選擇了一些似乎不太靠譜,但是方便寫的地方。
比如說蒙古西征的列格尼卡戰役,以前的說法是波蘭與三大騎士團同時參戰,四線衝擊,被蒙古大軍全殲。然而目前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那一戰主要還是波蘭軍隊為絕對主力,充其量稍微有點別的騎士團的人而已。整個戰役隻是一群波蘭輕騎兵被蒙古人以輕、重騎兵以及輕、重步兵協同,誘敵深入而全殲罷了。
不過嘛,估計我的讀者裏沒有波蘭人,所以我就直說了。我覺得蒙古人單單隻擊潰一支波蘭輕騎兵,實在是不夠有氣勢,遠不如擊潰西方三大騎士團聯軍。所以就采用了以前的說法。至於條頓騎士團的大團長奧施特恩,以前的說法都是在這場戰役中戰死,後來被人考證出他是善終,於是資料都變成了他在這場戰役中重傷然而得活。在此我就暫且隻寫條頓騎士團有一位大將受了重傷,敷衍過去罷了。
至於燕王北征的記載,我聽一個說法認為,其實與晉王的對比,是為了彰顯燕王出眾而虛構的,其實真實的曆史更多的是燕王距離蒙古人近,因此擔任主攻,而晉王隻是後方做預備力量,與戰陣關係不大。不存在所謂燕王勝過晉王。不過為了小說的戲劇性以及保險起見,還是采用了《明實錄》的說法。
在這一季完成之後,由於網絡爭論的需要,我於是查閱了一下《蒙古秘史》,頓時感覺到十分懊悔,在《蒙古秘史》裏麵,記載了大量古時蒙古人的對話,如果我能在寫作之前多閱讀一些,大概就可以掌握書中北元一方的對白,使之有一種異域風情了。這是我功課沒有做好的地方,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對於大的戰爭場麵的描寫,我隻能盡我所能的想辦法貼近現實了,虛構了一場小規模衝突,希望不是什麽太大的曆史錯誤。曾經我吐槽《劍風傳奇》裏麵一場戰鬥完全是抄襲的背水一戰,然而我也現,我不得不抄一些古代已有戰鬥的進程了,水平有限,沒法自己編。
為了湊情節,我不得不弄了些蹩腳的帶有玄幻色彩的情節,加上把小時候看到的未解之謎裏麵湊了些情節,希望不要太雷人。更大的挑戰是,這一部要寫到感情戲,,這是我徹底不擅長的東西了,我曾經問過現實中“沈小姐”原型的妹子說,最後那段情話應該怎麽寫好,結果她說:“既然都知道互相喜歡了,那還用說麽?”我說女孩不都是希望親耳聽到情話的麽?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知道我這是腦補女性的心裏,腦補的錯了,還是我比“沈小姐”還懂得把握女性心裏來著……
然而最終等我寫出來這段表白的時候,我感覺我真的沒救了。
這一季對我挑戰實在很大,第一次涉及了比較真實的曆史背景,因此我也必須多做相關功課,也查了相關的一些資料,盡我所能的讓整個故事別犯太大曆史錯誤,但是估計曆史錯誤還是多到數不勝數。尤其是北元的太尉乃兒不花與丞相咬住之間的那段內鬥,我自己也感覺我寫的未免太胡扯了一些。說到丞相咬住,我看到有一些資料稱之為“咬住忽哥赤”,後來我仔細查了查,感覺更多的可能是這是兩個人名,而不是一個人。至於乃兒不花,我看《明太祖實錄》中提到的詔書,將之稱為“朵劣不花”,很可能是當時是這個翻譯方式,然而後來的史料中都取“乃兒不花”這個稱呼,所以我還是用這個吧。
這裏又說到蒙古人名的問題了,裏麵虛構的蒙古人,人名實在難起,如今是信息達的時代,大家講究文化知識與考據,這是好事。所以像以前評書裏麵“青椒不辣”、“八裏馬滑”這樣的名字就不再適合了。而如果統一用“脫脫”、“帖木兒”代之,也顯得沒有誠意。雖然仔細查閱史籍的話,就會感覺這樣做也未必違背曆史。我隻能想方設法查閱,最終一個叫脫歡帖木兒,一個叫拔都,拔都聽說就是現在蒙古名字“巴特爾”的古代音譯,應該屬於比較常見的名字。
至於民族方麵,我個人是不希望製造太多戾氣的,所以我整個故事,都在追求用一種裁判介紹拳擊手的感覺,不帶傾向,隻是客觀呈現一場比賽。大體的情節上上也不違背曆史記載。不過在曆史記載上,其實一些資料都有不同的說法,我為了故事性,還是選擇了一些似乎不太靠譜,但是方便寫的地方。
比如說蒙古西征的列格尼卡戰役,以前的說法是波蘭與三大騎士團同時參戰,四線衝擊,被蒙古大軍全殲。然而目前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那一戰主要還是波蘭軍隊為絕對主力,充其量稍微有點別的騎士團的人而已。整個戰役隻是一群波蘭輕騎兵被蒙古人以輕、重騎兵以及輕、重步兵協同,誘敵深入而全殲罷了。
不過嘛,估計我的讀者裏沒有波蘭人,所以我就直說了。我覺得蒙古人單單隻擊潰一支波蘭輕騎兵,實在是不夠有氣勢,遠不如擊潰西方三大騎士團聯軍。所以就采用了以前的說法。至於條頓騎士團的大團長奧施特恩,以前的說法都是在這場戰役中戰死,後來被人考證出他是善終,於是資料都變成了他在這場戰役中重傷然而得活。在此我就暫且隻寫條頓騎士團有一位大將受了重傷,敷衍過去罷了。
至於燕王北征的記載,我聽一個說法認為,其實與晉王的對比,是為了彰顯燕王出眾而虛構的,其實真實的曆史更多的是燕王距離蒙古人近,因此擔任主攻,而晉王隻是後方做預備力量,與戰陣關係不大。不存在所謂燕王勝過晉王。不過為了小說的戲劇性以及保險起見,還是采用了《明實錄》的說法。
在這一季完成之後,由於網絡爭論的需要,我於是查閱了一下《蒙古秘史》,頓時感覺到十分懊悔,在《蒙古秘史》裏麵,記載了大量古時蒙古人的對話,如果我能在寫作之前多閱讀一些,大概就可以掌握書中北元一方的對白,使之有一種異域風情了。這是我功課沒有做好的地方,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對於大的戰爭場麵的描寫,我隻能盡我所能的想辦法貼近現實了,虛構了一場小規模衝突,希望不是什麽太大的曆史錯誤。曾經我吐槽《劍風傳奇》裏麵一場戰鬥完全是抄襲的背水一戰,然而我也現,我不得不抄一些古代已有戰鬥的進程了,水平有限,沒法自己編。
為了湊情節,我不得不弄了些蹩腳的帶有玄幻色彩的情節,加上把小時候看到的未解之謎裏麵湊了些情節,希望不要太雷人。更大的挑戰是,這一部要寫到感情戲,,這是我徹底不擅長的東西了,我曾經問過現實中“沈小姐”原型的妹子說,最後那段情話應該怎麽寫好,結果她說:“既然都知道互相喜歡了,那還用說麽?”我說女孩不都是希望親耳聽到情話的麽?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知道我這是腦補女性的心裏,腦補的錯了,還是我比“沈小姐”還懂得把握女性心裏來著……
然而最終等我寫出來這段表白的時候,我感覺我真的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