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c.{0,10}o.{0,10}m年9月21日),又譯“黃台吉”、“洪太主”、“紅歹是”,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沈陽清昭陵。
早年經曆
皇太極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時,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從小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是女真葉赫部領楊吉努(仰加奴)之女。楊吉努為了與努爾哈赤結盟,把小女兒許配給他,稱這是天生的“佳偶”。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成婚,時已三十歲,新娘隻有十四歲。當時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袞代,即莽古爾泰之母。但是努爾哈赤與葉赫那拉氏感情甚篤,喜歡她隻知侍奉丈夫而不幹預政事。
皇太極本人生來麵色赤紅,眉清目秀,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裏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與自己想的一樣,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明萬曆三十一年(16o3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見她娘家母親一麵,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納林布祿沒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極時年12歲。孟古生前的時候,做大福晉時間較短,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尊奉其母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後。皇太極在母親死後,跟隨父兄,迅成長,很快變成一個能文能武的少年。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當皇帝以後,皇太極還對小時候這種生活記憶猶新,曾說:“太祖時,我們聽說第二天要外出打獵,即事先進行調鷹蹴球,作好各種準備。如到時不讓去,哭著也要請求前往。過去,無論老少,竟相奮進,皆以行兵出獵為大喜事。那時仆從很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即使這樣艱苦,也樂於跟著為主效力,國家之有今日興隆正是這種努力奮鬥的結果。”皇太極很像他父親,吃苦耐勞,體格健壯。沈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矢長四尺餘,不僅一般人不敢問津,就是一個壯士也很難拉開,而皇太極當年運用自如。
初戰四方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萬曆四十年(1612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在逐步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皇太極幫助他父親努爾哈赤建立了新的後金國家。努爾哈赤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背著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願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也跟他一起行動。皇太極等向努爾哈赤揭了褚英的陰謀,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後又毅然處死了他。從此皇太極進一步得到了信賴。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製。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後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簡稱四大貝勒。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皇太極獻上一計。他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並建議利用明朝守城遊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夥,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裏應外合,兩麵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後金以後的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後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撫順兵敗城陷的消息傳到明都,“舉朝震駭”,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驚呼:“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置後金於死地,明朝於天命四年(1619年)聯合女真葉赫部及朝鮮王朝,動了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後金軍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與明軍大戰。繼而北向迎擊開原總兵馬林一路明軍,途中皇太極又打敗了杜鬆軍的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在西、北兩路已勝,準備轉戰東路時,皇太極緊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之後,趕赴前線。明總兵官劉鋌力戰而死。另一路明軍在李如柏率領下,未及交鋒,狼狽逃回。薩爾滸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決戰,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天命十年(1625年),皇太極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ooo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領林丹汗遠遁。
繼位為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托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托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時,明朝正因為寧遠的勝利而變得強硬起來。皇太極一上台就曾致函寧遠巡撫袁崇煥,表示希望“彼此和好”。後金有一名漢人生員嶽起鸞,力主與明朝議和,說不議和,人民就會逃亡殆盡,若和好,就應行放還漢人,或歸其紳士。他的奏疏上達以後,皇太極就把他殺了。明朝也並非坐等後金退兵,而是一邊要地,一邊修築塔山、大小淩河城及錦州城,加緊備戰。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繼征朝鮮王朝之後,皇
皇太極腰刀
太極親率大軍征明。這時明朝幹將袁崇煥正在實施“恢複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皇太極想及早動進攻,動寧錦之戰,結果自己傷亡慘重,寧遠城卻屹立未動。繼續又攻十幾天,依然無成。守寧遠的正是袁崇煥,他命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城拒戰。皇太極督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等進擊。明軍呐喊抵抗。袁崇煥坐鎮指揮,放大炮,後金兵一排排倒下,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傷。明將滿桂也負重傷,士兵死傷大半。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時已六月四日。將士中暑很多,皇太極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此戰明軍防守成功,時稱“寧錦大捷”。遼西不能攻取,便不能進山海關,如果要奪取北京,隻有另找出路。皇太極對蒙古是有所了解的,當時他已參加過與喀爾喀、科爾沁等部的結盟,也曾領兵馳援過科爾沁。
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沈陽清昭陵。
早年經曆
皇太極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時,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從小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是女真葉赫部領楊吉努(仰加奴)之女。楊吉努為了與努爾哈赤結盟,把小女兒許配給他,稱這是天生的“佳偶”。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成婚,時已三十歲,新娘隻有十四歲。當時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袞代,即莽古爾泰之母。但是努爾哈赤與葉赫那拉氏感情甚篤,喜歡她隻知侍奉丈夫而不幹預政事。
皇太極本人生來麵色赤紅,眉清目秀,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裏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與自己想的一樣,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明萬曆三十一年(16o3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見她娘家母親一麵,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納林布祿沒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極時年12歲。孟古生前的時候,做大福晉時間較短,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尊奉其母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後。皇太極在母親死後,跟隨父兄,迅成長,很快變成一個能文能武的少年。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當皇帝以後,皇太極還對小時候這種生活記憶猶新,曾說:“太祖時,我們聽說第二天要外出打獵,即事先進行調鷹蹴球,作好各種準備。如到時不讓去,哭著也要請求前往。過去,無論老少,竟相奮進,皆以行兵出獵為大喜事。那時仆從很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即使這樣艱苦,也樂於跟著為主效力,國家之有今日興隆正是這種努力奮鬥的結果。”皇太極很像他父親,吃苦耐勞,體格健壯。沈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矢長四尺餘,不僅一般人不敢問津,就是一個壯士也很難拉開,而皇太極當年運用自如。
初戰四方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萬曆四十年(1612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在逐步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皇太極幫助他父親努爾哈赤建立了新的後金國家。努爾哈赤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背著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願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也跟他一起行動。皇太極等向努爾哈赤揭了褚英的陰謀,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後又毅然處死了他。從此皇太極進一步得到了信賴。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製。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後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簡稱四大貝勒。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皇太極獻上一計。他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並建議利用明朝守城遊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夥,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裏應外合,兩麵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後金以後的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後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撫順兵敗城陷的消息傳到明都,“舉朝震駭”,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驚呼:“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置後金於死地,明朝於天命四年(1619年)聯合女真葉赫部及朝鮮王朝,動了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後金軍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與明軍大戰。繼而北向迎擊開原總兵馬林一路明軍,途中皇太極又打敗了杜鬆軍的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在西、北兩路已勝,準備轉戰東路時,皇太極緊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之後,趕赴前線。明總兵官劉鋌力戰而死。另一路明軍在李如柏率領下,未及交鋒,狼狽逃回。薩爾滸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決戰,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天命十年(1625年),皇太極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ooo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領林丹汗遠遁。
繼位為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托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托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時,明朝正因為寧遠的勝利而變得強硬起來。皇太極一上台就曾致函寧遠巡撫袁崇煥,表示希望“彼此和好”。後金有一名漢人生員嶽起鸞,力主與明朝議和,說不議和,人民就會逃亡殆盡,若和好,就應行放還漢人,或歸其紳士。他的奏疏上達以後,皇太極就把他殺了。明朝也並非坐等後金退兵,而是一邊要地,一邊修築塔山、大小淩河城及錦州城,加緊備戰。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繼征朝鮮王朝之後,皇
皇太極腰刀
太極親率大軍征明。這時明朝幹將袁崇煥正在實施“恢複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皇太極想及早動進攻,動寧錦之戰,結果自己傷亡慘重,寧遠城卻屹立未動。繼續又攻十幾天,依然無成。守寧遠的正是袁崇煥,他命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城拒戰。皇太極督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等進擊。明軍呐喊抵抗。袁崇煥坐鎮指揮,放大炮,後金兵一排排倒下,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傷。明將滿桂也負重傷,士兵死傷大半。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時已六月四日。將士中暑很多,皇太極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此戰明軍防守成功,時稱“寧錦大捷”。遼西不能攻取,便不能進山海關,如果要奪取北京,隻有另找出路。皇太極對蒙古是有所了解的,當時他已參加過與喀爾喀、科爾沁等部的結盟,也曾領兵馳援過科爾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