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明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李氏宗族的情況,公私史乘,各持異詞。加之這些紀事又多出自封建文人之手,難免有所歪曲或篡改。這樣,對於後人研究李自成的曆史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和局限性。筆者曾就李自成及其家族情況作過一些調查,現根據有關的史籍、方誌和檔案資料就李自成和李氏一族諸況進行考證。
一 李 自 成 宗 族 情 況
李自成宗族,屬於米脂﹝今陝西省米脂縣﹞太安裏二甲李姓。這一家族,除李自成外,先後還有其族叔李守義、李守正、李守信,族兄弟李自明、李自剛、李自強,兄子李過,族侄李適、李遵、李迪、李孜、李達、李通、李邏、李友,族孫李時亨、李其亨、李運亨、李來亨、李世亨等投入起義軍。此支李氏家族,原籍在米脂城北8o裏的海會寺之李家站。這是經過米脂桃鎮李鼎銘﹝開明紳士,原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小桑坪李溫華﹝《永昌演義》作者李寶忠的父親﹞和高渠李高枝等人的考證而來的。李自成高曾祖時,因為家境貧困和生活所迫,始遷至米脂西鄉13o餘裏的李繼遷寨﹝今陝西橫山縣殿市鎮李繼先村﹞拓荒力田。曾祖父李世輔,生活頗好,亡故較早。祖父李海是一個佃農,以養驢、馬為生,勞苦一生,重病而死。李自成父親李守忠﹝一名印﹞,也是個農民,娶米脂懷遠堡農民女兒呂氏為妻。先“守忠無子”【1】,“既以侄李自立為後矣”【2】。自立,一名鴻名。守忠婚後2o餘年,生得李自成。自成出生不久, 自立病死,留下一子叫李過。李自成童年時,鄉裏連遭大災, 李守忠家業殘破,把家從李繼遷寨移往寨南4o裏的常峁鄢﹝今橫山縣石窯溝鄉﹞。自成13歲時,母親被地主艾昌金逼死。崇禎十七年﹝1644﹞,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尊其母呂氏為皇太後”【3】。關於李自成的母親,還有高氏、劉氏、金氏等說。並說劉氏﹝或金氏﹞因為鄉裏荒亂,不能生理,隨從人流輾轉到寧夏,改嫁給一個士卒。後因其夫戰死,又改嫁給一個鎮兵。據李文治《晚明兵變》引證《明季北略》、《綏寇紀略》、《延綏鎮誌》等書,皆以為李自成母親不姓高,與高迎祥並非親戚。《懷遠縣誌》、《米脂縣誌》、《延綏鎮誌》、《延綏攬勝》等書記載李自成的母親是呂氏,而不是高氏、劉氏、或金氏。特別是《米脂縣誌》、《延綏鎮誌》最早修於康熙十年前後,這時呂氏辭世才5o餘年;且自成鄉裏屬於延綏境,知道自成母親的一些人還健在,記載當然要確鑿多了。《延綏鎮誌》說,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 “尊其母呂氏為皇太後”,為什麽不追封高氏、劉氏、或金氏呢?這是一個最有力的說明。李自成2o歲時,父親李守忠一病不起。死後,埋葬於懷遠堡三峰子﹝今橫山縣武鎮鄉﹞。李自成兵敗一片石以後,清英親王阿濟格率軍西渡黃河到米脂、榆林, 格殺李自成一族,將李繼遷寨和李家站全部包圍,盡行殺戮。李族人聞訊,相率避遷,改李姓為葉姓,得以隱匿下來。今榆林的上鹽灣和米脂的葉家站等數十村姓葉的人很多,他們的祖先生時姓葉,死後在墓瓦神龕中均書李姓。清朝乾隆中期,榆林葉蘭﹝字澹園,曾經擔任過知府、內閣中書等職務﹞在修葉氏族譜時,考證其祖係,始祖有名字叫海、守忠的,與李自成的祖、父姓名相同。康熙三年﹝1664﹞,李過養子李來亨在湖北省西部興山縣茅麓山兵敗,大順軍才最後被消滅。之後,李過少子世亨一支,寄跡雲南;李迪一支,落業山西;李通一支, 落業漢中。
二 青 少 年 的 李 自 成 及 其 起 義
李自成出生於米脂縣雙泉堡李繼遷寨,陝北俗語說自成:“生在李繼先,長在常峁鄢”。李繼先村,就是史書所稱的李繼遷寨。這個村子,宋朝以前不知叫什麽名字。後來,西夏主拓拔氏李繼遷曾經駐兵此地,遂易名李繼遷寨。李繼遷寨,明朝時屬於米脂縣雙泉堡,所以史書稱李自成是米脂人。按照現在的區劃, 李繼先村已經在橫山縣腹地。應該說,李自成是今橫山縣殿市鎮李繼先村人。李自成出生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16o6﹞丙午五月”【4】。因為其父親李守忠無子,曾經去米脂境內的華山求過子,所以生了李自成呼作華來兒﹝或黃來兒﹞。根據夏振叔《借山筆記》、《崇禎十五年正月十四日延安府米脂縣塘報》說,李自成幼曾為僧,還俗為黃來。李自成本名鴻基﹝小字磑生﹞,後叫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改名叫自晟。在2o歲以前,李自成一直生活在懷遠堡李繼遷寨和常峁鄢。7歲時,和兄子李過到常峁鄢的義學念書,同時給姬氏放牧羊群。母親死後,自成因貧輟學,回家種田,幫助父親挑賣瓷器,還給人家放過馬,和李過到延安跟羅君彥學習過武術。父親貧病而亡後,家裏的一點產業、土地典賣一空。因為生活無計,李自成做過酒傭,當過煆工。2o歲時,他應募到當時離米脂縣城8o裏的銀川驛﹝今橫山縣黨岔鄉﹞充任驛卒,傳遞從銀川驛至延安的公文函件。崇禎二年﹝1629﹞春,因為延安、綏德一帶遭了災荒,李自成被驛站裁減。回村以後,當過裏長。因為生活貧困,借了艾同知一筆錢,他一下償還不了,被艾同知告到縣衙。米脂知縣晏子斌派人抓了李自成,戴上木枷和腳鐐在烈日下遊街。曾經和他一起當過驛卒的窮弟兄們為自成抱打不平,打開衙獄放走了他。李自成出走以後,和李過一起到甘肅總督梅之煥部下當兵。因為作戰勇敢,當上了把總。十月下旬,皇太極率領後金軍隊入塞,十一月初北京戒嚴,明廷召各鎮兵“勤王”。李自成隨參將王國東行,路過金城縣﹝今甘肅榆中縣﹞,軍卒因無餉嘩變,自成帶頭縛知縣索餉,並且氣憤的殺了王國,舉兵起義,在陝西中部、北部活動【5】。根據康熙《米脂縣誌》記載:崇禎三年﹝163o﹞,李自成率領部隊參加了王左掛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王左掛投降明朝以後, 自成改投不粘泥張存孟。崇禎四年夏初,在攻取葭州﹝今陝西佳縣﹞和米脂戰鬥中, 不粘泥被俘,李自成率眾投到闖王高迎祥部下充任裨將,號“闖將”。崇禎六年﹝1633﹞十二月,轉戰於河北、河南等地,李過、李牟、白廣恩、李雙喜、顧君恩、高傑等自立為一軍,擁李自成作為統帥。崇禎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在安定﹝今陝西子長縣﹞擊斃延綏總兵俞衝霄,軍威大振,人們紛紛參加起義軍。根據《米脂縣誌》說:從之者十之七八。七月,高迎祥在盩厔﹝今陝西周至縣﹞的黑水峪被明朝孫傳庭所俘,後解京殺害。起義軍推選李自成繼任“闖王”。
三 李 自 成 的 妻 妾
李自成“不好酒色”、“性又澹泊、食無兼味,一妻一妾皆老嫗,不蓄婢仆”。他的妻妾,先前沒有生子,以李雙喜為養子,並以張鼐等人為義子。李雙喜、張鼐,在一片石兵敗以後,先後在陝西﹝渭南﹞、湖南戰死。著名作家、湖南臨澧蔣家的女兒丁玲在文章中說到:她是李自成的後代。李自成兵敗,曾經將自己的一個兒子托付給蔣家扶養,並且留下一筆財產,從此改變了蔣家貧窮的生活。李自成的結妻子叫韓金兒,根據《明季北略》記載:他們於天啟三年﹝1623﹞結婚。崇禎一年,李自成去延安,韓金兒與縣役蓋君祿﹝一名蓋虎兒﹞私通,被李自成現殺死。李自成的第二個妻子高氏,他和高氏結婚以後生了一個女兒,牛金星投自成以後, 自成以此女妻之【6】。高氏係米脂河西萬豐裏人,是農民起義軍將領高立功的妹妹、高一功的姐姐。《延綏鎮誌》、《延綏攬勝》說,他們結婚以後,高氏跟隨農民軍作戰,在軍隊中掌管軍食,被尊為高總管。自成率軍攻陷北京以後,封高氏為皇後。李自成的起義軍失敗以後,高氏和李過等人屯兵澧州、常德﹝均在今湖南省境內﹞一帶。順治二年﹝1645﹞九月,她率領部隊由湘鄂戰場投明軍將領何騰蛟,聯合抗擊清軍。歸南明以後,唐王朱聿鍵封高氏為貞義夫人。何騰蛟在湘潭失敗戰死, 高氏又投奔永曆帝,被桂王朱由榔封為赤心夫人。後來駐守湖北,圍攻荊州沒有成功,留守草坪的老營被清朝軍隊包抄,損失殘重, 高氏犧牲於澧州【7】。李自成的妾邢氏,係米脂懷遠堡邢家峁人,姿嬌精武。原來在高迎祥軍中,後隨李自成在軍隊中經管糧秣軍糈,被將士稱為邢紅娘、一丈青,或洪太太。根據《明史》、《明季北略》、《懷陵流寇始終錄》、《爝火錄》等史籍記載:邢氏私通先鋒高傑,後被李自成察覺, 高傑恐怕自成殺害,於崇禎八年﹝1635﹞八月,劫邢氏投降於明朝總兵賀人龍。高傑曾經對人講,我要邢氏是為了自助,不是為了貪圖她的美色。後來, 邢氏隨高傑在史可法帳下供職。順治二年正月十三日, 高傑被叛將許定國殺死, 邢氏執掌兵權。揚州被清兵攻陷以後, 史可法死難, 邢氏率領部隊投降於清朝豫親王多鐸。李自成還有陳氏、竇氏等妾。又據袁良義《明末農民戰爭》記載: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後,“其中三四個在他身邊的宮女,被人稱作竇妃、杜妃等”。
四 李 自 成 禪 隱 夾 山 寺
清兵入關以後,李自成於順治元年﹝1644﹞四月撤出北京,退往西安。第二年二月移兵荊襄,四月初軍至武昌,四月二十四日“乃由金牛、保安,走延寧、蒲圻”【8】,向湖南方向作戰略轉移。李自成南撤中,無任何清兵尾追,阿濟格“於三月二十六日抵郢,四月至孝感,停留幾天後到漢陽”【9】。待清軍進入湖廣,起義軍主力已早撤,故阿濟格到處撲空,“獨不得自成所在”【1o】,就繼續沿長江東進追尋,一直抵達九江。這時,起義軍主力已經全部沿長江順利撤往湖南,四、五十萬的部隊於順治二年五月間已在嶽陽到澧州數百裏地段出現。為了避實就虛,保存實力,以待東山再起,作為明清兩方視作“逭誅兩朝”的元凶李自成,根據當時的形勢,認定不應在抗擊清軍的同時,又和南明軍隊作戰,把鬥爭策略作了重大調整,確定了以退為進,“聯明抗清”的方針。為了便於聯合,縮小目標,李自成“設疑代斃”,以期“緩追脫身”。一方麵,采用“李代桃僵”、“金蟬脫殼”之策,讓何騰蛟信其已死,“滿營聚哭”、“眾口同詞”,以解除南明君臣疑忌。另一方麵,“令妻侄乞降”,在九月前後完成與南明聯合,“而己由公安別竄”【11】。因為李自成是假死禪隱,所謂九宮山被程九伯“擊斃”之說﹝程九伯說,他殺死的是李延﹞,是南明何騰蛟和清軍阿濟格邀功的欺世之舉,在當時並沒有確切的依據。實際上,清廷、南明、大順三方麵的當事者都未肯定李自成已死。根據《荒書》記載:程九伯所殺者不知其名,事後“行查到縣, 程本人也不肯出認……”。《李自成未死通山詮證》作者韓長耕、向祥海對隨從阿濟格尾追大順軍並參加九江上遊之役,特別是曾經進入到興國的大小將領的傳記逐一查檢,並無一人在通山追及李自成,更無一人說李自成走死九宮山。何騰蛟也未曾率兵到過九宮山,怎知“殲賊情形?”其實,起義軍大部隊並沒有經過九宮山。後來, 阿濟格從武昌這一段所打擊的是李自成的兩支小部隊,即被隔斷在鄂東北的長江北岸之白旺部和長江南岸的吳汝義部。特別是,清宮檔案中,順治朝的18年**有奏本186件,其中涉及李自成死事的6件,說“闖賊”李自成尚未授,也無一處說李自成走死九宮山。而李自成死於九宮山說的主要根據,無非是阿濟格的《甲申疏報》及南明何騰蛟的《闖賊伏誅疏》、《通山程氏宗譜》、《通山縣誌》和《甲申弋闖誌》。這些史籍是經不起核實和認真分析的。先, 清攝政王多爾袞曾否定過李自成死於九宮山。在阿濟格向清廷奏報李自成已死一個半月以後,即順治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多爾袞斥諭阿濟格說:“……爾等先稱流賊已滅,李自成已死, 賊兵盡皆剿除,故告祭天地太廟,宣諭中外。後又言自成身死是真,戰敗賊兵凡十三次。則先稱賊兵盡殲者,竟屬虛語。今又聞自成逃遁,現在江西。此等奏報情形前後互異,以此諭眾,已駭聽聞,況經告祭天地太廟,豈有如此欺誑之理?爾等雖行誑稱,其誰信之!”【12】清朝檔案中還有《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載:“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 誑報已死……”, 阿濟格即因此受到重處,罰銀5ooo兩,降至庶民。唐王朱聿鍵也不承認李自成死於九宮山。據南明《永曆實錄》稱:“聖安皇帝詔天下:有能擒斬李自成者,世爵國公,祿萬石,視徐達。”那麽奏報斬李自成於九宮山的何騰蛟為什麽沒有得到此獎勵,而隻封為“定興世伯”?誠如《明史》所說,唐王“疑自成死未實”。並且一再追問:“闖勢實強,闖夥實眾,何以死於九宮山團練之手?”又問:“闖逆既死,則宜級示信,何以級竟不可得?”【13】因此在南明朝廷引起一場波折,宰輔、禦史紛起揭破何騰蛟所報僅僅是不可靠的傳聞。都禦史郭維經上言:“自成傳聞死於九宮山,在江西寧州境內。傳以五月死,而七月所部降, 騰蛟乃知,且經年而後報。遽行大賞,誠非所宜。且自成之或死或生, 或死於吳三桂之追兵, 或死於鄉團之棒擊,俱不可知……”【14】。而在起義軍方麵,時“眾尚五十餘萬”【15】,且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李自成怎會“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掠食山中”【16】呢?這與情理不合。如若被程九伯“擊斃”,何至自成死後屍體腐爛,而高氏、李過尚不加尋覓埋葬而候清軍來“始驗其屍”,以至於“屍朽莫辨”?又如何能讓凶手程九伯從容提了級,在一個半月後才往見清總督佟養和?大順軍為何不追擊程九伯?這些跡象表明,李自成沒有死。“李自成之敗也,由公安走澧,遁跡寺中為僧……”清朝乾隆澧州知州何磷《書李自成傳後》認定“和尚順治初年入寺”,自號奉天玉和尚,“其為李自成無疑”。光緒續修《米脂縣誌》卷十記載:“其後兵敗,自成率數騎,乞食山中,不知所終。有傳其夾山為僧者,有僧徒數人,皆猛惡,不類沙門,居常跌坐,不誦經傳,後共瘞之,樹碣曰‘奉天玉和尚’。蓋自成初為奉天王,猶隱寓其意也。嚐誦詩雲:‘時來作惡天還怕,運去看經佛不靈。’二語恰肖其人。”李自成在湖南石門夾山靈泉寺曾經寫過許多詩,其中一雲:
英雄一代赴飄萍,大塊空留百戰身。搗碎乾坤驚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時來作惡天還怕,運去看經佛不靈。事業盡隨流水去,禪房夢醒夾山青。
這詩歌不僅在陝西米脂、橫山、榆林等地有傳抄,而且湖南省石門縣文化館在燕子山鄉涼井村的一家農民手中也收集到了這詩歌。清末明初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到石門訪李自成的梅花百韻詩,得到五。根據《竹梅》一詩中“時輩安知放鶴翁”這類句子, 章太炎認為,李自成在夾山為僧是真有其事的。並根據常理對《明史》自成死於九宮山提出了“六不可信”,指出“自成之死竟無誠證”。且石門等地還先後現和掘出奉天玉和尚墓、野拂和尚墓,獲得一些重要文物,對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提供了許多證據。《夾山紀》作者嚴升﹝華容東山僧人﹞、湖廣孝廉張宗伯等從親身經曆中告知時人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特別是澧州知州何磷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決不敢去糾正《明史》的謬誤說李自成沒有死,出家於夾山。據《支那撰述》木刻殘版和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銘:“辛末夏月”﹝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16o6﹞為奉天玉和尚“誕期”,他病“歿於甲寅年三月”,即康熙十三年﹝1674﹞,李自成享年68歲。他的“誕期”也與李自成生日相苻,這決不是巧合。同治八年石門申正颺纂修《石門縣誌》雲:“奉天玉墓在夾山大路旁西坡,以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似可確信,舊有紫石牌坊,製造壯麗,為當事者所撲碎,並欲暴屍報官,未果。”可見,當時石門的當政者興師動眾地去挖墓、平闖王疑塚、推倒碑塔牌坊、粉碎金殿的袞龍抱柱,是因為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的緣故。如果奉天玉和尚不是李自成,這些當政者是不會如此起勁地尋屍報官欲去邀功請賞的。抱陽生《甲申朝事小記》,載有康熙元年、二年間李自成還活著的史實。石門鄰縣慈利,現奉天玉親密弟子野拂和尚墓,也為奉天玉是李自成作了佐證。特別是奉天玉大和尚塔銘和野拂殘碑,都明刻“補之為銘”。根據《米脂馮氏族譜》卷七《藝文上》:“《雲譚公遺紮》雲, “補之”為李過的字,是李自成的大將。米脂人所藏康熙年印行的野拂撰寫的《亡明流血史》﹝亦名《血紅淚史》﹞記載了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的戰鬥經曆, 書裏還寫到野拂與俞清恩等人和李自成一起在夾山出家為僧的事跡。湖南《永定縣鄉土誌·天門山寺》條下記:“相傳明季有野拂自夾山寺飛錫此山。野拂為闖賊餘黨,事敗削為僧,竟逃天誅。”康熙《重修夾山靈泉功德碑》記載:野拂於順治九年入寺, 夾山三年、德山三年、夾山又三年﹝為李自成守孝﹞、洛浦三年。野拂遷居洛浦寺供有奉天玉和尚的木牌位,現存石門文化館。慈利野拂墓碑雲:“老禪師武夫也,生於明,終於清……乘搗海翻江之勢,敢逐寇林。枕戈待旦,方期恢複中原;拔劍登壇,定欲掃平環宇。戰吳王於桂州,追﹝‘追’應訓為‘隨’, 見《廣韻》﹞李闖於澧水。無如戎馬屢乘,莫展風雲之路;是以逐鹿不事,竟甘泉石之棲……”所有這些,足以佐證奉天玉大和尚即是當年的奉天倡義大元帥——李自成。史乘所載,李過於順治七年﹝或六年﹞病死於廣西或黔中,顯然屬於大順軍“金蟬脫殼”之計,隻有這樣李過才能夠比較安全地隱居夾山等地,和李自成的“設疑代斃”一樣有效。
米脂人高朗軒《閑談筆記》和《延綏鎮誌》、《米脂縣誌》記載:李自成死後,和他一起出家夾山的高立功“潛回鄉裏”,回到米脂河西6o裏萬豐裏之葫蘆蛋村。因為他和李自成從一塊當驛卒起,到後來起義、出家夾山,先後5o年間一起生活,村裏老少經常邀他講述李自成和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以及自成出家夾山的故事, “道自成遺事甚詳”,一些讀書人把高立功說的故事編成書詞說唱,流傳至今。
一 李 自 成 宗 族 情 況
李自成宗族,屬於米脂﹝今陝西省米脂縣﹞太安裏二甲李姓。這一家族,除李自成外,先後還有其族叔李守義、李守正、李守信,族兄弟李自明、李自剛、李自強,兄子李過,族侄李適、李遵、李迪、李孜、李達、李通、李邏、李友,族孫李時亨、李其亨、李運亨、李來亨、李世亨等投入起義軍。此支李氏家族,原籍在米脂城北8o裏的海會寺之李家站。這是經過米脂桃鎮李鼎銘﹝開明紳士,原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小桑坪李溫華﹝《永昌演義》作者李寶忠的父親﹞和高渠李高枝等人的考證而來的。李自成高曾祖時,因為家境貧困和生活所迫,始遷至米脂西鄉13o餘裏的李繼遷寨﹝今陝西橫山縣殿市鎮李繼先村﹞拓荒力田。曾祖父李世輔,生活頗好,亡故較早。祖父李海是一個佃農,以養驢、馬為生,勞苦一生,重病而死。李自成父親李守忠﹝一名印﹞,也是個農民,娶米脂懷遠堡農民女兒呂氏為妻。先“守忠無子”【1】,“既以侄李自立為後矣”【2】。自立,一名鴻名。守忠婚後2o餘年,生得李自成。自成出生不久, 自立病死,留下一子叫李過。李自成童年時,鄉裏連遭大災, 李守忠家業殘破,把家從李繼遷寨移往寨南4o裏的常峁鄢﹝今橫山縣石窯溝鄉﹞。自成13歲時,母親被地主艾昌金逼死。崇禎十七年﹝1644﹞,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尊其母呂氏為皇太後”【3】。關於李自成的母親,還有高氏、劉氏、金氏等說。並說劉氏﹝或金氏﹞因為鄉裏荒亂,不能生理,隨從人流輾轉到寧夏,改嫁給一個士卒。後因其夫戰死,又改嫁給一個鎮兵。據李文治《晚明兵變》引證《明季北略》、《綏寇紀略》、《延綏鎮誌》等書,皆以為李自成母親不姓高,與高迎祥並非親戚。《懷遠縣誌》、《米脂縣誌》、《延綏鎮誌》、《延綏攬勝》等書記載李自成的母親是呂氏,而不是高氏、劉氏、或金氏。特別是《米脂縣誌》、《延綏鎮誌》最早修於康熙十年前後,這時呂氏辭世才5o餘年;且自成鄉裏屬於延綏境,知道自成母親的一些人還健在,記載當然要確鑿多了。《延綏鎮誌》說,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 “尊其母呂氏為皇太後”,為什麽不追封高氏、劉氏、或金氏呢?這是一個最有力的說明。李自成2o歲時,父親李守忠一病不起。死後,埋葬於懷遠堡三峰子﹝今橫山縣武鎮鄉﹞。李自成兵敗一片石以後,清英親王阿濟格率軍西渡黃河到米脂、榆林, 格殺李自成一族,將李繼遷寨和李家站全部包圍,盡行殺戮。李族人聞訊,相率避遷,改李姓為葉姓,得以隱匿下來。今榆林的上鹽灣和米脂的葉家站等數十村姓葉的人很多,他們的祖先生時姓葉,死後在墓瓦神龕中均書李姓。清朝乾隆中期,榆林葉蘭﹝字澹園,曾經擔任過知府、內閣中書等職務﹞在修葉氏族譜時,考證其祖係,始祖有名字叫海、守忠的,與李自成的祖、父姓名相同。康熙三年﹝1664﹞,李過養子李來亨在湖北省西部興山縣茅麓山兵敗,大順軍才最後被消滅。之後,李過少子世亨一支,寄跡雲南;李迪一支,落業山西;李通一支, 落業漢中。
二 青 少 年 的 李 自 成 及 其 起 義
李自成出生於米脂縣雙泉堡李繼遷寨,陝北俗語說自成:“生在李繼先,長在常峁鄢”。李繼先村,就是史書所稱的李繼遷寨。這個村子,宋朝以前不知叫什麽名字。後來,西夏主拓拔氏李繼遷曾經駐兵此地,遂易名李繼遷寨。李繼遷寨,明朝時屬於米脂縣雙泉堡,所以史書稱李自成是米脂人。按照現在的區劃, 李繼先村已經在橫山縣腹地。應該說,李自成是今橫山縣殿市鎮李繼先村人。李自成出生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16o6﹞丙午五月”【4】。因為其父親李守忠無子,曾經去米脂境內的華山求過子,所以生了李自成呼作華來兒﹝或黃來兒﹞。根據夏振叔《借山筆記》、《崇禎十五年正月十四日延安府米脂縣塘報》說,李自成幼曾為僧,還俗為黃來。李自成本名鴻基﹝小字磑生﹞,後叫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改名叫自晟。在2o歲以前,李自成一直生活在懷遠堡李繼遷寨和常峁鄢。7歲時,和兄子李過到常峁鄢的義學念書,同時給姬氏放牧羊群。母親死後,自成因貧輟學,回家種田,幫助父親挑賣瓷器,還給人家放過馬,和李過到延安跟羅君彥學習過武術。父親貧病而亡後,家裏的一點產業、土地典賣一空。因為生活無計,李自成做過酒傭,當過煆工。2o歲時,他應募到當時離米脂縣城8o裏的銀川驛﹝今橫山縣黨岔鄉﹞充任驛卒,傳遞從銀川驛至延安的公文函件。崇禎二年﹝1629﹞春,因為延安、綏德一帶遭了災荒,李自成被驛站裁減。回村以後,當過裏長。因為生活貧困,借了艾同知一筆錢,他一下償還不了,被艾同知告到縣衙。米脂知縣晏子斌派人抓了李自成,戴上木枷和腳鐐在烈日下遊街。曾經和他一起當過驛卒的窮弟兄們為自成抱打不平,打開衙獄放走了他。李自成出走以後,和李過一起到甘肅總督梅之煥部下當兵。因為作戰勇敢,當上了把總。十月下旬,皇太極率領後金軍隊入塞,十一月初北京戒嚴,明廷召各鎮兵“勤王”。李自成隨參將王國東行,路過金城縣﹝今甘肅榆中縣﹞,軍卒因無餉嘩變,自成帶頭縛知縣索餉,並且氣憤的殺了王國,舉兵起義,在陝西中部、北部活動【5】。根據康熙《米脂縣誌》記載:崇禎三年﹝163o﹞,李自成率領部隊參加了王左掛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王左掛投降明朝以後, 自成改投不粘泥張存孟。崇禎四年夏初,在攻取葭州﹝今陝西佳縣﹞和米脂戰鬥中, 不粘泥被俘,李自成率眾投到闖王高迎祥部下充任裨將,號“闖將”。崇禎六年﹝1633﹞十二月,轉戰於河北、河南等地,李過、李牟、白廣恩、李雙喜、顧君恩、高傑等自立為一軍,擁李自成作為統帥。崇禎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在安定﹝今陝西子長縣﹞擊斃延綏總兵俞衝霄,軍威大振,人們紛紛參加起義軍。根據《米脂縣誌》說:從之者十之七八。七月,高迎祥在盩厔﹝今陝西周至縣﹞的黑水峪被明朝孫傳庭所俘,後解京殺害。起義軍推選李自成繼任“闖王”。
三 李 自 成 的 妻 妾
李自成“不好酒色”、“性又澹泊、食無兼味,一妻一妾皆老嫗,不蓄婢仆”。他的妻妾,先前沒有生子,以李雙喜為養子,並以張鼐等人為義子。李雙喜、張鼐,在一片石兵敗以後,先後在陝西﹝渭南﹞、湖南戰死。著名作家、湖南臨澧蔣家的女兒丁玲在文章中說到:她是李自成的後代。李自成兵敗,曾經將自己的一個兒子托付給蔣家扶養,並且留下一筆財產,從此改變了蔣家貧窮的生活。李自成的結妻子叫韓金兒,根據《明季北略》記載:他們於天啟三年﹝1623﹞結婚。崇禎一年,李自成去延安,韓金兒與縣役蓋君祿﹝一名蓋虎兒﹞私通,被李自成現殺死。李自成的第二個妻子高氏,他和高氏結婚以後生了一個女兒,牛金星投自成以後, 自成以此女妻之【6】。高氏係米脂河西萬豐裏人,是農民起義軍將領高立功的妹妹、高一功的姐姐。《延綏鎮誌》、《延綏攬勝》說,他們結婚以後,高氏跟隨農民軍作戰,在軍隊中掌管軍食,被尊為高總管。自成率軍攻陷北京以後,封高氏為皇後。李自成的起義軍失敗以後,高氏和李過等人屯兵澧州、常德﹝均在今湖南省境內﹞一帶。順治二年﹝1645﹞九月,她率領部隊由湘鄂戰場投明軍將領何騰蛟,聯合抗擊清軍。歸南明以後,唐王朱聿鍵封高氏為貞義夫人。何騰蛟在湘潭失敗戰死, 高氏又投奔永曆帝,被桂王朱由榔封為赤心夫人。後來駐守湖北,圍攻荊州沒有成功,留守草坪的老營被清朝軍隊包抄,損失殘重, 高氏犧牲於澧州【7】。李自成的妾邢氏,係米脂懷遠堡邢家峁人,姿嬌精武。原來在高迎祥軍中,後隨李自成在軍隊中經管糧秣軍糈,被將士稱為邢紅娘、一丈青,或洪太太。根據《明史》、《明季北略》、《懷陵流寇始終錄》、《爝火錄》等史籍記載:邢氏私通先鋒高傑,後被李自成察覺, 高傑恐怕自成殺害,於崇禎八年﹝1635﹞八月,劫邢氏投降於明朝總兵賀人龍。高傑曾經對人講,我要邢氏是為了自助,不是為了貪圖她的美色。後來, 邢氏隨高傑在史可法帳下供職。順治二年正月十三日, 高傑被叛將許定國殺死, 邢氏執掌兵權。揚州被清兵攻陷以後, 史可法死難, 邢氏率領部隊投降於清朝豫親王多鐸。李自成還有陳氏、竇氏等妾。又據袁良義《明末農民戰爭》記載: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後,“其中三四個在他身邊的宮女,被人稱作竇妃、杜妃等”。
四 李 自 成 禪 隱 夾 山 寺
清兵入關以後,李自成於順治元年﹝1644﹞四月撤出北京,退往西安。第二年二月移兵荊襄,四月初軍至武昌,四月二十四日“乃由金牛、保安,走延寧、蒲圻”【8】,向湖南方向作戰略轉移。李自成南撤中,無任何清兵尾追,阿濟格“於三月二十六日抵郢,四月至孝感,停留幾天後到漢陽”【9】。待清軍進入湖廣,起義軍主力已早撤,故阿濟格到處撲空,“獨不得自成所在”【1o】,就繼續沿長江東進追尋,一直抵達九江。這時,起義軍主力已經全部沿長江順利撤往湖南,四、五十萬的部隊於順治二年五月間已在嶽陽到澧州數百裏地段出現。為了避實就虛,保存實力,以待東山再起,作為明清兩方視作“逭誅兩朝”的元凶李自成,根據當時的形勢,認定不應在抗擊清軍的同時,又和南明軍隊作戰,把鬥爭策略作了重大調整,確定了以退為進,“聯明抗清”的方針。為了便於聯合,縮小目標,李自成“設疑代斃”,以期“緩追脫身”。一方麵,采用“李代桃僵”、“金蟬脫殼”之策,讓何騰蛟信其已死,“滿營聚哭”、“眾口同詞”,以解除南明君臣疑忌。另一方麵,“令妻侄乞降”,在九月前後完成與南明聯合,“而己由公安別竄”【11】。因為李自成是假死禪隱,所謂九宮山被程九伯“擊斃”之說﹝程九伯說,他殺死的是李延﹞,是南明何騰蛟和清軍阿濟格邀功的欺世之舉,在當時並沒有確切的依據。實際上,清廷、南明、大順三方麵的當事者都未肯定李自成已死。根據《荒書》記載:程九伯所殺者不知其名,事後“行查到縣, 程本人也不肯出認……”。《李自成未死通山詮證》作者韓長耕、向祥海對隨從阿濟格尾追大順軍並參加九江上遊之役,特別是曾經進入到興國的大小將領的傳記逐一查檢,並無一人在通山追及李自成,更無一人說李自成走死九宮山。何騰蛟也未曾率兵到過九宮山,怎知“殲賊情形?”其實,起義軍大部隊並沒有經過九宮山。後來, 阿濟格從武昌這一段所打擊的是李自成的兩支小部隊,即被隔斷在鄂東北的長江北岸之白旺部和長江南岸的吳汝義部。特別是,清宮檔案中,順治朝的18年**有奏本186件,其中涉及李自成死事的6件,說“闖賊”李自成尚未授,也無一處說李自成走死九宮山。而李自成死於九宮山說的主要根據,無非是阿濟格的《甲申疏報》及南明何騰蛟的《闖賊伏誅疏》、《通山程氏宗譜》、《通山縣誌》和《甲申弋闖誌》。這些史籍是經不起核實和認真分析的。先, 清攝政王多爾袞曾否定過李自成死於九宮山。在阿濟格向清廷奏報李自成已死一個半月以後,即順治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多爾袞斥諭阿濟格說:“……爾等先稱流賊已滅,李自成已死, 賊兵盡皆剿除,故告祭天地太廟,宣諭中外。後又言自成身死是真,戰敗賊兵凡十三次。則先稱賊兵盡殲者,竟屬虛語。今又聞自成逃遁,現在江西。此等奏報情形前後互異,以此諭眾,已駭聽聞,況經告祭天地太廟,豈有如此欺誑之理?爾等雖行誑稱,其誰信之!”【12】清朝檔案中還有《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載:“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 誑報已死……”, 阿濟格即因此受到重處,罰銀5ooo兩,降至庶民。唐王朱聿鍵也不承認李自成死於九宮山。據南明《永曆實錄》稱:“聖安皇帝詔天下:有能擒斬李自成者,世爵國公,祿萬石,視徐達。”那麽奏報斬李自成於九宮山的何騰蛟為什麽沒有得到此獎勵,而隻封為“定興世伯”?誠如《明史》所說,唐王“疑自成死未實”。並且一再追問:“闖勢實強,闖夥實眾,何以死於九宮山團練之手?”又問:“闖逆既死,則宜級示信,何以級竟不可得?”【13】因此在南明朝廷引起一場波折,宰輔、禦史紛起揭破何騰蛟所報僅僅是不可靠的傳聞。都禦史郭維經上言:“自成傳聞死於九宮山,在江西寧州境內。傳以五月死,而七月所部降, 騰蛟乃知,且經年而後報。遽行大賞,誠非所宜。且自成之或死或生, 或死於吳三桂之追兵, 或死於鄉團之棒擊,俱不可知……”【14】。而在起義軍方麵,時“眾尚五十餘萬”【15】,且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李自成怎會“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掠食山中”【16】呢?這與情理不合。如若被程九伯“擊斃”,何至自成死後屍體腐爛,而高氏、李過尚不加尋覓埋葬而候清軍來“始驗其屍”,以至於“屍朽莫辨”?又如何能讓凶手程九伯從容提了級,在一個半月後才往見清總督佟養和?大順軍為何不追擊程九伯?這些跡象表明,李自成沒有死。“李自成之敗也,由公安走澧,遁跡寺中為僧……”清朝乾隆澧州知州何磷《書李自成傳後》認定“和尚順治初年入寺”,自號奉天玉和尚,“其為李自成無疑”。光緒續修《米脂縣誌》卷十記載:“其後兵敗,自成率數騎,乞食山中,不知所終。有傳其夾山為僧者,有僧徒數人,皆猛惡,不類沙門,居常跌坐,不誦經傳,後共瘞之,樹碣曰‘奉天玉和尚’。蓋自成初為奉天王,猶隱寓其意也。嚐誦詩雲:‘時來作惡天還怕,運去看經佛不靈。’二語恰肖其人。”李自成在湖南石門夾山靈泉寺曾經寫過許多詩,其中一雲:
英雄一代赴飄萍,大塊空留百戰身。搗碎乾坤驚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時來作惡天還怕,運去看經佛不靈。事業盡隨流水去,禪房夢醒夾山青。
這詩歌不僅在陝西米脂、橫山、榆林等地有傳抄,而且湖南省石門縣文化館在燕子山鄉涼井村的一家農民手中也收集到了這詩歌。清末明初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到石門訪李自成的梅花百韻詩,得到五。根據《竹梅》一詩中“時輩安知放鶴翁”這類句子, 章太炎認為,李自成在夾山為僧是真有其事的。並根據常理對《明史》自成死於九宮山提出了“六不可信”,指出“自成之死竟無誠證”。且石門等地還先後現和掘出奉天玉和尚墓、野拂和尚墓,獲得一些重要文物,對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提供了許多證據。《夾山紀》作者嚴升﹝華容東山僧人﹞、湖廣孝廉張宗伯等從親身經曆中告知時人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特別是澧州知州何磷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決不敢去糾正《明史》的謬誤說李自成沒有死,出家於夾山。據《支那撰述》木刻殘版和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銘:“辛末夏月”﹝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16o6﹞為奉天玉和尚“誕期”,他病“歿於甲寅年三月”,即康熙十三年﹝1674﹞,李自成享年68歲。他的“誕期”也與李自成生日相苻,這決不是巧合。同治八年石門申正颺纂修《石門縣誌》雲:“奉天玉墓在夾山大路旁西坡,以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似可確信,舊有紫石牌坊,製造壯麗,為當事者所撲碎,並欲暴屍報官,未果。”可見,當時石門的當政者興師動眾地去挖墓、平闖王疑塚、推倒碑塔牌坊、粉碎金殿的袞龍抱柱,是因為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的緣故。如果奉天玉和尚不是李自成,這些當政者是不會如此起勁地尋屍報官欲去邀功請賞的。抱陽生《甲申朝事小記》,載有康熙元年、二年間李自成還活著的史實。石門鄰縣慈利,現奉天玉親密弟子野拂和尚墓,也為奉天玉是李自成作了佐證。特別是奉天玉大和尚塔銘和野拂殘碑,都明刻“補之為銘”。根據《米脂馮氏族譜》卷七《藝文上》:“《雲譚公遺紮》雲, “補之”為李過的字,是李自成的大將。米脂人所藏康熙年印行的野拂撰寫的《亡明流血史》﹝亦名《血紅淚史》﹞記載了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的戰鬥經曆, 書裏還寫到野拂與俞清恩等人和李自成一起在夾山出家為僧的事跡。湖南《永定縣鄉土誌·天門山寺》條下記:“相傳明季有野拂自夾山寺飛錫此山。野拂為闖賊餘黨,事敗削為僧,竟逃天誅。”康熙《重修夾山靈泉功德碑》記載:野拂於順治九年入寺, 夾山三年、德山三年、夾山又三年﹝為李自成守孝﹞、洛浦三年。野拂遷居洛浦寺供有奉天玉和尚的木牌位,現存石門文化館。慈利野拂墓碑雲:“老禪師武夫也,生於明,終於清……乘搗海翻江之勢,敢逐寇林。枕戈待旦,方期恢複中原;拔劍登壇,定欲掃平環宇。戰吳王於桂州,追﹝‘追’應訓為‘隨’, 見《廣韻》﹞李闖於澧水。無如戎馬屢乘,莫展風雲之路;是以逐鹿不事,竟甘泉石之棲……”所有這些,足以佐證奉天玉大和尚即是當年的奉天倡義大元帥——李自成。史乘所載,李過於順治七年﹝或六年﹞病死於廣西或黔中,顯然屬於大順軍“金蟬脫殼”之計,隻有這樣李過才能夠比較安全地隱居夾山等地,和李自成的“設疑代斃”一樣有效。
米脂人高朗軒《閑談筆記》和《延綏鎮誌》、《米脂縣誌》記載:李自成死後,和他一起出家夾山的高立功“潛回鄉裏”,回到米脂河西6o裏萬豐裏之葫蘆蛋村。因為他和李自成從一塊當驛卒起,到後來起義、出家夾山,先後5o年間一起生活,村裏老少經常邀他講述李自成和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以及自成出家夾山的故事, “道自成遺事甚詳”,一些讀書人把高立功說的故事編成書詞說唱,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