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用閃電般的度占領了遼陽,並將都城遷到了這裏,開始了對遼東的統治。
武力征服之後,最重要的是展經濟,而展經濟的前題,必須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即對被征服地區實行強有力的統治。但是,一個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要想對文化先進民族實行統治,是極其艱難的事情,這是一種融合:落後的處於征服者地位的民族在一定程度要吸納處於被征服者地位的先進民族文化,被征服民族在高壓下也不得不接受一些異族文化。如努爾哈赤進入遼陽不久,在建設政權上便提出了“參漢酌金”的主張,對中原政權的一些先進製度幾乎是原樣照搬,迅實現跨躍式的展,由一個落後民族很快躋身於先進民族的行列。而漢人也不得不在屠刀的威脅下執行剃令。 在人類曆史展進程中,這種融合過程中無不充滿血腥。
一個新生政權取代舊政權往往是通過暴力完成的,在政權初創時期,新生政權總是要對舊的勢力殘餘進行最後的圍剿,即所謂的斬草除根,這是鞏固政權的需要。舊勢力是不會輕易退出曆史舞台的,他們必定要進行殊死反抗。也有一些舊政權死灰複燃的,但最終還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舊勢力隻能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比如近代史上的張勳複辟、康梁二人由維新派變成保皇派等等。 明王朝在遼陽畢竟經營了二百餘年,正統思想在這裏根深蒂固,要想讓漢人接受異族的統治簡直比登天還難。普通民眾也許不大在意誰來統治,隻要能讓我們活下去就成。讀書人則不然了,他們信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他們從骨子裏鄙視梳著個大辮子的女真人。努爾哈赤在遼陽遇到了漢人們強烈反抗。而這些反抗主要是由這些讀書人煽動和挑起的。努爾哈對此進行了堅決鎮壓。現在的一些史學家們對此持批判態度,認為他是晚年失政。
那麽曆史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努爾哈赤一開始對漢人是十分優待的。漢人在大金國的地位雖然低下,但經濟上絕對比在明時好。正因為努爾哈赤的優撫,歸順的漢人們才能相對安心生產,後金的經濟才得以迅增長,從而為進軍遼沈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努爾哈赤不僅是個軍事家,同時也是位政治家。他以方圓不到五裏之地的赫圖阿拉起兵,經三十年餘年的奮鬥成就了統一女真建立後金走出大山的煌煌偉業,靠得不僅僅是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謀略。 史載努爾哈赤精通《三國》,他不會不懂得欲收其地必先收其心的道理。再者,他已經從優待漢人的政策上嚐到了甜頭,因此,進入遼南後,他繼續堅定地推行這一既定方針。遼南最重要的金、複、海、蓋等衛所歸順後,他像在撫順一樣,對歸降的明朝官員一律就地使用,官複原職,用漢官管理漢民。如任命降將楊於渭守蓋州,單盡忠守複州、劉愛塔守金州。
然而,正應了“此一時彼一時”的古話,在遼南,他的優撫政策不但沒有見效,相反還遭到了漢人們的強烈抵抗。 帶頭反抗或積極參加反抗的大都是讀書人,在他們的鼓動下,受到滿人的虐待或欺侮的民眾,或偷襲,或下毒,或聚眾山林,或集體逃亡,一時間反抗的火種四處焰燒。努爾哈赤在安撫政策失敗 的情況下,轉而大開殺戒。他將矛頭主要對準了讀書人,凡是不肯歸順的,現一個殺一個,毫不留情。據史料記載,遼南的士子被努爾哈赤殺了一多半,其餘的則隱姓埋名,潛伏了下來。縱觀曆史,這也許是一個政權從開創到展的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隻不過是努爾哈赤的鎮壓是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而已。
一、 進軍遼西的必然:
1、 鞏固政權的需要 殘酷的鎮壓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能起到些鎮懾作用,但鞏固政權絕不應僅僅靠屠刀,努爾哈赤要想在遼東立足,就必須要讓遼南的漢人們杜絕複辟的幻想。但遼河以西仍是明朝的天下,河西的明政權對河東的漢民眾是一個永遠不盡的思念,許多漢人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地向河西逃跑,逃到他們心中的正統政權的懷抱。努爾哈赤要想實現在遼東的永久統治,就必須斬斷遼南漢人們對遼西明政權的眷念,這是努爾哈赤之所以要用兵廣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爭取蒙古的需要 努爾哈赤必須進軍遼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切斷明與蒙古的聯係,逼迫蒙古就範。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廣寧作為一個軍事重鎮的的重要地位。 遼陽是遼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但並非軍事中心。照理說,一個地區的府理所當然是一個地區的軍事中心,但在遼東是個例外,遼東的軍事中心不在遼陽,而是在廣寧。遼東總兵府設在廣寧,而遼陽僅僅是副總兵府。為什麽會是這樣呢? 廣寧現在已改成了北寧,它位於遼寧醫巫閭山腳下,它的曆史比遼陽還悠久。據史料記載,唐堯時地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夏商時複屬冀州,西周時為燕國封地,東周時屬燕國的遼東郡,秦朝仍屬遼東郡。西漢時在此設無慮縣,並於境內置遼東郡西部都尉府,上屬幽州刺史部。東漢,無慮縣初屬遼東郡,漢安帝時移屬遼東屬國。三國時,屬魏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隋朝,初屬燕邵,大業八年改燕郡為遼西郡。唐朝,屬河北道之營州,境內置巫閻守捉城,城內屯紮地方駐軍,北寧市在遼代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遼代的9位皇帝有3位葬幹閭山,為保護陵寢,置顯州,州下又設三州三縣。金滅遼以後,在政權機構設置上是路、府、州、縣四級建製。於金天會元年(1123年)升遼顯州為廣寧府,府址在今廣寧鎮,下設閭陽、望平、廣寧、鍾秀4縣。明代,廣寧是明朝在東北最高的軍事機關駐地,是控製蒙古彈壓女真的軍事重鎮。 廣寧馬市應當是遼西最大的。生活在遼東遼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其日用品主要從廣寧馬市上得到,廣寧是蒙古與明之間相聯係的重要樞紐。控製了廣寧,就控製了與遼西相鄰蒙古。蒙古與女真這兩個民族衣同服,信同教,字同文,不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文化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努爾哈赤將蒙古各部看成自己的族類,女真族中融有大量的蒙古人,有的部落的先祖本身就是蒙古人,如葉赫部。努爾哈赤曾毫不掩飾地說:我是蒙古遺種。征服蒙古是努爾哈赤的既定方針。蒙古同女真一樣,都是精於騎射戰鬥力極強的民族,將蒙古爭取過來,對努爾哈赤是極其重要的。
3、奪取糧草,擺脫危機的需要 在查閱清前資料時,筆者有一重要現,那就是努爾哈赤用兵廣寧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即搶糧食。由於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廣寧城周邊城堡屯積著大批糧草,距廣寧城一百二十裏地的廣寧右衛(今錦西縣右衛鄉)就屯有糧草5o萬石。5o萬石是個什麽概念?古時一石等於現在12o斤。5o萬石就是6千萬斤,分到6萬八旗兵頭上,每個人可得糧草1ooo斤,如果再加上廣寧城內和周邊城堡的,數量將更為可觀,這對於剛剛進入遼南,四處遭襲,政局動蕩,物價飛漲,糧食奇缺的大金國來說,無疑是救命的糧草。
二、明在遼西的統帥:
1、熊廷弼 沈陽和遼陽的相繼陷落,導致明在遼河之東統治的崩潰,明朝的統治者們萬分驚恐。痛定思痛,經過反思,決定重新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兼兵部右侍郎,賜尚方劍,副總兵以下可先斬後奏。也許是為了表示當初罷免熊廷弼的一絲歉意,也許為了表示對熊廷弼的絕對信任,熊廷弼離京赴任之日,天啟帝於城外設宴送行,京中所有要員都要陪宴,又賜一品官員服,極盡寵信之能事。
2、王化貞 山東諸城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曾任戶部主事,正六品。後為右參議,分守廣寧。他以右參議分守廣寧時,最大的功績是安撫了蒙古,當然,他所謂的撫主要是用朝廷的錢實現的。薩爾滸大戰後,明朝的虛弱暴露在了天下人麵前,蒙古林丹汗此時又重新燃起了成吉思汗的美夢,他也懂得廣寧城的重要,他不能容忍努爾哈赤獨霸遼東,也想在遼東分一杯羹,因此,陳兵邊境,虎視眈眈。倘若蒙古再和努爾哈赤一樣的鬧起來,明王朝的局麵會更加不堪。王化貞積極開展外交,穩住了蒙古,解除了來自蒙古方麵的壓力,對安定邊境起了重要作用。現在,史學家們對王化貞責之太多,在廣寧失守的問題上,他的確應承擔最主要的責任,但他在遼陽失守後的表現還是非常令人稱道的。 當大批難民湧入廣寧時,河西民眾人心慌慌,許多大戶人家攜細軟開始向關內逃亡,廣寧城大有朝不保夕之感。王化貞在此緊要關頭表現非常出色,他安置流民,籌集糧食,收集殘兵,布置城防。作為一名朝廷大臣,麵對危局所展示出來的膽略和勇氣,對士民是極大的鼓舞,廣寧城軍民的情緒在他的影響下漸漸趨於安定。正因為如此, 朝廷才將一個正六品官員破格提升為正四品的右僉都禦史,並巡撫廣寧。
三、經撫不和
巡撫:是明朝時設立的官職,巡撫,顧名思義就是巡察安撫。即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設巡撫,但不 是固定的官職。永樂十九年(1421),蹇義等26人分巡省,產生巡撫製度。巡視結束,回朝中交任,算是完成任務。宣德五年(143o),於謙、周忱等六人分撫南 北寧市(原廣寧北鎮廟) 北直隸等處,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並漸成製度。 明朝在地方設三司,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布政使主管一省之行政,一般是從二品。提刑按察使為正三品,按察使掌一省之司法,並負責整觴吏治政風,大事與布、都二司會商,報呈撫按,聽命於刑部、都察院。舉凡有關兵備、提學、撫民、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軍等均可過問。 都指揮使司是一省的軍事長官,正二品,官品高於布、按二使,凡有三司聯名公文,序銜均在二司之上。 巡撫雖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節製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也就是說,在三司之上又多了一個大員,三司的權力大大縮小了。 經略:地方上有重大事情時,朝廷往往要派出經略或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其權力比巡撫還大,有時可節製兩省甚至五省。 王化貞當時是廣寧巡撫,熊廷弼是經略,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這兩位大員。
1、二人級別和年齡相差太大 經撫不和中的經是指經略熊廷弼,撫是指巡撫王化貞。此時,熊廷弼是正一品,王化貞是正四品。當熊廷弼已是封疆大吏時,王化貞頂多才是個六品官。熊廷弼於萬曆二十六年考中的進士,王化貞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二人在年齡上最起碼相差二十歲。級別和年齡決定了熊廷弼的態度,以熊廷弼的性格,他不可能對王化貞太客氣,這應當是經撫不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2、戰略布署上差別更大 二人在如何對待後金的問題上,看法截然相反: 一個主張攻,一個主張守。 王化貞的攻用四個字來概括即“一舉蕩平”。 熊廷弼的守也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三麵布置”。 王化貞血氣方剛,麵對金兵的肆虐,他同遼東民眾一樣義憤填膺。但是他不顧遼東現狀,過於義氣用事。《明史》是如何評價王化貞的呢:“化貞為人騃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熊廷弼相觕。妄意降敵者李永芳為內應,信西部言,謂虎墩兔助兵四十萬,遂欲以不戰取全勝。一切士馬、甲杖、糗糧、營壘俱置不問,務為大言罔中朝。” 當朝廷大軍不斷調到廣寧,王化貞擁兵四十萬時,他更是昏了頭,他將重兵布署在遼河西岸,隨時準備對河東動全麵進攻。他曾說:“今之劃河而守者,非為區區河西彈丸計也,將進而撫定四衛,收取沈陽,以漸芟剃耳。顧非舟車並進,前後夾擊,不足以窮狡免之穴,而據猛虎之隅也。”意思是說,現在我們以遼河為屏,不僅僅是為了守住遼西這彈丸之地,下一步將收複遼南金州、海州、蓋州、複州等四衛,收取沈陽,將奴酋消滅盡淨。為此,我們必須水6並進,前後夾擊。不這樣就不能搗毀狡猾的兔子的老窩。 在全麵備戰的同時,他還積極展開外交活動: 1、說服蒙古出兵相助 當時的林丹汗號稱擁兵四十萬,然而這是個大打折扣的數字,實際上他連十萬都沒有。林丹汗所說的四十萬是蒙古各部兵力的總和,他當時並沒能統一蒙古,可調之兵極其有限,廣寧之戰中,蒙古兵僅有一萬餘人參戰。 2、開辟敵後戰場 王化貞剛就任巡撫不久,便派出一員幹將叫毛文龍,率二百人從海上抵達鎮江沿海島嶼,開辟敵後戰場。毛文龍不負重托,很快策反了鎮江城中軍陳良策,將後金守將佟養正父子活捉並處死,奪取了鎮江城。鎮江是明朝時中朝邊境上的一個重要軍事要塞,它的歸屬直接影響著朝鮮國的立場。奪取鎮江,對堅持抗金的遼東民眾是個極大的鼓舞,湯山、險山、寬甸等隨之響應,反抗的火燃遍及遼南各地。 毛文龍的成功,王化貞頗感得意,而且他從毛文龍處得知,金、複、海、蓋等四州的降將也都在準備起事。王化貞錯誤地估計了遼東的形勢,以為漢民們一旦鬧起來,必會形成巨大的反金浪潮,將韃子們趕回建州去。為了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王化貞將策反的對象鎖定在了李永芳身上。然而,這個寶他押錯了。李永芳不但沒策反成,反倒被李永芳策反了自己手下愛將孫得功。 表麵看來,王化貞的策略是正確的,因為,敵人內部有人策應,朝廷有大兵圍剿,裏應外合,焉有不勝之理。況且還有可借助的外部勢力,即蒙古的四十萬大軍。王化貞陶醉於自己勾劃的藍圖中,在他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中寫道:“願請兵六萬,一舉蕩平,臣不敢貪天功,但厚賚從征將士,遼民免賦十年,海內得免加派,臣願足矣。即有不稱,亦必殺傷相當,敵不複振,保不為河西憂。而臣將歸老林泉,臣願足矣。” 信中字裏行間,流露出必勝的把握,他甚至誇口說:“仲秋之月可高枕而聽捷音。” 在王化貞完全進入燒狀態時熊廷弼是什麽態度呢? 熊廷弼未當經略之前就在遼東當過四年的巡按,對遼東事可謂了若指掌,並深知努爾哈赤的厲害,他堅決反對王化貞的所謂一舉蕩平之策。他主張三方布置。所謂三方布置是指: 第一方是堅守廣寧 1、 在廣寧城三五裏外紮營,深壘高柵,騎兵和步兵相結合,形成犄角之勢,相互照應; 2、 在廣寧周圍城堡設烽火台,一旦有敵情,立即點起烽火,相互為援; 3、 沿三岔河設遊騎,輪番出巡,迷惑敵方,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遼陽距廣寧三百六十裏,敵大軍一動,我必知之,我方嚴陣以待,必可破敵於廣寧城外。 第二方是特殊時期,在登、萊二州設巡撫,按常規,登萊二州是沒有資格設巡撫的,提升登萊二州的級別,使之與天津水師級別相同,增強天津登萊二州的軍事力量,從海上牽製敵人,使之不敢輕易西顧。 第三方是經略本人坐陣山海關,居中調度。 待各路大軍調齊,一切準備停當,廣寧大軍從西北方向出,山海關大軍從正麵出,天津、登、萊水師從海岸登6,直搗遼南腹地,三麵合圍,必可大獲全勝。 現在看來熊廷弼的這個方案是最切合實際的,如果這一方案得到實施,努爾哈赤真的不敢輕易攻打廣寧,否則他的大本營將直接受到海上力量的威脅。但是,熊廷弼的方略卻遭到王化貞和朝臣們的抵製,以至化成泡影。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局麵呢?
四、熊廷弼和王化性格之比較 1、軍事上的蠢貨 政治上的高手 是王化貞的大話對明朝君臣太有吸引力了,舉朝上下對王化貞寄予極大的希望。 王化貞善交際,能夠委曲求全,在朝中的人脈要比熊廷弼旺得多,朝中大臣幾乎是一邊倒地傾向王化貞。先說內閣輔葉向高,這位當朝宰相是王化貞的恩師。王化貞還巴結上了權傾朝裏的大太監魏忠賢,這是最為重要的。以魏忠當時的勢力,足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有了魏忠賢的支持,王化貞完全可以置經略大人於不顧。再說兵部尚書張鶴鳴早就對熊廷弼的霸氣不滿,他帶著個人的偏見處理熊、王二人的爭端,王化貞不對的他不反駁,不批評,熊廷弼即使是對的,他也要從中作梗,事事刁難。當時有一位禦史叫江秉謙,他說“化貞無一言不聽從,廷弼無一言令吐氣。彼原不從戰守起見,但從化貞廷弼起見耳。”後麵這兩句主知道出了相諦,那就是:朝中的大臣們根本不從戰和守的原則問題從,而隻是看某一問題到底是王化貞提出來的還是熊廷弼提出來的。 王化貞為了擺脫熊廷弼的束服,實現他一舉蕩平之策,向朝廷申請“便宜行事之權”:“其軍前機宜,許臣便宜從事。若一切指揮必待報而後行,則無幸矣。如以臣言為不可。乞罷臣而專責經臣,庶得一意恢複,不至為臣所撓亂也。”什麽是“便宜行事之權”?即凡事可不必向經略請示,看準了幹就是了。不論王化貞是否得到了便宜行事之權,實際他早已便宜行 事了。王化貞,一個經略大人手下的剛剛被晉升為正四品的巡撫,麾下兵力多達十四萬人,而手持上方寶劍的正一品大員經略大人熊廷弼僅有五千兵馬。 王化貞布署兵力根本就不向熊廷弼請示,你經略大人不是主張防嗎?我偏要攻。氣得熊廷弼不得不上書道:“請急如撫臣約,乘冰急進,免使將士因不戰而怨。並急罷臣,以正臣摧戰士之氣,灰任事之心之罪。”意思是說,請皇上馬上照巡撫大人的意見辦,趁著遼河還未結冰立即進兵,免得將來將士因未能進攻而牢騷。並立即將臣罷免,追究臣打擊戰士鬥誌之罪。 經撫之間的矛盾終於表麵化了,並生了激烈衝突。我們來看看他們二人的一次對話: 熊廷弼王化貞問:“防守的工具就是進攻的工具,現在人饑馬疲,守都守不住,我們憑什麽去進攻?” 王公貞回答:“正因為不能守,所以必須進攻。” 熊廷弼聽著這樣的瘋話一定氣得渾身亂顫,他接著問:“軍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糧食的運輸及籌集如此艱難,進攻的話,糧食怎麽辦。 王化貞口出浪言:我們一旦打過河,收複了海州,海州的糧食就是我們的糧食。攻下牛莊後,敵人內部定有響應者。 這純粹是狗屁話,別說你打不下海州,就是真的打下了,努爾哈赤能留給你糧食嗎?一把火將糧倉燒個精光,過河大軍喝西北風? 對二人的相繼請辭,朝廷專門召開了會議,與會者八十餘人,僅有一個人站在熊廷弼一邊,其餘全是倒熊派,王化貞在政治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2、軍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白癡; 熊廷弼已經有了一次被免官的教訓,這次重任經略,應當適當注意一下與朝中百官的關係。但這個人實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他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暴烈,用至謾罵朝中權貴,不但和王化貞搞得不可開交,和朝中許多手握重權的官員們也是形同水火,以至於事事受朝中掣肘,他的三方布置的戰略根本無法得到實施。開始,朝中大部分官員對熊廷弼是畏懼的,惟獨張鶴鳴不買他的帳,為什麽?張鶴鳴在平定黔貴叛亂中功勳卓著,威望絲毫不低於甚至高於熊廷弼。由於有張鶴鳴帶頭,朝臣們隨之亦公開倒熊。巡撫王化貞掌有十四萬兵力,熊廷弼卻僅有五千兵馬,他被朝中官員們架空了。事情被熊廷弼搞到這種地步,任你有再高的軍事天才,也無可奈何。 也許有人會說,熊廷弼被排擠是因為朝中出現了奸臣,曆朝曆代,都有忠奸之分,忠和奸是相對的,問題是你如何駕馭這種局麵。在剿滅女真勢力上朝中所有官員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熊廷弼應利用好這種一致,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求同存異,不能沾火就著,更不能出口傷人,一個政治人物,如果不能控製住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下場將是十分可悲的。
五、廣寧陷落 1、氣壯山河的西平堡之戰 正當經撫二人就戰與守的問題爭執得不開可交時,正當王化貞準備動一舉蕩平的渡河之戰時,天啟二年,後金天命六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率領十萬八旗鐵騎,踏破冰河,如狂飆般向遼西大地捲來,一場決定遼西存亡的戰役終於打響了。 王化貞在遼河岸邊布置的兵力,沒費吹灰之力就被努爾哈赤解決了,緊接著,十萬大軍包圍了僅有三千兵力的小城西平堡。 西平堡守將羅一貫麵對百倍於己的強敵,毫無懼色,他利用火器的優勢多次擊退八旗兵的進攻,戰鬥進行得極其慘烈,城下堆滿了八旗兵的屍體。戰鬥進行了整整一天,西平堡仍然巍然屹立。努爾哈赤怒氣衝天卻又無可奈何,隻好留下少部分兵力繼續圍困,率大軍迎戰轉而攻打鎮武堡。 2、平陽橋之戰 廣寧城中的王化貞得知西平堡被圍,當即沒了主意。熊廷弼從右屯衛下達命令,命王化貞立即派兵解西平堡之圍。麵對女真大兵壓境,未經戰陣的王化貞完全亂了方寸,對熊廷弼的命令此刻非常的服從,他命孫得功為先鋒,率廣寧守軍,匯同鎮武守軍、閭陽守軍等火增援西平堡。在平陽橋與攻打鎮武的金兵遭遇。孫得功是先鋒,先鋒先鋒,應衝在最前鋒,可是他卻鼓動總兵劉渠打頭陣,自己在後麵觀望。 多日來,明軍在王化貞一舉蕩平方略的鼓舞下,士氣空前高昂,銳不可當,剛一接觸便將後金兵殺得紛紛敗退。努爾哈赤和眾貝勒急忙重新調整人馬,雙方血戰在了一起。野戰是女真的優勢,後金騎兵的戰鬥力在當時的中國應當說是不可戰勝的。戰不多久,明軍漸漸不支,孫得功趁機大喊:打敗了,打敗了,邊喊邊逃跑。這一喊一跑,明軍當即亂了陣角,總兵劉渠、祁秉忠、副將劉徵相繼戰死,明軍潰敗了,明軍爭先恐後隨著孫得功向廣寧逃命。 3、再戰西平堡 廣寧鎮武、閭陽守軍已被擊潰,努爾哈赤回過頭來再攻西平堡,未攻之前,李永芳勸降,令人持旗在城下喊道:“知守城羅將軍是好男子,降,當共富貴。” 羅一貫在城頭回應:“朝廷何負於汝而反,豈不知羅一貫是義士乎。”同時也命人樹起招降大旗勸李永芳投降。努爾哈赤見勸降無勸便重新組織進攻。這一次打得更加激烈。金兵反複攻了三次,都沒有攻下來,金兵的屍體與城牆相齊,陣亡五千餘人。城中火藥用盡後,又不見明軍增援,羅一貫在絕望的情況下拔劍自殺,三千將士全部戰死,無一降者。 西平堡之點戰是明金交戰以來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明軍僅以三千兵力對抗數萬金兵,並重創其五千餘人,令敵人為之膽寒。羅一貫則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譜寫了一曲抗擊異族侵略的讚歌,羅一貫作為民族英雄將永遠受到景仰。 4、廣寧失守 逃回廣寧的孫得功一進城便派兵奪取城門,封鎖府庫,並在城中宣揚,前方打敗了,城中百姓要趕快剃迎接汗王入城,以免遭受屠城之禍,並動兵士活捉王化貞。 王化貞此時尚在巡撫衙門處理公文,對外麵的情況毫無所知。而孫得功的部下正往巡撫衙門奔來,情況萬分危急。王化貞手下的部將江朝棟破門而入,王化貞還喝斥其無禮。江朝棟告訴他孫得功叛變投敵,廣寧城已被孫得功的叛軍占領,大人要立即隨末將衝出城去,以圖後舉。 王化貞當時驚得手足無措,在江朝棟的護衛下,來到馬廄。馬匹早已被部下偷騎著逃命去了,廄中隻剩下兩峰駱駝。江朝棟將自己的座騎讓給了巡撫大人,然後將一些重要的文書、印信等置於駝背,殺出城去。 熊廷弼得到西平堡失守的消息,急忙率僅有的五千將士增援廣寧,途中遇到了倉遑逃命的王化貞。王化貞身邊此時僅餘幾十人,其狀相當狼狽,遇到經略大人後,如遇到救星,他放聲大哭,泣不成聲。 熊廷弼見平日口出狂言,心高氣傲的巡撫如今變成這副德行,挖苦說:“你當時欲提六萬雄兵一舉蕩平奴酋的豪情哪去了。” 王化貞慚愧無以對。當時,有人進言趁廣寧尚處於混亂中進軍奪回廣寧。也有人提出憑寧前衛據守。熊廷弼見到處是從廣寧逃出的難民,長歎一聲說:”晚了,如今隻有撒入山海關,憑關據守了。” 王化貞此時已是敗軍之將,哪裏還敢反駁,而熊廷弼此令一下,關外守軍和百姓棄城而逃,關外千裏沃野頃刻間便成了一片廢墟。史載為王化貞所依仗的蒙古兵乘機殺掠,逃亡的士兵亦隨之哄搶,逃亡的民眾雪上加霜,十僅存一,被遺棄的老幼在道旁哀號,到處是被蹂躪踐踏而死的屍體,遼西民眾沒有死於異族的鐵蹄之下,反倒成為官軍和蒙古人的刀下之鬼。
六、進入廣寧城 巡撫逃跑,孫得功占領了廣寧,他立刻將這一消息報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大喜,他率軍向廣寧奔來,行至距廣寧不遠處,就見孫得功率領城中已剃歸降的軍民焚著香,敲鑼打鼓,吹著喇叭迎接努爾哈赤進城。進入城中,隻見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城中民眾皆已剃,跪於街道兩側,歡呼著迎接廣寧城的新主人。孫得功別出心裁,他在城門處鋪上黃布,努爾哈赤是踏著象征天子的黃布進入廣寧城的。 廣寧城易手,遼西境內沒有隨熊廷弼撒入關內的將領們6續率兵民歸順後金,他們是:鎮靜堡參將劉世勳。大清堡遊擊閻印,大淩河遊擊何世延,西興堡備禦朱世勳,右衛屯備禦黃宗魯,錦州都司陳尚智,鎮撫堡都司金勵,劉式章、李維龍、王有功,平陽橋守堡閔雲龍,鐵場守堡俞鴻漸,錦安守堡鄭登。團山守堡崔進忠,鎮寧守堡劉詩、藏圖祚,鎮遠守徐鎮靜,鎮安守堡鄭維翰,鎮邊守堡周元勳,大康守堡王國泰等 努爾哈赤欣喜萬分,在城中大罷宴席慶賀,為了表彰孫得功的功績,努爾哈赤任命他為遊擊,鎮守廣寧。 天命七年(1622)二月十一日,生了一件令人無法想像的事情,努爾哈赤竟將遼陽城的大福晉阿巴亥、眾妃子,以及眾貝勒的福晉們接到廣寧,統兵大臣一行人等出城叩見。衙門之外,路鋪紅氈。巳時,“大福晉率眾福晉叩見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廣寧城。’眾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而退。嗣後,以迎福晉之禮設大筵宴之。”慶祝攻克廣寧勝利的氣氛因這些女人的到來而達到了**。
點 評
一、熊、王下獄和廣寧失守的原因 廣寧失守,對朝中力挺王化貞的大臣們無疑是當頭一棒,反對王化貞的大臣們立即上書要求嚴懲王化貞。小皇帝當然十分惱怒,議後將王化貞捉拿下獄,熊廷弼被革職還鄉,聽候處理。後來熊廷弼覺得自己一身是理,若待在老家,恐遭朝中政敵陷害,便從老家返京城,懷著十二分的自信,請求懲處自己。也許他當時以為,廣寧失守與自己毫無關係,並且恰好驗證了自己當初主張的正確。令他無論如何沒想到的是,反對他的一些大臣和閹黨們的相互呼應,竟將他與王化貞同罪論處,逮捕入獄,禦史梁夢環誣其貪汙餉銀十七萬,禦史劉徽告說熊廷弼家資百萬,但抄家後哪裏有十七萬,當然也就更談不上百萬了。宦官魏忠賢卻下令嚴追,負責此案的官吏們竟將其姻親的家也抄了。江夏知縣王爾玉硬說熊廷弼家中有貂裘珍玩,再搜家,仍是一無所獲,便要將熊廷長子熊兆圭捉拿拷問,熊兆圭不堪其辱,自刎而死,母親為其喊冤,知縣王爾玉竟將其兩個丫環綁在縣衙前,脫去衣服,鞭刑四十。人們對王爾玉的逆行憤恨不已,對熊廷弼寄於無限的同情。而熊廷弼先於王化貞被叛處死刑,頭顱被傳九邊,下場十分悲慘。 崇禎皇帝登基,有大臣為熊廷弼鳴冤,請求為其昭雪,但沒有得到崇禎的同意,一直到了崇禎三年,崇禎才開恩準其兒子收熊廷弼頭骨安葬,但卻沒有昭雪。 總結廣寧失陷的原因,無非有三: 1、 經撫不和,造成指揮中心的分裂,正確的戰略主張得不到實施。 2、 王化貞不知兵而指揮兵,他寄希望於蒙古的四十萬鐵騎,實際上林丹汗隻出了一萬餘人,這也可能是林丹汗最大的能力了。他將寶押在了忠心耿耿於努爾哈赤的降將李永芳身上,但卻被人家策反了自己的心腹。他的一舉蕩平之策完全是不顧現實的蠻幹。 3、 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充分揮,上兵伐謀,兵法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用間當是伐謀的一種,。努爾哈赤善用間,這次在廣寧之戰中又一次應用成功,策反了王化貞的心腹愛將孫得功。孫得功的倒戈在廣寧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平陽橋之戰明軍的慘敗完全是孫得功導演的,努爾哈赤沒用一兵一卒,和平進入廣寧又完全是孫得功運籌的結果。
二、問責熊廷弼 熊廷弼第一次守遼時,功顯天下。史家評價說“廷弼在而遼存,廷弼去而遼亡。”再次出任經略,與王化貞生了尖銳的衝突,後來生的事實證明,熊廷弼的意見基本是正確的。於是,對熊廷弼被處死,後人多有異意,以為熊廷弼是被魏忠等奸臣們迫害死的,死的冤枉。那麽,熊廷弼倒底該不該殺? 如果按明朝對待邊將的態度看,熊廷弼當殺。為什麽呢? 廣寧失守時,後金軍當時僅僅取得了西平堡、平陽橋之戰的勝利,他們距廣寧還有二百多裏,西平堡戰役給金兵以重創,平陽橋之戰開始時,明軍將金兵殺得大敗,金兵的士氣不可能不受挫。 熊廷弼此時在什麽地方呢?在閭陽驛。此處距廣寧一百餘裏。熊廷弼手中尚有五千兵馬,如果熊廷弼能像他第一次就任遼東經略時那樣,收集流亡,鼓舞民眾,很快就會聚集起兩三萬人。廣寧城雖然落到了孫得功手中,但如果熊廷弼率領眾將,殺向廣寧,以朝廷經略和巡撫的名義,向城內軍民申明大義,完全可以將廣寧奪回來。熊廷弼身邊的幾位官員當時也都建議他進軍廣寧,但是他並沒有采納。退一步講,他既使不去奪廣寧, 周圍還有許令城堡可守嘛,熊廷弼駐紮的右屯衛就是其中一個。如果他能如羅一貫那樣激勵將士,命他們各自死守,作殊死一博,每城都將重創敵兵,如此一來,也許戰局會生變化。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熊廷弼竟下了盡棄關外諸城堡退向關內的荒唐決定,這是可恥的逃跑,此令一下,至使大片領土落陷,百萬生靈塗炭。 令人敬佩的是監軍高邦佐並有隨熊廷弼逃跑,而是抗命前行,帶著高永、高厚兩個仆人進入了空蕩蕩的鬆山城。此時後金兵正向鬆山殺來,他對兩個仆人說:“我受國家厚恩,義不偷生,誓死以報,你們要收吾骨,歸故裏,以見我的母親,要將我葬在我的父親墓旁,要讓父親知道他的兒子是為國家危難而亡的。”說完就要上吊自盡,兩個人跑在地上苦相勸,高邦佐不聽。他沐浴後穿上官服,向京城方向叩拜,自縊而死。 仆人高永對高厚說:“主人待我不薄,我不忍心見主人一個去死,我要侍奉主人於地下。”說完也跟著主人去了。 高厚跪泣道:“我若再死,誰來安葬主人?”於是他將主人和高永的屍體火化後,背上他們的骨殖千裏迢迢返回了廣陵(今揚州)。 熊廷弼聽到高邦佐視死如歸的事跡時,不知有何想法?是慚愧,還是不屑一顧? 如果熊廷弼能將潰敗之軍組織起來奪回廣寧,或者憑右屯衛堅守,其它各幾十個鎮堡也能像羅一貫那樣拚死一戰,那麽後金兵恐怕還要為此付出數萬將士生命的沉痛代價。在此危急關頭,熊廷弼完全亂了陣角,選擇了逃跑,這與後來嬰城自守的袁崇煥相比,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明朝對打敗仗的官吏懲處起來向來十分嚴厲,失了撫順的李維翰被謫戍,後來被處死。薩爾滸大戰的楊鎬被革職處死。熊廷弼這次不戰而逃,主動放棄了遼西大片領土及四十餘城堡,留下了大量輜重糧草,造成遼東全境盡失的嚴重後果,處於死刑,應算量刑得當。 審理熊廷弼的官員對熊王二人的審判詞寫得非常精彩,也比較公允,且引證如下: “皇上拔化貞於監軍,起廷弼於田間,可謂非常寵遇矣。夫士為知己者死,兩人頗以豪傑自負,宜感恩圖報,同心協力,不濟則經死繼之。不虞其勵盛氣相加,舉河西拱手讓人,竟以一逃結局也。 化貞全不知兵,圖敵而反為敵乘,恃間而反為間用。孫得功輩日侍左右恬然不悟,唯大言自詡渡河決戰。及枹鼓一鳴,敵騎在百裏之外而棄廣寧如蔽屣,哀哉。化貞有愛國之心,無謀國之智,事已至此,安所逃罪,宜伏上刑,以正厥辜。 若廷弼才識氣魄,睥眤一世,往年鎮遼而遼存,去遼而遼亡,關係似亦非小。再起經略,廷弼居然以衛霍自許,人亦莫不衛霍也。其初出春明門,即檄有三方控扼之旨,識者已知其無意廣寧矣。抵關以後,言我兵不宜浪戰,西虜不足盡信,語語左券,料事之智,遠過化貞。獨剛愎性存,堅不可破。以爭亂文龍功罪一事,開釁化貞,水火之形既分,玄黃之戰遂力。而秣馬厲兵,悉置度外。迨鼙鼓動地而來,錯愕不知所出,倉遑飛檄督戰,若日勝可以成吾之名也。不知前後矛盾,戰守俱失,雖欲引平日不主戰之說以求末減,其可得乎?使廣寧告急之日,廷弼卷甲疾趨,提一劍以戡禍亂,或固守右屯,收餘燼以圖恢複,轉敗為功,死且不朽。計不出此,先奔山海,即有蓋世之功,亦不足以贖喪師失地之罪矣。用會鞫之日,廷弼猶刺刺不伏,胡不引從前經略觀之也。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厚誅化貞而少寬廷弼,罪同罰異,非刑也,宜入重典,以儆將來。” 以熊廷弼的膽略分析,他不至因懼怕而逃跑,他之所選擇逃跑,一定有別的原因: 1、 看笑話,興災樂禍的心理。熊廷弼滿腹用兵韜略都叫王化貞給攪了,王化貞仗著朝中勢力,排擠他,不理他,熊廷弼對此是無法忍受的,他對王化貞恨到了極點。蒼天有眼,現世現報,王化貞你終於有了今天。當王化貞狼狽萬狀逃到他跟前流鼻涕時,他沒有問戰事的具體情況,而是“顧笑”而言,顧笑即看了看周圍的人而笑。這一笑,笑出了熊廷弼的心胸狹隘。國難當前,當以天下事為重,他卻在斤斤計較二人間的得失,實在是非大丈夫所為。 2、 熊廷弼曆來主張堅守,他對金兵的戰術十分了解,若無堅固的工事,根本抵抗不了金兵,而廣寧和周圍的城堡在王化貞進攻方略的指導下,根本沒從事城防工事的營建,所以壓根就抵擋不住,戰則必敗,敗則必受嚴懲。所以他選擇了逃。他以為這一逃就可以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王化貞身上。
三、攻克廣寧的重大意義 1、切斷了與遼西比鄰的蒙古各部和明朝的聯係,達 到了爭取蒙古的目的。史載:廣寧被攻陷後,“蒙古厄魯特部十七貝勒來歸。上宴勞之,授職有差,喀爾喀五部同來歸。” 2、 掠取了大量的糧食,僅右衛屯,即熊廷弼駐紮之處 便有糧草5o萬石,正是這批糧草幫助努爾哈赤渡過了一場可怕的經濟危機。至於珍珠財寶報掠更是無計其數,戰爭始終是後金政權獲得財富的重要手段,廣寧之戰,後金國的奴隸主們的腰包更加鼓起來了。 3、斬斷左臂之戰。繼王化貞之後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對廣寧淪陷痛心疾,他說:“東事一壞於清撫,二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 明朝向來將遼東比作京師左臂,廣寧一失, 左臂徹底被斬斷,明在遼東統治的基本結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個完整之軀。而後金政權將實力範圍推到了遼西,斷絕了大部分遼南漢人複辟的幻想,對穩定後金政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力征服之後,最重要的是展經濟,而展經濟的前題,必須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即對被征服地區實行強有力的統治。但是,一個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要想對文化先進民族實行統治,是極其艱難的事情,這是一種融合:落後的處於征服者地位的民族在一定程度要吸納處於被征服者地位的先進民族文化,被征服民族在高壓下也不得不接受一些異族文化。如努爾哈赤進入遼陽不久,在建設政權上便提出了“參漢酌金”的主張,對中原政權的一些先進製度幾乎是原樣照搬,迅實現跨躍式的展,由一個落後民族很快躋身於先進民族的行列。而漢人也不得不在屠刀的威脅下執行剃令。 在人類曆史展進程中,這種融合過程中無不充滿血腥。
一個新生政權取代舊政權往往是通過暴力完成的,在政權初創時期,新生政權總是要對舊的勢力殘餘進行最後的圍剿,即所謂的斬草除根,這是鞏固政權的需要。舊勢力是不會輕易退出曆史舞台的,他們必定要進行殊死反抗。也有一些舊政權死灰複燃的,但最終還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舊勢力隻能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比如近代史上的張勳複辟、康梁二人由維新派變成保皇派等等。 明王朝在遼陽畢竟經營了二百餘年,正統思想在這裏根深蒂固,要想讓漢人接受異族的統治簡直比登天還難。普通民眾也許不大在意誰來統治,隻要能讓我們活下去就成。讀書人則不然了,他們信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他們從骨子裏鄙視梳著個大辮子的女真人。努爾哈赤在遼陽遇到了漢人們強烈反抗。而這些反抗主要是由這些讀書人煽動和挑起的。努爾哈對此進行了堅決鎮壓。現在的一些史學家們對此持批判態度,認為他是晚年失政。
那麽曆史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努爾哈赤一開始對漢人是十分優待的。漢人在大金國的地位雖然低下,但經濟上絕對比在明時好。正因為努爾哈赤的優撫,歸順的漢人們才能相對安心生產,後金的經濟才得以迅增長,從而為進軍遼沈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努爾哈赤不僅是個軍事家,同時也是位政治家。他以方圓不到五裏之地的赫圖阿拉起兵,經三十年餘年的奮鬥成就了統一女真建立後金走出大山的煌煌偉業,靠得不僅僅是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謀略。 史載努爾哈赤精通《三國》,他不會不懂得欲收其地必先收其心的道理。再者,他已經從優待漢人的政策上嚐到了甜頭,因此,進入遼南後,他繼續堅定地推行這一既定方針。遼南最重要的金、複、海、蓋等衛所歸順後,他像在撫順一樣,對歸降的明朝官員一律就地使用,官複原職,用漢官管理漢民。如任命降將楊於渭守蓋州,單盡忠守複州、劉愛塔守金州。
然而,正應了“此一時彼一時”的古話,在遼南,他的優撫政策不但沒有見效,相反還遭到了漢人們的強烈抵抗。 帶頭反抗或積極參加反抗的大都是讀書人,在他們的鼓動下,受到滿人的虐待或欺侮的民眾,或偷襲,或下毒,或聚眾山林,或集體逃亡,一時間反抗的火種四處焰燒。努爾哈赤在安撫政策失敗 的情況下,轉而大開殺戒。他將矛頭主要對準了讀書人,凡是不肯歸順的,現一個殺一個,毫不留情。據史料記載,遼南的士子被努爾哈赤殺了一多半,其餘的則隱姓埋名,潛伏了下來。縱觀曆史,這也許是一個政權從開創到展的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隻不過是努爾哈赤的鎮壓是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而已。
一、 進軍遼西的必然:
1、 鞏固政權的需要 殘酷的鎮壓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能起到些鎮懾作用,但鞏固政權絕不應僅僅靠屠刀,努爾哈赤要想在遼東立足,就必須要讓遼南的漢人們杜絕複辟的幻想。但遼河以西仍是明朝的天下,河西的明政權對河東的漢民眾是一個永遠不盡的思念,許多漢人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地向河西逃跑,逃到他們心中的正統政權的懷抱。努爾哈赤要想實現在遼東的永久統治,就必須斬斷遼南漢人們對遼西明政權的眷念,這是努爾哈赤之所以要用兵廣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爭取蒙古的需要 努爾哈赤必須進軍遼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切斷明與蒙古的聯係,逼迫蒙古就範。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廣寧作為一個軍事重鎮的的重要地位。 遼陽是遼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但並非軍事中心。照理說,一個地區的府理所當然是一個地區的軍事中心,但在遼東是個例外,遼東的軍事中心不在遼陽,而是在廣寧。遼東總兵府設在廣寧,而遼陽僅僅是副總兵府。為什麽會是這樣呢? 廣寧現在已改成了北寧,它位於遼寧醫巫閭山腳下,它的曆史比遼陽還悠久。據史料記載,唐堯時地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夏商時複屬冀州,西周時為燕國封地,東周時屬燕國的遼東郡,秦朝仍屬遼東郡。西漢時在此設無慮縣,並於境內置遼東郡西部都尉府,上屬幽州刺史部。東漢,無慮縣初屬遼東郡,漢安帝時移屬遼東屬國。三國時,屬魏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隋朝,初屬燕邵,大業八年改燕郡為遼西郡。唐朝,屬河北道之營州,境內置巫閻守捉城,城內屯紮地方駐軍,北寧市在遼代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遼代的9位皇帝有3位葬幹閭山,為保護陵寢,置顯州,州下又設三州三縣。金滅遼以後,在政權機構設置上是路、府、州、縣四級建製。於金天會元年(1123年)升遼顯州為廣寧府,府址在今廣寧鎮,下設閭陽、望平、廣寧、鍾秀4縣。明代,廣寧是明朝在東北最高的軍事機關駐地,是控製蒙古彈壓女真的軍事重鎮。 廣寧馬市應當是遼西最大的。生活在遼東遼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其日用品主要從廣寧馬市上得到,廣寧是蒙古與明之間相聯係的重要樞紐。控製了廣寧,就控製了與遼西相鄰蒙古。蒙古與女真這兩個民族衣同服,信同教,字同文,不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文化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努爾哈赤將蒙古各部看成自己的族類,女真族中融有大量的蒙古人,有的部落的先祖本身就是蒙古人,如葉赫部。努爾哈赤曾毫不掩飾地說:我是蒙古遺種。征服蒙古是努爾哈赤的既定方針。蒙古同女真一樣,都是精於騎射戰鬥力極強的民族,將蒙古爭取過來,對努爾哈赤是極其重要的。
3、奪取糧草,擺脫危機的需要 在查閱清前資料時,筆者有一重要現,那就是努爾哈赤用兵廣寧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即搶糧食。由於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廣寧城周邊城堡屯積著大批糧草,距廣寧城一百二十裏地的廣寧右衛(今錦西縣右衛鄉)就屯有糧草5o萬石。5o萬石是個什麽概念?古時一石等於現在12o斤。5o萬石就是6千萬斤,分到6萬八旗兵頭上,每個人可得糧草1ooo斤,如果再加上廣寧城內和周邊城堡的,數量將更為可觀,這對於剛剛進入遼南,四處遭襲,政局動蕩,物價飛漲,糧食奇缺的大金國來說,無疑是救命的糧草。
二、明在遼西的統帥:
1、熊廷弼 沈陽和遼陽的相繼陷落,導致明在遼河之東統治的崩潰,明朝的統治者們萬分驚恐。痛定思痛,經過反思,決定重新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兼兵部右侍郎,賜尚方劍,副總兵以下可先斬後奏。也許是為了表示當初罷免熊廷弼的一絲歉意,也許為了表示對熊廷弼的絕對信任,熊廷弼離京赴任之日,天啟帝於城外設宴送行,京中所有要員都要陪宴,又賜一品官員服,極盡寵信之能事。
2、王化貞 山東諸城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曾任戶部主事,正六品。後為右參議,分守廣寧。他以右參議分守廣寧時,最大的功績是安撫了蒙古,當然,他所謂的撫主要是用朝廷的錢實現的。薩爾滸大戰後,明朝的虛弱暴露在了天下人麵前,蒙古林丹汗此時又重新燃起了成吉思汗的美夢,他也懂得廣寧城的重要,他不能容忍努爾哈赤獨霸遼東,也想在遼東分一杯羹,因此,陳兵邊境,虎視眈眈。倘若蒙古再和努爾哈赤一樣的鬧起來,明王朝的局麵會更加不堪。王化貞積極開展外交,穩住了蒙古,解除了來自蒙古方麵的壓力,對安定邊境起了重要作用。現在,史學家們對王化貞責之太多,在廣寧失守的問題上,他的確應承擔最主要的責任,但他在遼陽失守後的表現還是非常令人稱道的。 當大批難民湧入廣寧時,河西民眾人心慌慌,許多大戶人家攜細軟開始向關內逃亡,廣寧城大有朝不保夕之感。王化貞在此緊要關頭表現非常出色,他安置流民,籌集糧食,收集殘兵,布置城防。作為一名朝廷大臣,麵對危局所展示出來的膽略和勇氣,對士民是極大的鼓舞,廣寧城軍民的情緒在他的影響下漸漸趨於安定。正因為如此, 朝廷才將一個正六品官員破格提升為正四品的右僉都禦史,並巡撫廣寧。
三、經撫不和
巡撫:是明朝時設立的官職,巡撫,顧名思義就是巡察安撫。即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設巡撫,但不 是固定的官職。永樂十九年(1421),蹇義等26人分巡省,產生巡撫製度。巡視結束,回朝中交任,算是完成任務。宣德五年(143o),於謙、周忱等六人分撫南 北寧市(原廣寧北鎮廟) 北直隸等處,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並漸成製度。 明朝在地方設三司,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布政使主管一省之行政,一般是從二品。提刑按察使為正三品,按察使掌一省之司法,並負責整觴吏治政風,大事與布、都二司會商,報呈撫按,聽命於刑部、都察院。舉凡有關兵備、提學、撫民、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軍等均可過問。 都指揮使司是一省的軍事長官,正二品,官品高於布、按二使,凡有三司聯名公文,序銜均在二司之上。 巡撫雖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節製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也就是說,在三司之上又多了一個大員,三司的權力大大縮小了。 經略:地方上有重大事情時,朝廷往往要派出經略或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其權力比巡撫還大,有時可節製兩省甚至五省。 王化貞當時是廣寧巡撫,熊廷弼是經略,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這兩位大員。
1、二人級別和年齡相差太大 經撫不和中的經是指經略熊廷弼,撫是指巡撫王化貞。此時,熊廷弼是正一品,王化貞是正四品。當熊廷弼已是封疆大吏時,王化貞頂多才是個六品官。熊廷弼於萬曆二十六年考中的進士,王化貞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二人在年齡上最起碼相差二十歲。級別和年齡決定了熊廷弼的態度,以熊廷弼的性格,他不可能對王化貞太客氣,這應當是經撫不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2、戰略布署上差別更大 二人在如何對待後金的問題上,看法截然相反: 一個主張攻,一個主張守。 王化貞的攻用四個字來概括即“一舉蕩平”。 熊廷弼的守也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三麵布置”。 王化貞血氣方剛,麵對金兵的肆虐,他同遼東民眾一樣義憤填膺。但是他不顧遼東現狀,過於義氣用事。《明史》是如何評價王化貞的呢:“化貞為人騃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熊廷弼相觕。妄意降敵者李永芳為內應,信西部言,謂虎墩兔助兵四十萬,遂欲以不戰取全勝。一切士馬、甲杖、糗糧、營壘俱置不問,務為大言罔中朝。” 當朝廷大軍不斷調到廣寧,王化貞擁兵四十萬時,他更是昏了頭,他將重兵布署在遼河西岸,隨時準備對河東動全麵進攻。他曾說:“今之劃河而守者,非為區區河西彈丸計也,將進而撫定四衛,收取沈陽,以漸芟剃耳。顧非舟車並進,前後夾擊,不足以窮狡免之穴,而據猛虎之隅也。”意思是說,現在我們以遼河為屏,不僅僅是為了守住遼西這彈丸之地,下一步將收複遼南金州、海州、蓋州、複州等四衛,收取沈陽,將奴酋消滅盡淨。為此,我們必須水6並進,前後夾擊。不這樣就不能搗毀狡猾的兔子的老窩。 在全麵備戰的同時,他還積極展開外交活動: 1、說服蒙古出兵相助 當時的林丹汗號稱擁兵四十萬,然而這是個大打折扣的數字,實際上他連十萬都沒有。林丹汗所說的四十萬是蒙古各部兵力的總和,他當時並沒能統一蒙古,可調之兵極其有限,廣寧之戰中,蒙古兵僅有一萬餘人參戰。 2、開辟敵後戰場 王化貞剛就任巡撫不久,便派出一員幹將叫毛文龍,率二百人從海上抵達鎮江沿海島嶼,開辟敵後戰場。毛文龍不負重托,很快策反了鎮江城中軍陳良策,將後金守將佟養正父子活捉並處死,奪取了鎮江城。鎮江是明朝時中朝邊境上的一個重要軍事要塞,它的歸屬直接影響著朝鮮國的立場。奪取鎮江,對堅持抗金的遼東民眾是個極大的鼓舞,湯山、險山、寬甸等隨之響應,反抗的火燃遍及遼南各地。 毛文龍的成功,王化貞頗感得意,而且他從毛文龍處得知,金、複、海、蓋等四州的降將也都在準備起事。王化貞錯誤地估計了遼東的形勢,以為漢民們一旦鬧起來,必會形成巨大的反金浪潮,將韃子們趕回建州去。為了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王化貞將策反的對象鎖定在了李永芳身上。然而,這個寶他押錯了。李永芳不但沒策反成,反倒被李永芳策反了自己手下愛將孫得功。 表麵看來,王化貞的策略是正確的,因為,敵人內部有人策應,朝廷有大兵圍剿,裏應外合,焉有不勝之理。況且還有可借助的外部勢力,即蒙古的四十萬大軍。王化貞陶醉於自己勾劃的藍圖中,在他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中寫道:“願請兵六萬,一舉蕩平,臣不敢貪天功,但厚賚從征將士,遼民免賦十年,海內得免加派,臣願足矣。即有不稱,亦必殺傷相當,敵不複振,保不為河西憂。而臣將歸老林泉,臣願足矣。” 信中字裏行間,流露出必勝的把握,他甚至誇口說:“仲秋之月可高枕而聽捷音。” 在王化貞完全進入燒狀態時熊廷弼是什麽態度呢? 熊廷弼未當經略之前就在遼東當過四年的巡按,對遼東事可謂了若指掌,並深知努爾哈赤的厲害,他堅決反對王化貞的所謂一舉蕩平之策。他主張三方布置。所謂三方布置是指: 第一方是堅守廣寧 1、 在廣寧城三五裏外紮營,深壘高柵,騎兵和步兵相結合,形成犄角之勢,相互照應; 2、 在廣寧周圍城堡設烽火台,一旦有敵情,立即點起烽火,相互為援; 3、 沿三岔河設遊騎,輪番出巡,迷惑敵方,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遼陽距廣寧三百六十裏,敵大軍一動,我必知之,我方嚴陣以待,必可破敵於廣寧城外。 第二方是特殊時期,在登、萊二州設巡撫,按常規,登萊二州是沒有資格設巡撫的,提升登萊二州的級別,使之與天津水師級別相同,增強天津登萊二州的軍事力量,從海上牽製敵人,使之不敢輕易西顧。 第三方是經略本人坐陣山海關,居中調度。 待各路大軍調齊,一切準備停當,廣寧大軍從西北方向出,山海關大軍從正麵出,天津、登、萊水師從海岸登6,直搗遼南腹地,三麵合圍,必可大獲全勝。 現在看來熊廷弼的這個方案是最切合實際的,如果這一方案得到實施,努爾哈赤真的不敢輕易攻打廣寧,否則他的大本營將直接受到海上力量的威脅。但是,熊廷弼的方略卻遭到王化貞和朝臣們的抵製,以至化成泡影。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局麵呢?
四、熊廷弼和王化性格之比較 1、軍事上的蠢貨 政治上的高手 是王化貞的大話對明朝君臣太有吸引力了,舉朝上下對王化貞寄予極大的希望。 王化貞善交際,能夠委曲求全,在朝中的人脈要比熊廷弼旺得多,朝中大臣幾乎是一邊倒地傾向王化貞。先說內閣輔葉向高,這位當朝宰相是王化貞的恩師。王化貞還巴結上了權傾朝裏的大太監魏忠賢,這是最為重要的。以魏忠當時的勢力,足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有了魏忠賢的支持,王化貞完全可以置經略大人於不顧。再說兵部尚書張鶴鳴早就對熊廷弼的霸氣不滿,他帶著個人的偏見處理熊、王二人的爭端,王化貞不對的他不反駁,不批評,熊廷弼即使是對的,他也要從中作梗,事事刁難。當時有一位禦史叫江秉謙,他說“化貞無一言不聽從,廷弼無一言令吐氣。彼原不從戰守起見,但從化貞廷弼起見耳。”後麵這兩句主知道出了相諦,那就是:朝中的大臣們根本不從戰和守的原則問題從,而隻是看某一問題到底是王化貞提出來的還是熊廷弼提出來的。 王化貞為了擺脫熊廷弼的束服,實現他一舉蕩平之策,向朝廷申請“便宜行事之權”:“其軍前機宜,許臣便宜從事。若一切指揮必待報而後行,則無幸矣。如以臣言為不可。乞罷臣而專責經臣,庶得一意恢複,不至為臣所撓亂也。”什麽是“便宜行事之權”?即凡事可不必向經略請示,看準了幹就是了。不論王化貞是否得到了便宜行事之權,實際他早已便宜行 事了。王化貞,一個經略大人手下的剛剛被晉升為正四品的巡撫,麾下兵力多達十四萬人,而手持上方寶劍的正一品大員經略大人熊廷弼僅有五千兵馬。 王化貞布署兵力根本就不向熊廷弼請示,你經略大人不是主張防嗎?我偏要攻。氣得熊廷弼不得不上書道:“請急如撫臣約,乘冰急進,免使將士因不戰而怨。並急罷臣,以正臣摧戰士之氣,灰任事之心之罪。”意思是說,請皇上馬上照巡撫大人的意見辦,趁著遼河還未結冰立即進兵,免得將來將士因未能進攻而牢騷。並立即將臣罷免,追究臣打擊戰士鬥誌之罪。 經撫之間的矛盾終於表麵化了,並生了激烈衝突。我們來看看他們二人的一次對話: 熊廷弼王化貞問:“防守的工具就是進攻的工具,現在人饑馬疲,守都守不住,我們憑什麽去進攻?” 王公貞回答:“正因為不能守,所以必須進攻。” 熊廷弼聽著這樣的瘋話一定氣得渾身亂顫,他接著問:“軍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糧食的運輸及籌集如此艱難,進攻的話,糧食怎麽辦。 王化貞口出浪言:我們一旦打過河,收複了海州,海州的糧食就是我們的糧食。攻下牛莊後,敵人內部定有響應者。 這純粹是狗屁話,別說你打不下海州,就是真的打下了,努爾哈赤能留給你糧食嗎?一把火將糧倉燒個精光,過河大軍喝西北風? 對二人的相繼請辭,朝廷專門召開了會議,與會者八十餘人,僅有一個人站在熊廷弼一邊,其餘全是倒熊派,王化貞在政治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2、軍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白癡; 熊廷弼已經有了一次被免官的教訓,這次重任經略,應當適當注意一下與朝中百官的關係。但這個人實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他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暴烈,用至謾罵朝中權貴,不但和王化貞搞得不可開交,和朝中許多手握重權的官員們也是形同水火,以至於事事受朝中掣肘,他的三方布置的戰略根本無法得到實施。開始,朝中大部分官員對熊廷弼是畏懼的,惟獨張鶴鳴不買他的帳,為什麽?張鶴鳴在平定黔貴叛亂中功勳卓著,威望絲毫不低於甚至高於熊廷弼。由於有張鶴鳴帶頭,朝臣們隨之亦公開倒熊。巡撫王化貞掌有十四萬兵力,熊廷弼卻僅有五千兵馬,他被朝中官員們架空了。事情被熊廷弼搞到這種地步,任你有再高的軍事天才,也無可奈何。 也許有人會說,熊廷弼被排擠是因為朝中出現了奸臣,曆朝曆代,都有忠奸之分,忠和奸是相對的,問題是你如何駕馭這種局麵。在剿滅女真勢力上朝中所有官員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熊廷弼應利用好這種一致,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求同存異,不能沾火就著,更不能出口傷人,一個政治人物,如果不能控製住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下場將是十分可悲的。
五、廣寧陷落 1、氣壯山河的西平堡之戰 正當經撫二人就戰與守的問題爭執得不開可交時,正當王化貞準備動一舉蕩平的渡河之戰時,天啟二年,後金天命六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率領十萬八旗鐵騎,踏破冰河,如狂飆般向遼西大地捲來,一場決定遼西存亡的戰役終於打響了。 王化貞在遼河岸邊布置的兵力,沒費吹灰之力就被努爾哈赤解決了,緊接著,十萬大軍包圍了僅有三千兵力的小城西平堡。 西平堡守將羅一貫麵對百倍於己的強敵,毫無懼色,他利用火器的優勢多次擊退八旗兵的進攻,戰鬥進行得極其慘烈,城下堆滿了八旗兵的屍體。戰鬥進行了整整一天,西平堡仍然巍然屹立。努爾哈赤怒氣衝天卻又無可奈何,隻好留下少部分兵力繼續圍困,率大軍迎戰轉而攻打鎮武堡。 2、平陽橋之戰 廣寧城中的王化貞得知西平堡被圍,當即沒了主意。熊廷弼從右屯衛下達命令,命王化貞立即派兵解西平堡之圍。麵對女真大兵壓境,未經戰陣的王化貞完全亂了方寸,對熊廷弼的命令此刻非常的服從,他命孫得功為先鋒,率廣寧守軍,匯同鎮武守軍、閭陽守軍等火增援西平堡。在平陽橋與攻打鎮武的金兵遭遇。孫得功是先鋒,先鋒先鋒,應衝在最前鋒,可是他卻鼓動總兵劉渠打頭陣,自己在後麵觀望。 多日來,明軍在王化貞一舉蕩平方略的鼓舞下,士氣空前高昂,銳不可當,剛一接觸便將後金兵殺得紛紛敗退。努爾哈赤和眾貝勒急忙重新調整人馬,雙方血戰在了一起。野戰是女真的優勢,後金騎兵的戰鬥力在當時的中國應當說是不可戰勝的。戰不多久,明軍漸漸不支,孫得功趁機大喊:打敗了,打敗了,邊喊邊逃跑。這一喊一跑,明軍當即亂了陣角,總兵劉渠、祁秉忠、副將劉徵相繼戰死,明軍潰敗了,明軍爭先恐後隨著孫得功向廣寧逃命。 3、再戰西平堡 廣寧鎮武、閭陽守軍已被擊潰,努爾哈赤回過頭來再攻西平堡,未攻之前,李永芳勸降,令人持旗在城下喊道:“知守城羅將軍是好男子,降,當共富貴。” 羅一貫在城頭回應:“朝廷何負於汝而反,豈不知羅一貫是義士乎。”同時也命人樹起招降大旗勸李永芳投降。努爾哈赤見勸降無勸便重新組織進攻。這一次打得更加激烈。金兵反複攻了三次,都沒有攻下來,金兵的屍體與城牆相齊,陣亡五千餘人。城中火藥用盡後,又不見明軍增援,羅一貫在絕望的情況下拔劍自殺,三千將士全部戰死,無一降者。 西平堡之點戰是明金交戰以來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明軍僅以三千兵力對抗數萬金兵,並重創其五千餘人,令敵人為之膽寒。羅一貫則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譜寫了一曲抗擊異族侵略的讚歌,羅一貫作為民族英雄將永遠受到景仰。 4、廣寧失守 逃回廣寧的孫得功一進城便派兵奪取城門,封鎖府庫,並在城中宣揚,前方打敗了,城中百姓要趕快剃迎接汗王入城,以免遭受屠城之禍,並動兵士活捉王化貞。 王化貞此時尚在巡撫衙門處理公文,對外麵的情況毫無所知。而孫得功的部下正往巡撫衙門奔來,情況萬分危急。王化貞手下的部將江朝棟破門而入,王化貞還喝斥其無禮。江朝棟告訴他孫得功叛變投敵,廣寧城已被孫得功的叛軍占領,大人要立即隨末將衝出城去,以圖後舉。 王化貞當時驚得手足無措,在江朝棟的護衛下,來到馬廄。馬匹早已被部下偷騎著逃命去了,廄中隻剩下兩峰駱駝。江朝棟將自己的座騎讓給了巡撫大人,然後將一些重要的文書、印信等置於駝背,殺出城去。 熊廷弼得到西平堡失守的消息,急忙率僅有的五千將士增援廣寧,途中遇到了倉遑逃命的王化貞。王化貞身邊此時僅餘幾十人,其狀相當狼狽,遇到經略大人後,如遇到救星,他放聲大哭,泣不成聲。 熊廷弼見平日口出狂言,心高氣傲的巡撫如今變成這副德行,挖苦說:“你當時欲提六萬雄兵一舉蕩平奴酋的豪情哪去了。” 王化貞慚愧無以對。當時,有人進言趁廣寧尚處於混亂中進軍奪回廣寧。也有人提出憑寧前衛據守。熊廷弼見到處是從廣寧逃出的難民,長歎一聲說:”晚了,如今隻有撒入山海關,憑關據守了。” 王化貞此時已是敗軍之將,哪裏還敢反駁,而熊廷弼此令一下,關外守軍和百姓棄城而逃,關外千裏沃野頃刻間便成了一片廢墟。史載為王化貞所依仗的蒙古兵乘機殺掠,逃亡的士兵亦隨之哄搶,逃亡的民眾雪上加霜,十僅存一,被遺棄的老幼在道旁哀號,到處是被蹂躪踐踏而死的屍體,遼西民眾沒有死於異族的鐵蹄之下,反倒成為官軍和蒙古人的刀下之鬼。
六、進入廣寧城 巡撫逃跑,孫得功占領了廣寧,他立刻將這一消息報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大喜,他率軍向廣寧奔來,行至距廣寧不遠處,就見孫得功率領城中已剃歸降的軍民焚著香,敲鑼打鼓,吹著喇叭迎接努爾哈赤進城。進入城中,隻見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城中民眾皆已剃,跪於街道兩側,歡呼著迎接廣寧城的新主人。孫得功別出心裁,他在城門處鋪上黃布,努爾哈赤是踏著象征天子的黃布進入廣寧城的。 廣寧城易手,遼西境內沒有隨熊廷弼撒入關內的將領們6續率兵民歸順後金,他們是:鎮靜堡參將劉世勳。大清堡遊擊閻印,大淩河遊擊何世延,西興堡備禦朱世勳,右衛屯備禦黃宗魯,錦州都司陳尚智,鎮撫堡都司金勵,劉式章、李維龍、王有功,平陽橋守堡閔雲龍,鐵場守堡俞鴻漸,錦安守堡鄭登。團山守堡崔進忠,鎮寧守堡劉詩、藏圖祚,鎮遠守徐鎮靜,鎮安守堡鄭維翰,鎮邊守堡周元勳,大康守堡王國泰等 努爾哈赤欣喜萬分,在城中大罷宴席慶賀,為了表彰孫得功的功績,努爾哈赤任命他為遊擊,鎮守廣寧。 天命七年(1622)二月十一日,生了一件令人無法想像的事情,努爾哈赤竟將遼陽城的大福晉阿巴亥、眾妃子,以及眾貝勒的福晉們接到廣寧,統兵大臣一行人等出城叩見。衙門之外,路鋪紅氈。巳時,“大福晉率眾福晉叩見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廣寧城。’眾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而退。嗣後,以迎福晉之禮設大筵宴之。”慶祝攻克廣寧勝利的氣氛因這些女人的到來而達到了**。
點 評
一、熊、王下獄和廣寧失守的原因 廣寧失守,對朝中力挺王化貞的大臣們無疑是當頭一棒,反對王化貞的大臣們立即上書要求嚴懲王化貞。小皇帝當然十分惱怒,議後將王化貞捉拿下獄,熊廷弼被革職還鄉,聽候處理。後來熊廷弼覺得自己一身是理,若待在老家,恐遭朝中政敵陷害,便從老家返京城,懷著十二分的自信,請求懲處自己。也許他當時以為,廣寧失守與自己毫無關係,並且恰好驗證了自己當初主張的正確。令他無論如何沒想到的是,反對他的一些大臣和閹黨們的相互呼應,竟將他與王化貞同罪論處,逮捕入獄,禦史梁夢環誣其貪汙餉銀十七萬,禦史劉徽告說熊廷弼家資百萬,但抄家後哪裏有十七萬,當然也就更談不上百萬了。宦官魏忠賢卻下令嚴追,負責此案的官吏們竟將其姻親的家也抄了。江夏知縣王爾玉硬說熊廷弼家中有貂裘珍玩,再搜家,仍是一無所獲,便要將熊廷長子熊兆圭捉拿拷問,熊兆圭不堪其辱,自刎而死,母親為其喊冤,知縣王爾玉竟將其兩個丫環綁在縣衙前,脫去衣服,鞭刑四十。人們對王爾玉的逆行憤恨不已,對熊廷弼寄於無限的同情。而熊廷弼先於王化貞被叛處死刑,頭顱被傳九邊,下場十分悲慘。 崇禎皇帝登基,有大臣為熊廷弼鳴冤,請求為其昭雪,但沒有得到崇禎的同意,一直到了崇禎三年,崇禎才開恩準其兒子收熊廷弼頭骨安葬,但卻沒有昭雪。 總結廣寧失陷的原因,無非有三: 1、 經撫不和,造成指揮中心的分裂,正確的戰略主張得不到實施。 2、 王化貞不知兵而指揮兵,他寄希望於蒙古的四十萬鐵騎,實際上林丹汗隻出了一萬餘人,這也可能是林丹汗最大的能力了。他將寶押在了忠心耿耿於努爾哈赤的降將李永芳身上,但卻被人家策反了自己的心腹。他的一舉蕩平之策完全是不顧現實的蠻幹。 3、 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充分揮,上兵伐謀,兵法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用間當是伐謀的一種,。努爾哈赤善用間,這次在廣寧之戰中又一次應用成功,策反了王化貞的心腹愛將孫得功。孫得功的倒戈在廣寧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平陽橋之戰明軍的慘敗完全是孫得功導演的,努爾哈赤沒用一兵一卒,和平進入廣寧又完全是孫得功運籌的結果。
二、問責熊廷弼 熊廷弼第一次守遼時,功顯天下。史家評價說“廷弼在而遼存,廷弼去而遼亡。”再次出任經略,與王化貞生了尖銳的衝突,後來生的事實證明,熊廷弼的意見基本是正確的。於是,對熊廷弼被處死,後人多有異意,以為熊廷弼是被魏忠等奸臣們迫害死的,死的冤枉。那麽,熊廷弼倒底該不該殺? 如果按明朝對待邊將的態度看,熊廷弼當殺。為什麽呢? 廣寧失守時,後金軍當時僅僅取得了西平堡、平陽橋之戰的勝利,他們距廣寧還有二百多裏,西平堡戰役給金兵以重創,平陽橋之戰開始時,明軍將金兵殺得大敗,金兵的士氣不可能不受挫。 熊廷弼此時在什麽地方呢?在閭陽驛。此處距廣寧一百餘裏。熊廷弼手中尚有五千兵馬,如果熊廷弼能像他第一次就任遼東經略時那樣,收集流亡,鼓舞民眾,很快就會聚集起兩三萬人。廣寧城雖然落到了孫得功手中,但如果熊廷弼率領眾將,殺向廣寧,以朝廷經略和巡撫的名義,向城內軍民申明大義,完全可以將廣寧奪回來。熊廷弼身邊的幾位官員當時也都建議他進軍廣寧,但是他並沒有采納。退一步講,他既使不去奪廣寧, 周圍還有許令城堡可守嘛,熊廷弼駐紮的右屯衛就是其中一個。如果他能如羅一貫那樣激勵將士,命他們各自死守,作殊死一博,每城都將重創敵兵,如此一來,也許戰局會生變化。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熊廷弼竟下了盡棄關外諸城堡退向關內的荒唐決定,這是可恥的逃跑,此令一下,至使大片領土落陷,百萬生靈塗炭。 令人敬佩的是監軍高邦佐並有隨熊廷弼逃跑,而是抗命前行,帶著高永、高厚兩個仆人進入了空蕩蕩的鬆山城。此時後金兵正向鬆山殺來,他對兩個仆人說:“我受國家厚恩,義不偷生,誓死以報,你們要收吾骨,歸故裏,以見我的母親,要將我葬在我的父親墓旁,要讓父親知道他的兒子是為國家危難而亡的。”說完就要上吊自盡,兩個人跑在地上苦相勸,高邦佐不聽。他沐浴後穿上官服,向京城方向叩拜,自縊而死。 仆人高永對高厚說:“主人待我不薄,我不忍心見主人一個去死,我要侍奉主人於地下。”說完也跟著主人去了。 高厚跪泣道:“我若再死,誰來安葬主人?”於是他將主人和高永的屍體火化後,背上他們的骨殖千裏迢迢返回了廣陵(今揚州)。 熊廷弼聽到高邦佐視死如歸的事跡時,不知有何想法?是慚愧,還是不屑一顧? 如果熊廷弼能將潰敗之軍組織起來奪回廣寧,或者憑右屯衛堅守,其它各幾十個鎮堡也能像羅一貫那樣拚死一戰,那麽後金兵恐怕還要為此付出數萬將士生命的沉痛代價。在此危急關頭,熊廷弼完全亂了陣角,選擇了逃跑,這與後來嬰城自守的袁崇煥相比,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明朝對打敗仗的官吏懲處起來向來十分嚴厲,失了撫順的李維翰被謫戍,後來被處死。薩爾滸大戰的楊鎬被革職處死。熊廷弼這次不戰而逃,主動放棄了遼西大片領土及四十餘城堡,留下了大量輜重糧草,造成遼東全境盡失的嚴重後果,處於死刑,應算量刑得當。 審理熊廷弼的官員對熊王二人的審判詞寫得非常精彩,也比較公允,且引證如下: “皇上拔化貞於監軍,起廷弼於田間,可謂非常寵遇矣。夫士為知己者死,兩人頗以豪傑自負,宜感恩圖報,同心協力,不濟則經死繼之。不虞其勵盛氣相加,舉河西拱手讓人,竟以一逃結局也。 化貞全不知兵,圖敵而反為敵乘,恃間而反為間用。孫得功輩日侍左右恬然不悟,唯大言自詡渡河決戰。及枹鼓一鳴,敵騎在百裏之外而棄廣寧如蔽屣,哀哉。化貞有愛國之心,無謀國之智,事已至此,安所逃罪,宜伏上刑,以正厥辜。 若廷弼才識氣魄,睥眤一世,往年鎮遼而遼存,去遼而遼亡,關係似亦非小。再起經略,廷弼居然以衛霍自許,人亦莫不衛霍也。其初出春明門,即檄有三方控扼之旨,識者已知其無意廣寧矣。抵關以後,言我兵不宜浪戰,西虜不足盡信,語語左券,料事之智,遠過化貞。獨剛愎性存,堅不可破。以爭亂文龍功罪一事,開釁化貞,水火之形既分,玄黃之戰遂力。而秣馬厲兵,悉置度外。迨鼙鼓動地而來,錯愕不知所出,倉遑飛檄督戰,若日勝可以成吾之名也。不知前後矛盾,戰守俱失,雖欲引平日不主戰之說以求末減,其可得乎?使廣寧告急之日,廷弼卷甲疾趨,提一劍以戡禍亂,或固守右屯,收餘燼以圖恢複,轉敗為功,死且不朽。計不出此,先奔山海,即有蓋世之功,亦不足以贖喪師失地之罪矣。用會鞫之日,廷弼猶刺刺不伏,胡不引從前經略觀之也。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厚誅化貞而少寬廷弼,罪同罰異,非刑也,宜入重典,以儆將來。” 以熊廷弼的膽略分析,他不至因懼怕而逃跑,他之所選擇逃跑,一定有別的原因: 1、 看笑話,興災樂禍的心理。熊廷弼滿腹用兵韜略都叫王化貞給攪了,王化貞仗著朝中勢力,排擠他,不理他,熊廷弼對此是無法忍受的,他對王化貞恨到了極點。蒼天有眼,現世現報,王化貞你終於有了今天。當王化貞狼狽萬狀逃到他跟前流鼻涕時,他沒有問戰事的具體情況,而是“顧笑”而言,顧笑即看了看周圍的人而笑。這一笑,笑出了熊廷弼的心胸狹隘。國難當前,當以天下事為重,他卻在斤斤計較二人間的得失,實在是非大丈夫所為。 2、 熊廷弼曆來主張堅守,他對金兵的戰術十分了解,若無堅固的工事,根本抵抗不了金兵,而廣寧和周圍的城堡在王化貞進攻方略的指導下,根本沒從事城防工事的營建,所以壓根就抵擋不住,戰則必敗,敗則必受嚴懲。所以他選擇了逃。他以為這一逃就可以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王化貞身上。
三、攻克廣寧的重大意義 1、切斷了與遼西比鄰的蒙古各部和明朝的聯係,達 到了爭取蒙古的目的。史載:廣寧被攻陷後,“蒙古厄魯特部十七貝勒來歸。上宴勞之,授職有差,喀爾喀五部同來歸。” 2、 掠取了大量的糧食,僅右衛屯,即熊廷弼駐紮之處 便有糧草5o萬石,正是這批糧草幫助努爾哈赤渡過了一場可怕的經濟危機。至於珍珠財寶報掠更是無計其數,戰爭始終是後金政權獲得財富的重要手段,廣寧之戰,後金國的奴隸主們的腰包更加鼓起來了。 3、斬斷左臂之戰。繼王化貞之後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對廣寧淪陷痛心疾,他說:“東事一壞於清撫,二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 明朝向來將遼東比作京師左臂,廣寧一失, 左臂徹底被斬斷,明在遼東統治的基本結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個完整之軀。而後金政權將實力範圍推到了遼西,斷絕了大部分遼南漢人複辟的幻想,對穩定後金政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