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包無魚,起凶。
廚房沒有魚,發生凶險。
對於宋高宗的禪位,趙昚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拒絕的。
在內禪儀式上,趙昚極力推辭,甚至一度退出大殿打算回到東宮。宋高宗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下諭勉勵,趙昚這才流著眼淚接受皇位。
宋高宗正式宣布退位後,宋孝宗卻不肯到龍椅就座。
太上皇表示很煩惱,隻得命內侍一而再,再而三口傳諭旨,再命內侍動手,半拉半推這才把他勉強扶上去,半個屁股坐在禦座上。
當文武百官開始輪流跪拜稱賀時,宋孝宗從龍椅上跳了起來,不肯接受他們的朝拜。這次輪到宰相陳康伯出馬,各種坑蒙拐騙,不對,是各種勸說慰藉,宋孝宗這才苦著臉勉強完成了儀式。
這一天,臨安城內天降大雨。宋孝宗冒著大雨,恭恭敬敬把太上皇趙構送到德壽宮安居。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他就率領百官到德壽宮問安。宋孝宗原本計劃每五天率百官朝拜太上皇一次,但太上皇表示禮節太繁瑣,太影響他老人家休息,提出將其縮減為一月四次。
宋孝宗半推半就的表現,已遠遠超出了中國古代“三讓而受”的傳統禮製,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滿朝大臣基本都不是他的人。
廚房裏如果空空如也,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朝中如果沒有一幫堅定的支持者,皇帝就隻是一個空頭銜,有名無實。
而且太上皇還在,年紀不過五十多歲。他如果心情不愉快,再搞一次複辟也不是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宋孝宗如果毫不客氣地接受禪位,危險說不定很快就來了,搞不好第二天就會被逼退位。
所以,宋孝宗要想坐穩這把龍椅,當前最重要,是看起來不貪戀皇位,而且對太上皇孺子情深。
這是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生動實踐。
其次,他要盡快培植自己的勢力。
宋高宗害怕金人,而且擔心宋徽宗、宋欽宗有朝一日歸國,危及他的地位,所以近乎本能的拒戰而求和。
在主和派遍布廟堂、主戰派退居江湖的情況下,宋孝宗起用主戰派圖謀北伐中原是一舉兩得的舉措:既然盡快培養自己的人,也能一舉獲得民心。
於是他一邊為嶽飛平反冤案,一邊起用主戰派大臣張浚積極整軍備戰,委任他為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封爵魏國公。
同時,他還希望得到太上皇的支持和鼓勵。每次到德壽宮問安時,他都會詳細報告恢複大計,但太上皇總是一副興致缺缺的樣子。
他當了幾十年的皇帝,早期用中興四將對抗金軍,中期用秦檜對付中興四將,晚期借趙眘之名打壓秦檜,早把帝王的製衡之術用得滾瓜爛熟。朝堂裏的哪點事,他有什麽看不明白?隻是年紀大了,身心慵懶了,也就看破不說破,懶得計較了。
但宋孝宗的絮絮叨叨,讓太上皇的耳朵都起了老繭。有一天,他終於聽不下去了,懶洋洋地開口打斷他道:“大哥,你還是等我百歲之後再討論這件事吧!”潛台詞是:你盡管搞你的北伐去,我不會幹預你,你也別來煩我。
宋孝宗默然。
除了西湖的歌舞,太上皇的世界從此清淨了。
公元1163年,金世宗在穩定國內局勢後,開始頻頻侵擾宋國邊境,宋金關係再次趨於緊張。宋孝宗與主戰派官員充分交換意見後,決定先發製人,北伐中原。
張浚調集大軍八萬,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顯忠指揮,渡過淮河後一舉攻占靈璧(今安徽宿州靈璧縣)。另一路由邵宏淵指揮,在攻擊虹縣(今安徽宿州泗縣)時遇到困難。數萬宋軍圍攻不下,直到李顯忠遣部協助,這才攻克虹縣。
兩軍會師之後,下一個目標是符離(今安徽宿州)。但大敵當前,邵宏淵的舉動卻突然讓人看不懂了。
攻克虹縣本該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勝利,但邵宏淵的腦回路卻與眾不同。他不僅不感激李顯忠鼎力相助,反而認為他是在搶功勞。
就算覺得李顯忠搶功勞也沒毛病,大不了在下一仗把功勞搶回來就是。然而,邵宏淵卻選擇了消極怠工。
他駐軍虹縣,按兵不動,存心想看李顯忠打敗仗。誰知李顯忠孤軍血戰,竟然一舉攻克宿州。
功勞都被他一個人搶光了。
宋孝宗大喜,提拔李顯忠為河北、淮、京東招討使,任命邵宏淵為副招討使。
這相當於人在家中坐,官從天上來。邵宏淵白撿了一個副招討使,卻越發不樂意了:憑什麽我是副的,他是正的?
兩人的矛盾還沒完。
攻克宿州後,邵宏淵打算開倉放糧犒賞三軍,但李顯忠有不同意見。他打算暫時隻獎勵將士一些錢財,將糧食留下來以作征兵和軍糧之用。
從長期作戰考慮,這個策略沒有任何毛病。但邵宏淵向張浚打了個小報告,說李顯忠圖謀不軌,又私下挑撥將士,讓許多士兵對李顯忠心生不滿。
眼見將帥離心,張浚察覺到不妙,立刻下令三軍撤退。
這個命令來遲了一步。
金國精兵已大舉反攻符離,李顯忠讓邵宏淵出兵兩路夾擊金軍,但邵宏淵置若罔聞,按兵不動。
李顯忠率軍打退了金兵的第一次進攻。然而隨著援軍陸續到來,金兵越打越多。
李顯忠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他率部浴血奮戰,臨陣斬殺了金軍的河南副統帥孛術魯定方。
這時候,邵宏淵的兒子突然未戰先逃,導致軍心大亂,李顯忠被迫敗逃。在金軍的追擊下,宋軍傷亡慘重,先後有一萬五千多名騎軍、三萬多名步卒被殺。
李顯忠撤退後獻印待罪,被貶為果州團練副使,潭州安置。當朝廷複盤這場戰役,獲知真正的敗因後,複其官為防禦使、觀察使、浙東副總管。
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邵宏淵結局如何呢?
他被貶為靖州(今湘西靖州自治縣)團練副使、南安軍安置,從此泯然眾人。
符離之戰的潰敗,對宋孝宗恢複中原是個沉重打擊。
太上皇趙構獲悉北伐失敗,心慌意亂,一度“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隨時準備南逃。
他敦促宋孝宗遣使議和,於是朝堂之上,主和派再次占據上風。
廚房沒有魚,發生凶險。
對於宋高宗的禪位,趙昚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拒絕的。
在內禪儀式上,趙昚極力推辭,甚至一度退出大殿打算回到東宮。宋高宗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下諭勉勵,趙昚這才流著眼淚接受皇位。
宋高宗正式宣布退位後,宋孝宗卻不肯到龍椅就座。
太上皇表示很煩惱,隻得命內侍一而再,再而三口傳諭旨,再命內侍動手,半拉半推這才把他勉強扶上去,半個屁股坐在禦座上。
當文武百官開始輪流跪拜稱賀時,宋孝宗從龍椅上跳了起來,不肯接受他們的朝拜。這次輪到宰相陳康伯出馬,各種坑蒙拐騙,不對,是各種勸說慰藉,宋孝宗這才苦著臉勉強完成了儀式。
這一天,臨安城內天降大雨。宋孝宗冒著大雨,恭恭敬敬把太上皇趙構送到德壽宮安居。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他就率領百官到德壽宮問安。宋孝宗原本計劃每五天率百官朝拜太上皇一次,但太上皇表示禮節太繁瑣,太影響他老人家休息,提出將其縮減為一月四次。
宋孝宗半推半就的表現,已遠遠超出了中國古代“三讓而受”的傳統禮製,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滿朝大臣基本都不是他的人。
廚房裏如果空空如也,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朝中如果沒有一幫堅定的支持者,皇帝就隻是一個空頭銜,有名無實。
而且太上皇還在,年紀不過五十多歲。他如果心情不愉快,再搞一次複辟也不是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宋孝宗如果毫不客氣地接受禪位,危險說不定很快就來了,搞不好第二天就會被逼退位。
所以,宋孝宗要想坐穩這把龍椅,當前最重要,是看起來不貪戀皇位,而且對太上皇孺子情深。
這是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生動實踐。
其次,他要盡快培植自己的勢力。
宋高宗害怕金人,而且擔心宋徽宗、宋欽宗有朝一日歸國,危及他的地位,所以近乎本能的拒戰而求和。
在主和派遍布廟堂、主戰派退居江湖的情況下,宋孝宗起用主戰派圖謀北伐中原是一舉兩得的舉措:既然盡快培養自己的人,也能一舉獲得民心。
於是他一邊為嶽飛平反冤案,一邊起用主戰派大臣張浚積極整軍備戰,委任他為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封爵魏國公。
同時,他還希望得到太上皇的支持和鼓勵。每次到德壽宮問安時,他都會詳細報告恢複大計,但太上皇總是一副興致缺缺的樣子。
他當了幾十年的皇帝,早期用中興四將對抗金軍,中期用秦檜對付中興四將,晚期借趙眘之名打壓秦檜,早把帝王的製衡之術用得滾瓜爛熟。朝堂裏的哪點事,他有什麽看不明白?隻是年紀大了,身心慵懶了,也就看破不說破,懶得計較了。
但宋孝宗的絮絮叨叨,讓太上皇的耳朵都起了老繭。有一天,他終於聽不下去了,懶洋洋地開口打斷他道:“大哥,你還是等我百歲之後再討論這件事吧!”潛台詞是:你盡管搞你的北伐去,我不會幹預你,你也別來煩我。
宋孝宗默然。
除了西湖的歌舞,太上皇的世界從此清淨了。
公元1163年,金世宗在穩定國內局勢後,開始頻頻侵擾宋國邊境,宋金關係再次趨於緊張。宋孝宗與主戰派官員充分交換意見後,決定先發製人,北伐中原。
張浚調集大軍八萬,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顯忠指揮,渡過淮河後一舉攻占靈璧(今安徽宿州靈璧縣)。另一路由邵宏淵指揮,在攻擊虹縣(今安徽宿州泗縣)時遇到困難。數萬宋軍圍攻不下,直到李顯忠遣部協助,這才攻克虹縣。
兩軍會師之後,下一個目標是符離(今安徽宿州)。但大敵當前,邵宏淵的舉動卻突然讓人看不懂了。
攻克虹縣本該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勝利,但邵宏淵的腦回路卻與眾不同。他不僅不感激李顯忠鼎力相助,反而認為他是在搶功勞。
就算覺得李顯忠搶功勞也沒毛病,大不了在下一仗把功勞搶回來就是。然而,邵宏淵卻選擇了消極怠工。
他駐軍虹縣,按兵不動,存心想看李顯忠打敗仗。誰知李顯忠孤軍血戰,竟然一舉攻克宿州。
功勞都被他一個人搶光了。
宋孝宗大喜,提拔李顯忠為河北、淮、京東招討使,任命邵宏淵為副招討使。
這相當於人在家中坐,官從天上來。邵宏淵白撿了一個副招討使,卻越發不樂意了:憑什麽我是副的,他是正的?
兩人的矛盾還沒完。
攻克宿州後,邵宏淵打算開倉放糧犒賞三軍,但李顯忠有不同意見。他打算暫時隻獎勵將士一些錢財,將糧食留下來以作征兵和軍糧之用。
從長期作戰考慮,這個策略沒有任何毛病。但邵宏淵向張浚打了個小報告,說李顯忠圖謀不軌,又私下挑撥將士,讓許多士兵對李顯忠心生不滿。
眼見將帥離心,張浚察覺到不妙,立刻下令三軍撤退。
這個命令來遲了一步。
金國精兵已大舉反攻符離,李顯忠讓邵宏淵出兵兩路夾擊金軍,但邵宏淵置若罔聞,按兵不動。
李顯忠率軍打退了金兵的第一次進攻。然而隨著援軍陸續到來,金兵越打越多。
李顯忠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他率部浴血奮戰,臨陣斬殺了金軍的河南副統帥孛術魯定方。
這時候,邵宏淵的兒子突然未戰先逃,導致軍心大亂,李顯忠被迫敗逃。在金軍的追擊下,宋軍傷亡慘重,先後有一萬五千多名騎軍、三萬多名步卒被殺。
李顯忠撤退後獻印待罪,被貶為果州團練副使,潭州安置。當朝廷複盤這場戰役,獲知真正的敗因後,複其官為防禦使、觀察使、浙東副總管。
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邵宏淵結局如何呢?
他被貶為靖州(今湘西靖州自治縣)團練副使、南安軍安置,從此泯然眾人。
符離之戰的潰敗,對宋孝宗恢複中原是個沉重打擊。
太上皇趙構獲悉北伐失敗,心慌意亂,一度“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隨時準備南逃。
他敦促宋孝宗遣使議和,於是朝堂之上,主和派再次占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