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縣城庾家絲綢莊掌櫃陳時經要找的蕭老二,名蕭旺,山左鄉古桑裏人。


    蕭旺家兄弟5人,他排行老二。


    蕭旺結婚成家時,婆娘是帶著一個丫鬟嫁過來的,按這時代習慣也收在他房裏。


    這時代,官家收稅是戶稅加丁稅製。男子成家必須單獨立戶。


    立戶也有好處:立戶即可領公田。


    這時代有個新規矩:成年婦女也可領田。同時也服徭役,當然可以出錢抵役。


    江南地區土地並不寬裕。新立戶可領田50畝。成年人領田20畝。


    蕭旺三口之家,戶田加丁田一共110畝。


    山左鄉是桑蠶之鄉。古桑裏農戶的營生,都是種桑養蠶。隻少量種點口糧。


    蕭旺種了80畝桑樹。


    桑樹分野地桑和農地桑兩種。


    野地桑野生粗大,一般都有幾丈高;農地桑全是矮桑樹,方便采摘桑葉。


    農地一畝可栽桑120株。能養蠶1萬隻左右,得蠶繭大約100斤。


    一年養三茬蠶,收三次繭。則畝產平均大約300斤蠶繭。


    一斤蠶繭按平均3個銅板算,則畝產大約900個銅板。


    這比種糧食合算些。因為,粟米畝產3石,價錢是250錢\/石左右。則種糧收成是畝產大約750個銅板。


    蕭旺80畝桑樹地,年收入在7.2萬個銅板,即72貫。


    官家抽稅10%。則蕭旺須納稅7200個銅板。還剩64.8貫。


    對比比較一下,一個食祿600石的縣長,他的年薪計算成銅錢是:


    優質小米價格:400銅錢\/石。


    縣長年薪=600x400=銅板=240貫。


    可見,一個普通養蠶戶的年收入,從明麵上看,約等於小縣長薪俸的1\/4。


    當然,由古及今,當幾年縣長(令),會積累多少身家。所有老百姓都知道是海量數字。


    蕭旺家的30畝口糧田,也有田稅,是30稅1,可以忽略。


    不過,農戶除了交田稅,還有戶稅和丁稅。


    戶稅是把農戶按財產分九等,每年定額繳錢。蕭旺是最低的一等,每年繳錢500錢。


    丁稅則分兩種:成年人(15~56歲)的丁稅300錢\/年,未成年人(15歲以下)的口稅60錢\/年。


    除此之外就是徭役。徭役法規定:成年人每年在縣裏服徭役一個月,可以300錢\/人代役;成年男丁一生(15~56歲)服兵役兩年,可以2000錢\/年\/人代役。


    由上可知,農戶和縣長的待遇比較,純屬扯淡。因為農戶有一大堆稅負,而官家沒有。


    這個時代還有一個獨特規定:本地人戶籍叫黃籍,北方南遷士族的戶籍叫白籍。白籍不納稅。


    總之一句話,蕭旺一年收入70多貫,苛捐雜稅繳完後,所剩無幾。


    幸好蕭旺打理桑樹、養蠶,手藝都好,婆娘、丫鬟也勤快。三口人的日子也算馬馬虎虎。


    一年後,媳婦頭胎生了個女兒。玉琢粉嫩,蕭旺開心不已。


    兩年後,又是個女兒。蕭旺有些失望。


    後來,正式納妾的丫鬟也生了個女兒。蕭旺開始氣餒了。


    就這樣,前頭七個都是女兒。媳婦四個、小妾三個。


    終於,到第八個,小妾生了個兒子。


    蕭旺總算有了傳宗接代的兒子。全家人都鬆了一口氣。


    這個時代,沒有兒子的男人,就會被人們在背後指指點點,說是上輩子幹了太多缺德事,這輩子遭到報應。死後也謂之絕戶,其財產由兄弟或侄子們瓜分,叫吃絕戶。


    蕭老二有了兒子,那些名聲就洗刷幹淨了,背後再無人指點嚼舌。


    兒子起名蕭風。今年四歲。雖然普普通通,卻也正正當當,不殘不愣。蕭旺十分滿足。


    哪知前兩天蕭風開始發燒,小臉鮮紅,嗜睡,沒胃口。


    這一代農戶都加入了五鬥米教。入教的規矩是繳五鬥米,最大好處就是得到教中郎中免費看病。相當於後世醫保,不過無需年年續費。


    蕭旺立即到附近道觀去請郎中。


    郎中看過之後,說是出天花。


    這可把一家人的心都整到嗓子眼了。


    這年頭,出天花是非常危險的病。死亡率極高。


    小蕭風模模糊糊發燒了幾日。蕭旺按照郎中開的方子抓藥,煲好攤涼之後,天天強行給他灌到嘴裏。


    這天,小蕭風終於退燒了。


    隔一天,他睜開了眼睛。


    看看四周圍著的一圈人,他又閉眼沉睡過去。


    蕭旺立即再去請郎中。


    郎中是天目山大道觀裏的巡醫使者,分布在各處的小觀裏。


    他們為農人教徒瞧病,不收診金。開出藥方,病人家屬可以自己去鄉鎮醫堂抓藥。


    也可購買郎中手裏的藥材、符籙,這時才需交錢,不過也很實惠。


    郎中看過之後,對蕭旺笑道:“恭喜蕭二郎,你家小郎天花出清了。這小哥有菩薩庇佑,出了天花卻沒有留下破相。日後福運不會淺。”


    這個年代,在鄉下人眼裏,郎中就是神仙般的存在。


    他如此誇讚兒子,可謂金口吉言。蕭旺趕緊到後堂抓一把銅錢來回報郎中。


    郎中是不收診金的,但這種“討喜錢”,他們會酌情收下。


    那位郎中笑著從蕭旺手中撿了幾個銅板,揮揮手走了。


    此後,兒子蕭風昏睡幾日,每天由大娘、姨娘喂紅糖米湯。


    每次喂他,他都隻是睜眼看一下。然後就閉眼喝米湯。


    家人隻當他是病後身體虛弱,沒有力氣叫人。


    又過了幾日,蕭風睜眼時,開始喊人:“爹、娘、姨娘…”


    姨娘就是他的親媽。但按這時代規矩,蕭旺隻有這一個兒子,登報戶口時就記正室名下。


    蕭風身體複原,一家人生活又恢複正常。


    這是收繭繅絲的季節。養蠶人都出到城裏,在繅絲、紡紗…作坊裏幫忙,掙點外快。


    山左鄉位於天目山東邊,古桑裏挨著縣城。蕭旺又回到縣城相熟的陳掌櫃作坊裏幹活。


    這位小哥蕭風,出天花而不死,自然不是因為他命大福大,而是因為魂魄被輪回而來的神魂代替了。


    蕭風年紀才四歲,要重新適應身邊的人和事。他木訥一些,說話、行動遲緩一些,家人都當他是病後虛弱,得慢慢複原。


    總之,蕭風變了,卻沒有破綻。


    七個姐姐,大姐14歲,差不多到了及笄年紀。其餘六位姐姐次第排下來。最小姐姐快六歲,與蕭風一般高,最是親密。


    小小的蕭風待在鄉下,他當然不知道這是什麽朝代,天下局勢如何。


    在他的認知中,父、母、姨娘、幾個姐姐,總是在桑田裏采摘桑葉,然後在蠶房裏給蠶寶投食。


    自己則和小姐姐雨兒隨便玩耍。


    古桑裏上百戶人家,幾乎都差不多。


    古桑裏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


    房子聚攏在河邊南岸,小河算是一道天然屏障。東西兩頭和南麵挖了深深的壕溝。


    家家戶戶都是中間天井,四麵修建房屋。這些房屋除了住人,其餘的就是蠶房。


    有幾家大戶人家是兩重天井。隻有裏正家是三重天井。


    古桑裏不算小。一百來戶,一千多人。


    江南戰亂少些,政府又出了許多政策,人口恢複得不慢。北方的一個鄉也不見得比這裏人多。


    古桑裏也叫古桑圍,這裏的姓氏是顧、蕭、孫、李、周幾族。


    據說曆朝政府在編鄉派戶時,都是把姓氏打亂的。


    一是防止舉族暴亂。二是便於婚娶聘嫁。


    人們從生活實踐中,很早就懂得盡量避免近親繁殖的道理。雖然老表成親的也有,但同姓的基本不通婚。


    一個裏圍子中,姓氏既多,娶妻、嫁夫也就不用太麻煩了。大多數人都是在本裏,至多是本鄉中搞定。跨鄉婚姻極少。


    古桑裏有啟蒙學堂。男孩到了5歲,基本都到蒙堂就學,主要是認字。


    也有些家裏與蕭旺家相反,全是男娃。那就得挑選男娃入學。


    因為進學堂念書的費用不便宜。家裏男娃太多的,家長一般負擔不起個個娃子都入學。


    所以在江南水鄉裏,許多農戶是派長子入學就讀,然後回家教弟弟妹妹們識字。


    蒙堂裏不收女生。


    蕭旺家前麵全是女孩,當然與蒙堂扯不上關係。這也是他的心病。


    現在,兒子蕭風即將5歲。蕭旺一早就做了準備,下季開學就送兒子去拜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好遇見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班門弄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班門弄茶並收藏幸好遇見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