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著文霸如此,田豐接著又給文霸支招道:“現今吾等之軍卒尚未出郡,而董兵即來襲,以吾料來,必是因聞我出兵,故先來試我軍虛實。既是為我試我虛實,則其軍必然謹慎,董軍兵強,今來者又皆騎兵,若再謹慎,不易取也。以我之見,君趨前,見敵後,不必即率兵猛進,與之硬戰,不妨先示弱於敵,則敵必驕,待其驕後,可誘其入伏,再以精卒擊之,勝之不難也。”
關東聯軍數十萬,連月按兵無人敢進,董卓部的兵士本多百戰悍卒,目觀此狀,必早輕視聯軍,如果文霸在接敵後再示弱於先,加上他帶去的人馬隻有兩千兵卒,那麽身為騎兵的董軍肯定就會以為文霸可欺,為取軍功,十有八就會如田豐所說的“必驕”,驕兵必敗。
文霸以為然,讀頭稱是。
田豐又對文霸說道:“君請附耳過來,我有一伏兵、誘敵之計,可告與君。”
文霸附耳過去,聽了田豐之計,欣然歡喜,說道:“得先生妙計,勝之易耳!”
別了田豐,文霸點齊兵馬,遂乃率部先出,脫離了正在行軍的主力部隊,徑往前迎敵。
此次首戰,文醜是決意要全殲來敵,漂漂亮亮取勝的,所以除了文霸這兩千人先發,待文霸離開後,又點了周路,命其帶熟悉地況的本部四千郡兵亦立刻出發,為文霸後援,又召來中軍之部的軍司馬劉慶,令之統一千精騎也立刻出發,命他務必要趕在文霸前繞到來敵的後邊埋伏,以堵截這千人董騎的退路。——這一千精騎卻是文醜在來到潁川之後,得到潁川士人、官吏門的支持之後,方才組建的精銳之卒!出於擴充中軍威勢的緣由,並沒有將這些騎兵歸入文霸所率領的騎部。
布置妥當,各路相繼脫離主力,出發迎敵。
文醜自帶主力徐徐在後從之。
左右有士此時讚道:“難怪將軍先前隻遣文霸二千甲士先行。卻原來是留了周校尉、劉司馬的後手在此啊。”
文醜一笑,沒有解釋周路、劉慶兩路隻是為全殲來敵,真正敗敵的殺手鐧其實是田豐的誘敵、伏兵之計。——田豐的此計是在文醜召諸將到前就籌劃好了,與文醜商量過的。
行有十裏餘。聞得前頭來報,文霸部已與敵接觸。
董卓兵精,又皆騎士,實為強敵,雖有伏兵計在。文醜也不知文霸這一戰勝負究竟會是如何,心存擔憂,表麵上卻從容自若,笑對左右說道:“昔子勇隨鄙人身經百戰,滅賊驅寇,戰功卓著,今疾擊董兵,必不落昔日之威名。”
再行兩三裏,又得前頭軍報,劉慶帶的精騎雖然出營晚於文霸。然而行速快,畢竟一個全是騎兵,一個還有半數步卒,而且又有本地人為前導,已經繞到了來敵之後,堵截住了董卓兵的後路。
得了這道軍報,文醜心中大定。
即便文霸失利,有了劉慶在後堵截,這一支董兵也是插翅難飛了,等周路部又或自己的主力到達。也足能將之盡數消滅,最多就是不如文霸一戰而勝那麽好看罷了。
又前行不遠,前頭再有軍報來到:“文霸部失利兵潰。”
文醜左右不少人聞言皆驚。
一個前些時投到文醜帳下的潁川士人失色說道:“文霸之勇冠於軍中,實將軍帳下之樊噲、灌嬰也。而今方接敵未及兩刻鍾,竟就落敗?董卓之兵,強竟至斯?文霸一敗,周校尉、劉司馬亦難勝也,將軍請快派兵馳救吧!”
文醜卻是轉顧田豐,哈哈一笑。
卻是文霸果用田豐之計。先示弱於敵,誘敵來攻。
隻是,卻不知此計能否得手?
因為,此計的最重要處卻是後半截,是這伏兵之地,不知那董騎會否上當?會不會被誘入?
又行數裏,再有前頭軍報來到:“敵輕兵而進,被文霸誘至河邊,文霸先在河邊布了伏兵,見敵騎到,鼓噪齊出,河畔泥濘,敵騎難行,為我伏兵所圍。敵我正鏖戰河邊。”
文醜、田豐相顧而笑。
田疇拍手喝彩,說道:“元皓先生慧計成矣!董騎將敗。”
荀彧、郭嘉等人亦麵現喜色。
餘下諸多士直到此時,才知了田豐的伏兵之計。
兵家言戰,首講天時、地利、人和。現今尚在潁川郡內,文醜人熟地熟,占了地利,又兵馬眾多,乃是以眾擊寡,且萬眾一心,再占了人和,兩利在手,加上又還有田豐這等謀士,有劉慶、文霸這等猛將,隻要計策能夠順利地得到實施,取勝也是很快,也很容易的。
文霸是午前後出的兵,這時已經暮色將至了。
文醜得了此報後,望了望天色,便即令軍馬停住,遣騎通知後邊的孫堅等部,今晚就在此地駐紮了,又傳令叫各部開始紮營,預備晚飯。
左右士見文醜先前非常重視來敵,以至有親自上陣與之交鋒的打算,現下聞得前頭交戰正酣,卻叫各部築營安寨,一副不再去理會前邊文霸還在接戰的架勢,有不解其意的,乃問之。
文醜答道:“敵已被子勇所圍,陷進了河邊泥地,以子勇之勇,縱不勝,亦不敗也,謙部四千潁川郡兵緊隨在子勇之部後,現應已到,敵為泥地所困,又被子勇所圍,本已紛亂,見周校尉兵至,旗幟如林,軍卒遍野,勢必驚惶,肯定會無心再戰,奪路而逃,而劉司馬引一千騎兵蓄銳在其後,以我之逸擊彼之散,此戰已勝。”
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說道:“文校尉部僅二千之卒,敵有千騎之眾,則文校尉圍住的定非敵騎全部,周校尉部曲雖眾,可大半為新卒,戰力不強,又是疾行了一二十裏地,就算能及時趕到,也不一定會是外圍敵騎的對手,如果落敗,則文校尉部難免會受其影響,恐怕會有轉勝為敗的可能。”
文醜笑道:“不妨。我大軍在後,今距敵騎僅隻十餘裏了,敵豈會不知?如果他們在與文霸初接戰時能夠獲取大勝,那麽他們的膽色或許還能足讀,可現下他們交戰不利,陷泥入伏,又知我大軍在後,哪裏還會有膽勇再逆擊周校尉之軍?我料之,彼輩一見周校尉軍到,必就會散逃。”(未完待續。)
關東聯軍數十萬,連月按兵無人敢進,董卓部的兵士本多百戰悍卒,目觀此狀,必早輕視聯軍,如果文霸在接敵後再示弱於先,加上他帶去的人馬隻有兩千兵卒,那麽身為騎兵的董軍肯定就會以為文霸可欺,為取軍功,十有八就會如田豐所說的“必驕”,驕兵必敗。
文霸以為然,讀頭稱是。
田豐又對文霸說道:“君請附耳過來,我有一伏兵、誘敵之計,可告與君。”
文霸附耳過去,聽了田豐之計,欣然歡喜,說道:“得先生妙計,勝之易耳!”
別了田豐,文霸點齊兵馬,遂乃率部先出,脫離了正在行軍的主力部隊,徑往前迎敵。
此次首戰,文醜是決意要全殲來敵,漂漂亮亮取勝的,所以除了文霸這兩千人先發,待文霸離開後,又點了周路,命其帶熟悉地況的本部四千郡兵亦立刻出發,為文霸後援,又召來中軍之部的軍司馬劉慶,令之統一千精騎也立刻出發,命他務必要趕在文霸前繞到來敵的後邊埋伏,以堵截這千人董騎的退路。——這一千精騎卻是文醜在來到潁川之後,得到潁川士人、官吏門的支持之後,方才組建的精銳之卒!出於擴充中軍威勢的緣由,並沒有將這些騎兵歸入文霸所率領的騎部。
布置妥當,各路相繼脫離主力,出發迎敵。
文醜自帶主力徐徐在後從之。
左右有士此時讚道:“難怪將軍先前隻遣文霸二千甲士先行。卻原來是留了周校尉、劉司馬的後手在此啊。”
文醜一笑,沒有解釋周路、劉慶兩路隻是為全殲來敵,真正敗敵的殺手鐧其實是田豐的誘敵、伏兵之計。——田豐的此計是在文醜召諸將到前就籌劃好了,與文醜商量過的。
行有十裏餘。聞得前頭來報,文霸部已與敵接觸。
董卓兵精,又皆騎士,實為強敵,雖有伏兵計在。文醜也不知文霸這一戰勝負究竟會是如何,心存擔憂,表麵上卻從容自若,笑對左右說道:“昔子勇隨鄙人身經百戰,滅賊驅寇,戰功卓著,今疾擊董兵,必不落昔日之威名。”
再行兩三裏,又得前頭軍報,劉慶帶的精騎雖然出營晚於文霸。然而行速快,畢竟一個全是騎兵,一個還有半數步卒,而且又有本地人為前導,已經繞到了來敵之後,堵截住了董卓兵的後路。
得了這道軍報,文醜心中大定。
即便文霸失利,有了劉慶在後堵截,這一支董兵也是插翅難飛了,等周路部又或自己的主力到達。也足能將之盡數消滅,最多就是不如文霸一戰而勝那麽好看罷了。
又前行不遠,前頭再有軍報來到:“文霸部失利兵潰。”
文醜左右不少人聞言皆驚。
一個前些時投到文醜帳下的潁川士人失色說道:“文霸之勇冠於軍中,實將軍帳下之樊噲、灌嬰也。而今方接敵未及兩刻鍾,竟就落敗?董卓之兵,強竟至斯?文霸一敗,周校尉、劉司馬亦難勝也,將軍請快派兵馳救吧!”
文醜卻是轉顧田豐,哈哈一笑。
卻是文霸果用田豐之計。先示弱於敵,誘敵來攻。
隻是,卻不知此計能否得手?
因為,此計的最重要處卻是後半截,是這伏兵之地,不知那董騎會否上當?會不會被誘入?
又行數裏,再有前頭軍報來到:“敵輕兵而進,被文霸誘至河邊,文霸先在河邊布了伏兵,見敵騎到,鼓噪齊出,河畔泥濘,敵騎難行,為我伏兵所圍。敵我正鏖戰河邊。”
文醜、田豐相顧而笑。
田疇拍手喝彩,說道:“元皓先生慧計成矣!董騎將敗。”
荀彧、郭嘉等人亦麵現喜色。
餘下諸多士直到此時,才知了田豐的伏兵之計。
兵家言戰,首講天時、地利、人和。現今尚在潁川郡內,文醜人熟地熟,占了地利,又兵馬眾多,乃是以眾擊寡,且萬眾一心,再占了人和,兩利在手,加上又還有田豐這等謀士,有劉慶、文霸這等猛將,隻要計策能夠順利地得到實施,取勝也是很快,也很容易的。
文霸是午前後出的兵,這時已經暮色將至了。
文醜得了此報後,望了望天色,便即令軍馬停住,遣騎通知後邊的孫堅等部,今晚就在此地駐紮了,又傳令叫各部開始紮營,預備晚飯。
左右士見文醜先前非常重視來敵,以至有親自上陣與之交鋒的打算,現下聞得前頭交戰正酣,卻叫各部築營安寨,一副不再去理會前邊文霸還在接戰的架勢,有不解其意的,乃問之。
文醜答道:“敵已被子勇所圍,陷進了河邊泥地,以子勇之勇,縱不勝,亦不敗也,謙部四千潁川郡兵緊隨在子勇之部後,現應已到,敵為泥地所困,又被子勇所圍,本已紛亂,見周校尉兵至,旗幟如林,軍卒遍野,勢必驚惶,肯定會無心再戰,奪路而逃,而劉司馬引一千騎兵蓄銳在其後,以我之逸擊彼之散,此戰已勝。”
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說道:“文校尉部僅二千之卒,敵有千騎之眾,則文校尉圍住的定非敵騎全部,周校尉部曲雖眾,可大半為新卒,戰力不強,又是疾行了一二十裏地,就算能及時趕到,也不一定會是外圍敵騎的對手,如果落敗,則文校尉部難免會受其影響,恐怕會有轉勝為敗的可能。”
文醜笑道:“不妨。我大軍在後,今距敵騎僅隻十餘裏了,敵豈會不知?如果他們在與文霸初接戰時能夠獲取大勝,那麽他們的膽色或許還能足讀,可現下他們交戰不利,陷泥入伏,又知我大軍在後,哪裏還會有膽勇再逆擊周校尉之軍?我料之,彼輩一見周校尉軍到,必就會散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