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大勢之說,也不能說是董卓忽略了這一點,整個天下的大勢現今如此,幾乎所有的士族都在或明或暗地反對他,與他一心者幾無,他又會豈會不知?隻憑他一人之力,是萬難與之為敵的。隻是,他現在已經上了船,“上船”容易,要想再“下船”可就難了,就算他已明知時勢如此,事恐難為了,可現下的形勢對他來說,卻也是“退不得也”,政鬥是你死我活的,但凡他露出一點“退卻讓步”的架勢,袁紹等人恐怕就會馬上撲上來,毫不留情地把他撕成碎塊。


    所以,他現在雖是已明知“事不可為”了,可卻還得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而又因此緣故,“天下時勢如此”,他應對的章法即使再好,也是沒甚用處的,頂多能應一時之急,早晚還是落敗一途。


    而在另一方麵,涼州兵精,文醜在等他們士氣低落,一待其士氣低落,便會立刻發動二次討董,——文醜為何料定涼州兵會有“士氣低落”之時?事實上,也正是基於對“天下時勢”的判斷。如果“時勢”在董卓,所謂的“大義”在他,涼州兵又怎可能會士氣低落?隻會是“士氣如虹”。也正是因為“時勢”不在他,所以涼州兵如今之精勇剽悍,說白了,不過是一時之表象罷了。而這也就是文醜所堅持的原因,也是他有望在之後再建一些功績的根本所在。


    同樣,孫堅、文醜的檄文不僅在董軍之中引起了很大的凡響,在聯軍盟主袁紹的軍中也有著一定的衝擊作用。


    袁紹軍帳之中,逢紀拈須沉吟,言道:“孫烏程、文武猛以上匡王室,下為將軍報仇為名,倡天下擊董,將軍不可不應之,以我之見,將軍應亦修檄一道。傳示四方。將軍為國事,而家遭不測,檄文一出,定能引得天下心向,待到那時,這討董就不難了。”


    逢紀這話說的不錯,袁隗等人被殺。對袁紹來說,固是家仇慘事。可就政治號召上來說,卻是一件對袁紹極其有利的事。就別說“修檄一道,傳示四方”了,便是眼下,就有不少冀州等近地的豪傑士人因為“感其家禍”之故而蜂擁來投。可以想見,等袁紹的檄文再一出,來投他的海內義士、豪傑肯定會再掀起一個高峰。


    曹操聽出了逢紀話裏的另一層意思,說道:“‘修檄一道,傳示四方’。固應當也。可是元圖,我聽你話中意思,似是不建議本初應文子孝、孫烏程之倡,現下出兵?”逢紀說“待到那時,這討董就不難了”,意思很明顯,袁紹現在不應該出兵擊董。


    座上都是自己人。皆為袁紹親信,逢紀也不藏著掖著,見曹操問起,索性便直言說道:“董卓雖悖逆天道,為天下所厭,可他不吝財貨、婦人。重饗兵士,現下他兵鋒尚盛,士氣猶高,韓冀州明擁將軍為盟主,暗實忌之,常為將軍掣肘,以我當下之兵擊之。恐不勝也。”


    曹操是個主戰派,最討厭的就是聽到有人以種種理由為借口反對袁紹出兵,因而遂又問道:“那以元圖之見,何時才是我軍出兵之時?”


    逄紀言道:“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冀州一日不安,則一日不可出兵。”


    座上許攸、荀諶、辛毗、辛評、郭圖、審配等人自是同一立場,俱皆讚同逢紀之話,都說道:“元圖所言甚是。”


    曹操心道:“酸棗諸公各存私心,河內諸君亦俱懷別意,袁本初分明是以討董為旗號,實意在冀州,故而即使袁太傅諸人慘死,我觀他也無一丁點的出戰複仇之意,雖說我早有再次出兵之意,隻是我兵馬不足,難以再次出戰,雖久有問本初借些兵馬之意,可一直不得機會,眼下倒是正好可趁子孝倡‘共舉擊董’之機,問本初借些兵馬了。”


    早在起兵討董前,袁紹就對曹操說過,如果舉大事不順,那麽他就會占據冀州,再南向以爭天下。所以,曹操知道袁紹久屯河內不戰,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別的,而就是為了冀州。既然清楚袁紹的想法,曹操了解他,知道再勸也無用,也就不做那些功了,但袁紹不戰,而他的本部兵馬又太少,不足以二次出戰,所以,他是早就有問袁紹借兵的想法了,隻是一直不得機會開口,今次正好趁文醜倡天下為袁紹報家仇的機會,倒是可以開口出言,問袁紹借兵了。


    曹操說道:“本初,元圖所言固是,然孫、文既倡天下為卿報家仇,卿如無一兵一卒出,卻似亦不妥。”


    袁紹言道:“噢?然以卿見,何為上策?”雖說袁紹對於文醜的感官不是很好,但是一來礙於現下他還在謀劃韓馥之時,不易打草驚蛇,二來孫堅、文醜等確實是‘打了為袁氏’報仇的旗幟,他也不好撕破臉皮,是以無奈出言之。


    曹操言道:“我願領兵與文、孫共出戰,隻是……。”


    袁紹順言道:“隻是如何?”


    曹操開口言道:“隻是我兵馬不足,難為一路,還得請你借我些許兵馬,以壯聲勢。”


    袁紹當下就明了了曹操之心思,遂言道:“卿欲借多少?”


    曹操答道:“五千足矣。”


    袁紹沉吟片刻,言道:“五千太少,我撥淳於瓊部與卿,卿看可好?”淳於瓊部約有八千步騎,比五千多三千人。


    曹操心道:“我說的是借五千兵馬,本初卻撥淳於瓊部與我,……他這顯是信不過我啊!昔在洛陽,本初豪俠意氣,寬宏下士,從善如流,我以為他是難得一見的海內英雄,可事到亂起,他先是召四方豪傑入洛,以至董卓生變,遁出京都,來至冀州,居屯河內,他又久不出戰,輕重顛倒、舉止失措,我為了給他家報仇,今問他借兵,他複又疑我,竟是無半點英雄之氣了,難道果如古人所言:唯有遇到大事,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底細麽?”(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文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花彼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花彼岸並收藏漢末文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