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言道:“如此校尉是信我了?”
守將答道:“自是信了!”
徐榮提議道:“好,校尉請入座,你我再細細商議一下此事。”
這太穀守將和徐榮商議細節,直到天快亮,商議妥當。
徐榮對他說道:“為使文、孫不疑,校尉可與我一起去見他兩人。”
這太穀守將以為然,遂點了一千步騎,與徐榮一起出關,往見文醜。
……
昨天戰罷已晚,文醜、孫堅就地駐紮,天亮未久,有人來報信:徐榮和太穀守將來了。
文醜左右中那些本懷疑慮之人,這才信文醜的識人之明。
文醜親出帳外相迎。
徐榮與太穀守將到了文醜近前,齊齊下拜行禮。
文醜正要上前把他兩人扶起,徐榮忽地躍起,抽出腰劍,猛刺向尚拜倒在地的太古守將,正中其脖頸,鮮血噴湧。這太穀守將頓時倒地,捂著傷口,轉臉去看徐榮,荷荷地說道:“你、你!”
驟逢此變,典韋等親衛皆拔刀在手,護衛在了文醜的左右。
典韋提刀上前,逼近徐榮,喝道:“敢反麽?”
徐榮丟下腰劍,坦然麵對典韋的逼近,對文醜說道:“我再三勸說,此人仍不肯降,不得已,我乃用詐計將他騙來。”
文醜處變不驚,神色如常,令典韋退後,笑對徐榮說道:“將軍真‘智將’也。”
文醜當即點派兵馬,出到軍外,把這太古守將帶來的千人步騎圍住,繳了械,又選出一千精銳,換上太穀兵士的衣甲,由徐榮帶著,返回太穀,騙開關門,殺入關中。
卻是因徐榮一人之力。文醜、孫堅輕輕鬆鬆地就得了太穀。
洛陽。
就在文醜、孫堅得了太穀關之後不久,奔逃了一夜的呂布帶著本部來到了董卓營中。
聞得呂布大敗,董卓大驚,急忙召他入來。當頭便是一句:“胡軫、徐榮皆我勇將,汝亦虎臣,卻怎麽一戰就敗給文、孫了?”
“胡軫大意,先是失了本營,繼又調度失措。又丟了徐榮與我的營寨,因而落敗。”
“胡軫、徐榮何在?”
“三軍落敗,競相奔逃,當胡軫、徐榮敗時,我雖想整軍再戰,卻亦無可奈何。胡軫、徐榮不知去向。”
董卓待呂布雖厚,可那隻是籠絡並州軍的手段,真的說及信任與感情,與胡軫、徐榮相比,遠近到底隔了一層。聽得呂布這麽說,董卓臉上沒什麽變化,心中卻實狐疑。
他心道:“聽胡軫之前的稟報,說呂布在軍中甚為跋扈,數次在背地裏辱罵胡軫、徐榮,……呂布既能叛殺丁原,說不好也就能叛殺我!胡軫、徐榮皆悍將,尤其徐榮,數往日戰績,少見有敗。而今他兩人聯兵,卻敗於文醜、孫堅之手,這其中……?會不會有呂布作亂之故?”
心裏這麽懷疑,董卓嘴上不說。他又問呂布:“太穀可失?”
呂布不是個精細的人,壓根就沒看出董卓的心理活動,自以為哄騙過關,他回答說道:“敗潰之時,太穀尚存,現在就不知道了。”
董卓令左右:“速遣人至太穀關。察看關卡可有失,再查探胡軫、徐榮下落。”
左右得令,自有人出去安排探馬斥候。
在事情沒有搞清楚前,董卓是不會冒然發作的。
他溫顏和聲,對呂布說道:“奉先,今雖小敗,隻要太穀尚在,亦無礙也。我看你奔行一夜,必已疲憊,可先去休息,等我得了太穀的消息後,再召你來議事。”
呂布應了聲諾,從地上起來,又看了看列坐帳中左右的諸多文吏、校尉,衝他們拱了拱手,然後對董卓說道:“布先告退了。相國有何差遣,隨時可遣人來我軍中尋我。”
看著呂布大大咧咧地出去,座上一人起身對董卓說道:“相國厚待呂布,視其如子,而今戰敗,呂布卻狀若無事,……相國,此子久在羌胡間,不識恩義,實不可重用也!”
董卓看去,說話的人乃是王曦。
王曦和胡軫一樣,都是出身涼州大族,在涼州地方上甚有名望。
董卓和他手下的這批涼州將士因為生長邊地,久與羌胡來往,故而早就已被朝中的士大夫們視為“羌胡之屬”,認為他們不知恩義,而此時在王曦的口中,呂布卻是“不識恩義”。
這一來可見,便是在王曦等人眼中,也不認可呂布殺丁原以求榮的行徑,二來,也可見呂布雖得董卓厚待,可如徐榮一樣,因為非是出身涼州之故,所以天然地就被涼州籍的將校排擠。
董卓沉吟不語。
座上又一人起身說道:“呂布是並州的虎狼,相國今尚需借他之力,以控並州將士,故而以我之見,便縱是他有過錯,似也不可於此時責罰。”
董卓看去,見說話的是賈詡。
賈詡的智謀,董卓是服氣的,點頭應道:“文和所言甚是。”
董卓頓了頓,又對諸將說道:“關東諸將皆不足畏,唯文醜、孫堅稍銳。今文、孫起兵擊我,不可輕視,此用人之際,奉先,虎將也,我正要借用其力,汝等以後不可再妄言胡說!”
帳中諸將皆起身應諾。
李儒也在帳中,他問董卓道:“胡將軍敗北,太穀縱現尚存,亦危矣!相國不可不早作謀劃。”
董卓以為然,說道:“等斥候探得消息回來,我即再遣援兵,往去太穀。”
等了半天,快到晚上的時候,遣出去的斥候回來了。
董卓召之入見,問太穀形勢。
斥候答道:“太穀被徐榮騙得,文醜、孫堅兵馬已入關中。”
董卓問道:“被徐榮騙得?”
“昨日敗後,徐榮降了文醜,主動請纓,為文醜騙得了太穀關。”
董卓勃然大怒,拍案罵道:“徐榮豎子!先前有人對我說,其與文賊久有書信往來,恐心存二誌,勸我不如且收了他的兵權,或幹脆斬了他,因信他之故,我沒有殺他,也沒收他的兵權,而今他卻果然叛我!……胡軫、呂布之敗,想來也定是因徐榮這個豎子叛我之故了!”(未完待續。)
守將答道:“自是信了!”
徐榮提議道:“好,校尉請入座,你我再細細商議一下此事。”
這太穀守將和徐榮商議細節,直到天快亮,商議妥當。
徐榮對他說道:“為使文、孫不疑,校尉可與我一起去見他兩人。”
這太穀守將以為然,遂點了一千步騎,與徐榮一起出關,往見文醜。
……
昨天戰罷已晚,文醜、孫堅就地駐紮,天亮未久,有人來報信:徐榮和太穀守將來了。
文醜左右中那些本懷疑慮之人,這才信文醜的識人之明。
文醜親出帳外相迎。
徐榮與太穀守將到了文醜近前,齊齊下拜行禮。
文醜正要上前把他兩人扶起,徐榮忽地躍起,抽出腰劍,猛刺向尚拜倒在地的太古守將,正中其脖頸,鮮血噴湧。這太穀守將頓時倒地,捂著傷口,轉臉去看徐榮,荷荷地說道:“你、你!”
驟逢此變,典韋等親衛皆拔刀在手,護衛在了文醜的左右。
典韋提刀上前,逼近徐榮,喝道:“敢反麽?”
徐榮丟下腰劍,坦然麵對典韋的逼近,對文醜說道:“我再三勸說,此人仍不肯降,不得已,我乃用詐計將他騙來。”
文醜處變不驚,神色如常,令典韋退後,笑對徐榮說道:“將軍真‘智將’也。”
文醜當即點派兵馬,出到軍外,把這太古守將帶來的千人步騎圍住,繳了械,又選出一千精銳,換上太穀兵士的衣甲,由徐榮帶著,返回太穀,騙開關門,殺入關中。
卻是因徐榮一人之力。文醜、孫堅輕輕鬆鬆地就得了太穀。
洛陽。
就在文醜、孫堅得了太穀關之後不久,奔逃了一夜的呂布帶著本部來到了董卓營中。
聞得呂布大敗,董卓大驚,急忙召他入來。當頭便是一句:“胡軫、徐榮皆我勇將,汝亦虎臣,卻怎麽一戰就敗給文、孫了?”
“胡軫大意,先是失了本營,繼又調度失措。又丟了徐榮與我的營寨,因而落敗。”
“胡軫、徐榮何在?”
“三軍落敗,競相奔逃,當胡軫、徐榮敗時,我雖想整軍再戰,卻亦無可奈何。胡軫、徐榮不知去向。”
董卓待呂布雖厚,可那隻是籠絡並州軍的手段,真的說及信任與感情,與胡軫、徐榮相比,遠近到底隔了一層。聽得呂布這麽說,董卓臉上沒什麽變化,心中卻實狐疑。
他心道:“聽胡軫之前的稟報,說呂布在軍中甚為跋扈,數次在背地裏辱罵胡軫、徐榮,……呂布既能叛殺丁原,說不好也就能叛殺我!胡軫、徐榮皆悍將,尤其徐榮,數往日戰績,少見有敗。而今他兩人聯兵,卻敗於文醜、孫堅之手,這其中……?會不會有呂布作亂之故?”
心裏這麽懷疑,董卓嘴上不說。他又問呂布:“太穀可失?”
呂布不是個精細的人,壓根就沒看出董卓的心理活動,自以為哄騙過關,他回答說道:“敗潰之時,太穀尚存,現在就不知道了。”
董卓令左右:“速遣人至太穀關。察看關卡可有失,再查探胡軫、徐榮下落。”
左右得令,自有人出去安排探馬斥候。
在事情沒有搞清楚前,董卓是不會冒然發作的。
他溫顏和聲,對呂布說道:“奉先,今雖小敗,隻要太穀尚在,亦無礙也。我看你奔行一夜,必已疲憊,可先去休息,等我得了太穀的消息後,再召你來議事。”
呂布應了聲諾,從地上起來,又看了看列坐帳中左右的諸多文吏、校尉,衝他們拱了拱手,然後對董卓說道:“布先告退了。相國有何差遣,隨時可遣人來我軍中尋我。”
看著呂布大大咧咧地出去,座上一人起身對董卓說道:“相國厚待呂布,視其如子,而今戰敗,呂布卻狀若無事,……相國,此子久在羌胡間,不識恩義,實不可重用也!”
董卓看去,說話的人乃是王曦。
王曦和胡軫一樣,都是出身涼州大族,在涼州地方上甚有名望。
董卓和他手下的這批涼州將士因為生長邊地,久與羌胡來往,故而早就已被朝中的士大夫們視為“羌胡之屬”,認為他們不知恩義,而此時在王曦的口中,呂布卻是“不識恩義”。
這一來可見,便是在王曦等人眼中,也不認可呂布殺丁原以求榮的行徑,二來,也可見呂布雖得董卓厚待,可如徐榮一樣,因為非是出身涼州之故,所以天然地就被涼州籍的將校排擠。
董卓沉吟不語。
座上又一人起身說道:“呂布是並州的虎狼,相國今尚需借他之力,以控並州將士,故而以我之見,便縱是他有過錯,似也不可於此時責罰。”
董卓看去,見說話的是賈詡。
賈詡的智謀,董卓是服氣的,點頭應道:“文和所言甚是。”
董卓頓了頓,又對諸將說道:“關東諸將皆不足畏,唯文醜、孫堅稍銳。今文、孫起兵擊我,不可輕視,此用人之際,奉先,虎將也,我正要借用其力,汝等以後不可再妄言胡說!”
帳中諸將皆起身應諾。
李儒也在帳中,他問董卓道:“胡將軍敗北,太穀縱現尚存,亦危矣!相國不可不早作謀劃。”
董卓以為然,說道:“等斥候探得消息回來,我即再遣援兵,往去太穀。”
等了半天,快到晚上的時候,遣出去的斥候回來了。
董卓召之入見,問太穀形勢。
斥候答道:“太穀被徐榮騙得,文醜、孫堅兵馬已入關中。”
董卓問道:“被徐榮騙得?”
“昨日敗後,徐榮降了文醜,主動請纓,為文醜騙得了太穀關。”
董卓勃然大怒,拍案罵道:“徐榮豎子!先前有人對我說,其與文賊久有書信往來,恐心存二誌,勸我不如且收了他的兵權,或幹脆斬了他,因信他之故,我沒有殺他,也沒收他的兵權,而今他卻果然叛我!……胡軫、呂布之敗,想來也定是因徐榮這個豎子叛我之故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