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山中的寇賊很多,不止這幾股,要是遇到別的寇賊就更不好說了;再且山中林木茂密,虎狼熊羆種種猛獸俱有,即便沒碰上別的寇賊,要是碰上一群野狼或幾頭虎熊,也很不好說
文醜當即叫來田元皓趙雲,令他兩人從郡兵和西鄉輕俠裏挑幾個精明能幹勇武過人的馬上出城去山中找郭嘉這一等,又是三天,派出去的人紛紛歸來,卻都沒有能找到郭嘉
這天下午,最後一撥搜尋者歸來,報與文醜,仍然是一無所獲
文醜嗟歎不已,心道:“唉,這郭嘉怕是凶多吉少了”
他與郭嘉是初識,兩人沒甚感情,對此也隻是惋惜而已,見元氏榮哀戚悲傷地坐在席上,又想道:“不管怎麽說,郭嘉是元氏榮推薦給我的,且,我也任他為我的中尉議曹掾了,他此去山中是為我而去的,而今生死不知,很可能已喪生賊手或殞命虎吻,我不能不沒有表示”即作出戚容,長歎說道,“我與君昌雖是初見,然一見如故,數日前他自告奮勇去山中時,我甚壯其膽色,卻未料到他這一去竟下落不明!若真的有個三長兩短,是我誤君昌!”
他召來侍立堂外的李典,令道:“備一份厚禮,遣人送去君昌家裏”這卻是安家費了
李典接令,躬身退出
元氏榮坐在堂上,雙手緊握,仰麵閉目,淚水順著眼角淌下
文醜安慰他,說道:“雖未找著君昌的人,也沒有見到他的屍體,山裏很大,林木又多,也許隻是沒有找著,卻不見得是君昌出了什麽事體公宰,毋要太過悲傷”
元氏榮慢慢搖了搖頭,哽咽說道:“君昌必是殞命山中了!不是中尉誤我,卻是我誤了他也!哀哉君昌。痛哉君昌!”以袖掩麵,伏地慟哭,邊哭邊道,“君昌!我向中尉薦你。是欲與你同附中尉之驥尾,以共建丈夫之功業,今君卻棄我而去,消逝於山林,失蹤於石泉。是我誤你,是我誤你啊痛哉君昌,哀哉君昌!君既已逝,留吾一人,天下雖大,煢煢獨立”
元氏榮沒幾個知心的朋友,最知交的就是郭嘉,要不然他也不會當被辟為中尉主簿就向文醜舉薦郭嘉郭嘉如今卻因他的舉薦而失蹤山中,想及此,他怎能不心痛如絞?痛失良友。痛失良朋,此時雖是下午,堂外陽光燦爛,他卻不勝淒傷
元氏榮給文醜的印象是剛健奮發,此時此刻見他這般哀傷,乃至失態到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文醜亦不免惻然,心道:“再剛健之人也有悲痛之時丈夫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起身離座,來到元氏榮身前。把他扶起,寬慰說道,“公宰,莫要哭了。我再多遣些人去山中尋找!不管需要找多久,務要做到生則見人,死則見屍,總之直到找到君昌為止,如何?”
元氏榮漸止住哭聲,說道:“不必了!”
“不必了?”
“君昌是個有奇節之人。今亡於山林之中,朝夕有峻石清泉相伴,也算是適得其所了”元氏榮抹了抹臉,按濺胸,說道,“中尉,八天前君就說要去行縣,因君昌之故,耽誤至今國事為重,我等明天一早就行縣去吧”
元氏榮說郭嘉是個有奇節之人,在文醜眼中,他實是個有奇節之人剛為郭嘉悲痛到失態,恢複過來後即立刻提出行縣,不因私情廢國事,拿得起放得下,雷厲風行,令人敬佩
元氏榮雷厲風行,文醜亦非婆婆媽媽,熟視元氏榮多時,見他確是恢複了過來,即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胳臂,應道:“好!”
次日一早,文醜等人出城行縣,除元氏榮等外,李宣亦隨行(熱點書庫首發:
次ri一早,文醜等人出城行縣,除元氏榮等外,李宣亦隨行
元氏縣在常山國的最南邊,其餘諸縣均在元氏之北,所以眾人從北門出城
中尉府在城西,出府向東去,行至十字街,轉往北行
元氏縣中之士族豪強多居城北一入城北區,寬闊的街道上時見車騎來往,步行的人大多或高冠儒服博袖寬帶,或繡衣美帶佩香囊寶劍,與城西城南皆大不同
文醜既是微服出行,自就不會穿戴官衣印綬,沒有戴冠,裹了幘巾,穿著一件尋常的粗布黑衣,腰上插了柄直刃的環刀刀是百煉好刀,刀鞘則是普通的木製元氏榮荀彧等亦是粗衣打扮常山國雖鞋從元氏到最北邊的真定也有二百多裏地,如果徒步,少說也得十來天,加上再往西邊的山地去看一看,這一來一回估計沒一個多月下不來,文醜沒這麽多時間,故此雖是微服行縣,卻也是帶了坐騎的他那匹踏雪烏騅太顯眼,沒有帶眾人帶的都是平常馬匹因是在縣中,文醜不願乘馬驅馳,諸人橋馬走在路邊兒
他們衣著普通,又是走在道邊,過往的車騎行人倒是沒誰注意到他們
城北有三個裏,走到第二個裏時,元氏榮輕“咦”了一聲李典典韋走在最前,典韋落在最後,文醜荀彧李宣與元氏榮行在中間文醜聽到了元氏榮的這聲輕咦,轉臉順他的目光看去,見在城北的第二個裏門外退一輛輜車輜車裝飾得很奢華,但最吸引人眼球的卻是駕轅的馬,是一匹紅馬,渾身上下如火也似,無半根雜毛,從蹄至項高有七八尺,從頭到尾長近有丈,卻是一匹少見的胭脂良駒
古之好馬就好比後世之好車,一匹好馬走在路上是很招惹觀者目光的,而且通常來說,一縣有幾匹好馬,這些好馬都是誰家的,縣中人許多也知這匹紅馬就是元氏縣裏一匹有名的良馬,元氏榮瞧著這馬,說道:“這是楊家的馬,卻怎麽停在這裏?”
“楊家?”
元氏榮此時說的這個楊家隻能是元氏大豪楊氏他說道:“楊家雖是本縣大豪強宗,然並未在縣城裏賺而是世代居住在鄉中的莊園裏,平時就算進城,也多是他家的子侄奴客,甚少見他家的家長進城,今ri卻怎麽來縣裏了?……,還把車停在這裏”
這匹紅馬是楊家最好的馬。能用它駕轅的十有仈激u即是楊家的家長,也即族長
聽元氏榮說這是楊家的族長進城,文醜多注意了幾眼
他前些天沙汰郡兵,斬的那個屯長就是楊家的賓客。被沙汰的郡兵軍官裏也有好多是楊家的人楊家雖然沒有因此鬧事,可越是不鬧事越顯得不正愁家是世居元氏的本地名豪大姓,家中奴客眾人,而且蓄養的有家兵,在郡中亦有後台靠山。據田元皓打探來的消息和元氏榮所說,平時在縣中很是橫行不法,依其往昔之行事,今時之默然無聲沒有動靜很是有點古怪
默然無聲沒有動靜已是古怪,兼之前些天元氏榮又報訊說楊家宴請縣中諸多大姓,這就更加古怪了文醜當時就猜測楊家這大約是想搞串聯,密謀與他作對
他打量了幾眼那紅馬,笑道:“真是一匹好馬,隻看外表,卻似與我的踏雪烏騅不相上下!”笑問元氏榮。“卿家可有此等好馬?”
元氏榮搖了搖頭,說道:“莫說榮家,便是全郡也找不出幾匹能與楊家此馬相媲美的”
“喜歡麽?”
“如此好馬,誰不喜歡?”
文醜一笑,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轉而望著斜對麵的這匹紅馬和輜車所停之城北第二個裏的裏門,說道:“我記得本縣樂氏是在此裏中住的,對吧?”
“正是”
此裏中住戶雖多,大姓隻有樂氏,值得楊家家長親來的。想來隻有樂家了
文醜問道:“楊家與樂家關係挺好?”
“楊家的次子為人善交,與縣中諸大姓家的子侄多交好,不止樂家,不瞞中尉。他與榮的幾個族兄弟侄的交情也不錯”
“楊家的家長與樂家的家長呢?”
“他倆倒是不曾聽聞有太多來往”
說話間,眾人已走過了這第二個裏的裏門荀彧邊走邊回頭看去,忽說道:“出來的那人是楊家的家長麽?”
眾人轉目去看,見幾個人從裏中走出,一人年有五十餘,個子不高。眉毛挺細,頷下蓄須,走在最前在他後邊跟了兩三人,其中一個緊隨在他的身後,側身彎腰,似是送他出裏的
元氏榮點頭說道:“沒錯,最前邊的那個就是”目注送楊家家長出裏的那人,又輕咦一聲,說道,“怪哉!”
李宣亦是滿麵訝然之sè,接口說道:“送他出裏的這人不是郡中的郎官麽?”
諸侯國與朝廷一樣,國中有大夫郎官等職,隻是不寵此等職吏悉為郎中令之屬官
文醜驀然記起,郎中令黃明卻也是在此裏中住的
荀彧嘿然,說道:“這楊家的家長卻原來不是來找樂家,而是來見郎中令的”
文醜蹙起了眉頭,心道:“前番楊家的家長設宴,聽元氏榮說除請了縣中的一些大姓之外,也還請了黃明,今ri又路遇他來見黃明他卻是想做什麽?想鼓動黃明與我作對麽?”
實事求是的說,黃明雖是中程段珪的從子,但這個人還算不錯,沒做過殘害百姓的事兒,文醜來後,他對文醜也很熱情文醜是很不想和他站到對立麵上的楊家的家長私下裏搞串聯,如果串聯的隻是元氏本地的一些大姓,文醜倒還並不太在意,他現今已掌控住了郡兵城防,麾下又有忠誠於他的二千餘義從步騎,這些元氏大姓雖各有宗兵家兵,但卻也鬧不出什麽亂子來,可黃明若是參與其中,那就不一樣了,他的從父可是朝中當紅的中程
楊家的家長又是宴請黃明,又是來黃明家拜訪,這不能不引起文醜的jing覺
可雖有jing覺,話說回來,文醜對此卻也是無可奈何黃明是閹宦子侄,他不能主動去與黃明交往,有段珪為黃明的後台,他也不能無緣無故地去動黃明
他沉吟多時,歎了口氣,心道:“想要做些實事兒就這麽難麽?”
這世上最難的就是做實事,尤其是在積弊已久的情況下,想做實事就得動真格的,而動真格的勢必就會影響到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影響到這些人或集團的利益,他們就會給你找事兒
文醜從出仕以來。到現在好幾年了,做過一些實事,也經曆過挫折,對做實事之難其實是早就清楚了他方才這一歎。實際上並非是在歎做事之難,越難才越有成就感,他歎的是楊家不長眼sè黑山軍就將要起來了,你楊家卻還來找事兒,這不是添亂麽?
元氏榮以為文醜是在擔憂楊家和黃明可能會勾連到一塊兒與他作對。扭臉朝正在登車的楊家家長瞥了眼,轉回頭,慨然說道:“楊氏雖號為我元氏的大姓強宗,不過是族中有些田地莊裏養了些奴客罷了,既非名族,又非世代簪纓,所倚仗者無非幾個郡吏中尉何需為此一楊氏煩憂?待行縣歸來,中尉若是允可,且看榮的手段,怎麽收拾他家!”
李宣說道:“楊家好對付。可郎中令若是?”
“便如惡土長腐木,沒了楊家從中作祟,便也就沒有了腐木”
黃明是外地人,楊家是本地人,且文醜來後,黃明對文醜是很熱情的,沒了楊家從中攪合,黃明也就不是問題了
文醜一笑,說道:“楊氏乃郡治大姓,我來常山國為吏。正要借助諸姓之力,……”他頓了頓,顧視元氏榮,笑道。“豈可無故生事,‘收拾’楊氏?公宰,這話不可再說了,如傳出去,恐會令國中士紳強宗誤會我啊”
元氏榮心領神會,心道:“無故‘收拾’自是不行。‘有故’不就行了麽?”卻也不再多話,點頭稱是應諾
他們說話這功夫,楊家的家長已與送他出來的那個郎中辭別,坐入車內,禦夫打馬轉向,駛上街道,很快越過了文醜等人,出了城去
文醜等目送這輜車遠去
見駕車的紅馬雄俊矯漿文醜不覺又歎了口氣,又一次讚道:“真好馬也!”
隨人流出到城外,涼風拂麵,極是愜意右望遠山連綿,近處田野雜木,文醜帶頭,諸人翻身上馬,沿官道向北行去
文醜諸人出了元氏縣城,上馬沿官道向北而行
趙辰這幾個郡國早在前漢時就是“地薄人眾”,今經過黑山之亂,“地”是愈發“薄”了,而“人”也不“眾”了在縣城裏邊時還好,雖較之往昔冷清,然街上人來人往,亦尚稱得上熱鬧,這一出了縣城,越離城遠就越覺得鄉野蕭條有時連行七八裏路,官道上竟不見有一個行人,前瞻後顧左眺右望,唯見遠樹瑟瑟於秋風裏,亂草叢生於田野上,時而路遇鄉裏,隻見裏門外空空蕩蕩的,偏耳傾聽,不聞雞犬之聲馬行路上,孤鳥掠空,分外蕭索
這般景象,文醜雖說在來元氏上任時就已見過一次了,此番重見,仍忍不住慨歎連連
元氏榮亦十分慨歎,說道:“敝郡雖小郡,人口不多,然因國西山多地陡之故,民泰半居住在國東,往斥條官道上來往的行人客商是極多的,而今卻空空落落,幾疑非是人間”
常山國的人口不多,黑山亂前約有民戶三萬餘,民口不到二十萬,較之潁川汝南這些民口眾多的大郡,不到二十萬人口確實很少,可因為常山國西陡東平的地形,常山國的五個縣全部在國之東部,幾乎是沿著一條直線分布的,因此,除了少數的山民之外,大部分的常山國百姓都居住在國東,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常山國的這近二十萬人口大多分布在從元氏縣到真定縣這二百餘裏官道的兩邊,十幾萬人口居住在兩百餘裏方圓,折算下來,密度也是很高的
加上這條官道是帝國南北大道“元氏廣陽道”的一段,平時不止有常山國各縣的百姓來往於道上,而且有大量的商賈或從北來或從南來,南來北往,驅馬趕車,絡繹不絕,正如元氏榮所說“來往的行人客商是極多的”,甚是熙攘熱鬧,而如今卻冷冷清清,車馬行人稀疏
“地薄人眾”是前漢司馬遷對趙中山等地的評價,“地薄”一語乃是相對於中原而言之的,實際上常山國之地雖比不上內郡膏腴,亦不算瘦爆曆經先秦秦前漢一代代先民勤勞地整治勞作,而今至少常山國東部的土地已十分適宜耕作了土地適宜耕作,常山國的氣候降雨也不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往年沒有災害的時候,每到夏收秋收,行於官道上,放目四望,入眼盡是沉甸甸的麥穗隨風起伏,金黃可愛,而現下野上卻狐兔出沒,近乎荒蕪
李宣遙指道東,說道:“中尉,我記得前次路經此地,君說那條溝渠是魯叔陵修建的?”
魯叔陵,名丕,扶風平陵人,是戰國時魯國的末代國君魯頃公之後,本朝章帝年間的名儒,關東號為“《五經》複興魯叔陵”,元和元年被拜為趙相,在職六年,修通溉灌,在前代舊渠的基礎上修建了很多的溝渠,引水澆田,使得百姓殷富,為民愛戴
文醜轉目望之,路東數裏外的田野上,在蕭瑟的野樹叢生的雜草間一條溝渠蜿蜒南來,流往北去常山國境內從北往南有四條較大的河水,最北之河水在真定九門之南,最南之河水在元氏之北,均是發源自東邊巨鹿郡境內的大陸澤,流入西邊的山中這條溝渠的水即是從最南邊的河中引出的,溝渠很寬,渠中水量充足,遠隔數裏,從馬上望去也可見波光粼粼
文醜說道:“我卻是也是猜測之言隻是因見此渠與舊渠相比,兩岸的渠堤方石較為整,植於兩岸的楊柳諸樹亦較青壯,不如舊渠兩岸的樹木蒼鬱,故此猜測應是魯叔陵為趙相時所修建的諸渠之一”詢問元氏榮,“公宰,我猜得可對麽?”
元氏榮點了點頭,說道:“中尉神明,見微知著明察秋毫,此渠確是魯相在職時所修”
荀彧歎道:“這麽好的渠這麽好的田,本該是人間樂土,現如今卻如此稀冷!中尉,這田中雜草叢生灌木簇簇,若不立刻加以整治,恐怕會耽誤明年的chun種”建議文醜,“君當傳書相君,請他組織鄉民除草墾田,以備明chun耕種”
“此地離元氏不遠,相君應該不會不知,之所以沒有組織民夫除雜草去灌木,想來應是經過戰亂國中民口驟減,人手不足之故也”
“死在亂中的百姓雖多,逃亡的多現下冀州已定,常山國已安,相君應張榜傳檄,令各縣的令長招徠亡人安置流民隻要逃亡的百姓回來,加上安置下來的流民,在戰亂中流失的民口慢慢地就能恢複過來有了民口,就不用愁人手不足了”
“文若所言甚是待我行縣歸來後便傳書相君,請他參酌”文醜頓了頓,又道,“招徠亡人安置流民墾田備種,這些都是民事,傳過文給相君可以,其它的,我等還是少說為好”
文醜要想要常山國擴充他的軍事實力,就必須得到國相李瑾的支持,就算得不到支持也不能讓李瑾反對他,所以他對李瑾一直執禮甚恭,也一直都很注意不參與到民事中去
荀彧元氏榮等應諾
常山國五縣從北往南以此是:真定九門欒城石邑元氏石邑在元氏的東北邊,相距約三四十裏文醜等是上午出的元氏縣,一路過鄉經亭,不但細察地方民情,在望見西邊有高山峻崖或路逢河流險地時,也會奔至近處細細觀看一番,由李宣描畫記錄於紙上,行速不,至ri暮離真定還有二十多裏,就近找了個野亭,歇息一晚,次ri天不亮便又啟程
……
又行了十來裏地,天光大亮,遙向前望,隱隱已可見石邑的縣城
大約是因為離縣城近了,道人的行人漸多
有當地的鄉人,有車馬騎士,多的則是流民,時不時就能看見三五成群衣衫襤褸扶老攜幼的流民或蹣跚地走在道上,或坐在路邊歇息,又或散在田野上彎頭勾腰地在仔細尋找是否可有吃食文醜他們在才出元氏縣時就遇到了許多的流民,後來漸少,現在又變多了(未完待續。)
文醜當即叫來田元皓趙雲,令他兩人從郡兵和西鄉輕俠裏挑幾個精明能幹勇武過人的馬上出城去山中找郭嘉這一等,又是三天,派出去的人紛紛歸來,卻都沒有能找到郭嘉
這天下午,最後一撥搜尋者歸來,報與文醜,仍然是一無所獲
文醜嗟歎不已,心道:“唉,這郭嘉怕是凶多吉少了”
他與郭嘉是初識,兩人沒甚感情,對此也隻是惋惜而已,見元氏榮哀戚悲傷地坐在席上,又想道:“不管怎麽說,郭嘉是元氏榮推薦給我的,且,我也任他為我的中尉議曹掾了,他此去山中是為我而去的,而今生死不知,很可能已喪生賊手或殞命虎吻,我不能不沒有表示”即作出戚容,長歎說道,“我與君昌雖是初見,然一見如故,數日前他自告奮勇去山中時,我甚壯其膽色,卻未料到他這一去竟下落不明!若真的有個三長兩短,是我誤君昌!”
他召來侍立堂外的李典,令道:“備一份厚禮,遣人送去君昌家裏”這卻是安家費了
李典接令,躬身退出
元氏榮坐在堂上,雙手緊握,仰麵閉目,淚水順著眼角淌下
文醜安慰他,說道:“雖未找著君昌的人,也沒有見到他的屍體,山裏很大,林木又多,也許隻是沒有找著,卻不見得是君昌出了什麽事體公宰,毋要太過悲傷”
元氏榮慢慢搖了搖頭,哽咽說道:“君昌必是殞命山中了!不是中尉誤我,卻是我誤了他也!哀哉君昌。痛哉君昌!”以袖掩麵,伏地慟哭,邊哭邊道,“君昌!我向中尉薦你。是欲與你同附中尉之驥尾,以共建丈夫之功業,今君卻棄我而去,消逝於山林,失蹤於石泉。是我誤你,是我誤你啊痛哉君昌,哀哉君昌!君既已逝,留吾一人,天下雖大,煢煢獨立”
元氏榮沒幾個知心的朋友,最知交的就是郭嘉,要不然他也不會當被辟為中尉主簿就向文醜舉薦郭嘉郭嘉如今卻因他的舉薦而失蹤山中,想及此,他怎能不心痛如絞?痛失良友。痛失良朋,此時雖是下午,堂外陽光燦爛,他卻不勝淒傷
元氏榮給文醜的印象是剛健奮發,此時此刻見他這般哀傷,乃至失態到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文醜亦不免惻然,心道:“再剛健之人也有悲痛之時丈夫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起身離座,來到元氏榮身前。把他扶起,寬慰說道,“公宰,莫要哭了。我再多遣些人去山中尋找!不管需要找多久,務要做到生則見人,死則見屍,總之直到找到君昌為止,如何?”
元氏榮漸止住哭聲,說道:“不必了!”
“不必了?”
“君昌是個有奇節之人。今亡於山林之中,朝夕有峻石清泉相伴,也算是適得其所了”元氏榮抹了抹臉,按濺胸,說道,“中尉,八天前君就說要去行縣,因君昌之故,耽誤至今國事為重,我等明天一早就行縣去吧”
元氏榮說郭嘉是個有奇節之人,在文醜眼中,他實是個有奇節之人剛為郭嘉悲痛到失態,恢複過來後即立刻提出行縣,不因私情廢國事,拿得起放得下,雷厲風行,令人敬佩
元氏榮雷厲風行,文醜亦非婆婆媽媽,熟視元氏榮多時,見他確是恢複了過來,即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胳臂,應道:“好!”
次日一早,文醜等人出城行縣,除元氏榮等外,李宣亦隨行(熱點書庫首發:
次ri一早,文醜等人出城行縣,除元氏榮等外,李宣亦隨行
元氏縣在常山國的最南邊,其餘諸縣均在元氏之北,所以眾人從北門出城
中尉府在城西,出府向東去,行至十字街,轉往北行
元氏縣中之士族豪強多居城北一入城北區,寬闊的街道上時見車騎來往,步行的人大多或高冠儒服博袖寬帶,或繡衣美帶佩香囊寶劍,與城西城南皆大不同
文醜既是微服出行,自就不會穿戴官衣印綬,沒有戴冠,裹了幘巾,穿著一件尋常的粗布黑衣,腰上插了柄直刃的環刀刀是百煉好刀,刀鞘則是普通的木製元氏榮荀彧等亦是粗衣打扮常山國雖鞋從元氏到最北邊的真定也有二百多裏地,如果徒步,少說也得十來天,加上再往西邊的山地去看一看,這一來一回估計沒一個多月下不來,文醜沒這麽多時間,故此雖是微服行縣,卻也是帶了坐騎的他那匹踏雪烏騅太顯眼,沒有帶眾人帶的都是平常馬匹因是在縣中,文醜不願乘馬驅馳,諸人橋馬走在路邊兒
他們衣著普通,又是走在道邊,過往的車騎行人倒是沒誰注意到他們
城北有三個裏,走到第二個裏時,元氏榮輕“咦”了一聲李典典韋走在最前,典韋落在最後,文醜荀彧李宣與元氏榮行在中間文醜聽到了元氏榮的這聲輕咦,轉臉順他的目光看去,見在城北的第二個裏門外退一輛輜車輜車裝飾得很奢華,但最吸引人眼球的卻是駕轅的馬,是一匹紅馬,渾身上下如火也似,無半根雜毛,從蹄至項高有七八尺,從頭到尾長近有丈,卻是一匹少見的胭脂良駒
古之好馬就好比後世之好車,一匹好馬走在路上是很招惹觀者目光的,而且通常來說,一縣有幾匹好馬,這些好馬都是誰家的,縣中人許多也知這匹紅馬就是元氏縣裏一匹有名的良馬,元氏榮瞧著這馬,說道:“這是楊家的馬,卻怎麽停在這裏?”
“楊家?”
元氏榮此時說的這個楊家隻能是元氏大豪楊氏他說道:“楊家雖是本縣大豪強宗,然並未在縣城裏賺而是世代居住在鄉中的莊園裏,平時就算進城,也多是他家的子侄奴客,甚少見他家的家長進城,今ri卻怎麽來縣裏了?……,還把車停在這裏”
這匹紅馬是楊家最好的馬。能用它駕轅的十有仈激u即是楊家的家長,也即族長
聽元氏榮說這是楊家的族長進城,文醜多注意了幾眼
他前些天沙汰郡兵,斬的那個屯長就是楊家的賓客。被沙汰的郡兵軍官裏也有好多是楊家的人楊家雖然沒有因此鬧事,可越是不鬧事越顯得不正愁家是世居元氏的本地名豪大姓,家中奴客眾人,而且蓄養的有家兵,在郡中亦有後台靠山。據田元皓打探來的消息和元氏榮所說,平時在縣中很是橫行不法,依其往昔之行事,今時之默然無聲沒有動靜很是有點古怪
默然無聲沒有動靜已是古怪,兼之前些天元氏榮又報訊說楊家宴請縣中諸多大姓,這就更加古怪了文醜當時就猜測楊家這大約是想搞串聯,密謀與他作對
他打量了幾眼那紅馬,笑道:“真是一匹好馬,隻看外表,卻似與我的踏雪烏騅不相上下!”笑問元氏榮。“卿家可有此等好馬?”
元氏榮搖了搖頭,說道:“莫說榮家,便是全郡也找不出幾匹能與楊家此馬相媲美的”
“喜歡麽?”
“如此好馬,誰不喜歡?”
文醜一笑,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轉而望著斜對麵的這匹紅馬和輜車所停之城北第二個裏的裏門,說道:“我記得本縣樂氏是在此裏中住的,對吧?”
“正是”
此裏中住戶雖多,大姓隻有樂氏,值得楊家家長親來的。想來隻有樂家了
文醜問道:“楊家與樂家關係挺好?”
“楊家的次子為人善交,與縣中諸大姓家的子侄多交好,不止樂家,不瞞中尉。他與榮的幾個族兄弟侄的交情也不錯”
“楊家的家長與樂家的家長呢?”
“他倆倒是不曾聽聞有太多來往”
說話間,眾人已走過了這第二個裏的裏門荀彧邊走邊回頭看去,忽說道:“出來的那人是楊家的家長麽?”
眾人轉目去看,見幾個人從裏中走出,一人年有五十餘,個子不高。眉毛挺細,頷下蓄須,走在最前在他後邊跟了兩三人,其中一個緊隨在他的身後,側身彎腰,似是送他出裏的
元氏榮點頭說道:“沒錯,最前邊的那個就是”目注送楊家家長出裏的那人,又輕咦一聲,說道,“怪哉!”
李宣亦是滿麵訝然之sè,接口說道:“送他出裏的這人不是郡中的郎官麽?”
諸侯國與朝廷一樣,國中有大夫郎官等職,隻是不寵此等職吏悉為郎中令之屬官
文醜驀然記起,郎中令黃明卻也是在此裏中住的
荀彧嘿然,說道:“這楊家的家長卻原來不是來找樂家,而是來見郎中令的”
文醜蹙起了眉頭,心道:“前番楊家的家長設宴,聽元氏榮說除請了縣中的一些大姓之外,也還請了黃明,今ri又路遇他來見黃明他卻是想做什麽?想鼓動黃明與我作對麽?”
實事求是的說,黃明雖是中程段珪的從子,但這個人還算不錯,沒做過殘害百姓的事兒,文醜來後,他對文醜也很熱情文醜是很不想和他站到對立麵上的楊家的家長私下裏搞串聯,如果串聯的隻是元氏本地的一些大姓,文醜倒還並不太在意,他現今已掌控住了郡兵城防,麾下又有忠誠於他的二千餘義從步騎,這些元氏大姓雖各有宗兵家兵,但卻也鬧不出什麽亂子來,可黃明若是參與其中,那就不一樣了,他的從父可是朝中當紅的中程
楊家的家長又是宴請黃明,又是來黃明家拜訪,這不能不引起文醜的jing覺
可雖有jing覺,話說回來,文醜對此卻也是無可奈何黃明是閹宦子侄,他不能主動去與黃明交往,有段珪為黃明的後台,他也不能無緣無故地去動黃明
他沉吟多時,歎了口氣,心道:“想要做些實事兒就這麽難麽?”
這世上最難的就是做實事,尤其是在積弊已久的情況下,想做實事就得動真格的,而動真格的勢必就會影響到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影響到這些人或集團的利益,他們就會給你找事兒
文醜從出仕以來。到現在好幾年了,做過一些實事,也經曆過挫折,對做實事之難其實是早就清楚了他方才這一歎。實際上並非是在歎做事之難,越難才越有成就感,他歎的是楊家不長眼sè黑山軍就將要起來了,你楊家卻還來找事兒,這不是添亂麽?
元氏榮以為文醜是在擔憂楊家和黃明可能會勾連到一塊兒與他作對。扭臉朝正在登車的楊家家長瞥了眼,轉回頭,慨然說道:“楊氏雖號為我元氏的大姓強宗,不過是族中有些田地莊裏養了些奴客罷了,既非名族,又非世代簪纓,所倚仗者無非幾個郡吏中尉何需為此一楊氏煩憂?待行縣歸來,中尉若是允可,且看榮的手段,怎麽收拾他家!”
李宣說道:“楊家好對付。可郎中令若是?”
“便如惡土長腐木,沒了楊家從中作祟,便也就沒有了腐木”
黃明是外地人,楊家是本地人,且文醜來後,黃明對文醜是很熱情的,沒了楊家從中攪合,黃明也就不是問題了
文醜一笑,說道:“楊氏乃郡治大姓,我來常山國為吏。正要借助諸姓之力,……”他頓了頓,顧視元氏榮,笑道。“豈可無故生事,‘收拾’楊氏?公宰,這話不可再說了,如傳出去,恐會令國中士紳強宗誤會我啊”
元氏榮心領神會,心道:“無故‘收拾’自是不行。‘有故’不就行了麽?”卻也不再多話,點頭稱是應諾
他們說話這功夫,楊家的家長已與送他出來的那個郎中辭別,坐入車內,禦夫打馬轉向,駛上街道,很快越過了文醜等人,出了城去
文醜等目送這輜車遠去
見駕車的紅馬雄俊矯漿文醜不覺又歎了口氣,又一次讚道:“真好馬也!”
隨人流出到城外,涼風拂麵,極是愜意右望遠山連綿,近處田野雜木,文醜帶頭,諸人翻身上馬,沿官道向北行去
文醜諸人出了元氏縣城,上馬沿官道向北而行
趙辰這幾個郡國早在前漢時就是“地薄人眾”,今經過黑山之亂,“地”是愈發“薄”了,而“人”也不“眾”了在縣城裏邊時還好,雖較之往昔冷清,然街上人來人往,亦尚稱得上熱鬧,這一出了縣城,越離城遠就越覺得鄉野蕭條有時連行七八裏路,官道上竟不見有一個行人,前瞻後顧左眺右望,唯見遠樹瑟瑟於秋風裏,亂草叢生於田野上,時而路遇鄉裏,隻見裏門外空空蕩蕩的,偏耳傾聽,不聞雞犬之聲馬行路上,孤鳥掠空,分外蕭索
這般景象,文醜雖說在來元氏上任時就已見過一次了,此番重見,仍忍不住慨歎連連
元氏榮亦十分慨歎,說道:“敝郡雖小郡,人口不多,然因國西山多地陡之故,民泰半居住在國東,往斥條官道上來往的行人客商是極多的,而今卻空空落落,幾疑非是人間”
常山國的人口不多,黑山亂前約有民戶三萬餘,民口不到二十萬,較之潁川汝南這些民口眾多的大郡,不到二十萬人口確實很少,可因為常山國西陡東平的地形,常山國的五個縣全部在國之東部,幾乎是沿著一條直線分布的,因此,除了少數的山民之外,大部分的常山國百姓都居住在國東,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常山國的這近二十萬人口大多分布在從元氏縣到真定縣這二百餘裏官道的兩邊,十幾萬人口居住在兩百餘裏方圓,折算下來,密度也是很高的
加上這條官道是帝國南北大道“元氏廣陽道”的一段,平時不止有常山國各縣的百姓來往於道上,而且有大量的商賈或從北來或從南來,南來北往,驅馬趕車,絡繹不絕,正如元氏榮所說“來往的行人客商是極多的”,甚是熙攘熱鬧,而如今卻冷冷清清,車馬行人稀疏
“地薄人眾”是前漢司馬遷對趙中山等地的評價,“地薄”一語乃是相對於中原而言之的,實際上常山國之地雖比不上內郡膏腴,亦不算瘦爆曆經先秦秦前漢一代代先民勤勞地整治勞作,而今至少常山國東部的土地已十分適宜耕作了土地適宜耕作,常山國的氣候降雨也不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往年沒有災害的時候,每到夏收秋收,行於官道上,放目四望,入眼盡是沉甸甸的麥穗隨風起伏,金黃可愛,而現下野上卻狐兔出沒,近乎荒蕪
李宣遙指道東,說道:“中尉,我記得前次路經此地,君說那條溝渠是魯叔陵修建的?”
魯叔陵,名丕,扶風平陵人,是戰國時魯國的末代國君魯頃公之後,本朝章帝年間的名儒,關東號為“《五經》複興魯叔陵”,元和元年被拜為趙相,在職六年,修通溉灌,在前代舊渠的基礎上修建了很多的溝渠,引水澆田,使得百姓殷富,為民愛戴
文醜轉目望之,路東數裏外的田野上,在蕭瑟的野樹叢生的雜草間一條溝渠蜿蜒南來,流往北去常山國境內從北往南有四條較大的河水,最北之河水在真定九門之南,最南之河水在元氏之北,均是發源自東邊巨鹿郡境內的大陸澤,流入西邊的山中這條溝渠的水即是從最南邊的河中引出的,溝渠很寬,渠中水量充足,遠隔數裏,從馬上望去也可見波光粼粼
文醜說道:“我卻是也是猜測之言隻是因見此渠與舊渠相比,兩岸的渠堤方石較為整,植於兩岸的楊柳諸樹亦較青壯,不如舊渠兩岸的樹木蒼鬱,故此猜測應是魯叔陵為趙相時所修建的諸渠之一”詢問元氏榮,“公宰,我猜得可對麽?”
元氏榮點了點頭,說道:“中尉神明,見微知著明察秋毫,此渠確是魯相在職時所修”
荀彧歎道:“這麽好的渠這麽好的田,本該是人間樂土,現如今卻如此稀冷!中尉,這田中雜草叢生灌木簇簇,若不立刻加以整治,恐怕會耽誤明年的chun種”建議文醜,“君當傳書相君,請他組織鄉民除草墾田,以備明chun耕種”
“此地離元氏不遠,相君應該不會不知,之所以沒有組織民夫除雜草去灌木,想來應是經過戰亂國中民口驟減,人手不足之故也”
“死在亂中的百姓雖多,逃亡的多現下冀州已定,常山國已安,相君應張榜傳檄,令各縣的令長招徠亡人安置流民隻要逃亡的百姓回來,加上安置下來的流民,在戰亂中流失的民口慢慢地就能恢複過來有了民口,就不用愁人手不足了”
“文若所言甚是待我行縣歸來後便傳書相君,請他參酌”文醜頓了頓,又道,“招徠亡人安置流民墾田備種,這些都是民事,傳過文給相君可以,其它的,我等還是少說為好”
文醜要想要常山國擴充他的軍事實力,就必須得到國相李瑾的支持,就算得不到支持也不能讓李瑾反對他,所以他對李瑾一直執禮甚恭,也一直都很注意不參與到民事中去
荀彧元氏榮等應諾
常山國五縣從北往南以此是:真定九門欒城石邑元氏石邑在元氏的東北邊,相距約三四十裏文醜等是上午出的元氏縣,一路過鄉經亭,不但細察地方民情,在望見西邊有高山峻崖或路逢河流險地時,也會奔至近處細細觀看一番,由李宣描畫記錄於紙上,行速不,至ri暮離真定還有二十多裏,就近找了個野亭,歇息一晚,次ri天不亮便又啟程
……
又行了十來裏地,天光大亮,遙向前望,隱隱已可見石邑的縣城
大約是因為離縣城近了,道人的行人漸多
有當地的鄉人,有車馬騎士,多的則是流民,時不時就能看見三五成群衣衫襤褸扶老攜幼的流民或蹣跚地走在道上,或坐在路邊歇息,又或散在田野上彎頭勾腰地在仔細尋找是否可有吃食文醜他們在才出元氏縣時就遇到了許多的流民,後來漸少,現在又變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