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裏最可憐的是老人和孩子
有的老人饑腸轆轆,走不動路,被孝順的子孫背著前行有的孩子剛出生不久,因為沒什麽吃食,他們的母親們nǎi水不足,把他們餓得哇哇大哭,而有的孩子餓得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
文醜前世時在影視上看過難民逃荒的場景,眼前之慘景與之相較,有過之而不及
路上有流民,道邊有餓殍
李宣年輕,心底善良,麵露不忍之sè,對文醜說道:“中尉,要不把我等帶的幹糧分給他們些?”
元氏榮不以為然,雖因知文醜喜愛李宣而不好直言駁斥,卻也說道:“國中的流民成百上千,到處都是,我等帶的這點幹糧能救得幾人?況且再則說了……”示意李宣朝不遠處的田野上看,說道,“瞧見那夥流民了麽?別的流民都是扶老攜幼,有老弱有婦孺,而這夥流民卻全是青壯,……,再看他們身邊,放的都是什麽?棍棒鐵鋤,還有刀解明顯是流民中的膽大之徒聚於一處,yu行非法不軌之事,……也許已經行過非法不軌之事了我等如果給流民散糧,就不說這些糧會不會被這些人隨後搶去,便是我等怕也將會陷入危險”
李宣瞧去,見元氏榮示意的那夥流民果然俱為青壯,坐在田中,盯著路上的行人,有的按著身邊的刀劍,目露凶光確如元氏榮的分析,與其說他們是流民,不如說他們已變成了盜匪
文醜皺眉,勒住坐騎,手往腰上的環刀摸去
荀彧知他心意,說道:“中尉,流民食,餓極了什麽事兒都做得出來,像這種白ri為流民入夜為盜匪的多不勝數,隻憑我等數人之力根本管不過來。要想根絕,非得治本不可”
怎麽治本?還是荀彧昨天說的:令各縣長吏招徠亡人安置流民墾田備種,隻要有飯吃,有地方安身。淪為盜匪的流民自然也就沒有了,即使還有少數不肯為民寧願為盜的,在沒有了大股流民為掩飾的情況下也好捕逐
文醜豈會不知此中道理?
隻是他為吏,從沙河亭長到郡兵曹掾,在文雅謙退的表麵下實則素來是除暴禁邪捕搏敢行。套句後世的話說,他是外儒內法,見到jiān邪之輩,他下意識地就想捕捉誅殺
此時得了荀彧之勸,他略微猶豫了下,終究以行縣為重,放棄了捕殺這幾個流民強人的念頭,但卻也並非就此罷休,令典韋:“你去找找這裏的亭長,命他加強戒備。護好亭部”
典韋得令,撥馬離去
文醜等剛打馬yu行,正也要離開,繼續上路,忽見一個路過的行人從官道上下去,步入田中
這人年紀不大,二十多歲,陋幘單衣,手裏拿了個包裹,野中雖然早就沒有了麥子。他卻依然不肯走在田中,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壟上,瞧其方向,卻正是向那幾個青壯流民走去的
文醜複又停下坐騎。坐在馬上顧望之
荀彧元氏榮李宣典韋李典亦均於馬上轉顧之
隻見這個年輕人走到那幾個青壯流民的近前,像是和他們說了幾句話離得遠,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麽,隨即,他蹲下身子,把手裏的包裹放到地上鋪展開來。裏邊卻是些許吃食,粗餅幹果之類他把這些吃食盡數取給這幾個流民這幾個流民似是甚為感激,紛紛跪拜答謝
他將之一一扶起,行了個禮,收起包裹,轉身往官道上來
李宣訝然,說道:“這人怎麽把吃食全給那幾個流民了?莫不是舊識麽?”
這個年輕人的舉動確是奇怪官道上田野上的流民不少,他誰也不給糧食,卻把僅有的一點吃食盡數給了那幾個青壯,難免令人疑惑文醜荀彧對視一眼文醜笑對元氏榮說道:“公宰,此子舉動古怪走,我等過去問問他去,看他與那幾個流民是否相識”
諸人驅馬到道邊,迎上這個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順著田壟走出來,抬臉看見了文醜等人,楞了一愣,向後退了兩步
文醜諸人雖皆粗衣,然俱帶刀劍,又都有馬,而且也都是正當身強力壯之時,突然圍攏過來,不知內情的人沒準兒還會以為他們是劫道的強寇文醜從馬上跳下,長揖行禮,笑道:“足下請毋驚疑,吾等是過路的行人,因有一事想問問足下,所以冒昧地過來了”
文醜彬彬有禮,俗話說“滿腹詩書氣自華”,前世不說,這一世他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又自有儒雅文氣表現於外,怎麽看也不像是攔路的劫匪
這個年輕人放下了心,連忙回禮,說道:“請問足下有何事想問?可是問路麽?在下是石邑本地人,別的不敢說,對縣鄉亭舍的這些路還算是熟悉的”
他這一開口,荀彧元氏榮李宣等麵sè各異卻原來:這人有點口齒不清,也不知是舌頭短還是別的原因,總之說話不明,舌不協律就他剛才說得這一句不長的話,就好幾個地方吐字不清,聽不真切不過連蒙帶猜,諸人卻還是聽懂了他的話
文醜麵sè如常,並未因他口齒不清而露出異sè,笑道:“多謝足下好意了,我等雖非本地人,但冒昧過來拜謁足下卻不是為了問路”
“噢?那是為了何事?請盡管言之,隻要在下力所能及,必竭力相助”
這個年輕人說話雖不清楚,倒卻是個古道熱腸之人,文醜笑道:“哈哈,也不需足下相助……,我等過來,是想問問足下,……”他指了指田中的那幾個流民,“足下與那幾人可是舊識麽?”
“他們是路經本縣的外郡流民,在下與他們並非舊識,今ri乃是初次相見”
“今ri乃是初次相見?”
“正是”
“既然是初次相見,我方才於道上卻見足下把自帶的口糧悉數贈與了他們,這卻又是為何?”
“足下原來是想問這個!”這個年輕人笑了起來,說道,“在下本地人,家中雖貧,也不致斷炊糧,因見此數人饑餓可憐。所以把自帶的口糧贈給了他們”
“路上流民眾多,足下卻又為何不救濟別的流民,單單救濟那幾個人?”
這個年輕人躊躇片刻,回頭望了眼。那幾個青壯流民在拿了他贈予的吃食後不再坐於野上,相伴遠去他轉回頭,說道:“不瞞足下,我不救濟別的流民,單單救濟這幾個人實是存了私心的”
“是何私心?”
“此數人壯年有力。坐於田野上,各按兵器,虎視路人在下恐彼等會為盜賊,因而贈口糧與之”
文醜回顧荀彧元氏榮李宣,荀彧三人皆露出驚奇的神sè文醜亦奇之,轉回頭,心道:“此人衣衫粗陋,顯是家中不富,聞其言語,盡管口齒略有不清。言談卻頗文雅,應是讀過書的”因問道,“請教足下高姓大名?”
“在下岑竦”
文醜喃喃道:“岑竦……”這個名字很陌生,以前沒有聽府中的人說過
元氏榮麵露訝sè,插口說道:“敢問足下,可是字叔敬麽?”
這個叫岑竦的年輕人沒有想到元氏榮居然知道他的字,怔了下,答道:“正是,不知足下是?”文醜對他說話時說得是洛陽正音,也就是官話。元氏榮說的卻是趙郡土話,他遲疑說道,“聽足下口音,像是本郡人?”
元氏榮上前一步。離他近了點,上下打量他,笑道:“不錯,我是元氏人足下可能聽過我的名字,我姓元氏,名榮”
元氏榮樂峻魏暢是常山國是最出名的三個青年才楷他的名字岑竦當然聽說過。立刻肅容行禮,說道:“足下高名,竦久聞之,沒想到今天能在這裏見到足下,實竦之幸也”
元氏榮回了一禮,笑道:“君名吾亦久聞,久yu拜訪,苦餘暇,今與君相見於道,意外之喜也”向文醜介紹,說道,“此吾郡孝子,他的父親是故左馮翊,當年亦是吾郡名士”
左馮翊,是三輔之一三輔是前漢的京畿,在今陝西境內左馮翊既是官名,也是轄區之名,相當於郡太守堂堂一郡太守之後,故二千石之子,卻衣著如此粗儉?
文醜深為之驚訝,細問之,這才知道:岑竦是遺腹子,在他出生前他的父親就卒於官了,他父親在官清廉,一介不痊有政聲,病卒後,門生故吏郡民送賻者甚眾,郡府也依照慣例送了不少賻贈,可岑竦的母親卻悉把這些賻贈謝辭,所受,說道:“亡夫故前對我說:‘生清死廉’我不能違背他的話”獨自一人撫柩歸家,歸家六個月,產下岑竦
岑竦的父親為官清廉,不治家產,他母親又辭絕了郡中賻贈,扶柩歸鄉時隨行帶的隻有些許破舊的家用之物,一個寡婦帶著一個剛出生的孩子,生活很艱難
可他的母親很有誌氣,從來不求人,人有饋贈者亦皆不受他母親的娘家很富,有人勸他的母親:“母家富,何不歸母家養之?”他的母親不肯,回答說道:“我的兩個兒子都早夭了,隻餘此幼子成活,他是遺腹子,沒有見過他父親的麵,我如果帶著他住到我的母家,我擔憂他會忘了他的姓而且,我的這個幼子盡管還鞋卻也是個男兒,豈有丈夫寄居別姓家,仰人鼻息的?我如這樣做了,怎麽對得起亡故的夫君?”堅決不肯寄人籬下,等岑竦稍長大點後,乃販果為業,供其讀書,ri尺食,往往一天隻吃一頓飯,卻依然不改其誌節
鄉裏人因而很敬重他的母親
有這樣的家教,岑竦長大後,在學問上雖然沒有什麽出sè的地方,在為人上卻深得古賢人之風,非嚐順母親,忠厚淳樸,家餘財而卻能周急繼困,縣知其名,郡亦聞之按理說,他的父親是故二千石,他的母親又為鄉裏敬重,他本人也被鄉人稱賢,早就該被鄉裏舉薦郡中察舉了,卻奈何趙是小國,人口不滿二十萬,兩年才有一次一察舉,這被察舉的名額又盡被各縣的士族豪強占據,是以岑竦至今尚未能得到國裏的察舉,仍在鄉野為民
元氏榮笑對岑竦說道:“前年,我聽說足下被石邑縣辟為縣吏,然而卻被君母辭絕了?”
“是”
文醜問道:“這卻又是為何?”
岑竦答道:“家母對在下說:‘汝父故二千石。有名於州郡,汝豈可為鬥食吏,受人驅使,呼喝如小人。使汝父蒙羞於九泉下?’因此不許在下接受縣裏的辟除”
李宣脫口而出:“君母真是一個賢良的人!”退下,又稱讚岑竦,“君周急濟困,為免流民淪為盜賊,舍口糧而盡贈予之。寧願自己肚餓,亦賢良之士!”
岑竦是個淳樸的人,得了李宣的稱讚,臉上竟是一紅,想要謙虛幾句,卻因李宣讚的又有他的母親而最終把話咽了下去他很敬愛他的母親,讚揚他,他可以謙虛,稱讚他的母親,他卻不願謙虛
文醜歎道:“‘君母賢良。君亦賢良’,誠哉斯言!像君這樣賢良的人怎能久居鄉野,不得上進呢?君為遺腹子,君母把你養大販果供你學經實為不易,吃了很多的苦今君已chéngrén,正當是回報君母養育教誨之恩時君有賢母,我當使君孝母!”
他心道:“我到任以來,一直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軍事上,除辟用了元氏榮郭嘉寥寥數人,還沒有怎麽辟請本郡的賢人名士為我中尉府吏我這次行縣。一是為了察看各縣的民情地理,二來本也就有訪賢用能以揚我愛賢重才之名的意思,這個岑竦,他母親賢良。他本人也是個賢士,我不可放過這個機會”問李宣,“卿之主記室的員吏是不是仍未補齊?”
李宣應道:“是,尚缺主記史記室史並及書佐小史等數人”
文醜笑問岑竦:“君母不yu君為縣鬥食吏,那麽中尉主記史如何?”
文醜笑問岑竦:“君母不欲君為縣鬥食吏,那麽中尉主記史如何?”
中尉有開府之權。府中的員吏和相府郡府一樣,分掾史等種,“史”比“掾”低,但比再往下的書佐小史等高,秩雖不及百石,然亦絕非鬥食最
重要的:“主記史”這個職位是親近吏
主記掾錄事掾主記史記室史這幾個吏職同屬“主記室”主記室“主錄記書期朝會”,是一個專管記錄簿書的辦公室,相當於一個曹記錄簿書本是歸主簿管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主簿的權力責任越來越大,漸成“拾遺補闕”之職,與功曹共同成為了長吏的左膀右臂,精力放在了參與政事上,其原本之“主計會之簿書”的職責就轉給了主記室擔負
公卿以下至三百石的縣長,均有門下五吏,此五吏皆是長吏的親信,有功曹有主簿,也有主記,主記僅次主簿主記如此,做為主記副手的主記史之地位亦由此可見了
對屬吏們來說,與其當一個不重要的“曹”的“掾”,似不如當一個主記史記室史之類比“曹掾”稍低然卻能得到長吏親信的吏員文醜與岑竦是初見,隻因奇其人敬其母感其家世而便辟請他為主記史,不可謂不是重用
文醜笑吟吟地看著岑竦,岑竦愕然
他驚訝地注目文醜,又看元氏榮荀彧等人,說道:“中尉主記史?”
元氏榮笑道:“好教岑君知曉:這位便是吾郡中尉文君”
“翱”
元氏榮是本郡有名的士子,他不可能說假話
岑竦措手不及,一下沒反應過來,呆了下,這才連忙下拜,拜到一半忽又躊躇,止住了下拜之勢,欲拜不拜的彎著腰停頓住不動,抬起臉,頗有尷尬的神色
文醜荀彧聰明,立刻猜出了他拜到一半忽然停下的緣故
文醜心道:“這個岑竦不認識元氏榮,他倆此前沒有見過他這定是忽然想到:萬一眼前的這個元氏榮是假的?”
文醜是微服私行,單從外表來看判斷不出他是不是“常山國中尉”如果元氏榮是假的,那麽文醜肯定也就是假的了岑竦正是想到了這一,所以下拜到一半退下來
荀彧瞧著他彎腰仰首的尷尬涅,微微一笑,心道:“此人不算聰敏,反應略微遲緩”若是個聰敏之人,在下拜之前必會先試探一下文醜元氏榮的真假
荀彧又心道:“此人亦非奸猾狡詐之人”若是個奸猾狡詐之人,下拜前忘了問,下拜中忽然想到此節,卻也不會中途停止,而定會若其事地拜下去,等拜過之後再尋機刺探文醜真假
雖然做出了這樣一個判斷,荀彧並未露出輕視一來,他和文醜一樣敬重岑竦的母親,同時亦奇岑竦方才贈食給青壯流民的舉動,二來,岑竦固談不上多智敏捷,可他這番舉動卻正說明了他的淳樸實在隻有淳樸實在的人才會不加掩飾地跟著想法去走,而且他能在下拜到一半時想到“文醜是真是假”這個問題,卻也不是很遲鈍笨拙,比大部分的尋常百姓強多了
文醜示意李宣取出中尉蠅出示給岑竦看有元氏榮,有中尉蠅這應不是假的了岑竦漲紅了臉,深為自己方才的下拜遲疑而感到不安,忙一拜到底,說道:“小民拜見中尉”
文醜一把攙住他,不讓他行伏拜大禮,笑道:“地上髒孝子奇士之衣豈能被髒土所汙?”
岑竦心道:“聽說這位來上任的中尉是豫州人,出身潁川荀氏,從邦伯征討數州,轉戰數郡,戰功赫赫,乃以軍功被朝廷拜為吾郡中尉卻沒想到他居然這般年輕,又這般隨和”因見文醜等微服便衣,文醜所帶的隨從也不多,遂問道,“中尉緣何微服出行?”
“州牧傳檄,令我安守趙郡為了熟悉民情地形,以便擊山中賊,故此我微服行縣”
岑竦肅然起敬,說道:“為安吾郡,中尉不顧秋涼,微服行縣,查探民情地理,實令小民欽佩”問道,“有什麽是小民可以幫得上忙的麽?”
“正有兩事想要借君之力”
“中尉請言,隻要能做到,小民必竭盡全力”
文醜笑道:“其一,就是我剛才說的,不知岑君可願屈就我府主記史之職?”
岑竦麵現難色,頓了會兒,說道:“竦是鄉野俗人,有長才,而竟能入中尉眼中,被擢用為主記史,竦誠惶誠恐以竦之能,得為此職,已是奢求,本不該推拒,可家中有老母,此事,竦需得先稟告老母,若家母允可,自樂於供中尉驅用,可若家母不願竦離家而不許?”
“君是孝子,如君母不許,我當然也不會損君孝子之名”
岑竦如釋重負,拜謝文醜
荀彧在邊兒旁觀,把岑竦的表情舉止看得清清楚楚,心道:“換個旁人被本郡中尉親口擢為主記史,怕早就興奮激動了,而這岑竦卻一兒也沒有驚喜,首先想到的是他母親此人果然淳樸孝母”
岑竦問道:“不知第二件事是什麽?”
“我等多是外州人,唯公宰是本郡人,但卻不是石邑本地人對貴縣的情況,我等都不很熟悉,君若有暇,我想煩請君為我等做個向導,如何?”
文醜這句話半真半假
他們幾個人多是外州人,這句是真;對石邑的情況不熟悉,這句是假元氏榮雖非石邑本地人,然而他土生土長,在常山國生長了三十多年,對石邑等縣的情況卻也是很熟悉的,要不然,文醜不會隻帶他這一個常山國人隨從出行
之所以這麽說,畢竟是與岑竦初見,文醜雖奇其行敬其母,一見麵就要辟用他為主記史,可說到底,這個辟用主要是根基於岑竦的淳樸孝順和奇行,就目前來說,卻是與岑竦的能力關,多的是為了揚他自家“辟賢用能”的美名
因此,文醜想借著“請岑竦為向導”這個由頭多與岑竦接觸接觸,以能好地了解其人能力若是普通,那麽如果岑竦的母親不答應他出仕中尉府,也就算了,不強求;可若是此人不止有奇行,而且可堪大用,那麽如果他的母親不願意他出仕的話,文醜還要再請三請
“此易事耳,竦願為中尉領路”(未完待續。)
有的老人饑腸轆轆,走不動路,被孝順的子孫背著前行有的孩子剛出生不久,因為沒什麽吃食,他們的母親們nǎi水不足,把他們餓得哇哇大哭,而有的孩子餓得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
文醜前世時在影視上看過難民逃荒的場景,眼前之慘景與之相較,有過之而不及
路上有流民,道邊有餓殍
李宣年輕,心底善良,麵露不忍之sè,對文醜說道:“中尉,要不把我等帶的幹糧分給他們些?”
元氏榮不以為然,雖因知文醜喜愛李宣而不好直言駁斥,卻也說道:“國中的流民成百上千,到處都是,我等帶的這點幹糧能救得幾人?況且再則說了……”示意李宣朝不遠處的田野上看,說道,“瞧見那夥流民了麽?別的流民都是扶老攜幼,有老弱有婦孺,而這夥流民卻全是青壯,……,再看他們身邊,放的都是什麽?棍棒鐵鋤,還有刀解明顯是流民中的膽大之徒聚於一處,yu行非法不軌之事,……也許已經行過非法不軌之事了我等如果給流民散糧,就不說這些糧會不會被這些人隨後搶去,便是我等怕也將會陷入危險”
李宣瞧去,見元氏榮示意的那夥流民果然俱為青壯,坐在田中,盯著路上的行人,有的按著身邊的刀劍,目露凶光確如元氏榮的分析,與其說他們是流民,不如說他們已變成了盜匪
文醜皺眉,勒住坐騎,手往腰上的環刀摸去
荀彧知他心意,說道:“中尉,流民食,餓極了什麽事兒都做得出來,像這種白ri為流民入夜為盜匪的多不勝數,隻憑我等數人之力根本管不過來。要想根絕,非得治本不可”
怎麽治本?還是荀彧昨天說的:令各縣長吏招徠亡人安置流民墾田備種,隻要有飯吃,有地方安身。淪為盜匪的流民自然也就沒有了,即使還有少數不肯為民寧願為盜的,在沒有了大股流民為掩飾的情況下也好捕逐
文醜豈會不知此中道理?
隻是他為吏,從沙河亭長到郡兵曹掾,在文雅謙退的表麵下實則素來是除暴禁邪捕搏敢行。套句後世的話說,他是外儒內法,見到jiān邪之輩,他下意識地就想捕捉誅殺
此時得了荀彧之勸,他略微猶豫了下,終究以行縣為重,放棄了捕殺這幾個流民強人的念頭,但卻也並非就此罷休,令典韋:“你去找找這裏的亭長,命他加強戒備。護好亭部”
典韋得令,撥馬離去
文醜等剛打馬yu行,正也要離開,繼續上路,忽見一個路過的行人從官道上下去,步入田中
這人年紀不大,二十多歲,陋幘單衣,手裏拿了個包裹,野中雖然早就沒有了麥子。他卻依然不肯走在田中,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壟上,瞧其方向,卻正是向那幾個青壯流民走去的
文醜複又停下坐騎。坐在馬上顧望之
荀彧元氏榮李宣典韋李典亦均於馬上轉顧之
隻見這個年輕人走到那幾個青壯流民的近前,像是和他們說了幾句話離得遠,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麽,隨即,他蹲下身子,把手裏的包裹放到地上鋪展開來。裏邊卻是些許吃食,粗餅幹果之類他把這些吃食盡數取給這幾個流民這幾個流民似是甚為感激,紛紛跪拜答謝
他將之一一扶起,行了個禮,收起包裹,轉身往官道上來
李宣訝然,說道:“這人怎麽把吃食全給那幾個流民了?莫不是舊識麽?”
這個年輕人的舉動確是奇怪官道上田野上的流民不少,他誰也不給糧食,卻把僅有的一點吃食盡數給了那幾個青壯,難免令人疑惑文醜荀彧對視一眼文醜笑對元氏榮說道:“公宰,此子舉動古怪走,我等過去問問他去,看他與那幾個流民是否相識”
諸人驅馬到道邊,迎上這個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順著田壟走出來,抬臉看見了文醜等人,楞了一愣,向後退了兩步
文醜諸人雖皆粗衣,然俱帶刀劍,又都有馬,而且也都是正當身強力壯之時,突然圍攏過來,不知內情的人沒準兒還會以為他們是劫道的強寇文醜從馬上跳下,長揖行禮,笑道:“足下請毋驚疑,吾等是過路的行人,因有一事想問問足下,所以冒昧地過來了”
文醜彬彬有禮,俗話說“滿腹詩書氣自華”,前世不說,這一世他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又自有儒雅文氣表現於外,怎麽看也不像是攔路的劫匪
這個年輕人放下了心,連忙回禮,說道:“請問足下有何事想問?可是問路麽?在下是石邑本地人,別的不敢說,對縣鄉亭舍的這些路還算是熟悉的”
他這一開口,荀彧元氏榮李宣等麵sè各異卻原來:這人有點口齒不清,也不知是舌頭短還是別的原因,總之說話不明,舌不協律就他剛才說得這一句不長的話,就好幾個地方吐字不清,聽不真切不過連蒙帶猜,諸人卻還是聽懂了他的話
文醜麵sè如常,並未因他口齒不清而露出異sè,笑道:“多謝足下好意了,我等雖非本地人,但冒昧過來拜謁足下卻不是為了問路”
“噢?那是為了何事?請盡管言之,隻要在下力所能及,必竭力相助”
這個年輕人說話雖不清楚,倒卻是個古道熱腸之人,文醜笑道:“哈哈,也不需足下相助……,我等過來,是想問問足下,……”他指了指田中的那幾個流民,“足下與那幾人可是舊識麽?”
“他們是路經本縣的外郡流民,在下與他們並非舊識,今ri乃是初次相見”
“今ri乃是初次相見?”
“正是”
“既然是初次相見,我方才於道上卻見足下把自帶的口糧悉數贈與了他們,這卻又是為何?”
“足下原來是想問這個!”這個年輕人笑了起來,說道,“在下本地人,家中雖貧,也不致斷炊糧,因見此數人饑餓可憐。所以把自帶的口糧贈給了他們”
“路上流民眾多,足下卻又為何不救濟別的流民,單單救濟那幾個人?”
這個年輕人躊躇片刻,回頭望了眼。那幾個青壯流民在拿了他贈予的吃食後不再坐於野上,相伴遠去他轉回頭,說道:“不瞞足下,我不救濟別的流民,單單救濟這幾個人實是存了私心的”
“是何私心?”
“此數人壯年有力。坐於田野上,各按兵器,虎視路人在下恐彼等會為盜賊,因而贈口糧與之”
文醜回顧荀彧元氏榮李宣,荀彧三人皆露出驚奇的神sè文醜亦奇之,轉回頭,心道:“此人衣衫粗陋,顯是家中不富,聞其言語,盡管口齒略有不清。言談卻頗文雅,應是讀過書的”因問道,“請教足下高姓大名?”
“在下岑竦”
文醜喃喃道:“岑竦……”這個名字很陌生,以前沒有聽府中的人說過
元氏榮麵露訝sè,插口說道:“敢問足下,可是字叔敬麽?”
這個叫岑竦的年輕人沒有想到元氏榮居然知道他的字,怔了下,答道:“正是,不知足下是?”文醜對他說話時說得是洛陽正音,也就是官話。元氏榮說的卻是趙郡土話,他遲疑說道,“聽足下口音,像是本郡人?”
元氏榮上前一步。離他近了點,上下打量他,笑道:“不錯,我是元氏人足下可能聽過我的名字,我姓元氏,名榮”
元氏榮樂峻魏暢是常山國是最出名的三個青年才楷他的名字岑竦當然聽說過。立刻肅容行禮,說道:“足下高名,竦久聞之,沒想到今天能在這裏見到足下,實竦之幸也”
元氏榮回了一禮,笑道:“君名吾亦久聞,久yu拜訪,苦餘暇,今與君相見於道,意外之喜也”向文醜介紹,說道,“此吾郡孝子,他的父親是故左馮翊,當年亦是吾郡名士”
左馮翊,是三輔之一三輔是前漢的京畿,在今陝西境內左馮翊既是官名,也是轄區之名,相當於郡太守堂堂一郡太守之後,故二千石之子,卻衣著如此粗儉?
文醜深為之驚訝,細問之,這才知道:岑竦是遺腹子,在他出生前他的父親就卒於官了,他父親在官清廉,一介不痊有政聲,病卒後,門生故吏郡民送賻者甚眾,郡府也依照慣例送了不少賻贈,可岑竦的母親卻悉把這些賻贈謝辭,所受,說道:“亡夫故前對我說:‘生清死廉’我不能違背他的話”獨自一人撫柩歸家,歸家六個月,產下岑竦
岑竦的父親為官清廉,不治家產,他母親又辭絕了郡中賻贈,扶柩歸鄉時隨行帶的隻有些許破舊的家用之物,一個寡婦帶著一個剛出生的孩子,生活很艱難
可他的母親很有誌氣,從來不求人,人有饋贈者亦皆不受他母親的娘家很富,有人勸他的母親:“母家富,何不歸母家養之?”他的母親不肯,回答說道:“我的兩個兒子都早夭了,隻餘此幼子成活,他是遺腹子,沒有見過他父親的麵,我如果帶著他住到我的母家,我擔憂他會忘了他的姓而且,我的這個幼子盡管還鞋卻也是個男兒,豈有丈夫寄居別姓家,仰人鼻息的?我如這樣做了,怎麽對得起亡故的夫君?”堅決不肯寄人籬下,等岑竦稍長大點後,乃販果為業,供其讀書,ri尺食,往往一天隻吃一頓飯,卻依然不改其誌節
鄉裏人因而很敬重他的母親
有這樣的家教,岑竦長大後,在學問上雖然沒有什麽出sè的地方,在為人上卻深得古賢人之風,非嚐順母親,忠厚淳樸,家餘財而卻能周急繼困,縣知其名,郡亦聞之按理說,他的父親是故二千石,他的母親又為鄉裏敬重,他本人也被鄉人稱賢,早就該被鄉裏舉薦郡中察舉了,卻奈何趙是小國,人口不滿二十萬,兩年才有一次一察舉,這被察舉的名額又盡被各縣的士族豪強占據,是以岑竦至今尚未能得到國裏的察舉,仍在鄉野為民
元氏榮笑對岑竦說道:“前年,我聽說足下被石邑縣辟為縣吏,然而卻被君母辭絕了?”
“是”
文醜問道:“這卻又是為何?”
岑竦答道:“家母對在下說:‘汝父故二千石。有名於州郡,汝豈可為鬥食吏,受人驅使,呼喝如小人。使汝父蒙羞於九泉下?’因此不許在下接受縣裏的辟除”
李宣脫口而出:“君母真是一個賢良的人!”退下,又稱讚岑竦,“君周急濟困,為免流民淪為盜賊,舍口糧而盡贈予之。寧願自己肚餓,亦賢良之士!”
岑竦是個淳樸的人,得了李宣的稱讚,臉上竟是一紅,想要謙虛幾句,卻因李宣讚的又有他的母親而最終把話咽了下去他很敬愛他的母親,讚揚他,他可以謙虛,稱讚他的母親,他卻不願謙虛
文醜歎道:“‘君母賢良。君亦賢良’,誠哉斯言!像君這樣賢良的人怎能久居鄉野,不得上進呢?君為遺腹子,君母把你養大販果供你學經實為不易,吃了很多的苦今君已chéngrén,正當是回報君母養育教誨之恩時君有賢母,我當使君孝母!”
他心道:“我到任以來,一直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軍事上,除辟用了元氏榮郭嘉寥寥數人,還沒有怎麽辟請本郡的賢人名士為我中尉府吏我這次行縣。一是為了察看各縣的民情地理,二來本也就有訪賢用能以揚我愛賢重才之名的意思,這個岑竦,他母親賢良。他本人也是個賢士,我不可放過這個機會”問李宣,“卿之主記室的員吏是不是仍未補齊?”
李宣應道:“是,尚缺主記史記室史並及書佐小史等數人”
文醜笑問岑竦:“君母不yu君為縣鬥食吏,那麽中尉主記史如何?”
文醜笑問岑竦:“君母不欲君為縣鬥食吏,那麽中尉主記史如何?”
中尉有開府之權。府中的員吏和相府郡府一樣,分掾史等種,“史”比“掾”低,但比再往下的書佐小史等高,秩雖不及百石,然亦絕非鬥食最
重要的:“主記史”這個職位是親近吏
主記掾錄事掾主記史記室史這幾個吏職同屬“主記室”主記室“主錄記書期朝會”,是一個專管記錄簿書的辦公室,相當於一個曹記錄簿書本是歸主簿管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主簿的權力責任越來越大,漸成“拾遺補闕”之職,與功曹共同成為了長吏的左膀右臂,精力放在了參與政事上,其原本之“主計會之簿書”的職責就轉給了主記室擔負
公卿以下至三百石的縣長,均有門下五吏,此五吏皆是長吏的親信,有功曹有主簿,也有主記,主記僅次主簿主記如此,做為主記副手的主記史之地位亦由此可見了
對屬吏們來說,與其當一個不重要的“曹”的“掾”,似不如當一個主記史記室史之類比“曹掾”稍低然卻能得到長吏親信的吏員文醜與岑竦是初見,隻因奇其人敬其母感其家世而便辟請他為主記史,不可謂不是重用
文醜笑吟吟地看著岑竦,岑竦愕然
他驚訝地注目文醜,又看元氏榮荀彧等人,說道:“中尉主記史?”
元氏榮笑道:“好教岑君知曉:這位便是吾郡中尉文君”
“翱”
元氏榮是本郡有名的士子,他不可能說假話
岑竦措手不及,一下沒反應過來,呆了下,這才連忙下拜,拜到一半忽又躊躇,止住了下拜之勢,欲拜不拜的彎著腰停頓住不動,抬起臉,頗有尷尬的神色
文醜荀彧聰明,立刻猜出了他拜到一半忽然停下的緣故
文醜心道:“這個岑竦不認識元氏榮,他倆此前沒有見過他這定是忽然想到:萬一眼前的這個元氏榮是假的?”
文醜是微服私行,單從外表來看判斷不出他是不是“常山國中尉”如果元氏榮是假的,那麽文醜肯定也就是假的了岑竦正是想到了這一,所以下拜到一半退下來
荀彧瞧著他彎腰仰首的尷尬涅,微微一笑,心道:“此人不算聰敏,反應略微遲緩”若是個聰敏之人,在下拜之前必會先試探一下文醜元氏榮的真假
荀彧又心道:“此人亦非奸猾狡詐之人”若是個奸猾狡詐之人,下拜前忘了問,下拜中忽然想到此節,卻也不會中途停止,而定會若其事地拜下去,等拜過之後再尋機刺探文醜真假
雖然做出了這樣一個判斷,荀彧並未露出輕視一來,他和文醜一樣敬重岑竦的母親,同時亦奇岑竦方才贈食給青壯流民的舉動,二來,岑竦固談不上多智敏捷,可他這番舉動卻正說明了他的淳樸實在隻有淳樸實在的人才會不加掩飾地跟著想法去走,而且他能在下拜到一半時想到“文醜是真是假”這個問題,卻也不是很遲鈍笨拙,比大部分的尋常百姓強多了
文醜示意李宣取出中尉蠅出示給岑竦看有元氏榮,有中尉蠅這應不是假的了岑竦漲紅了臉,深為自己方才的下拜遲疑而感到不安,忙一拜到底,說道:“小民拜見中尉”
文醜一把攙住他,不讓他行伏拜大禮,笑道:“地上髒孝子奇士之衣豈能被髒土所汙?”
岑竦心道:“聽說這位來上任的中尉是豫州人,出身潁川荀氏,從邦伯征討數州,轉戰數郡,戰功赫赫,乃以軍功被朝廷拜為吾郡中尉卻沒想到他居然這般年輕,又這般隨和”因見文醜等微服便衣,文醜所帶的隨從也不多,遂問道,“中尉緣何微服出行?”
“州牧傳檄,令我安守趙郡為了熟悉民情地形,以便擊山中賊,故此我微服行縣”
岑竦肅然起敬,說道:“為安吾郡,中尉不顧秋涼,微服行縣,查探民情地理,實令小民欽佩”問道,“有什麽是小民可以幫得上忙的麽?”
“正有兩事想要借君之力”
“中尉請言,隻要能做到,小民必竭盡全力”
文醜笑道:“其一,就是我剛才說的,不知岑君可願屈就我府主記史之職?”
岑竦麵現難色,頓了會兒,說道:“竦是鄉野俗人,有長才,而竟能入中尉眼中,被擢用為主記史,竦誠惶誠恐以竦之能,得為此職,已是奢求,本不該推拒,可家中有老母,此事,竦需得先稟告老母,若家母允可,自樂於供中尉驅用,可若家母不願竦離家而不許?”
“君是孝子,如君母不許,我當然也不會損君孝子之名”
岑竦如釋重負,拜謝文醜
荀彧在邊兒旁觀,把岑竦的表情舉止看得清清楚楚,心道:“換個旁人被本郡中尉親口擢為主記史,怕早就興奮激動了,而這岑竦卻一兒也沒有驚喜,首先想到的是他母親此人果然淳樸孝母”
岑竦問道:“不知第二件事是什麽?”
“我等多是外州人,唯公宰是本郡人,但卻不是石邑本地人對貴縣的情況,我等都不很熟悉,君若有暇,我想煩請君為我等做個向導,如何?”
文醜這句話半真半假
他們幾個人多是外州人,這句是真;對石邑的情況不熟悉,這句是假元氏榮雖非石邑本地人,然而他土生土長,在常山國生長了三十多年,對石邑等縣的情況卻也是很熟悉的,要不然,文醜不會隻帶他這一個常山國人隨從出行
之所以這麽說,畢竟是與岑竦初見,文醜雖奇其行敬其母,一見麵就要辟用他為主記史,可說到底,這個辟用主要是根基於岑竦的淳樸孝順和奇行,就目前來說,卻是與岑竦的能力關,多的是為了揚他自家“辟賢用能”的美名
因此,文醜想借著“請岑竦為向導”這個由頭多與岑竦接觸接觸,以能好地了解其人能力若是普通,那麽如果岑竦的母親不答應他出仕中尉府,也就算了,不強求;可若是此人不止有奇行,而且可堪大用,那麽如果他的母親不願意他出仕的話,文醜還要再請三請
“此易事耳,竦願為中尉領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