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早有設立修行層次的想法,讓人間的儒家門人獲得超凡之力,與釋道分庭抗禮,但是釋道屢屢幹擾破壞,多次不了了之,如今儒家終於要有自己的體係了,很多人的目中熱淚盈眶!


    畢竟世間之爭,不完全是利益之爭,還有道統的爭奪!


    儒家設修行體係,爭的就是道統,光讀書,讀不出體係,一名名文人士子,生前再是博學多才,也隻是散兵遊勇,成不了氣候,但有了體係,則不同。


    世人常把儒釋道三教並立,實則儒家名不符實,隻有文章,沒有體係,也沒有道統,體係是道統的細化,也是道統的保證。


    “合該我儒家大興啊!”


    “為道統,吾再死一次,亦不敢辭!”


    劉宋大儒範曄更是捶胸頓足,伏地痛哭!


    一時之間,眾賢受其感染,殿內滿是哽咽。


    “唉~~”


    諸葛亮與張良均是以袖遮麵,暗暗歎了口氣。


    說實話,儒家能立體係,建道統,還是托了大劫的福,佛道兩門對渡劫沒有太大的信心,畢竟百萬年前,初代人皇蓋壓天下,也隻能封印劫數,不能徹底消彌,今人皇轉世回歸,就算擁有前世的威能又能怎樣?


    憑什麽前世做不到,今世就能做到?


    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劫數來的越遲,爆發的威力就越大。


    這讓儒家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因佛道兩門不敢保證僅憑自己的力量安然渡劫,此時儒家參與進來,就有了名份大義,如果再敢刁難,就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怕是天道都不容。


    “帝君,體係如何立?”


    董仲舒問道。


    文昌帝君道:“儒門修煉,有七個層次,知,止,靜,定,安,慮,得,知止而後能靜,靜然後能定,定然後能安,知安方能思慮,然後有得。


    簡而言之,知乃反照自性,此階段,須大量讀聖賢書,相當於人間童生,凡有童生功名者,反照之法另授。


    止以知為本,剔除雜念,反照內心,連綿去止,此為秀才,亦另授法。


    靜者,水停以鑒,火靜而朗,其靜也,日減其所有,而損其所成,能靜,即為舉人,授入定之法。


    此定,與佛門入定異曲同工,諸行和合,以心合法,離邪亂,去內心妄念。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此言已窺得天心之秘,致中和,天地可歸位。


    定境對應貢士,有三層定法,視功名而授,三甲傳第一層,二甲傳第二層,一甲傳第三層,雖層次有別,實殊途同歸,皆可入安途。


    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人,人無其人,不求而心自安。


    《易》有雲:艮其背不見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視而不見,聽如不聞,曰安!


    此境極難,得安者,可冠號為儒。


    得安而後慮,慮者,謀思也,靜之極而後動,一陽複生,旨為變,此境無法過多解釋,懂了就是懂了,我等諸人中,唯諸聖得悟,故得慮者,可稱聖。


    至於最後一境得,何為得,如何得,得為何物,說來慚愧,尚未有人明悟,若有悟者,即可稱覺,位於聖人之上!”


    殿內一片靜默,文昌帝君公布的修行體係,深合儒家風格,在場諸賢皆飽讀詩書,理解起來不難。


    不片刻,鄭玄問道:“體係既已明了,儒門中人如何得神通?”


    孟子道:“神通由心生,由文氣而生,由儒家六藝中來,凡有功名者,可往文英殿參拜帝君,授法靜修,七個層次,漸次而進,凡宵小、邪祟,皆可鎮殺!”


    鄭玄又問道:“可得長生否?”


    鄭玄所問的長生,並不是真的長生,而是如修士那樣壽元大增,其實儒家最大的問題是修心不煉體,哪怕修出神通,身體也依然脆弱,充其量隻能達到人間武夫的層次。


    孟子搖了搖頭:“不可!”


    “可與釋道鬥法否?”


    鄭玄繼續問。


    孟子道:“除真正不沾因果之輩,皆可鬥之!”


    “善!”


    殿內儒家諸賢都聽明白了,皆道了聲善。


    從表麵上看,儒家修士不能長生,令人遺憾,但大劫還有十八年,連陽神都不敢保證自己能在劫數中活下來,何況諸多隻有幾百年壽數的中小修士?


    故而在劫數麵前,壽元沒有意義。


    如把天道視為君王,儒釋道、諸子百家及魔道姹女各流派都是文武大臣,劫數過後,必論功行賞,儒家相對於釋道兩門,人口基數大,占據朝堂,擁有大義名份,挺身而出,義不容辭,也必然犧牲最大。


    而功勞與犧牲對應,儒家付出了重大犧牲,必然獲取潑天奇功,或許天道都會有所改變,冥府中的儒家諸賢,也可能獲得飛升成仙的機緣。


    當然,前提是挺過劫數,挺不過去,大家一起玩完,無所謂功勞。


    “明日正式通告天下!”


    文君帝君揮了揮手。


    “臣等告退!”


    諸賢帶著振奮之色,施禮離去。


    法賢祠!


    “稟商君……”


    李斯難掩慌亂,把文英殿之事如實匯報。


    “什麽?”


    法家諸賢炸開了鍋。


    法家雖脫胎於儒家,但在治國理念及入世態度方麵,兩者越走越遠,終至分道揚鑣,所謂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儒法之間的互相敵視,要遠遠大於外部的佛道二門。


    人間大儒,最為痛恨的,便是法家,法家也是如此,恨不能分分鍾取儒家而代之。


    儒家即將公然在人間傳法,倘若文人士子獲得了神通,首先要打壓的,不是佛道二門,而是作為異端的法家,法家哪裏能坐的住?


    “唉,想我法家,也曾輝煌過,卻淪落至此,拿什麽去和儒家鬥啊!”


    李俚痛心疾首。


    申不害哼道:“好一個儒家,滿嘴仁義道德,天下蒼生,卻是以人間萬千士子的性命去成全他們得道飛升,若論起虛偽,世間無出儒家其右,可惜世人深受毒害,嗚呼,嗟籲!”


    “該死,都怨那豎子,若非他處處與法家做對,我等安能如此?”


    “此子合該寸磔臠割,挫骨揚灰!”


    殿內一片混亂,漸漸地,法家諸賢又把恨意轉到了蕭業頭上。


    “諸位!”


    吳起厲喝!


    祠內安靜下來。


    衛鞅這才道:“抱怨於事無補,那豎子不死,我等暫時也奈何不得他,當務之急,還是要拿出個對策,諸位都說說看。”


    “我我……”


    韓非舉手。


    “這……”


    諸賢眉頭微皺,聽韓非發言,不吝於一場對精神和耐心的摧殘,但韓非確實有才學,每有提議,都能中的。


    李斯道:“韓非,你寫下來!”


    有僮仆奉上紙筆。


    韓非也知自己的長處在手不在口,坐下書寫。


    不片刻,把一篇寫滿漂亮小篆的文章呈給衛鞅。


    主旨有兩條。


    其一,再窮再苦,也要擠出些法力分潤給下界的法家門徒,使之至少能自保,不至於斷掉法家的香火傳承。


    其二,儒門大興,必清流勢大,對太後不利,可擇機向太後表達法家願助其稱帝的意思,換取太後廢除有關法家的法禁。


    “好,諸位都看看!”


    衛鞅連連點頭,將文章傳示下去。


    諸賢紛紛認可。


    李斯拱手道:“此事便由我去辦,請商君與諸位靜候佳音!”


    隨即匆匆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酥酥麻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酥酥麻麻並收藏武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