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芹,你到了,快來,快來。”董教授招呼雷夢芹過來。
雷夢芹聞聲看來,她在視頻裏見過宋謙,而後她背著包上前,走到宋謙麵前,微微抬頭,伸手道:“你好,宋師傅,我是雷夢芹。”
“你好。”宋謙跟她握手,剛握上,他察覺出不對來了。對方的手上有老繭,觸感也比較粗糙,握手的力度很大。
董教授介紹:“小芹,小宋你在視頻裏麵見過了,是認識的。小宋,我給你介紹一下,小芹是京幫的女藥工。”
“女藥工?”宋謙有些詫異。
傳統的中藥行是不允許女人從業的,尤其是後廠炮製和製藥,別說讓女性入行了,就連看都是不允許她們看的,連藥鋪的內掌櫃都不允許,這是規矩。
當然,這確實是在歧視女性。
新中國成立之後,這個規矩也隨之取消了。但藥工畢竟是苦活累活髒活,所以一直以來女藥工都是不多的。
別看現在學中藥的有不少女生,但她們畢業了大多是去藥房抓藥或者研發部門,真正對著機器搞炮製和製藥的女性,其實還是少數。
董教授又道:“她爺爺就是雷林語,雷老你應該知道的吧?”
宋謙頓時一怔,竟然是雷師兄的孫女……
雷夢芹對宋謙道:“先前伱網上的視頻,我都看過了,刀工很強,你是樟幫的嗎?”
宋謙看向那邊正在被一眾老中醫包圍的常青石,他摸著鼻子,含糊其辭道:“也算是半個京幫的。”
“什麽?”雷夢芹沒聽清楚他在說什麽。
秦蘇補充道:“他每樣都會一點的。”
“好大的口氣!”雷夢芹聞言不由眯起了眼睛。
宋謙驚愕地看向秦蘇,這怎麽還有替自己吹牛的呢?
雷夢芹把背上的包拿下來,從裏麵取出來一個長條形的盒子,說:“送你個見麵禮。”
宋謙接過來打開一看,裏麵放著一堆黃芪。
“這是什麽?”黃悅沒看懂。
秦蘇道:“是黃芪,不同產地的黃芪。”
黃悅訝異道:“我還以為你會帶隻烤鴨的,你們京城人現在流行送黃芪當見麵禮了?”
秦蘇卻搖頭:“這是藥行的老規矩。”
黃悅又問:“什麽規矩?”
秦蘇跟她解釋道:“以前老藥鋪或者藥棧招師傅的時候,都是需要考核的。招大外櫃就要考藥材鑒別,招炮製的師父就要考刀工和炮炙。出手亮山門,先稱對方斤兩。”
黃悅才反應過來:“什麽,她要搶小宋?”
秦蘇再度眯起了眼睛,盯上了雷夢芹。
“哎!”全場最興奮的就是董教授了,一把年紀的董教授差點沒興奮地跳起來:“小宋,你也有今天!”
“你這麽興奮幹什麽?”黃悅都怕這老頭兒血壓上來了。
董教授說:“出來混早晚要還的,還來我們用人單位招人,現在好了吧,人家來招你了。小芹,快把這臭小子弄走!氣死我了都。”
宋謙看著這一堆黃芪,他問:“這是你爺爺的意思?”
雷夢芹微微頷首。
黃悅叫道:“不行,小宋不能跟你走!”
這邊的動靜很快就吸引到那邊老中醫的注意力了,一群人看了過來,而後都跟過來看。
一聽說這邊藥工要賽技能了,老家夥們都興奮了。
中醫行內是沒有技能比拚的,隻有理論考試。治病這種東西,很難量化比拚,配伍方麵也隻有老師考學生。
但中藥行是有技能比試的,真偽優劣,水平高低是能很明顯地分辨出來的。
麵對這麽多人圍觀,雷夢芹一點不慌,她說:“你要是分不出來,那我就回去了,就當我白跑一趟。”
秦蘇問:“那如果分出來呢?”
雷夢芹微微勾勒嘴角:“分出來再說。”
忠誠的粉絲陳實同誌發言道:“宋神不可能分辨不出來的。”
黃悅還想再杠幾句,宋謙抬手打斷了她,宋謙看著這一堆黃芪,又想起了之前在鶴年堂學徒的日子,他語氣變得柔和:“好,既然是你爺爺布置的考題,我就答一答吧。”
宋謙重新抬起了頭。
“請。”雷夢芹對他伸手示意。
宋謙把一根根黃芪拿出來放在桌子上,一群人圍著看,尤其是這幫老中醫。黃芪是用量非常大的一種藥材,不僅臨床上用的多,生活中也很常見,還有很多人習慣用來煲湯和泡茶。
這幫老中醫開過的黃芪量加起來好幾噸了,但他們還是頭一回看見這麽多原藥材。
孫運偉喃喃自語:“這麽多黃芪都不一樣嗎?”
其他中醫也是一頭霧水。
其實這就是中醫界的現狀,醫藥分家之後,中醫就隻管開藥了,他們隻知道藥性、藥理和運用,但對藥材品種、產地、真偽優劣就不知道了。
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同產地、不同年份、不同等級藥材的藥力是不一樣的。醫生如果不懂這個,那他這次開10g管用,下一次再開這個劑量就沒用了。
這就是醫不知藥的弊端。
董教授和常青石都是藥行人,不過側重點不一樣。一個是搞炮製的藥工,一個是做研究的教授。兩人也在盯著黃芪看,但都很默契地閉上了嘴。
“小宋,加油!”黃悅給宋謙鼓勁。
宋謙換上了慎重之色,他說:“黃芪雖是日常用藥,但它的產地很多,你準備的非常齊備,甚至還有地方上的習用品種。”
黃悅問:“難度大不大?”
“還行。”宋謙簡單回應,而後他盯著這堆黃芪說:“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前的名字叫黃耆。李時珍釋意‘耆者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黃芪解放前是野生為主,現在野生和栽培均有,但以栽培為主。產地的話,主要是分布在北方各地,如內蒙、山西、陝西、東三省、甘肅等地。”
董教授微微頷首,宋謙的知識還是過關的。
宋謙道:“現在藥典上黃芪的植物來源收納了兩種,一個是蒙古黃芪,一個是膜莢黃芪。”
黃悅驚訝道:“就兩種?那她拿了這麽一大堆?”
秦蘇回道:“要不怎麽說是考題呢。”
雷夢芹淡然看著,並沒有回答。
宋謙道:“黃芪最道地的產區,一個是山西渾源、應縣產的膜莢黃芪,另外一個就是內蒙產的蒙古黃芪。”
宋謙從裏麵抽了兩根出來,他說:“黃芪以根條粗直、粉質好,味甜,具有濃鬱的豆香氣為優。這一根是山西的黃芪,這一根是蒙古黃芪。”
雷夢芹問:“何以見得?”
宋謙說:“品種不一樣,山西黃芪種的是膜莢黃芪,根頭膨大,尾部漸細,質地韌且重,根頭部還常常會出現空心。”
宋謙想掰根頭部,卻發現掰不開。
“握緊。”
“什麽?”宋謙還沒反應過來。
雷夢芹就直接從包裏麵掏出來一把刀,打開刀鞘,一刀就劈下來了。
“謔!”全場人被嚇一跳,女藥工這麽猛的嗎?
刀光青芒閃過,雷夢芹淡定收刀。
宋謙也被嚇一跳,再看手上的黃芪根頭已經被劈成兩段了。
“京刀。”常青石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見刀認幫。
京幫全稱叫京通衛幫,主要是包含三個地區,京城、通州和天津衛,他們用的藥刀叫京刀,長得跟鯰魚頭似的。
雷夢芹正了正頭上的鴨舌帽,嘴角些許勾勒,淡然道:“嚇到諸位了,抱歉。”
“這姐姐這麽酷嗎?”陳實呆了。
黃悅都服了,她道:“你們藥行人都隨身帶刀嗎,你是切藥,還是砍人?話說你怎麽過的安檢?”
雷夢芹道:“托運啊,難不成還有人背著刀坐公交和黑車過來嗎?”
這下,宋謙等人都看向了常青石。
常青石忍不住後退了兩步。
雷夢芹聞聲看來,她在視頻裏見過宋謙,而後她背著包上前,走到宋謙麵前,微微抬頭,伸手道:“你好,宋師傅,我是雷夢芹。”
“你好。”宋謙跟她握手,剛握上,他察覺出不對來了。對方的手上有老繭,觸感也比較粗糙,握手的力度很大。
董教授介紹:“小芹,小宋你在視頻裏麵見過了,是認識的。小宋,我給你介紹一下,小芹是京幫的女藥工。”
“女藥工?”宋謙有些詫異。
傳統的中藥行是不允許女人從業的,尤其是後廠炮製和製藥,別說讓女性入行了,就連看都是不允許她們看的,連藥鋪的內掌櫃都不允許,這是規矩。
當然,這確實是在歧視女性。
新中國成立之後,這個規矩也隨之取消了。但藥工畢竟是苦活累活髒活,所以一直以來女藥工都是不多的。
別看現在學中藥的有不少女生,但她們畢業了大多是去藥房抓藥或者研發部門,真正對著機器搞炮製和製藥的女性,其實還是少數。
董教授又道:“她爺爺就是雷林語,雷老你應該知道的吧?”
宋謙頓時一怔,竟然是雷師兄的孫女……
雷夢芹對宋謙道:“先前伱網上的視頻,我都看過了,刀工很強,你是樟幫的嗎?”
宋謙看向那邊正在被一眾老中醫包圍的常青石,他摸著鼻子,含糊其辭道:“也算是半個京幫的。”
“什麽?”雷夢芹沒聽清楚他在說什麽。
秦蘇補充道:“他每樣都會一點的。”
“好大的口氣!”雷夢芹聞言不由眯起了眼睛。
宋謙驚愕地看向秦蘇,這怎麽還有替自己吹牛的呢?
雷夢芹把背上的包拿下來,從裏麵取出來一個長條形的盒子,說:“送你個見麵禮。”
宋謙接過來打開一看,裏麵放著一堆黃芪。
“這是什麽?”黃悅沒看懂。
秦蘇道:“是黃芪,不同產地的黃芪。”
黃悅訝異道:“我還以為你會帶隻烤鴨的,你們京城人現在流行送黃芪當見麵禮了?”
秦蘇卻搖頭:“這是藥行的老規矩。”
黃悅又問:“什麽規矩?”
秦蘇跟她解釋道:“以前老藥鋪或者藥棧招師傅的時候,都是需要考核的。招大外櫃就要考藥材鑒別,招炮製的師父就要考刀工和炮炙。出手亮山門,先稱對方斤兩。”
黃悅才反應過來:“什麽,她要搶小宋?”
秦蘇再度眯起了眼睛,盯上了雷夢芹。
“哎!”全場最興奮的就是董教授了,一把年紀的董教授差點沒興奮地跳起來:“小宋,你也有今天!”
“你這麽興奮幹什麽?”黃悅都怕這老頭兒血壓上來了。
董教授說:“出來混早晚要還的,還來我們用人單位招人,現在好了吧,人家來招你了。小芹,快把這臭小子弄走!氣死我了都。”
宋謙看著這一堆黃芪,他問:“這是你爺爺的意思?”
雷夢芹微微頷首。
黃悅叫道:“不行,小宋不能跟你走!”
這邊的動靜很快就吸引到那邊老中醫的注意力了,一群人看了過來,而後都跟過來看。
一聽說這邊藥工要賽技能了,老家夥們都興奮了。
中醫行內是沒有技能比拚的,隻有理論考試。治病這種東西,很難量化比拚,配伍方麵也隻有老師考學生。
但中藥行是有技能比試的,真偽優劣,水平高低是能很明顯地分辨出來的。
麵對這麽多人圍觀,雷夢芹一點不慌,她說:“你要是分不出來,那我就回去了,就當我白跑一趟。”
秦蘇問:“那如果分出來呢?”
雷夢芹微微勾勒嘴角:“分出來再說。”
忠誠的粉絲陳實同誌發言道:“宋神不可能分辨不出來的。”
黃悅還想再杠幾句,宋謙抬手打斷了她,宋謙看著這一堆黃芪,又想起了之前在鶴年堂學徒的日子,他語氣變得柔和:“好,既然是你爺爺布置的考題,我就答一答吧。”
宋謙重新抬起了頭。
“請。”雷夢芹對他伸手示意。
宋謙把一根根黃芪拿出來放在桌子上,一群人圍著看,尤其是這幫老中醫。黃芪是用量非常大的一種藥材,不僅臨床上用的多,生活中也很常見,還有很多人習慣用來煲湯和泡茶。
這幫老中醫開過的黃芪量加起來好幾噸了,但他們還是頭一回看見這麽多原藥材。
孫運偉喃喃自語:“這麽多黃芪都不一樣嗎?”
其他中醫也是一頭霧水。
其實這就是中醫界的現狀,醫藥分家之後,中醫就隻管開藥了,他們隻知道藥性、藥理和運用,但對藥材品種、產地、真偽優劣就不知道了。
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同產地、不同年份、不同等級藥材的藥力是不一樣的。醫生如果不懂這個,那他這次開10g管用,下一次再開這個劑量就沒用了。
這就是醫不知藥的弊端。
董教授和常青石都是藥行人,不過側重點不一樣。一個是搞炮製的藥工,一個是做研究的教授。兩人也在盯著黃芪看,但都很默契地閉上了嘴。
“小宋,加油!”黃悅給宋謙鼓勁。
宋謙換上了慎重之色,他說:“黃芪雖是日常用藥,但它的產地很多,你準備的非常齊備,甚至還有地方上的習用品種。”
黃悅問:“難度大不大?”
“還行。”宋謙簡單回應,而後他盯著這堆黃芪說:“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前的名字叫黃耆。李時珍釋意‘耆者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黃芪解放前是野生為主,現在野生和栽培均有,但以栽培為主。產地的話,主要是分布在北方各地,如內蒙、山西、陝西、東三省、甘肅等地。”
董教授微微頷首,宋謙的知識還是過關的。
宋謙道:“現在藥典上黃芪的植物來源收納了兩種,一個是蒙古黃芪,一個是膜莢黃芪。”
黃悅驚訝道:“就兩種?那她拿了這麽一大堆?”
秦蘇回道:“要不怎麽說是考題呢。”
雷夢芹淡然看著,並沒有回答。
宋謙道:“黃芪最道地的產區,一個是山西渾源、應縣產的膜莢黃芪,另外一個就是內蒙產的蒙古黃芪。”
宋謙從裏麵抽了兩根出來,他說:“黃芪以根條粗直、粉質好,味甜,具有濃鬱的豆香氣為優。這一根是山西的黃芪,這一根是蒙古黃芪。”
雷夢芹問:“何以見得?”
宋謙說:“品種不一樣,山西黃芪種的是膜莢黃芪,根頭膨大,尾部漸細,質地韌且重,根頭部還常常會出現空心。”
宋謙想掰根頭部,卻發現掰不開。
“握緊。”
“什麽?”宋謙還沒反應過來。
雷夢芹就直接從包裏麵掏出來一把刀,打開刀鞘,一刀就劈下來了。
“謔!”全場人被嚇一跳,女藥工這麽猛的嗎?
刀光青芒閃過,雷夢芹淡定收刀。
宋謙也被嚇一跳,再看手上的黃芪根頭已經被劈成兩段了。
“京刀。”常青石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見刀認幫。
京幫全稱叫京通衛幫,主要是包含三個地區,京城、通州和天津衛,他們用的藥刀叫京刀,長得跟鯰魚頭似的。
雷夢芹正了正頭上的鴨舌帽,嘴角些許勾勒,淡然道:“嚇到諸位了,抱歉。”
“這姐姐這麽酷嗎?”陳實呆了。
黃悅都服了,她道:“你們藥行人都隨身帶刀嗎,你是切藥,還是砍人?話說你怎麽過的安檢?”
雷夢芹道:“托運啊,難不成還有人背著刀坐公交和黑車過來嗎?”
這下,宋謙等人都看向了常青石。
常青石忍不住後退了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