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弗勒斯和龔塞伊一起來到了黎塞留圖書館的“深藍”廳。
既然人類發明工具的目的是為了節省自己的勞動,那麽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代替棋手般,代替人類法官進行審判呢?
好好看著那個穿著黑袍的“收銀員”,他看起來像不像是個機器人?
近代信托雖然是在英國確立的,後來傳到了美國,但信托的最早發源地卻不是英國,而是2000多年前的羅馬奧古斯都時代。
而且這個製度一開始存在的目的是因為皇帝們擔心婦女們毀倍教士們引誘成為女執事,將自己的財產捐給教會,於是他們設立的法律,隻允許60歲以上的女性成為女執事,同時對轉移財產嚴加限製,以便保證家族利益不會被忽略。
不過這項法律很短命,在頒布的同一年就被廢止了,教士們嚴厲批評了皇帝們對教會接受遺產捐贈的種種限製。明文禁止往往容易惹來抗議和蔑視,然後就有了秘密信托製度。
這種秘密信托與古典信托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或者這樣說,奧古斯都之後的信托是中產化的,並不服務於原本的目標,而是為了保護無能力者。
信托都需要進行遺囑認證,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折磨,而秘密信托則省略了這個步驟,諸如情人、非婚生子女或者別的什麽隱情的人,立遺囑的人將遺產留給一位值得信任的委托人,這個人是值得相信的朋友,由他來執行不公開信托的收益對象。
比如一個老富翁,他有個十二萬分彪悍的妻子,還有五六個如狼似虎的兒女,同時他還有個小他二十多歲柔弱的情人,以及他們所生的私生子,他就會找個信得過的人將自己財產的一部分托付給他,讓他保護自己的情人和孩子,避免他們摻合進家族遺產大戰裏麵去。他們或許分到的財產不多,卻能保證維持中產的生活一生無憂。
即便是一個媽生的,兄弟姐妹們也會要求做親子鑒定,確保大家都是父親的親生孩子,那時候沒人管母親的感受的。
這是技術發達了,以前還會請偵探進行調查,故事比電視播放的家庭倫理劇還要離奇。
巫師世界也是有信托的,馬爾福家發給所有曾經追隨伏地魔的純血貴族的戰爭孤兒們的就是,但伏地魔留下的錢肯定不隻是馬爾福家族運營的那一點。至於哈利的情況比較特殊,即便波特家在古靈閣有很多金幣,也沒人能碰它們。
近代公開的信托,英國和美國也是有區別的。
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選擇製度的時候國父們就沒有選擇英國的衡平法,而是羅馬萬民法。
雖然有人說衡平法就像大法官的步幅般飄忽不定,但信托製度卻是衡平法的最大貢獻。在棄妻衡平案裏,當丈夫破產,債權人要收走房產時,如果丈夫已經辦理過了不可撤回信托,那麽債主是不可以將丈夫的房子收走,並且將妻子趕出去的。
這是衡平法所有權轉讓的特征,即便丈夫已經破產了,這部分算在不可撤回信托的資產已經屬於別人,委托人和受委托人之間的轉讓關係類同普通法,而受益人的第三任並不屬於普通法保護和調整的範圍。
當受益人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可以向法官起訴受托人,這是普通的英式信托。
2000年後普遍存在的可撤回信托是該死的美國人發明的,因為沒有衡平法,所以他們的信托無法用英國的模式。普通法認為信托是不可以撤回的,但是美國的聯邦和州都有立法權,在《信托統一法典》頒布之前信托製度不是由聯邦,而是州政府管轄,各州的信托規定雖然有共通之處,卻依舊屬於各州獨自管轄,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監管漏洞,甚至導致了1907年的“大休克”。
1906年舊金山發生了大地震,華爾街之熊傑西·利弗莫爾通過做空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大賺一筆。從1902年開始,美國鐵路和重工業發展勢頭猛增,大量歐洲資本通過短期信貸湧入美國市場,從中牟取暴利。
即便大地震後人們對美國經濟重振依舊信心滿滿,尤其是舊金山重建需要大量資金,巨大的市場誕生了一個新的金融機構——信托投資公司,它享有很多商業銀行不能經營的投資業務,而且資金都是私募的,極其缺乏政府監管,這導致信托公司可以沒有限製得吸納社會資金。
不隻是想給兒女們買保障的父母,連民間有點小錢的中產階級也在往裏麵投錢。
本身信托比存銀行的優勢便是回報高,它會讓投資者變得越來越有錢,並且不用擔心本金的問題,理論上受托人要像對待自己的錢一樣對待客戶的錢。
理論上。
然而1906年的時候,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信托公司作為抵押,投在了高風險的故事和債券上,本身泡沫就很大,又遇到了大地震這種天災,大量現金被投入到舊金山的重建工作中,連金融中心的紐約也現金告急了。
紐約市嚐試發放市政債券失敗,依舊沒有現金,與此同時戰爭的陰雲不曾散去,估算著銅會升值的美國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資公司對聯合銅業公司進行收購。
這時候民眾還不知道銀行沒有現金了,銀行裏也存了足夠的鈔票,可以應付正常的櫃台業務,直到尼克伯克收購聯合銅業公司的消息傳出來,第二天這家信托公司遭到了“擠兌”,所有存款人都來取錢了。
那時的個人富豪還不到剛贏了滑鐵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英格蘭銀行都怕他們三分,銀行業務依舊超過個人業務,是信托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尼克伯克倒閉後,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銀行對信托業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感,要求信托公司立刻還款,兩邊夾擊之下信托公司隻好向股票市場借錢,利息甚至衝到了150%。
這並沒有緩解恐慌,反而加劇了不信任感,驚恐萬狀的市民們在各個信托公司門口徹夜排隊,等候取出他們的錢來,這時候華爾街之熊傑西又來狠撈一筆,紐約證券交易所差點關門大吉。
這場危機有300多家信托公司倒閉,其中不乏信譽很好的,一直到jp摩根出來救市,1908年的時候這場恐慌才逐漸平息。
一戰封神後,摩根發出豪言壯語,用以推動裏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錢,隻有金錢。
這種商業色彩濃厚的信托模式也隻是在美國才會變成這樣,這種商業信托(businesstrust)除了能給客人豐厚的回報外,也因為受托人可以收取報酬,使得信托有償化,增快了受托人的職業化。
這是好消息?當然不是,龐氏騙局也是披著信托的外衣出現在上層社會的,他們這個階層迷信小道消息,喜歡聽人介紹,隻要一個人將騙子介紹進了他們的圈子裏,很快就會被他們接納,其中最吸引他們的就是高回報率,當然還要有足夠正派的外表,以及惹他們喜歡的性格。
但是誰要是沒事,問他們龐氏騙局的信托資金池之間的區別是什麽,這些派對動物恐怕想半天都想不出來。
美國的信托公司受法律“嚴格監管”,是合格的受托人,“從沒有發生欺騙事件”。
比如一個高智商的騙子,他操控了一個“機器人”,這個責任算誰的呢?
或者換一種人話的表達方式,有罪的是自然人、法人還是代理人?
法人可能什麽都不知道的,用了他的名字注冊,別人隨便怎麽搞,出了事他要負責。
代理人也可能什麽都不知道的,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犯罪,公司內部的模式是用後來客戶的錢分給前麵入會的客戶。
不論是法人、代理人還是那個幕後主使,都應該是自然人,這也是實施犯罪的主體,你可以說被一個信托公司騙了,所有信托公司的自然人都是騙子麽?
肯定有人說自己不是,甚至於那個偽裝成信托公司的騙子在有了資金池後也試圖真的理財牟利,將回報分給客戶們,於是他把錢投進了房地產行業。
股票和債券市場投機,房地產總不會是投機了,不動產是最安全的投資,這個家庭主婦都知道,穩賺不賠。
他拿著這筆錢去原子爐基金風險都要低一些,至少聯邦政府害怕這筆錢一下子用光了,會節省著花,即便有損失還會收回去一點兒。
英式信托的中心是受益人,當信托到期後,信托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當信托進化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公司要兜底處理,這種叫做剛性兌付,也是信托業的潛規則,是吸引投資者的一種手段。
可要是遇到1907年的那種情況,剛性兌付就無法實現,而這會加劇了信托業的道德風險。
能贖回本金已經不錯了,還想要利息?這不是不可能,銀行可以有,摩根救市的時候很多私人銀行就吃到了利息,摩根還趁機收購了礦業公司。
但散戶就沒希望了,金融實際上不創造任何財富,隻是搬運財富,將一部分人手裏的錢集中在另一部分人手裏,傑西也是個窮小子,他後來還不是成了華爾街巨熊。
散戶連本金都拿不回來,更別說利息了,而所謂的富豪在這場危機裏也不過是大一點的魚,隻是他們要想要回損失可以找摩根的門路,就像他們之前把錢交給另一個讓他們損失慘重的代理人。
為了這個目的,以前不對摩根打開的門都打開了,僅限於北美,在歐洲這一套行不通。
那些“城堡主”們也會和美國人聯姻,隻限女兒嫁過去,他們不會嫁女兒到美國去的,泰坦尼克號的女主角羅斯,她的父親死了,隻有她和寡婦母親,估計也是破落得沒邊了才嫁給一個鋼鐵大亨。
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金錢的概念停留在沒有錢就無法維持他們的生活,美國鐵路締造者的女兒安娜·古爾德與伯尼·德·卡斯泰蘭結婚了,他們過得還算不錯,至少她沒有被孟德斯鳩家的某位高貴的夫人罵,說她是個“醜惡的美國佬”。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貴族把獵取嫁妝的目標擴大到了整個美洲,整個20世紀20年代,紐約第五大道的億萬富豪都把自己的女兒往巴黎送。
平民大概覺得這是大權貴和大資本家的完美組合,實際上名門大戶一如既往表達他們的不滿,尤其是財富淩駕於出身上的時候。
豪門世家最清楚家業衰敗比家業中興容易,但他們從來不像現在一樣害怕社會地位和被人遺忘,他們將財富稱為社會地位升降機,這種認知迫使他們不得不從坐吃年金,向高級管理人員過度。
因為貴族傳統而古老的封閉,貴族小姐隻會和貴族少爺結婚,當貴族少爺為獵取嫁妝和美國來的富豪千金結婚的時候,這些貴族小姐就開始因為缺乏合適的配偶而麵臨尷尬的窘境了。
有人會降低標準,像蘇珊娜的母親一樣和文化人結婚,也有人直接保持單身,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很有可能一間巴黎醫院的助產士是一位侯爵夫人。
貴族的權力雖然沒有在法律中體現,他們的頭銜卻因為拿破侖登基而恢複了,當然隻是頭銜,舊時代的貴族不服兵役,這是他們的特權,並由此衍生出其他特權,而現在他們也在往軍界發展了。
等蘇珊娜過了適婚年齡年輕人的圈子裏也開始流行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了,他們的圈子甚至跳出了大資本家和文化人,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降低了生活的排場,還重新整合他們的財富,比如賣掉維修起來異常昂貴的城堡。
大資產階級的女兒都能被罵成那樣,“工薪階層”的女孩兒就更別指望聽到好話了。比起美貌,他們更看重妻子的能力,能不能幫他們完成家族的中興,比如進入先賢祠什麽。
除了是拿破侖基金會的成員,蘇珊娜還是貴族協會的成員,這個協會的目的是將維護貴族階級的傳統道德標準和商業世界規定的成功統一起來。
之前有一個名叫麥道夫的華爾街商業信托投資人,希望擴展在歐洲的業務,他聘請了幾個年輕的貴族做合作對象,指望和美國那邊一樣,通過權貴們廣泛的人際關係招攬客戶。
他找的都是些什麽人呢?
對於這個“金融界的巫師”蘇珊娜並不信任,她還是相信“祖傳”的基金會。
不論波拿巴分子分裂成什麽樣了,還是有人忠於拿破侖的,他們會妥善處理拿破侖留下的財富,當然也有可能他們還在想那筆拿破侖從莫斯科劫掠的那筆財富。
其實大到國王臨終任命的托孤大臣,小到給法老、貴族看守陵墓的守墓人都是屬於信托(trust),美國的可撤回生前委托被稱為被動委托(baretrust),這種委托在英國貴族圈視為不成立信托。
至於“美式信托”的監管,美其名曰聯邦和州雙重監管,事實上有人正在鑽空子,怎麽將委托人變成受托人,有人還出了一本書,叫《如何規避驗證》,出書印刷了250萬冊後作家就跑到愛爾蘭去了。
他沒有犯法,也不是收受賄賂的高官或高管,美國警察想抓他都不行,稅務機關隻好以偷稅的名義起訴他。
長輩臨終要留遺言把資產交給信托公司就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拿去揮霍,雖然信托給的回報不低,但一次隻給一點,不能一次性隨意揮霍光,那種被人管束的感覺其實很糟的。
一朝從雲端摔下來感覺可不美妙,美國是有福利,不過底層的福利本來就少,還有輕罪製度搜刮,外加一個“天才”法官問你為什麽不出去工作?還問你為什麽要讓女朋友蹭吃蹭喝。
這就是為什麽“貴族”別和平民搶的原因,學生時代的友誼相對純潔,就算不找到人合夥開公司,找個信得過的人理財也是好的。
有情有義的人不好找,拿破侖一開始是的,後來他也和那些飛黃騰達後,就把原配棄了的寒門子弟一樣了。
別的平民或許不需要生個兒子繼承王位,他確實有這個需求的,要說他完全冷血無情也不盡然,畢竟是約瑟芬在他外出打仗的時候惹事。
小的時候,我們看童話故事,總愛嘲笑國王。
在開羅暴動後,波拿巴出了一則告示,其中有句話是這麽說的:與我為敵的人,無論現世或死後將無容身之所。
即便在他死後五十年,喜歡考古的法國貴族們到了埃及,當地人還是將他當成半神崇拜。
和意大利人+法國人搶女人可不是件輕鬆的事,雖然他確確實實是個不懂魔法的麻瓜,但他同時也是個皇帝呀。
既然人類發明工具的目的是為了節省自己的勞動,那麽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代替棋手般,代替人類法官進行審判呢?
好好看著那個穿著黑袍的“收銀員”,他看起來像不像是個機器人?
近代信托雖然是在英國確立的,後來傳到了美國,但信托的最早發源地卻不是英國,而是2000多年前的羅馬奧古斯都時代。
而且這個製度一開始存在的目的是因為皇帝們擔心婦女們毀倍教士們引誘成為女執事,將自己的財產捐給教會,於是他們設立的法律,隻允許60歲以上的女性成為女執事,同時對轉移財產嚴加限製,以便保證家族利益不會被忽略。
不過這項法律很短命,在頒布的同一年就被廢止了,教士們嚴厲批評了皇帝們對教會接受遺產捐贈的種種限製。明文禁止往往容易惹來抗議和蔑視,然後就有了秘密信托製度。
這種秘密信托與古典信托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或者這樣說,奧古斯都之後的信托是中產化的,並不服務於原本的目標,而是為了保護無能力者。
信托都需要進行遺囑認證,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折磨,而秘密信托則省略了這個步驟,諸如情人、非婚生子女或者別的什麽隱情的人,立遺囑的人將遺產留給一位值得信任的委托人,這個人是值得相信的朋友,由他來執行不公開信托的收益對象。
比如一個老富翁,他有個十二萬分彪悍的妻子,還有五六個如狼似虎的兒女,同時他還有個小他二十多歲柔弱的情人,以及他們所生的私生子,他就會找個信得過的人將自己財產的一部分托付給他,讓他保護自己的情人和孩子,避免他們摻合進家族遺產大戰裏麵去。他們或許分到的財產不多,卻能保證維持中產的生活一生無憂。
即便是一個媽生的,兄弟姐妹們也會要求做親子鑒定,確保大家都是父親的親生孩子,那時候沒人管母親的感受的。
這是技術發達了,以前還會請偵探進行調查,故事比電視播放的家庭倫理劇還要離奇。
巫師世界也是有信托的,馬爾福家發給所有曾經追隨伏地魔的純血貴族的戰爭孤兒們的就是,但伏地魔留下的錢肯定不隻是馬爾福家族運營的那一點。至於哈利的情況比較特殊,即便波特家在古靈閣有很多金幣,也沒人能碰它們。
近代公開的信托,英國和美國也是有區別的。
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選擇製度的時候國父們就沒有選擇英國的衡平法,而是羅馬萬民法。
雖然有人說衡平法就像大法官的步幅般飄忽不定,但信托製度卻是衡平法的最大貢獻。在棄妻衡平案裏,當丈夫破產,債權人要收走房產時,如果丈夫已經辦理過了不可撤回信托,那麽債主是不可以將丈夫的房子收走,並且將妻子趕出去的。
這是衡平法所有權轉讓的特征,即便丈夫已經破產了,這部分算在不可撤回信托的資產已經屬於別人,委托人和受委托人之間的轉讓關係類同普通法,而受益人的第三任並不屬於普通法保護和調整的範圍。
當受益人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可以向法官起訴受托人,這是普通的英式信托。
2000年後普遍存在的可撤回信托是該死的美國人發明的,因為沒有衡平法,所以他們的信托無法用英國的模式。普通法認為信托是不可以撤回的,但是美國的聯邦和州都有立法權,在《信托統一法典》頒布之前信托製度不是由聯邦,而是州政府管轄,各州的信托規定雖然有共通之處,卻依舊屬於各州獨自管轄,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監管漏洞,甚至導致了1907年的“大休克”。
1906年舊金山發生了大地震,華爾街之熊傑西·利弗莫爾通過做空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大賺一筆。從1902年開始,美國鐵路和重工業發展勢頭猛增,大量歐洲資本通過短期信貸湧入美國市場,從中牟取暴利。
即便大地震後人們對美國經濟重振依舊信心滿滿,尤其是舊金山重建需要大量資金,巨大的市場誕生了一個新的金融機構——信托投資公司,它享有很多商業銀行不能經營的投資業務,而且資金都是私募的,極其缺乏政府監管,這導致信托公司可以沒有限製得吸納社會資金。
不隻是想給兒女們買保障的父母,連民間有點小錢的中產階級也在往裏麵投錢。
本身信托比存銀行的優勢便是回報高,它會讓投資者變得越來越有錢,並且不用擔心本金的問題,理論上受托人要像對待自己的錢一樣對待客戶的錢。
理論上。
然而1906年的時候,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信托公司作為抵押,投在了高風險的故事和債券上,本身泡沫就很大,又遇到了大地震這種天災,大量現金被投入到舊金山的重建工作中,連金融中心的紐約也現金告急了。
紐約市嚐試發放市政債券失敗,依舊沒有現金,與此同時戰爭的陰雲不曾散去,估算著銅會升值的美國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資公司對聯合銅業公司進行收購。
這時候民眾還不知道銀行沒有現金了,銀行裏也存了足夠的鈔票,可以應付正常的櫃台業務,直到尼克伯克收購聯合銅業公司的消息傳出來,第二天這家信托公司遭到了“擠兌”,所有存款人都來取錢了。
那時的個人富豪還不到剛贏了滑鐵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英格蘭銀行都怕他們三分,銀行業務依舊超過個人業務,是信托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尼克伯克倒閉後,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銀行對信托業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感,要求信托公司立刻還款,兩邊夾擊之下信托公司隻好向股票市場借錢,利息甚至衝到了150%。
這並沒有緩解恐慌,反而加劇了不信任感,驚恐萬狀的市民們在各個信托公司門口徹夜排隊,等候取出他們的錢來,這時候華爾街之熊傑西又來狠撈一筆,紐約證券交易所差點關門大吉。
這場危機有300多家信托公司倒閉,其中不乏信譽很好的,一直到jp摩根出來救市,1908年的時候這場恐慌才逐漸平息。
一戰封神後,摩根發出豪言壯語,用以推動裏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錢,隻有金錢。
這種商業色彩濃厚的信托模式也隻是在美國才會變成這樣,這種商業信托(businesstrust)除了能給客人豐厚的回報外,也因為受托人可以收取報酬,使得信托有償化,增快了受托人的職業化。
這是好消息?當然不是,龐氏騙局也是披著信托的外衣出現在上層社會的,他們這個階層迷信小道消息,喜歡聽人介紹,隻要一個人將騙子介紹進了他們的圈子裏,很快就會被他們接納,其中最吸引他們的就是高回報率,當然還要有足夠正派的外表,以及惹他們喜歡的性格。
但是誰要是沒事,問他們龐氏騙局的信托資金池之間的區別是什麽,這些派對動物恐怕想半天都想不出來。
美國的信托公司受法律“嚴格監管”,是合格的受托人,“從沒有發生欺騙事件”。
比如一個高智商的騙子,他操控了一個“機器人”,這個責任算誰的呢?
或者換一種人話的表達方式,有罪的是自然人、法人還是代理人?
法人可能什麽都不知道的,用了他的名字注冊,別人隨便怎麽搞,出了事他要負責。
代理人也可能什麽都不知道的,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犯罪,公司內部的模式是用後來客戶的錢分給前麵入會的客戶。
不論是法人、代理人還是那個幕後主使,都應該是自然人,這也是實施犯罪的主體,你可以說被一個信托公司騙了,所有信托公司的自然人都是騙子麽?
肯定有人說自己不是,甚至於那個偽裝成信托公司的騙子在有了資金池後也試圖真的理財牟利,將回報分給客戶們,於是他把錢投進了房地產行業。
股票和債券市場投機,房地產總不會是投機了,不動產是最安全的投資,這個家庭主婦都知道,穩賺不賠。
他拿著這筆錢去原子爐基金風險都要低一些,至少聯邦政府害怕這筆錢一下子用光了,會節省著花,即便有損失還會收回去一點兒。
英式信托的中心是受益人,當信托到期後,信托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當信托進化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公司要兜底處理,這種叫做剛性兌付,也是信托業的潛規則,是吸引投資者的一種手段。
可要是遇到1907年的那種情況,剛性兌付就無法實現,而這會加劇了信托業的道德風險。
能贖回本金已經不錯了,還想要利息?這不是不可能,銀行可以有,摩根救市的時候很多私人銀行就吃到了利息,摩根還趁機收購了礦業公司。
但散戶就沒希望了,金融實際上不創造任何財富,隻是搬運財富,將一部分人手裏的錢集中在另一部分人手裏,傑西也是個窮小子,他後來還不是成了華爾街巨熊。
散戶連本金都拿不回來,更別說利息了,而所謂的富豪在這場危機裏也不過是大一點的魚,隻是他們要想要回損失可以找摩根的門路,就像他們之前把錢交給另一個讓他們損失慘重的代理人。
為了這個目的,以前不對摩根打開的門都打開了,僅限於北美,在歐洲這一套行不通。
那些“城堡主”們也會和美國人聯姻,隻限女兒嫁過去,他們不會嫁女兒到美國去的,泰坦尼克號的女主角羅斯,她的父親死了,隻有她和寡婦母親,估計也是破落得沒邊了才嫁給一個鋼鐵大亨。
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金錢的概念停留在沒有錢就無法維持他們的生活,美國鐵路締造者的女兒安娜·古爾德與伯尼·德·卡斯泰蘭結婚了,他們過得還算不錯,至少她沒有被孟德斯鳩家的某位高貴的夫人罵,說她是個“醜惡的美國佬”。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貴族把獵取嫁妝的目標擴大到了整個美洲,整個20世紀20年代,紐約第五大道的億萬富豪都把自己的女兒往巴黎送。
平民大概覺得這是大權貴和大資本家的完美組合,實際上名門大戶一如既往表達他們的不滿,尤其是財富淩駕於出身上的時候。
豪門世家最清楚家業衰敗比家業中興容易,但他們從來不像現在一樣害怕社會地位和被人遺忘,他們將財富稱為社會地位升降機,這種認知迫使他們不得不從坐吃年金,向高級管理人員過度。
因為貴族傳統而古老的封閉,貴族小姐隻會和貴族少爺結婚,當貴族少爺為獵取嫁妝和美國來的富豪千金結婚的時候,這些貴族小姐就開始因為缺乏合適的配偶而麵臨尷尬的窘境了。
有人會降低標準,像蘇珊娜的母親一樣和文化人結婚,也有人直接保持單身,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很有可能一間巴黎醫院的助產士是一位侯爵夫人。
貴族的權力雖然沒有在法律中體現,他們的頭銜卻因為拿破侖登基而恢複了,當然隻是頭銜,舊時代的貴族不服兵役,這是他們的特權,並由此衍生出其他特權,而現在他們也在往軍界發展了。
等蘇珊娜過了適婚年齡年輕人的圈子裏也開始流行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了,他們的圈子甚至跳出了大資本家和文化人,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降低了生活的排場,還重新整合他們的財富,比如賣掉維修起來異常昂貴的城堡。
大資產階級的女兒都能被罵成那樣,“工薪階層”的女孩兒就更別指望聽到好話了。比起美貌,他們更看重妻子的能力,能不能幫他們完成家族的中興,比如進入先賢祠什麽。
除了是拿破侖基金會的成員,蘇珊娜還是貴族協會的成員,這個協會的目的是將維護貴族階級的傳統道德標準和商業世界規定的成功統一起來。
之前有一個名叫麥道夫的華爾街商業信托投資人,希望擴展在歐洲的業務,他聘請了幾個年輕的貴族做合作對象,指望和美國那邊一樣,通過權貴們廣泛的人際關係招攬客戶。
他找的都是些什麽人呢?
對於這個“金融界的巫師”蘇珊娜並不信任,她還是相信“祖傳”的基金會。
不論波拿巴分子分裂成什麽樣了,還是有人忠於拿破侖的,他們會妥善處理拿破侖留下的財富,當然也有可能他們還在想那筆拿破侖從莫斯科劫掠的那筆財富。
其實大到國王臨終任命的托孤大臣,小到給法老、貴族看守陵墓的守墓人都是屬於信托(trust),美國的可撤回生前委托被稱為被動委托(baretrust),這種委托在英國貴族圈視為不成立信托。
至於“美式信托”的監管,美其名曰聯邦和州雙重監管,事實上有人正在鑽空子,怎麽將委托人變成受托人,有人還出了一本書,叫《如何規避驗證》,出書印刷了250萬冊後作家就跑到愛爾蘭去了。
他沒有犯法,也不是收受賄賂的高官或高管,美國警察想抓他都不行,稅務機關隻好以偷稅的名義起訴他。
長輩臨終要留遺言把資產交給信托公司就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拿去揮霍,雖然信托給的回報不低,但一次隻給一點,不能一次性隨意揮霍光,那種被人管束的感覺其實很糟的。
一朝從雲端摔下來感覺可不美妙,美國是有福利,不過底層的福利本來就少,還有輕罪製度搜刮,外加一個“天才”法官問你為什麽不出去工作?還問你為什麽要讓女朋友蹭吃蹭喝。
這就是為什麽“貴族”別和平民搶的原因,學生時代的友誼相對純潔,就算不找到人合夥開公司,找個信得過的人理財也是好的。
有情有義的人不好找,拿破侖一開始是的,後來他也和那些飛黃騰達後,就把原配棄了的寒門子弟一樣了。
別的平民或許不需要生個兒子繼承王位,他確實有這個需求的,要說他完全冷血無情也不盡然,畢竟是約瑟芬在他外出打仗的時候惹事。
小的時候,我們看童話故事,總愛嘲笑國王。
在開羅暴動後,波拿巴出了一則告示,其中有句話是這麽說的:與我為敵的人,無論現世或死後將無容身之所。
即便在他死後五十年,喜歡考古的法國貴族們到了埃及,當地人還是將他當成半神崇拜。
和意大利人+法國人搶女人可不是件輕鬆的事,雖然他確確實實是個不懂魔法的麻瓜,但他同時也是個皇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