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音樂分為七聲,但傳統的雅樂隻有五聲,即宮商角徽羽,但是從西域傳入的音樂已經有了7個音調。
西域音樂的的7個音與“西方”的音階也不一樣,故名龜茲音樂,是隻有“西域”才有的樂舞。
據傳說馬可·波羅出生於一個威尼斯商人的家庭,17歲時隨著父親和叔叔到離開家鄉,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前往“東方”。他們首先進入了波斯地界,穿越了沙漠到達呼羅珊地區,沿著玄奘回唐帝國的路進入了河西走廊,不過他們並沒有沿著河西走廊去往中原,而是北上穿越沙漠來到蒙古,來到了大蒙古帝國的首都元上都覲見大汗忽必烈。
可能馬可·波羅在途中就聽到過龜茲音樂,也看過西域禮佛的舞蹈,之後馬可·波羅去過很多省份和城市,甚至包括杭州,他將那裏描述為世界最繁華的城市。
那時正值南宋,蒙古人正忙著把南方地區納入帝國之中,然而馬可波羅遊記裏卻將東方的三個民族國家分為韃靼,也就是蒙古人的國家,契丹,這個地方原本為金朝統治的區域,後來被蒙古征服,以及“蠻子國”,這是蒙古人對南宋的稱呼。
這在西方形成了一個長期疑而不決的困惑,蒙古人也會稱呼別人是野蠻人?然而按照馬克·波羅的說法,契丹地域內有不少基督徒,而“蠻子國”則少有基督徒,於是西方人便對契丹有了一種天然的好奇和同情。
後來利瑪竇到達北京後,已經知道大明的北方不再有一個契丹國,杭州也不再是都城。在保守的明代,利瑪竇所代表的天主教傳教士幾乎是唯一一個獲得許可,能在大明境內停留的外國人群體,這種特權一直持續到利瑪竇死亡。傳教士們往往稱呼自己是意大利人,是教皇派來的,但他們實際的國籍大多數是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也曾經派過使節,按照歐洲的習俗,鳴禮炮是一種禮節,可是在東方卻意味著宣戰,等他們好不容易解釋清楚了,卻不理解為什麽官員不允許他們的船進入珠江,隻準他們在廣州通商。
都是紅頭發綠眼睛,誰分得清他們是哪國人?於是這些葡萄牙的傳教士就冒充意大利人留在了下來。
在康熙年間很出名的傳教士湯若望其實是德國人,他受葡萄牙耶穌會的派遣,在明朝末年的天啟年間到達了中國。他經曆過崇禎皇帝、努爾哈赤、多爾袞、順治皇帝,湯若望除了會天文曆法外,還會造大炮,傳說努爾哈赤就是被他造的大炮打成重傷。
等改朝換代後,多爾袞很看重湯若望造炮的才華,即便湯若望曾為明軍製造大炮對付清軍,有很多滿族親貴大臣阻撓,多爾袞不為所動,堅持讓湯若望擔當欽天監的官員。
其實在崇禎年間湯若望就推算出了一部新的曆法,能更加準確得推算日食和月食,但是在推廣期間卻遭到了阻撓。
教會與皇權之間存在一個無法調節的矛盾,當皇帝的權威低於教皇的權威時,西方黑暗的中世紀就做了完美的詮釋,而在東方,權威隻能是皇帝。
另外基督教自己的教義也有矛盾的地方,如果上帝是唯一的真神,那麽耶穌也是神麽?如果強行說是,那麽這和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不是自相矛盾了?
這就涉及了“三位一體”的解釋,符合邏輯,西方人會相信,東方這一套卻行不通。
在利瑪竇之前景教就已經在東土傳播了,好多東西都被刪了,包括十字架上的耶穌苦相,可不論他們如何適應,還是難以傳播開來。
到了利瑪竇這裏就完全用漢語來傳教了,並且還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上層階級的好感,這一套行事標準被稱為“利瑪竇規則”。
東方人對上帝不感興趣,卻對西方的地理、天文、集合感興趣,當時中國沒有棱鏡和玻璃,湯若望拿了塊棱鏡折射出七色光,被人們以為那是女媧石爭搶著要。
除了這些外,還有一個讓皇帝感興趣的科學技術是曆法。在利瑪竇去世之前原來的曆官推算日食失敗,已經有人建議將欽天監交給傳教士了,不僅如此,傳教士們還有了一批堅定的保護者。
羅瑪改成了羅馬,自由傳教的特權也取消了,湯若望、羅雅穀等人製定的《崇禎曆》即便已經製定好了,卻到了明王朝亡國都沒有啟用,倒是改了個名字被多爾袞通過了。
在清軍占領北京期間,永曆皇帝的太後王氏忽然想起來一件事,她當時已經皈依了天主教,在她的帶領下永曆帝的生母和妃子也入了教,如果不是因為永曆帝妻妾太多不符合入教條件,他也許也入教了。
正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王太後寫了兩封信,一封信給了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另一封給了耶穌會的會長,但她不是找教皇派兵,而是希望他們替大明祈禱,保佑江山穩固。
求神拜佛要是有用,還要什麽醫生,大家都跪在神的麵前祈禱就會不藥自愈,喝什麽藥、做什麽手術呢?
正是因為行不通,黑死病才會死那麽多人。不過就算王太後寫了信讓教皇派兵也是枉然,這不是“十字軍東征”,教皇很難短時間征召起來那麽多士兵,還有糧草和軍費,好像教皇當時除了祈禱外也沒有別的事可以做了。
那麽龐大的帝國衰亡的陣勢可謂天崩地裂,少部分傳教士卷入其中,但大多數都活了下來,開始為新的統治者服務。
和明末相比,清朝初年的皇帝給了傳教士們更多自由,於是明清更替成了唯一一次有西方記錄的封建王朝更替。
和其他封建王朝不同,明朝有兩個統治集團,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京,在南京任職絕大多數都是虛職,隻是掛個頭銜領俸祿。
然而當北方的政權瓦解,“南明”又建立了起來,當時有一個漢名衛匡國的傳教士在南明隆武帝的允許下居住在溫州,當那裏被清軍占領時,他在門口貼了一張紅紙,用漢字寫著:此屋係歐羅巴人居住。
他把精美的書籍、光學儀器、數學儀器都擺在顯眼的位置,還把救世主的像放在了祭壇上,這招很管用,不論是平民還是清軍將領都不騷擾這個傳教士,等稍微太平點了,清軍將領還問他願不願意剃頭。
衛匡國當即表示願意,於是將領親自給他剃頭了,留著清人的發型再穿明朝人的衣服就很怪異了,將軍送了他一身衣服,他也穿了,在設宴招待了他之後,這位將軍還把他送到了更加安全的大城市杭州。
再有一個廣州的傳教士曾德昭,士兵破城的時候把他綁起來,逼迫他把財產交出來。隔了幾天來了個大官,他不僅放了曾德昭,還給了他聖經和祈禱書,又施舍了大量的金錢,把教堂也還給了他。
這人名叫尚可喜,是孫元化的手下,後來被封為平南王,與平西王吳三桂平起平坐。他原本也是明朝將領,而孫元化是一個基督徒,他對西洋科技和火炮軍事戰術很感興趣。
就連張獻忠統治的四川,也有傳教士擔任大西國的天文學家。
在“康乾盛世”期間,傳教士們的好日子再次到來,那段時間欽天監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天文曆法的,這是湯若望等外國傳教士掌握,另一部分則是“命理”,推算國運的,這一部分由中國人負責,對他們來說,馬可波羅筆下處處是黃金的時代來臨了。
有一個法國人,他並不是從小立誌當傳教士,隻是那個時代讀書都要去教會學校。他早年在裏昂學習繪畫,後來到羅馬留學,乾隆三年成了宮廷內供奉,取了個漢語名字叫王致誠。
他非常擅長繪畫,為很多王公大臣繪過肖像畫,後來還參與了圓明園西洋樓的建造,英國來的使節被安排住在那個樓裏。
那塊地地勢低窪,確實容易長一些蟲,卻不至於條件惡劣到要抗議的地步。
馬嘎爾尼一直要求住在京城內城,皇帝允許了,將他們安置在了前廣州總督的府邸,這位總督已經被抓起來了。
使節團在城裏住了幾天後又去熱河拜見皇帝,卻在是否下跪這個問題發生了分歧。
有不少歐洲人在清庭混飯吃,馬嘎爾尼的要求是英國和俄國一樣,在北京設立一個商館,還要派一個常駐使節解決貿易問題。
俄國人和滿清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更何況俄國和滿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其他歐洲各國在北京都沒有商館,為什麽單獨就英國要有呢?
自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後,條約體係就成了歐洲國家之間主要的國際交流體係,同時對弱小的國家采用殖民體係主導,這個體係是和朝貢體係完全不一樣的。
沙俄要求順治皇帝向他稱臣,成為俄羅斯的殖民地,順治皇帝當然拒絕了,反過來要求沙皇向他朝貢,經過了長期的武力衝突和外交鬥爭,雙方都認識了對方的實力,最後才按歐洲的國際公法簽訂條約的。
英國人稱呼滿清為韃靼人,法國人知道他們是女真人,甚至在南宋那陣子,因為宗主國無法協調遼國、女真和高句麗之間的矛盾,高句麗一度停止過朝貢。
有一個法國傳教士名叫錢德明,他不僅會漢文,還會蒙文和滿文,先後寫了孔子傳等書籍,喬治安娜在聖盧克宮的書架上就有一本孫子兵法,就是他翻譯的,除了孫子,還有吳子、尉繚子、司馬法等等。
他還寫了《中國古今音樂考》,不僅對樂器進行了介紹,還探討了律學理論和調式。
很多人覺得雅樂聽起來像噪音,沒有把不同的音符組合起來,產生變奏與和聲,錢德明卻覺得,中國人是最早懂得和聲的概念了。
唱霍格沃茨校歌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選自己的喜歡的調,用婚禮進行曲和葬禮進行曲都可以。
阿不思覺得高興,喬治安娜也就不管了,沒見著老蝙蝠都在鼓掌麽?
拿破侖唱歌也是找不到調的。
她懶得再對那個法國官員說什麽了,宴會什麽時候能結束?她想回去睡覺了。
西域音樂的的7個音與“西方”的音階也不一樣,故名龜茲音樂,是隻有“西域”才有的樂舞。
據傳說馬可·波羅出生於一個威尼斯商人的家庭,17歲時隨著父親和叔叔到離開家鄉,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前往“東方”。他們首先進入了波斯地界,穿越了沙漠到達呼羅珊地區,沿著玄奘回唐帝國的路進入了河西走廊,不過他們並沒有沿著河西走廊去往中原,而是北上穿越沙漠來到蒙古,來到了大蒙古帝國的首都元上都覲見大汗忽必烈。
可能馬可·波羅在途中就聽到過龜茲音樂,也看過西域禮佛的舞蹈,之後馬可·波羅去過很多省份和城市,甚至包括杭州,他將那裏描述為世界最繁華的城市。
那時正值南宋,蒙古人正忙著把南方地區納入帝國之中,然而馬可波羅遊記裏卻將東方的三個民族國家分為韃靼,也就是蒙古人的國家,契丹,這個地方原本為金朝統治的區域,後來被蒙古征服,以及“蠻子國”,這是蒙古人對南宋的稱呼。
這在西方形成了一個長期疑而不決的困惑,蒙古人也會稱呼別人是野蠻人?然而按照馬克·波羅的說法,契丹地域內有不少基督徒,而“蠻子國”則少有基督徒,於是西方人便對契丹有了一種天然的好奇和同情。
後來利瑪竇到達北京後,已經知道大明的北方不再有一個契丹國,杭州也不再是都城。在保守的明代,利瑪竇所代表的天主教傳教士幾乎是唯一一個獲得許可,能在大明境內停留的外國人群體,這種特權一直持續到利瑪竇死亡。傳教士們往往稱呼自己是意大利人,是教皇派來的,但他們實際的國籍大多數是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也曾經派過使節,按照歐洲的習俗,鳴禮炮是一種禮節,可是在東方卻意味著宣戰,等他們好不容易解釋清楚了,卻不理解為什麽官員不允許他們的船進入珠江,隻準他們在廣州通商。
都是紅頭發綠眼睛,誰分得清他們是哪國人?於是這些葡萄牙的傳教士就冒充意大利人留在了下來。
在康熙年間很出名的傳教士湯若望其實是德國人,他受葡萄牙耶穌會的派遣,在明朝末年的天啟年間到達了中國。他經曆過崇禎皇帝、努爾哈赤、多爾袞、順治皇帝,湯若望除了會天文曆法外,還會造大炮,傳說努爾哈赤就是被他造的大炮打成重傷。
等改朝換代後,多爾袞很看重湯若望造炮的才華,即便湯若望曾為明軍製造大炮對付清軍,有很多滿族親貴大臣阻撓,多爾袞不為所動,堅持讓湯若望擔當欽天監的官員。
其實在崇禎年間湯若望就推算出了一部新的曆法,能更加準確得推算日食和月食,但是在推廣期間卻遭到了阻撓。
教會與皇權之間存在一個無法調節的矛盾,當皇帝的權威低於教皇的權威時,西方黑暗的中世紀就做了完美的詮釋,而在東方,權威隻能是皇帝。
另外基督教自己的教義也有矛盾的地方,如果上帝是唯一的真神,那麽耶穌也是神麽?如果強行說是,那麽這和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不是自相矛盾了?
這就涉及了“三位一體”的解釋,符合邏輯,西方人會相信,東方這一套卻行不通。
在利瑪竇之前景教就已經在東土傳播了,好多東西都被刪了,包括十字架上的耶穌苦相,可不論他們如何適應,還是難以傳播開來。
到了利瑪竇這裏就完全用漢語來傳教了,並且還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上層階級的好感,這一套行事標準被稱為“利瑪竇規則”。
東方人對上帝不感興趣,卻對西方的地理、天文、集合感興趣,當時中國沒有棱鏡和玻璃,湯若望拿了塊棱鏡折射出七色光,被人們以為那是女媧石爭搶著要。
除了這些外,還有一個讓皇帝感興趣的科學技術是曆法。在利瑪竇去世之前原來的曆官推算日食失敗,已經有人建議將欽天監交給傳教士了,不僅如此,傳教士們還有了一批堅定的保護者。
羅瑪改成了羅馬,自由傳教的特權也取消了,湯若望、羅雅穀等人製定的《崇禎曆》即便已經製定好了,卻到了明王朝亡國都沒有啟用,倒是改了個名字被多爾袞通過了。
在清軍占領北京期間,永曆皇帝的太後王氏忽然想起來一件事,她當時已經皈依了天主教,在她的帶領下永曆帝的生母和妃子也入了教,如果不是因為永曆帝妻妾太多不符合入教條件,他也許也入教了。
正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王太後寫了兩封信,一封信給了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另一封給了耶穌會的會長,但她不是找教皇派兵,而是希望他們替大明祈禱,保佑江山穩固。
求神拜佛要是有用,還要什麽醫生,大家都跪在神的麵前祈禱就會不藥自愈,喝什麽藥、做什麽手術呢?
正是因為行不通,黑死病才會死那麽多人。不過就算王太後寫了信讓教皇派兵也是枉然,這不是“十字軍東征”,教皇很難短時間征召起來那麽多士兵,還有糧草和軍費,好像教皇當時除了祈禱外也沒有別的事可以做了。
那麽龐大的帝國衰亡的陣勢可謂天崩地裂,少部分傳教士卷入其中,但大多數都活了下來,開始為新的統治者服務。
和明末相比,清朝初年的皇帝給了傳教士們更多自由,於是明清更替成了唯一一次有西方記錄的封建王朝更替。
和其他封建王朝不同,明朝有兩個統治集團,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京,在南京任職絕大多數都是虛職,隻是掛個頭銜領俸祿。
然而當北方的政權瓦解,“南明”又建立了起來,當時有一個漢名衛匡國的傳教士在南明隆武帝的允許下居住在溫州,當那裏被清軍占領時,他在門口貼了一張紅紙,用漢字寫著:此屋係歐羅巴人居住。
他把精美的書籍、光學儀器、數學儀器都擺在顯眼的位置,還把救世主的像放在了祭壇上,這招很管用,不論是平民還是清軍將領都不騷擾這個傳教士,等稍微太平點了,清軍將領還問他願不願意剃頭。
衛匡國當即表示願意,於是將領親自給他剃頭了,留著清人的發型再穿明朝人的衣服就很怪異了,將軍送了他一身衣服,他也穿了,在設宴招待了他之後,這位將軍還把他送到了更加安全的大城市杭州。
再有一個廣州的傳教士曾德昭,士兵破城的時候把他綁起來,逼迫他把財產交出來。隔了幾天來了個大官,他不僅放了曾德昭,還給了他聖經和祈禱書,又施舍了大量的金錢,把教堂也還給了他。
這人名叫尚可喜,是孫元化的手下,後來被封為平南王,與平西王吳三桂平起平坐。他原本也是明朝將領,而孫元化是一個基督徒,他對西洋科技和火炮軍事戰術很感興趣。
就連張獻忠統治的四川,也有傳教士擔任大西國的天文學家。
在“康乾盛世”期間,傳教士們的好日子再次到來,那段時間欽天監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天文曆法的,這是湯若望等外國傳教士掌握,另一部分則是“命理”,推算國運的,這一部分由中國人負責,對他們來說,馬可波羅筆下處處是黃金的時代來臨了。
有一個法國人,他並不是從小立誌當傳教士,隻是那個時代讀書都要去教會學校。他早年在裏昂學習繪畫,後來到羅馬留學,乾隆三年成了宮廷內供奉,取了個漢語名字叫王致誠。
他非常擅長繪畫,為很多王公大臣繪過肖像畫,後來還參與了圓明園西洋樓的建造,英國來的使節被安排住在那個樓裏。
那塊地地勢低窪,確實容易長一些蟲,卻不至於條件惡劣到要抗議的地步。
馬嘎爾尼一直要求住在京城內城,皇帝允許了,將他們安置在了前廣州總督的府邸,這位總督已經被抓起來了。
使節團在城裏住了幾天後又去熱河拜見皇帝,卻在是否下跪這個問題發生了分歧。
有不少歐洲人在清庭混飯吃,馬嘎爾尼的要求是英國和俄國一樣,在北京設立一個商館,還要派一個常駐使節解決貿易問題。
俄國人和滿清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更何況俄國和滿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其他歐洲各國在北京都沒有商館,為什麽單獨就英國要有呢?
自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後,條約體係就成了歐洲國家之間主要的國際交流體係,同時對弱小的國家采用殖民體係主導,這個體係是和朝貢體係完全不一樣的。
沙俄要求順治皇帝向他稱臣,成為俄羅斯的殖民地,順治皇帝當然拒絕了,反過來要求沙皇向他朝貢,經過了長期的武力衝突和外交鬥爭,雙方都認識了對方的實力,最後才按歐洲的國際公法簽訂條約的。
英國人稱呼滿清為韃靼人,法國人知道他們是女真人,甚至在南宋那陣子,因為宗主國無法協調遼國、女真和高句麗之間的矛盾,高句麗一度停止過朝貢。
有一個法國傳教士名叫錢德明,他不僅會漢文,還會蒙文和滿文,先後寫了孔子傳等書籍,喬治安娜在聖盧克宮的書架上就有一本孫子兵法,就是他翻譯的,除了孫子,還有吳子、尉繚子、司馬法等等。
他還寫了《中國古今音樂考》,不僅對樂器進行了介紹,還探討了律學理論和調式。
很多人覺得雅樂聽起來像噪音,沒有把不同的音符組合起來,產生變奏與和聲,錢德明卻覺得,中國人是最早懂得和聲的概念了。
唱霍格沃茨校歌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選自己的喜歡的調,用婚禮進行曲和葬禮進行曲都可以。
阿不思覺得高興,喬治安娜也就不管了,沒見著老蝙蝠都在鼓掌麽?
拿破侖唱歌也是找不到調的。
她懶得再對那個法國官員說什麽了,宴會什麽時候能結束?她想回去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