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國泰的是直隸總督,那麽當時任職直隸總督的是誰呢?
袁守侗是山東人,雍正元年出生,係山東首富袁紫蘭的孫子,不僅家中富可敵國,而且還是官宦世家。為了方便家裏人進京,同時也是造福一方,從焦橋到京師到路都是袁家修的。
袁紫蘭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兒子叫袁承紱,袁承紱的長子就是袁守侗,他乾隆九年中舉,來年進京博取進士第時候名落歲山,家裏人就按照中書舍人陳雲庭那樣,給他捐了個內閣中書,再充軍機處章京積累履曆。
後來他升遷吏部郎中,經過考選擔當江西道監察禦史,再外放為浙江鹽驛道道員。
驛道指的是陸路,當人口大省的總督、巡撫絞盡腦汁如何在任職期間保證糧食供應的時候,諸如貴州等地則為鹽的運輸而傷透腦筋。毫無疑問水路運輸糧食、鹽這些重貨要輕鬆得多,然而因為廣州等地的海路用來運輸糧食了,運鹽隻好使用陸路。
即便川鹽從水路運輸,也要經過水勢湍急的烏江。這條河流曆來被視為天險,漢代、三國都曾在這裏演繹過金戈鐵馬的故事,因此川滇地區的陸路商道自古繁榮,是川鹽入滇的重要通道。
浙江的鹽政則存在私鹽與官鹽的問題,盧見曾曾為兩淮鹽運使,鹽引不僅僅是商人繳納稅款後的證明,也是運銷食鹽的憑證,如果沒有鹽引就販運食鹽就是販賣私鹽,販賣私鹽是一項很重的罪。
通過陸路運輸的鹽引為“陸引”,通過水路運輸的鹽引為“水引”,清王朝加強對食鹽運銷的管理,推行“計口授食”製,按照各縣人口多寡,以每人每天食鹽五錢計算,確定各地行鹽的總數,然後攤派給可以從事運販鹽的鹽商。
隨著平定三藩後,大量江西、湖南、廣東、陝西移民湧入雲貴,人口增加也意味著鹽引增加,但相應的,那些人口流失的省份開鹽引的數量就會減少。兩淮鹽引案的關鍵點就在這裏,那些人口流出的省份並沒有減少開鹽引的數量,這些鹽引開了卻沒有交稅,隻是一個通行憑證,陸上的驛站有工作人員,他們不隻是安排官員的食宿,同時也有檢查這些通行證的職責,自乾隆十一年開始到三十三年,總計二十餘年,未繳納稅收合計1090萬兩。
而貴州等地因為人口增加,原本的陸路運輸食鹽已經不夠了,原本川鹽要沿著水路銷往湖南、江西等地,隨著湖南苗人起義,運輸食鹽的鹽道成為了戰場,駐防官兵為了軍事行動,在營與營之間鋪設了“營道”,而這些營道借用了古鹽道。於是清庭將川鹽的主銷地改為貴州,並且整修赤水,方便運鹽船進入貴州。原本由川鹽供應的市場則被河南、浙江等地取代。
鹽政從多個方麵有油水可撈,但經過袁守侗的治理,浙江鹽政各項工作大有起色,後來升廣西按察使,再後來他父親死了,守孝期間依舊在軍機處當章京,除喪後進禮部,在軍機大臣身邊行走,兼職順天府尹,四十一年遷戶部尚書,四十二年調刑部,四十四年和高晉一起修大壩,治引河,四十五年升至直隸總督,但是四十六年十一月其母去世,他要回去守孝,在此期間的職務由東閣大學士署理,直到甘肅監糧舞弊案爆發。
遇到這種情況沒人能安心在家裏呆著,尤其國泰案發時是山東巡撫,而袁家剛好是山東的,袁家家大業大,樹大招風,一旦牽連其中,或者“被人”牽連其中,他們就可能成為紅樓夢裏的薛家。
然而乾隆四十七年四月時擔任直隸總督的是鄭大進,此人也是以革除弊端而聞名的,有了他在直隸總督的任上,不論多麽著急,尚在丁憂期間的袁守侗是不能自己把他趕走,換成自己坐上總督位置的。
乾隆下江南的時候曾經去過杭州的聖因寺瞻禮,寺內羅漢堂內供奉著貫休《十六應真像》,他按照梵文經書,調整了羅漢的譯名和位次。
十六羅漢最早出自唐玄奘所譯《法住記》:佛陀臨涅槃之時,囑十六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遊化說法,作眾生福田。
故佛寺裏常雕羅漢像,供養者眾多,受此影響,10世紀中原、四川等地的畫家已然流行創作“十六羅漢”題材,聖因寺內供奉的十六羅漢是五代時期高僧貫休所繪,不僅姿態超然入化,而且形骨奇特,乾隆帝對此作非常喜愛,命令隨行內廷畫師徐揚臨摹。
袁守侗照著徐揚的畫,製作了一套玉冊,每塊玉版均用上等和闐白玉雕刻,雙麵淺刻羅漢圖並填金,圖像一旁銘刻乾隆帝四行隸書詩文,用上等檀香木作木板,上刻海水江崖雙龍戲珠紋,中間以藍料填刻“禦製十六羅漢讚”,背部雕刻雲龍紋。玉撫之細膩溫婉,香氣宜人,很得乾隆喜愛。
國泰等人能想出用雜色銀子代替官銀糊弄欽差,很明顯是收到了消息的。
李侍堯在處理甘肅捐監案時也遇到了想要銷毀證據的戶吏,官差趕到皋蘭縣的時候,那本可以作為關鍵證據的賬本已經在火裏燒了一半,幸好關鍵的地方沒有被燒。
王廷讚確實沒有參與王亶望的“分肥”,隻是後來王亶望調走了,他成為甘肅布政使,他非但沒有停止捐監冒賑,反而變本加厲,每個監生多收三兩銀子。
王廷讚其實頗有政績,他在張掖當知縣的時候建立貢院,又在廢棄書院的基礎上修建了甘泉書院,一時文教蔚然成風。
平定準葛爾的時候他隨軍協理軍需,平涼鬧盜匪的時候他曾率人趁夜出擊。黃河攜帶的泥沙衝積成寧夏平原,地形平坦、適用農業,同時也由於淤沙嚴重,必須清淘,王廷讚從受命開始就盡心盡力。
如果他沒有犯糊塗,那麽他可能有遠大前程。
如果功過相抵,他也可以在賠了“議罪銀”後留著官職,繼續“戴罪立功”。
但他一次又一次得繳納“議罪銀”,指望這麽做能讓乾隆息怒,結果弄巧成拙,他交得越多,乾隆越憤怒,
還有到了他坦白罪行的時候,他也狡辯,並且還偷偷轉移資產,其中有一筆轉移到了京城前門大街的一個帽子鋪裏,這家店的老板和王廷讚開的帽子店有生意往來。
有一天來了個客人,將一個衣褡交給了老板,老板接過後發現它很重,不過當時沒起疑,還是代為保管了。沒多久就聽說了甘肅捐監案,他疑心之下,將衣褡打開,發現裏麵全是金條。
老板害怕受到牽連,連忙帶著金條報官了,這下王廷讚轉移財產證據確鑿,但卻不承認這筆錢是從捐監案冒賑得來的,而是他經商所得。
處理叫魂案的時候,當時江蘇巡撫彰寶手裏有兩淮鹽引案和叫魂案,他以為用鹽引案能轉移視線,不用去抓不知道躲哪兒的妖黨。
可是乾隆完全不感興趣,他要的是“結果”,彰寶索性寫了個折子,懇求乾隆責罰,他的失職導致了屬下玩忽職守,而他本人也多少染上了官場積習,他請求讓吏部彈劾和處理自己。
倘若王廷讚像彰寶那樣“認錯”,加上和珅美言,他是有可能逃脫的。可是他不敢賭,另一個“局外人”,甘肅按察使福寧卻說他擔心自己如實上報了這件事,以後很難在甘肅官場混下去,所以即便他知道一些事,也不敢報告,甘願領失察瀆職之罪,並且他供述,王亶望是始作俑者,而不是王亶望說的是下屬所為。
福寧是按察使,一經手捐監賑災的具體業務,二來別的官員做事防著他,所以他所知有限,要想知道更多,隻能去查王亶望任期內的原始賬簿。
能讓人看的“明賬”都是被精心偽裝過的,查案高手袁守侗也看不出破綻,回京後還和乾隆稟報,所有的賬目都沒有問題。
後來李侍堯去查,看完賬本後發現一個巧合,凡是捐監多的地方必有幹旱,賑災也開銷多,而捐監少的地方少有災賑,捐生的多少和各縣災情重合。
做帳的人忽略了,當然,光憑這一點還不夠,李侍堯派人去實地調查,哪個地方有沒有受災不能靠報災單,老百姓不會指著天上的烏雲說那是需要後羿射日的大晴天。
調查後,災情十之八九是假的,這些錢都進了官員的口袋,但每個人分了多少呢?
1000兩以上就是斬立決了,這關係到量刑,但要把這個問題查得一清二楚無比困難,不僅是因為甘肅官員形成了攻守同盟,還有因為曆年賑災有輕有重,戶口以少報多的情況,一個孩子和一個成年人的食量不一樣的,成年男性被稱為“大口”,他們越多,吃得越多,賑災發放得也就越多,而這些人越多意味著要編很多理由。
比如準葛爾之戰後回鄉的民夫,修大壩、清淘黃河的,修路的,否則他們為什麽要跑到甘肅去?
打破這個僵局的是皋蘭縣戶房的一個書吏,皋蘭縣是甘肅人口大縣,也是布政使治所所在地,同時也是捐監最厲害、賑災最厲害的地區。
書吏手裏有一部“暗帳”,記錄的是散賑實際放的數目,隻要把明暗賬一對比,就知道冒賑多少了。
它本來該燒了,不過燒到一半被查案的官吏截獲了,而書吏留著這個證據,也是為了有天如果上司把罪責全部推給他,他可以拿著這個賬本為自己保命。
乾隆四十三年夏天,黃河在河南儀封決口,袁守侗和兩江總督高晉一起派往河南處理複堵決口工程,他擔心乾隆不明白自己的意圖,還將工程的概況繪成圖上奏,據“諳達”的說法,皇帝當時看著那圖紙非常滿意。
如果不出意外,袁守侗能成為一代能臣,可惜他在乾隆四十八年就死了,死在了直隸總督的任上。
後來他的職務由劉墉暫代,直至山東貪腐案結案,再沒有別的官員和國泰般秘密買莊園田產為止。
於是舉人給小郡王請了徐揚內供奉作老師,還讓他沒事抄佛經,以後見著活佛也可以和他談經論道。
至於質郡王永瑢,他已經被過繼了,也就是說他失去了帝位的繼承權,“正大光明匾”後麵遺詔上的繼承人應該不是他吧。
雖然京裏不少人都在猜測是他。
袁守侗是山東人,雍正元年出生,係山東首富袁紫蘭的孫子,不僅家中富可敵國,而且還是官宦世家。為了方便家裏人進京,同時也是造福一方,從焦橋到京師到路都是袁家修的。
袁紫蘭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兒子叫袁承紱,袁承紱的長子就是袁守侗,他乾隆九年中舉,來年進京博取進士第時候名落歲山,家裏人就按照中書舍人陳雲庭那樣,給他捐了個內閣中書,再充軍機處章京積累履曆。
後來他升遷吏部郎中,經過考選擔當江西道監察禦史,再外放為浙江鹽驛道道員。
驛道指的是陸路,當人口大省的總督、巡撫絞盡腦汁如何在任職期間保證糧食供應的時候,諸如貴州等地則為鹽的運輸而傷透腦筋。毫無疑問水路運輸糧食、鹽這些重貨要輕鬆得多,然而因為廣州等地的海路用來運輸糧食了,運鹽隻好使用陸路。
即便川鹽從水路運輸,也要經過水勢湍急的烏江。這條河流曆來被視為天險,漢代、三國都曾在這裏演繹過金戈鐵馬的故事,因此川滇地區的陸路商道自古繁榮,是川鹽入滇的重要通道。
浙江的鹽政則存在私鹽與官鹽的問題,盧見曾曾為兩淮鹽運使,鹽引不僅僅是商人繳納稅款後的證明,也是運銷食鹽的憑證,如果沒有鹽引就販運食鹽就是販賣私鹽,販賣私鹽是一項很重的罪。
通過陸路運輸的鹽引為“陸引”,通過水路運輸的鹽引為“水引”,清王朝加強對食鹽運銷的管理,推行“計口授食”製,按照各縣人口多寡,以每人每天食鹽五錢計算,確定各地行鹽的總數,然後攤派給可以從事運販鹽的鹽商。
隨著平定三藩後,大量江西、湖南、廣東、陝西移民湧入雲貴,人口增加也意味著鹽引增加,但相應的,那些人口流失的省份開鹽引的數量就會減少。兩淮鹽引案的關鍵點就在這裏,那些人口流出的省份並沒有減少開鹽引的數量,這些鹽引開了卻沒有交稅,隻是一個通行憑證,陸上的驛站有工作人員,他們不隻是安排官員的食宿,同時也有檢查這些通行證的職責,自乾隆十一年開始到三十三年,總計二十餘年,未繳納稅收合計1090萬兩。
而貴州等地因為人口增加,原本的陸路運輸食鹽已經不夠了,原本川鹽要沿著水路銷往湖南、江西等地,隨著湖南苗人起義,運輸食鹽的鹽道成為了戰場,駐防官兵為了軍事行動,在營與營之間鋪設了“營道”,而這些營道借用了古鹽道。於是清庭將川鹽的主銷地改為貴州,並且整修赤水,方便運鹽船進入貴州。原本由川鹽供應的市場則被河南、浙江等地取代。
鹽政從多個方麵有油水可撈,但經過袁守侗的治理,浙江鹽政各項工作大有起色,後來升廣西按察使,再後來他父親死了,守孝期間依舊在軍機處當章京,除喪後進禮部,在軍機大臣身邊行走,兼職順天府尹,四十一年遷戶部尚書,四十二年調刑部,四十四年和高晉一起修大壩,治引河,四十五年升至直隸總督,但是四十六年十一月其母去世,他要回去守孝,在此期間的職務由東閣大學士署理,直到甘肅監糧舞弊案爆發。
遇到這種情況沒人能安心在家裏呆著,尤其國泰案發時是山東巡撫,而袁家剛好是山東的,袁家家大業大,樹大招風,一旦牽連其中,或者“被人”牽連其中,他們就可能成為紅樓夢裏的薛家。
然而乾隆四十七年四月時擔任直隸總督的是鄭大進,此人也是以革除弊端而聞名的,有了他在直隸總督的任上,不論多麽著急,尚在丁憂期間的袁守侗是不能自己把他趕走,換成自己坐上總督位置的。
乾隆下江南的時候曾經去過杭州的聖因寺瞻禮,寺內羅漢堂內供奉著貫休《十六應真像》,他按照梵文經書,調整了羅漢的譯名和位次。
十六羅漢最早出自唐玄奘所譯《法住記》:佛陀臨涅槃之時,囑十六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遊化說法,作眾生福田。
故佛寺裏常雕羅漢像,供養者眾多,受此影響,10世紀中原、四川等地的畫家已然流行創作“十六羅漢”題材,聖因寺內供奉的十六羅漢是五代時期高僧貫休所繪,不僅姿態超然入化,而且形骨奇特,乾隆帝對此作非常喜愛,命令隨行內廷畫師徐揚臨摹。
袁守侗照著徐揚的畫,製作了一套玉冊,每塊玉版均用上等和闐白玉雕刻,雙麵淺刻羅漢圖並填金,圖像一旁銘刻乾隆帝四行隸書詩文,用上等檀香木作木板,上刻海水江崖雙龍戲珠紋,中間以藍料填刻“禦製十六羅漢讚”,背部雕刻雲龍紋。玉撫之細膩溫婉,香氣宜人,很得乾隆喜愛。
國泰等人能想出用雜色銀子代替官銀糊弄欽差,很明顯是收到了消息的。
李侍堯在處理甘肅捐監案時也遇到了想要銷毀證據的戶吏,官差趕到皋蘭縣的時候,那本可以作為關鍵證據的賬本已經在火裏燒了一半,幸好關鍵的地方沒有被燒。
王廷讚確實沒有參與王亶望的“分肥”,隻是後來王亶望調走了,他成為甘肅布政使,他非但沒有停止捐監冒賑,反而變本加厲,每個監生多收三兩銀子。
王廷讚其實頗有政績,他在張掖當知縣的時候建立貢院,又在廢棄書院的基礎上修建了甘泉書院,一時文教蔚然成風。
平定準葛爾的時候他隨軍協理軍需,平涼鬧盜匪的時候他曾率人趁夜出擊。黃河攜帶的泥沙衝積成寧夏平原,地形平坦、適用農業,同時也由於淤沙嚴重,必須清淘,王廷讚從受命開始就盡心盡力。
如果他沒有犯糊塗,那麽他可能有遠大前程。
如果功過相抵,他也可以在賠了“議罪銀”後留著官職,繼續“戴罪立功”。
但他一次又一次得繳納“議罪銀”,指望這麽做能讓乾隆息怒,結果弄巧成拙,他交得越多,乾隆越憤怒,
還有到了他坦白罪行的時候,他也狡辯,並且還偷偷轉移資產,其中有一筆轉移到了京城前門大街的一個帽子鋪裏,這家店的老板和王廷讚開的帽子店有生意往來。
有一天來了個客人,將一個衣褡交給了老板,老板接過後發現它很重,不過當時沒起疑,還是代為保管了。沒多久就聽說了甘肅捐監案,他疑心之下,將衣褡打開,發現裏麵全是金條。
老板害怕受到牽連,連忙帶著金條報官了,這下王廷讚轉移財產證據確鑿,但卻不承認這筆錢是從捐監案冒賑得來的,而是他經商所得。
處理叫魂案的時候,當時江蘇巡撫彰寶手裏有兩淮鹽引案和叫魂案,他以為用鹽引案能轉移視線,不用去抓不知道躲哪兒的妖黨。
可是乾隆完全不感興趣,他要的是“結果”,彰寶索性寫了個折子,懇求乾隆責罰,他的失職導致了屬下玩忽職守,而他本人也多少染上了官場積習,他請求讓吏部彈劾和處理自己。
倘若王廷讚像彰寶那樣“認錯”,加上和珅美言,他是有可能逃脫的。可是他不敢賭,另一個“局外人”,甘肅按察使福寧卻說他擔心自己如實上報了這件事,以後很難在甘肅官場混下去,所以即便他知道一些事,也不敢報告,甘願領失察瀆職之罪,並且他供述,王亶望是始作俑者,而不是王亶望說的是下屬所為。
福寧是按察使,一經手捐監賑災的具體業務,二來別的官員做事防著他,所以他所知有限,要想知道更多,隻能去查王亶望任期內的原始賬簿。
能讓人看的“明賬”都是被精心偽裝過的,查案高手袁守侗也看不出破綻,回京後還和乾隆稟報,所有的賬目都沒有問題。
後來李侍堯去查,看完賬本後發現一個巧合,凡是捐監多的地方必有幹旱,賑災也開銷多,而捐監少的地方少有災賑,捐生的多少和各縣災情重合。
做帳的人忽略了,當然,光憑這一點還不夠,李侍堯派人去實地調查,哪個地方有沒有受災不能靠報災單,老百姓不會指著天上的烏雲說那是需要後羿射日的大晴天。
調查後,災情十之八九是假的,這些錢都進了官員的口袋,但每個人分了多少呢?
1000兩以上就是斬立決了,這關係到量刑,但要把這個問題查得一清二楚無比困難,不僅是因為甘肅官員形成了攻守同盟,還有因為曆年賑災有輕有重,戶口以少報多的情況,一個孩子和一個成年人的食量不一樣的,成年男性被稱為“大口”,他們越多,吃得越多,賑災發放得也就越多,而這些人越多意味著要編很多理由。
比如準葛爾之戰後回鄉的民夫,修大壩、清淘黃河的,修路的,否則他們為什麽要跑到甘肅去?
打破這個僵局的是皋蘭縣戶房的一個書吏,皋蘭縣是甘肅人口大縣,也是布政使治所所在地,同時也是捐監最厲害、賑災最厲害的地區。
書吏手裏有一部“暗帳”,記錄的是散賑實際放的數目,隻要把明暗賬一對比,就知道冒賑多少了。
它本來該燒了,不過燒到一半被查案的官吏截獲了,而書吏留著這個證據,也是為了有天如果上司把罪責全部推給他,他可以拿著這個賬本為自己保命。
乾隆四十三年夏天,黃河在河南儀封決口,袁守侗和兩江總督高晉一起派往河南處理複堵決口工程,他擔心乾隆不明白自己的意圖,還將工程的概況繪成圖上奏,據“諳達”的說法,皇帝當時看著那圖紙非常滿意。
如果不出意外,袁守侗能成為一代能臣,可惜他在乾隆四十八年就死了,死在了直隸總督的任上。
後來他的職務由劉墉暫代,直至山東貪腐案結案,再沒有別的官員和國泰般秘密買莊園田產為止。
於是舉人給小郡王請了徐揚內供奉作老師,還讓他沒事抄佛經,以後見著活佛也可以和他談經論道。
至於質郡王永瑢,他已經被過繼了,也就是說他失去了帝位的繼承權,“正大光明匾”後麵遺詔上的繼承人應該不是他吧。
雖然京裏不少人都在猜測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