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文華殿要走東華門,民間不知為何卻稱呼那個地方是“鬼門”。
不過玉帶橋,往南走就是明朝的古今通集庫,到了清朝則是鑾儀衛放置鑾駕的庫房,即便是皇帝和太後平時也是從東華門進,類似大戶人家的門房,下了轎子就把轎子放在一個庫房裏。
鑾儀衛西邊的庫房就是實錄庫、紅本庫、書籍表章庫,平時舉人就在那個旮旯裏呆著,再往西就是大學士的值班舍,也就是內閣,內閣和表章庫的中間就是文淵閣。
平日梁國治要展紙臨摹的時候會到實錄庫對麵的香庫去取香炭暖硯,有一天他忽然跑到表章庫來,就像串門那麽簡單。等混熟了梁國治就告訴了舉人一個秘訣,他是怎麽考上狀元的。
首先他從實錄庫裏拿了一本康熙皇帝的起居注,翻到了其中一頁,講的是皇帝和大臣們一起評卷的過程,閱卷大臣首先看的是書法,然後再看文章的好壞,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肯堂易,一個叫陳元龍,二者都是備選的狀元,後者的書法更優,最後皇帝決定將肯堂易定為狀元。
換句話說,康熙皇帝本人更看重文章,他也多次警告了評卷的大臣不要看字,接著梁國治又拿了一本乾隆的起居注,這位不看字,而是看字數的多少,考策問的時候字數越多、越細、越具體,就越有可能中,寫個兩三百字隻能算中規中矩,寫得太少,空一大片,就會被認為是敷衍了事。
舉人恍然大悟,立刻開始跟著梁國治學習書法。
乾隆朝時很流行楷書,絕大多數人都臨摹趙孟頫,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所寫的字,雖然宋徽宗的瘦金體很好看,可是一般人真的寫不了,而乾隆皇帝則臨摹的王羲之的楷書,和珅也寫一手好楷書,劉墉有“濃墨宰相”的稱號,他不隻是寫楷書,還寫行書和草書,但誰會在試卷上寫狂草呢?
不隻是民間,清宮裏寫顏真卿楷書的人也少,舉人要是“改換門庭”寫別人的書法也可以,也幸好他沒有換,否則他也就不可能進入隔壁的紅本庫了。
所謂的紅本庫就是有朱批的奏折,這種奏折是可以確定皇帝確實看過來的,舉人之前看過的那個庫房裏看到的奏折也許根本就沒有在皇帝麵前停留過,連“知道了,欽此”都沒有。
有個人叫尹壯圖,他是乾隆三十一年中的進士,三十九年成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他寫了一個奏折,向皇帝直言議罪銀製度為朝廷帶來的危害,並且商民都抵製。於是乾隆在朱批上讓他和戶部侍郎慶成四處查訪,卻怎麽查都查不到實際的證據。等到了太原後尹壯圖又寫奏折,說倉庫齊整,並無虧空,臣已經傾心貼服,可否回京待罪?
乾隆不同意,要他繼續走訪,過年了都不許他回京。這等於是變相流放了,上朝的時候有人說要治他死罪,畢竟反對議罪銀就是反對和中堂,而乾隆也沒有允許,隻是以誹謗罪將尹壯圖貶為內閣侍讀,然後再被召回了京城,三年後他就辭官了,說是回去養母。
舉人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要是他有也不會把錢存在和長蘆鹽商有關係的晉商錢莊裏,長蘆和江南的鹽商都被榨幹了,清庭的稅銀還要從哪兒弄呢?
清緬戰爭是必須要打的,而且必須要贏,舉人在給西林覺羅家當長隨的時候就說了,但是鄂寧已經把那個奏折交了上去,他已經無力回天了。
李侍堯被乾隆那麽保護也是因為他清緬戰爭立下了功勞,朝貢隻是另一個方麵。尹壯圖案發後,紀曉嵐曾經打算像保盧見曾時一樣為尹壯圖說好話,沒想到乾隆勃然大怒,是真正的勃然大怒,“諳達”差點跪下讓皇帝息怒了,然後乾隆當場大罵紀曉嵐“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畜之,爾何妄談國事!”
這一次紀曉嵐沒有被發配xj,要不是看在他年紀大了,差點挨一頓廷杖。
拖出午門挨廷杖是明朝的事,一開始是象征性打一頓,後來發展到將人打死,到了清朝午門隻是作為頒發曆書的地方,還有獻俘典禮,如果要斬首也是要拖到菜市口,拔頂戴花翎基本上距離“菜市口”已經不遠了,民間說的“推出午門斬首”是不可能的。
伴君如伴虎,做大官好像很威風,卻也隨時冒著生命危險,說不定哪一次進宮就成了進“鬼門”了。
在永瑢死後舉人也是這麽想,才猶豫著要離開京城跟著小郡王走,還是如他第二次來bj時所立下的誓言,一定要留下。
烏裏雅蘇台是豐紳殷德被流放的地方,庫倫比那還遠,舉人是要想一下,更何況他是漢人,不像豐紳殷德是滿人,還保留著不少遊牧民族的習俗,他到了蒙古那邊能適應麽?
跟女人一起留在bj並不是他想要的,換句話說他又和第一次參加科舉時一樣“誌向高遠”了。
在他“鬱鬱不得誌”的時候也曾和徐楊等舊友來往,乾隆南巡的時候總是帶著他。舉人是南方人,卻沒去過江南,也沒去過大運河,徐楊則將南巡時繪的圖拿來觀賞。
其中有一幅是畫的“天下糧倉”德州,山東隻有兩個城市全部由滿人值守,一個是青州,一個是德州,自元代京杭大運河完全貫通之日起,德州就是戰略要地,是四大漕運碼頭之一。
白居易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詞:隋堤柳,歲久年深盡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林汴河口。老枝病葉愁殺人,曾經大業年中春。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央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陰一千三百裏。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俠遊,應將此柳係龍舟。
白居易將大運河邊上種的柳樹稱為“亡國樹”,但是要是沒有大運河,就沒有“水調”,更不會有《水調歌頭》,也就沒有了蘇東坡寫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也是因為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成了宋朝最受歡迎的詞牌名,很多人寫水調歌頭。
北宋時期京杭大運河最繁忙的一段是汴京,由一幅畫叫《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描寫的是汴京的景色,在城外有很多柳樹,這些就是白居易所說的“隋堤柳”。
在南北宋交際之時,東京留守杜充挖開了黃河,意圖讓滾滾的黃河水擋住金軍前進,可是這麽做不僅僅是暫時擋住了金軍,還讓數十萬百姓受災。
淮河本來是獨流入海的,而黃河則有數次奪淮的記錄,但因為為時較短,所以對淮河流域影響不大,黃河主流一直保持在河北、山東一帶入海。
金人開始統治後,對黃河泛濫完全不予理睬,金章宗甚至還拒絕了正確的建議,在陽武掘開了堤壩,這一次徹底導致了黃河奪淮入海,而黃強淮弱,又因為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原本淮河的入海口被堵住了,成為了地上河,洪澤湖原本是很多個小湖,因為淮河水淤積而成了現在的樣子。淮河水也改道去了長江,形成了所謂的入江水道,這導致高郵等沿線城市經常遭到洪澇的侵害。
在這次大災難麵前,隻有德州段運河沒有受到影響,德州也因此成了山東北部的交通樞紐。
靖難之役一共打了四年,在德州就打了三年,因為德州儲存的糧食,德州成了朱棣和朱允文必爭之地。等戰爭結束後,德州也快速發展,成了一座繁華的城市。
而淮安其實一點都不安,不隻是因為不安分的淮河和黃河,隻需要站在高處俯瞰,就可以看到南北漕運的區別,從江南運河運來的物資到了淮安隻有少部分繼續延運河北上,其餘的隻有改為車馬陸運,也因此有了“南船北馬”這個成語。
從南和總督府到淮安清真寺要過黃河,還是由姚船長來渡他過去的,不過搖櫓的換成了一個年輕人。
去的時候尼克還在感慨,蘭州也有清真寺,到了“西域”對他來說會很危險,不如隨著“走西口”的商隊去庫倫,再走過西伯利亞到俄國,接著再回歐洲。
回程的時候他就恨不得自己也會劃船,或者幹脆現在馬上立刻離開這個國家。
雖然舉人全家就他一個人了,殺了他就等於滅門,但說不準提督會被牽連。
所以他沒事那麽大的好奇心幹什麽呢?好奇心害死貓,他希望舉人的朋友們沒人懂土耳其文,或者他們沒有注意到那本書,否則他們也會很危險,而八百裏加急已經追不回來了。
“哇,你又惹什麽麻煩了?”喬治安娜幸災樂禍得說,接著她翻到了下一頁,臉上的表情也凝固了。
“怎麽了?”波拿巴問。
“你不會相信的。”她看著他說“因為它聽起來就像是個怪誕的故事。”
不過玉帶橋,往南走就是明朝的古今通集庫,到了清朝則是鑾儀衛放置鑾駕的庫房,即便是皇帝和太後平時也是從東華門進,類似大戶人家的門房,下了轎子就把轎子放在一個庫房裏。
鑾儀衛西邊的庫房就是實錄庫、紅本庫、書籍表章庫,平時舉人就在那個旮旯裏呆著,再往西就是大學士的值班舍,也就是內閣,內閣和表章庫的中間就是文淵閣。
平日梁國治要展紙臨摹的時候會到實錄庫對麵的香庫去取香炭暖硯,有一天他忽然跑到表章庫來,就像串門那麽簡單。等混熟了梁國治就告訴了舉人一個秘訣,他是怎麽考上狀元的。
首先他從實錄庫裏拿了一本康熙皇帝的起居注,翻到了其中一頁,講的是皇帝和大臣們一起評卷的過程,閱卷大臣首先看的是書法,然後再看文章的好壞,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肯堂易,一個叫陳元龍,二者都是備選的狀元,後者的書法更優,最後皇帝決定將肯堂易定為狀元。
換句話說,康熙皇帝本人更看重文章,他也多次警告了評卷的大臣不要看字,接著梁國治又拿了一本乾隆的起居注,這位不看字,而是看字數的多少,考策問的時候字數越多、越細、越具體,就越有可能中,寫個兩三百字隻能算中規中矩,寫得太少,空一大片,就會被認為是敷衍了事。
舉人恍然大悟,立刻開始跟著梁國治學習書法。
乾隆朝時很流行楷書,絕大多數人都臨摹趙孟頫,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所寫的字,雖然宋徽宗的瘦金體很好看,可是一般人真的寫不了,而乾隆皇帝則臨摹的王羲之的楷書,和珅也寫一手好楷書,劉墉有“濃墨宰相”的稱號,他不隻是寫楷書,還寫行書和草書,但誰會在試卷上寫狂草呢?
不隻是民間,清宮裏寫顏真卿楷書的人也少,舉人要是“改換門庭”寫別人的書法也可以,也幸好他沒有換,否則他也就不可能進入隔壁的紅本庫了。
所謂的紅本庫就是有朱批的奏折,這種奏折是可以確定皇帝確實看過來的,舉人之前看過的那個庫房裏看到的奏折也許根本就沒有在皇帝麵前停留過,連“知道了,欽此”都沒有。
有個人叫尹壯圖,他是乾隆三十一年中的進士,三十九年成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他寫了一個奏折,向皇帝直言議罪銀製度為朝廷帶來的危害,並且商民都抵製。於是乾隆在朱批上讓他和戶部侍郎慶成四處查訪,卻怎麽查都查不到實際的證據。等到了太原後尹壯圖又寫奏折,說倉庫齊整,並無虧空,臣已經傾心貼服,可否回京待罪?
乾隆不同意,要他繼續走訪,過年了都不許他回京。這等於是變相流放了,上朝的時候有人說要治他死罪,畢竟反對議罪銀就是反對和中堂,而乾隆也沒有允許,隻是以誹謗罪將尹壯圖貶為內閣侍讀,然後再被召回了京城,三年後他就辭官了,說是回去養母。
舉人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要是他有也不會把錢存在和長蘆鹽商有關係的晉商錢莊裏,長蘆和江南的鹽商都被榨幹了,清庭的稅銀還要從哪兒弄呢?
清緬戰爭是必須要打的,而且必須要贏,舉人在給西林覺羅家當長隨的時候就說了,但是鄂寧已經把那個奏折交了上去,他已經無力回天了。
李侍堯被乾隆那麽保護也是因為他清緬戰爭立下了功勞,朝貢隻是另一個方麵。尹壯圖案發後,紀曉嵐曾經打算像保盧見曾時一樣為尹壯圖說好話,沒想到乾隆勃然大怒,是真正的勃然大怒,“諳達”差點跪下讓皇帝息怒了,然後乾隆當場大罵紀曉嵐“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畜之,爾何妄談國事!”
這一次紀曉嵐沒有被發配xj,要不是看在他年紀大了,差點挨一頓廷杖。
拖出午門挨廷杖是明朝的事,一開始是象征性打一頓,後來發展到將人打死,到了清朝午門隻是作為頒發曆書的地方,還有獻俘典禮,如果要斬首也是要拖到菜市口,拔頂戴花翎基本上距離“菜市口”已經不遠了,民間說的“推出午門斬首”是不可能的。
伴君如伴虎,做大官好像很威風,卻也隨時冒著生命危險,說不定哪一次進宮就成了進“鬼門”了。
在永瑢死後舉人也是這麽想,才猶豫著要離開京城跟著小郡王走,還是如他第二次來bj時所立下的誓言,一定要留下。
烏裏雅蘇台是豐紳殷德被流放的地方,庫倫比那還遠,舉人是要想一下,更何況他是漢人,不像豐紳殷德是滿人,還保留著不少遊牧民族的習俗,他到了蒙古那邊能適應麽?
跟女人一起留在bj並不是他想要的,換句話說他又和第一次參加科舉時一樣“誌向高遠”了。
在他“鬱鬱不得誌”的時候也曾和徐楊等舊友來往,乾隆南巡的時候總是帶著他。舉人是南方人,卻沒去過江南,也沒去過大運河,徐楊則將南巡時繪的圖拿來觀賞。
其中有一幅是畫的“天下糧倉”德州,山東隻有兩個城市全部由滿人值守,一個是青州,一個是德州,自元代京杭大運河完全貫通之日起,德州就是戰略要地,是四大漕運碼頭之一。
白居易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詞:隋堤柳,歲久年深盡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林汴河口。老枝病葉愁殺人,曾經大業年中春。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央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陰一千三百裏。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俠遊,應將此柳係龍舟。
白居易將大運河邊上種的柳樹稱為“亡國樹”,但是要是沒有大運河,就沒有“水調”,更不會有《水調歌頭》,也就沒有了蘇東坡寫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也是因為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成了宋朝最受歡迎的詞牌名,很多人寫水調歌頭。
北宋時期京杭大運河最繁忙的一段是汴京,由一幅畫叫《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描寫的是汴京的景色,在城外有很多柳樹,這些就是白居易所說的“隋堤柳”。
在南北宋交際之時,東京留守杜充挖開了黃河,意圖讓滾滾的黃河水擋住金軍前進,可是這麽做不僅僅是暫時擋住了金軍,還讓數十萬百姓受災。
淮河本來是獨流入海的,而黃河則有數次奪淮的記錄,但因為為時較短,所以對淮河流域影響不大,黃河主流一直保持在河北、山東一帶入海。
金人開始統治後,對黃河泛濫完全不予理睬,金章宗甚至還拒絕了正確的建議,在陽武掘開了堤壩,這一次徹底導致了黃河奪淮入海,而黃強淮弱,又因為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原本淮河的入海口被堵住了,成為了地上河,洪澤湖原本是很多個小湖,因為淮河水淤積而成了現在的樣子。淮河水也改道去了長江,形成了所謂的入江水道,這導致高郵等沿線城市經常遭到洪澇的侵害。
在這次大災難麵前,隻有德州段運河沒有受到影響,德州也因此成了山東北部的交通樞紐。
靖難之役一共打了四年,在德州就打了三年,因為德州儲存的糧食,德州成了朱棣和朱允文必爭之地。等戰爭結束後,德州也快速發展,成了一座繁華的城市。
而淮安其實一點都不安,不隻是因為不安分的淮河和黃河,隻需要站在高處俯瞰,就可以看到南北漕運的區別,從江南運河運來的物資到了淮安隻有少部分繼續延運河北上,其餘的隻有改為車馬陸運,也因此有了“南船北馬”這個成語。
從南和總督府到淮安清真寺要過黃河,還是由姚船長來渡他過去的,不過搖櫓的換成了一個年輕人。
去的時候尼克還在感慨,蘭州也有清真寺,到了“西域”對他來說會很危險,不如隨著“走西口”的商隊去庫倫,再走過西伯利亞到俄國,接著再回歐洲。
回程的時候他就恨不得自己也會劃船,或者幹脆現在馬上立刻離開這個國家。
雖然舉人全家就他一個人了,殺了他就等於滅門,但說不準提督會被牽連。
所以他沒事那麽大的好奇心幹什麽呢?好奇心害死貓,他希望舉人的朋友們沒人懂土耳其文,或者他們沒有注意到那本書,否則他們也會很危險,而八百裏加急已經追不回來了。
“哇,你又惹什麽麻煩了?”喬治安娜幸災樂禍得說,接著她翻到了下一頁,臉上的表情也凝固了。
“怎麽了?”波拿巴問。
“你不會相信的。”她看著他說“因為它聽起來就像是個怪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