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利頭一次看到厄裏斯魔鏡的時候,他驚呆了,因為他在鏡子裏看到了自己已經死去的父母。他迫不及待得想要將自己的所見告訴自己的“朋友”羅恩,盡管那個時候他們才認識不久,準確得說,是在來霍格沃茨的火車上才認識的。
波莫納站在窗戶邊,手裏拿著一個銀色的“打火機”,它看起來和鄧布利多讓羅恩繼承的熄燈器一模一樣,不同的是她手裏的這個“真的能點燃火苗”。
每秒鍾我們的腦海中流動著畫麵、文字、想法和聲音,哲學家將其稱為“意識”。人類一天之中,有太多混亂交纏的資訊。在文學界有一種小說形式,它側重於對人物的意識活動描寫,而並不像傳統小說那樣,每個角色都完美迷人、思緒清晰得不可思議。
大多數人在說話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表達清楚,避免對方產生誤會,在有些場合我們會說一些“社會化”的答案。
比如你當天心情糟糕透頂,妻子不斷絮叨、新生的嬰兒一邊哭一邊將手裏的嬰兒食品到處亂扔,弄髒了你打算穿去上班的襯衫,為此你不得不去換一件新的,打開臥室的門發現你青春期的女兒正在拿橡皮泥複刻你的車鑰匙,而原因是她打算和新交的男友開你的車出去兜風。
這是多麽糟糕的早晨,可是到了辦公室你還要笑著對同事說“goodmorning”,其他人也會笑著跟你說同樣的話,盡管他們低下頭就陰沉著臉想今天通勤路上遇到的煩心事。
這不是人格麵具,比如說有一個人誠實得將“壞心情”寫在了臉上,其他人就會免不了對他議論,相比起戰爭、政治改革,同事離婚、生病等等更貼近生活,如果你不想別人“關心”你的事,就微笑著說“我過得很好”,這樣就能避免別人對你產生“誤會”了。
我們的生活就像是我們的思緒一樣,並不總是井然有序的,而是因為原始的情感混沌不明。我們隻能抓住極小的片段,就像弗洛伊德所繪製的冰山,隻有極少浮出海麵。
當我們像瑜伽大師所說的那樣去自省、仔細觀察自己的思緒時,會發現頭腦裏充斥著許多“人”,你媽媽說不要那麽做,你爸爸跟你說要那麽做,但這些想法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外界灌輸給你的。
比如純血家庭對自己的孩子們說麻瓜愚蠢,肅清者對自己的孩子說巫師多麽邪惡。你不那麽認為,這些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即使當時你很難真正理清這種未經消化的情感。
同樣你也很難描述出自己的想法,說服那些親朋好友們。借由鑽研自己的意識,我們就有機會認識真正的自我。比如羅恩,他在厄裏斯魔鏡裏看到了自己成了級長,又成了格蘭芬多的魁地奇運動員,還奪得了學院杯。
他想要的東西沒有一個“主題”,其實他在厄裏斯魔鏡裏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幻象,隻是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成功”就是羅恩在鏡子裏看到的這些,他還不了解大人世界裏的成功是什麽樣的。
也有可能他知道,羅恩好像永遠都是哈利波特身邊的“沒用的朋友”。
阿不思說過,在厄裏斯魔鏡不會學到知識和知識,但你卻可以看到最內心深處的渴望。
它不會顯示“真實”,卻能“真實得”倒影出“你想要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你,你想要的”。
最終羅恩成了級長,並且還參加了魁地奇球隊,雖然他並沒有成為隊長或者找球手。作為守門員的他一樣幫助格蘭芬多得到了學院杯,他甚至還有一個女朋友,隻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想要的不是這些。
他想要赫敏·格蘭傑,但那時厄裏斯魔鏡已經收起來了,羅恩也沒有再在鏡子前站過。不過像他這樣的小子的心思瞞不過阿不思·鄧布利多,最終阿不思將熄燈器作為遺產交給了羅恩。
波莫納還記得米勒娃在她婚禮上說的“祝詞”,當男人與女人結合,他就會離開原本的家庭。
這東西就像是一個導航係統,幫助羅恩回到了赫敏的身邊,而羅恩也不是那麽“沒用”,他在關鍵時刻救了潛入水底取格蘭芬多之劍的哈利波特。
關於導航係統波莫納所知不多,但她曉得,它起碼要提供“位置”,又或者說是坐標,導航係統的別稱為全球定位係統,也就是幻影移形三個d中的“目的地”。
“格林德沃”讓她不要失去信心,要她繼續想辦法,用“那把鑰匙”去更精準的地方。
它是波莫納和西弗勒斯去威尼斯蜜月旅行時得到的,那地方修得就像古羅馬的萬神廟,有一律光從洞頂,又或者說是井口投射進來,照亮了那個祭壇,上麵有古希臘文。
其實除了卑鄙的海波爾,古希臘還有別的術士,那把鑰匙會不會像熄燈器那樣作為“導航”讓她可以回到現實世界之中呢?
“影子”說,在這個世界他沒有身體,這也是讓波莫納感到困惑的地方,因為羅恩可以通過熄燈器“整個”到達目的地,而不是“缺失”了什麽。
這種缺失不是分體,而是意識和身體分離……
就在她打算深入思考的時候,她房間的門被敲響了。
不多久,她的監護人理查德·埃奇沃斯走了進來,他看起來憔悴了不少。
“早上好。”喬治安娜微笑著說。
“早上好。”埃奇沃斯也笑著回答。
接著她就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了。
這時她又不合時宜得“聯想”,當伯明翰發生騷動時,人們也稱呼“月光社”的成員為異教徒。
然後,這個團體四分五裂了。
“革命”也差點讓法國分崩離析,所不同的是引發騷動的不是酒精,而是糧食。
當愛爾蘭饑荒發生時,糧食商人還奉行“自由貿易”,讓糧食價格繼續按照“供需關係”漲價。
這和法國大革命時的人一樣,麵包漲到了一個超出現實的價格。
當波莫納以為,拿波裏昂尼暗算了那些銀行家一次時,銀行家們又用了她意料不到的辦法。
她以為,英國海軍封鎖了法國的船隻,不隻是運糧食的船,連捕魚船都不可以下海,銀行家們怎麽把國外的糧食運回法國呢?就算要運回來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超過波拿巴給的利潤。
可是英國並不能禁止外國的商人和船隻,銀行家們將這些有價證券賣給了外國人去買,他們就把麻煩和風險轉嫁出去,自己恨賺了一筆,卻導致了法國有了2600萬法郎的債務。
就算她像先知一樣能預測未來,一樣不是他們的對手。
如果作為一個人,已經成年的喬治安娜確實不需要什麽監護人。
但是她現在確實需要一個“監護人”,因為她要去見那些來自熱那亞的銀行家。
“你害怕那些人嗎?”波莫納問。
“怕誰?”埃奇沃斯問。
她張了張嘴。
“我在從舉行婚禮的教堂回家的路上,看到了吊死的人。”埃奇沃斯說“你覺得我會害怕?”
她閉上了嘴。
“我前往英格蘭,並不是因為我是個懦夫。”
她暗歎一口氣。
“你有什麽想說的,小姐?”埃奇沃斯問。
“沒什麽。”她輕快得說“你吃早餐了麽?”
埃奇沃斯愣住了。
“和我們一起共進早餐吧。”波莫納陰沉著臉,低語著“祝你有好胃口。”
波莫納站在窗戶邊,手裏拿著一個銀色的“打火機”,它看起來和鄧布利多讓羅恩繼承的熄燈器一模一樣,不同的是她手裏的這個“真的能點燃火苗”。
每秒鍾我們的腦海中流動著畫麵、文字、想法和聲音,哲學家將其稱為“意識”。人類一天之中,有太多混亂交纏的資訊。在文學界有一種小說形式,它側重於對人物的意識活動描寫,而並不像傳統小說那樣,每個角色都完美迷人、思緒清晰得不可思議。
大多數人在說話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表達清楚,避免對方產生誤會,在有些場合我們會說一些“社會化”的答案。
比如你當天心情糟糕透頂,妻子不斷絮叨、新生的嬰兒一邊哭一邊將手裏的嬰兒食品到處亂扔,弄髒了你打算穿去上班的襯衫,為此你不得不去換一件新的,打開臥室的門發現你青春期的女兒正在拿橡皮泥複刻你的車鑰匙,而原因是她打算和新交的男友開你的車出去兜風。
這是多麽糟糕的早晨,可是到了辦公室你還要笑著對同事說“goodmorning”,其他人也會笑著跟你說同樣的話,盡管他們低下頭就陰沉著臉想今天通勤路上遇到的煩心事。
這不是人格麵具,比如說有一個人誠實得將“壞心情”寫在了臉上,其他人就會免不了對他議論,相比起戰爭、政治改革,同事離婚、生病等等更貼近生活,如果你不想別人“關心”你的事,就微笑著說“我過得很好”,這樣就能避免別人對你產生“誤會”了。
我們的生活就像是我們的思緒一樣,並不總是井然有序的,而是因為原始的情感混沌不明。我們隻能抓住極小的片段,就像弗洛伊德所繪製的冰山,隻有極少浮出海麵。
當我們像瑜伽大師所說的那樣去自省、仔細觀察自己的思緒時,會發現頭腦裏充斥著許多“人”,你媽媽說不要那麽做,你爸爸跟你說要那麽做,但這些想法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外界灌輸給你的。
比如純血家庭對自己的孩子們說麻瓜愚蠢,肅清者對自己的孩子說巫師多麽邪惡。你不那麽認為,這些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即使當時你很難真正理清這種未經消化的情感。
同樣你也很難描述出自己的想法,說服那些親朋好友們。借由鑽研自己的意識,我們就有機會認識真正的自我。比如羅恩,他在厄裏斯魔鏡裏看到了自己成了級長,又成了格蘭芬多的魁地奇運動員,還奪得了學院杯。
他想要的東西沒有一個“主題”,其實他在厄裏斯魔鏡裏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幻象,隻是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成功”就是羅恩在鏡子裏看到的這些,他還不了解大人世界裏的成功是什麽樣的。
也有可能他知道,羅恩好像永遠都是哈利波特身邊的“沒用的朋友”。
阿不思說過,在厄裏斯魔鏡不會學到知識和知識,但你卻可以看到最內心深處的渴望。
它不會顯示“真實”,卻能“真實得”倒影出“你想要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你,你想要的”。
最終羅恩成了級長,並且還參加了魁地奇球隊,雖然他並沒有成為隊長或者找球手。作為守門員的他一樣幫助格蘭芬多得到了學院杯,他甚至還有一個女朋友,隻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想要的不是這些。
他想要赫敏·格蘭傑,但那時厄裏斯魔鏡已經收起來了,羅恩也沒有再在鏡子前站過。不過像他這樣的小子的心思瞞不過阿不思·鄧布利多,最終阿不思將熄燈器作為遺產交給了羅恩。
波莫納還記得米勒娃在她婚禮上說的“祝詞”,當男人與女人結合,他就會離開原本的家庭。
這東西就像是一個導航係統,幫助羅恩回到了赫敏的身邊,而羅恩也不是那麽“沒用”,他在關鍵時刻救了潛入水底取格蘭芬多之劍的哈利波特。
關於導航係統波莫納所知不多,但她曉得,它起碼要提供“位置”,又或者說是坐標,導航係統的別稱為全球定位係統,也就是幻影移形三個d中的“目的地”。
“格林德沃”讓她不要失去信心,要她繼續想辦法,用“那把鑰匙”去更精準的地方。
它是波莫納和西弗勒斯去威尼斯蜜月旅行時得到的,那地方修得就像古羅馬的萬神廟,有一律光從洞頂,又或者說是井口投射進來,照亮了那個祭壇,上麵有古希臘文。
其實除了卑鄙的海波爾,古希臘還有別的術士,那把鑰匙會不會像熄燈器那樣作為“導航”讓她可以回到現實世界之中呢?
“影子”說,在這個世界他沒有身體,這也是讓波莫納感到困惑的地方,因為羅恩可以通過熄燈器“整個”到達目的地,而不是“缺失”了什麽。
這種缺失不是分體,而是意識和身體分離……
就在她打算深入思考的時候,她房間的門被敲響了。
不多久,她的監護人理查德·埃奇沃斯走了進來,他看起來憔悴了不少。
“早上好。”喬治安娜微笑著說。
“早上好。”埃奇沃斯也笑著回答。
接著她就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了。
這時她又不合時宜得“聯想”,當伯明翰發生騷動時,人們也稱呼“月光社”的成員為異教徒。
然後,這個團體四分五裂了。
“革命”也差點讓法國分崩離析,所不同的是引發騷動的不是酒精,而是糧食。
當愛爾蘭饑荒發生時,糧食商人還奉行“自由貿易”,讓糧食價格繼續按照“供需關係”漲價。
這和法國大革命時的人一樣,麵包漲到了一個超出現實的價格。
當波莫納以為,拿波裏昂尼暗算了那些銀行家一次時,銀行家們又用了她意料不到的辦法。
她以為,英國海軍封鎖了法國的船隻,不隻是運糧食的船,連捕魚船都不可以下海,銀行家們怎麽把國外的糧食運回法國呢?就算要運回來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超過波拿巴給的利潤。
可是英國並不能禁止外國的商人和船隻,銀行家們將這些有價證券賣給了外國人去買,他們就把麻煩和風險轉嫁出去,自己恨賺了一筆,卻導致了法國有了2600萬法郎的債務。
就算她像先知一樣能預測未來,一樣不是他們的對手。
如果作為一個人,已經成年的喬治安娜確實不需要什麽監護人。
但是她現在確實需要一個“監護人”,因為她要去見那些來自熱那亞的銀行家。
“你害怕那些人嗎?”波莫納問。
“怕誰?”埃奇沃斯問。
她張了張嘴。
“我在從舉行婚禮的教堂回家的路上,看到了吊死的人。”埃奇沃斯說“你覺得我會害怕?”
她閉上了嘴。
“我前往英格蘭,並不是因為我是個懦夫。”
她暗歎一口氣。
“你有什麽想說的,小姐?”埃奇沃斯問。
“沒什麽。”她輕快得說“你吃早餐了麽?”
埃奇沃斯愣住了。
“和我們一起共進早餐吧。”波莫納陰沉著臉,低語著“祝你有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