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菲茲傑拉德找到伊西多拉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會變成後來那樣。
楞嚴經中曾說,眾生悲求拔苦,仰求與樂,觀音大悲之心也遍布在眾生悲仰心中。
修到了根塵脫離,妄想識心自然不會升起,沒有妄想,心就清淨了,即便誤入鬼國也一樣不會被鬼傷害。
但到了這個境界也就差不多快寂滅了,六根對著六塵,即使不像伊西多拉父親那樣對外麵的刺激毫無反應,那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家都在往前看的時候,你卻一個概念都沒有,或者說你找到了輪回的根源。再接下來就是“能所雙亡”,即使眼睛睜著,也跟閉著一樣,沒有一個東西被“我”所看見。
山下殺得屍山血海,山上的佛卻還是能看著不出手,刀過如切水又或如風過吹光。如果你想脫離苦海,才上山去找他們,除了地藏菩薩外,漫天的佛都不會主動出手救世,觀音則是聽到了有人叫他,她才會前去救護。
《楞嚴經》是主張涅槃的,一個人要是還想活下去,就不要“知見未見”,想活就是有欲,這世上還有“我執”的東西。
等波莫納回去後,她就查西弗勒斯給她的蘑菇是什麽來頭。
古希臘人將其稱為菲勒斯(phallus),遠古時代被當作複活的希冀。
如果說死去的人渴望投胎,它的作用大概就是像蠟燭一樣將黑暗中迷失的亡靈引領到光明中來,發展到近現代則代表前俄狄浦斯情節和“母親的欲望”。
母愛當然是偉大的,但母親除了孩子之外還有別的期盼的東西,一開始孩子並不知道,後來孩子逐漸努力認同了,母親也是希望得到幸福的,而這個欲望的對象來自父親。當父親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母親不幸福,孩子就會仇恨父親,導致了快樂的三角變成焦慮的三角。
古代宗教將一切身體的欲望全部看作“滑坡”般的低級,是要全盤否定的,黑暗勢力必須通過懲罰或威脅對之嚴加控製,否則人會不可逆轉的墮落,最終到達萬劫不複。
人逐漸學會不會簡單得追隨一時衝動,是人類成熟過程的一部分,是從兒童到成人過程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延緩,必要時暫時的禁欲,甚至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或良知的過程中選擇痛苦。
哈利波特今年七歲了,都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圖茨和羅哈特也功成名就。要在同齡人都成家立業又或者事業有成時還繼續靜下心來追求自己的目標,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和比爾那樣,遭受漂亮女孩的嘲笑後還能堅持繼續走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事實上成為帕特裏夏林奈那樣的古靈閣頂級解咒員以後也可以出書、成為名人,即使他不像某些人那樣功成名就後對前女友報複,也至少讓她刮目相看,後悔自己以前看走了眼。
賽馬場的賭鬼間有這樣一句“玩笑話”,騎師多吃或少吃一塊黃油麵包,決定了成千上萬人的幸福與不幸。
托比亞有段時間將“希望”寄托在賽馬上,但他過一段時間後就不再感興趣,一如他許許多多的“興趣”,因此也沒有輸多少,隻是脾氣更壞了。
他知道有福靈劑這個東西,怨恨艾琳為什麽不給他,但福靈劑哪是能買到的呢?
但波莫納可真沒想到托比亞居然會帶西弗勒斯去水族館,他明明……
“波莫納。”
她聽到了鄧布利多的聲音,下意識得將桌上的資料都給合上了。
“你怎麽來圖書館了?”波莫納驚慌得問。
“我聽說,你搜查了女生寢室?”鄧布利多說。
“是的,有人告狀了?”波莫納問。
“我能問,舍弗勒小姐為什麽在寢室裏熬魔藥嗎?”阿不思問。
波莫納搖頭。
“我讓她放假後跟我說。”
“你去了西弗勒斯那裏,拿了什麽?”阿不思問。
“你懷疑我拿了吐真劑?”波莫納開玩笑一樣說。
鄧不利多的藍眼睛透過半月眼鏡看著她。
她不笑了,嚴肅得看著鄧不利多“我不會對學生用吐真劑。”
“如果她不告訴你呢?”鄧布利多問。
“那是她的隱私。”波莫納說。
鄧布利多沉默了。
“你的聖誕節有什麽安排?”鄧布利多問。
“沒什麽安排……你有什麽安排?”波莫納問。
“跟我做一次短途旅行如何?”鄧布利多說。
“沒問題,需要我帶食物嗎?”
“我更希望你能告訴我,為什麽她會想要迷情劑。”鄧布利多說,準備離開。
“舍弗勒小姐跟我說,她想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麽。”波莫納在他離開前說“其他女孩我不知道。”
鄧布利多看著她。
“如果你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麽,你會去追尋它嗎?”波莫納問鄧布利多。
“有什麽書告訴你答案?”鄧布利多問。
“有一個瘋子麻瓜,他說最明智的做法,是每個人都去邀請最漂亮女孩的朋友,這樣每個人都能跳舞了,而不是所有人都去邀請最漂亮的女孩,她隻會和一個人跳舞,失敗者們再去邀請別的姑娘,她們不會同意的。”波莫納說。
“你覺得他對嗎?”
“他是對的。”她癟著嘴。
“但我想男孩們還是會邀請最漂亮的女孩。”鄧布利多笑著說“你恨我嗎?”
“恨你什麽?”
“你本來該有數不清的邀請。”
“我覺得現在這樣很好……你要邀請我跳舞?”波莫納問。
“你最近法語學得怎麽樣?”鄧布利多問。
“我才剛開始學呢。”
“跟我聊聊你最近的進度。”鄧布利多問。
“我學了一個新詞,recherche。”波莫納說“那是從希臘語zetein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尋找,這是蘇格拉底告訴學生們要做的,15、16世紀不隻是對人的發現,還有對世界的發現。”
鄧布利多覺得這個話題有興趣,選擇聽她繼續說。
尼采曾說過,當我如同融合到另一個人當中時,便在“愛中忘記了自我”,仿佛打碎了鏡子,把自己虛構成另一個欽佩的人。
認清自己首先不應該是自我欺騙,湯姆裏德爾選擇隱瞞自己的過去,將自己虛構成伏地魔。他並不愛任何人,而是愛他自己,並試圖用光彩的形象欺騙所有人,但總有一些人知道他的過去,比如她眼前的老巫師,據她所知,是鄧布利多將湯姆裏德爾帶到魔法世界的。
他知道去哪兒能找到年幼的神秘人,不過要是這麽做了,那和妄圖殺死哈利這個隱患的神秘人有什麽區別呢?
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凝視著你。
波莫納從來沒有問過阿不思這個問題,她接受命運的安排,盡管她不信命。
要是阿不思知道她幹了什麽,會多麽失望呢?
她希望西弗勒斯聖誕節舞會能遇到合適的女孩,這樣她自欺欺人的任務就完成了。
為什麽她希望他忘了莉莉呢?可能是因為她已經死了,如果讓莉莉“活過來”就要觸碰禁忌,像三兄弟的老二一樣,用複活石將她複活。
那會招來懲罰,童話裏隻是說死神收割了老二的生命,受到如此蔑視的死神會那麽輕易放過他麽?
她這麽做是為了他好,盡管他大概率不會領情。
所以她等會兒要怎麽開口和女孩們說呢?
楞嚴經中曾說,眾生悲求拔苦,仰求與樂,觀音大悲之心也遍布在眾生悲仰心中。
修到了根塵脫離,妄想識心自然不會升起,沒有妄想,心就清淨了,即便誤入鬼國也一樣不會被鬼傷害。
但到了這個境界也就差不多快寂滅了,六根對著六塵,即使不像伊西多拉父親那樣對外麵的刺激毫無反應,那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家都在往前看的時候,你卻一個概念都沒有,或者說你找到了輪回的根源。再接下來就是“能所雙亡”,即使眼睛睜著,也跟閉著一樣,沒有一個東西被“我”所看見。
山下殺得屍山血海,山上的佛卻還是能看著不出手,刀過如切水又或如風過吹光。如果你想脫離苦海,才上山去找他們,除了地藏菩薩外,漫天的佛都不會主動出手救世,觀音則是聽到了有人叫他,她才會前去救護。
《楞嚴經》是主張涅槃的,一個人要是還想活下去,就不要“知見未見”,想活就是有欲,這世上還有“我執”的東西。
等波莫納回去後,她就查西弗勒斯給她的蘑菇是什麽來頭。
古希臘人將其稱為菲勒斯(phallus),遠古時代被當作複活的希冀。
如果說死去的人渴望投胎,它的作用大概就是像蠟燭一樣將黑暗中迷失的亡靈引領到光明中來,發展到近現代則代表前俄狄浦斯情節和“母親的欲望”。
母愛當然是偉大的,但母親除了孩子之外還有別的期盼的東西,一開始孩子並不知道,後來孩子逐漸努力認同了,母親也是希望得到幸福的,而這個欲望的對象來自父親。當父親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母親不幸福,孩子就會仇恨父親,導致了快樂的三角變成焦慮的三角。
古代宗教將一切身體的欲望全部看作“滑坡”般的低級,是要全盤否定的,黑暗勢力必須通過懲罰或威脅對之嚴加控製,否則人會不可逆轉的墮落,最終到達萬劫不複。
人逐漸學會不會簡單得追隨一時衝動,是人類成熟過程的一部分,是從兒童到成人過程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延緩,必要時暫時的禁欲,甚至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或良知的過程中選擇痛苦。
哈利波特今年七歲了,都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圖茨和羅哈特也功成名就。要在同齡人都成家立業又或者事業有成時還繼續靜下心來追求自己的目標,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和比爾那樣,遭受漂亮女孩的嘲笑後還能堅持繼續走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事實上成為帕特裏夏林奈那樣的古靈閣頂級解咒員以後也可以出書、成為名人,即使他不像某些人那樣功成名就後對前女友報複,也至少讓她刮目相看,後悔自己以前看走了眼。
賽馬場的賭鬼間有這樣一句“玩笑話”,騎師多吃或少吃一塊黃油麵包,決定了成千上萬人的幸福與不幸。
托比亞有段時間將“希望”寄托在賽馬上,但他過一段時間後就不再感興趣,一如他許許多多的“興趣”,因此也沒有輸多少,隻是脾氣更壞了。
他知道有福靈劑這個東西,怨恨艾琳為什麽不給他,但福靈劑哪是能買到的呢?
但波莫納可真沒想到托比亞居然會帶西弗勒斯去水族館,他明明……
“波莫納。”
她聽到了鄧布利多的聲音,下意識得將桌上的資料都給合上了。
“你怎麽來圖書館了?”波莫納驚慌得問。
“我聽說,你搜查了女生寢室?”鄧布利多說。
“是的,有人告狀了?”波莫納問。
“我能問,舍弗勒小姐為什麽在寢室裏熬魔藥嗎?”阿不思問。
波莫納搖頭。
“我讓她放假後跟我說。”
“你去了西弗勒斯那裏,拿了什麽?”阿不思問。
“你懷疑我拿了吐真劑?”波莫納開玩笑一樣說。
鄧不利多的藍眼睛透過半月眼鏡看著她。
她不笑了,嚴肅得看著鄧不利多“我不會對學生用吐真劑。”
“如果她不告訴你呢?”鄧布利多問。
“那是她的隱私。”波莫納說。
鄧布利多沉默了。
“你的聖誕節有什麽安排?”鄧布利多問。
“沒什麽安排……你有什麽安排?”波莫納問。
“跟我做一次短途旅行如何?”鄧布利多說。
“沒問題,需要我帶食物嗎?”
“我更希望你能告訴我,為什麽她會想要迷情劑。”鄧布利多說,準備離開。
“舍弗勒小姐跟我說,她想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麽。”波莫納在他離開前說“其他女孩我不知道。”
鄧布利多看著她。
“如果你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麽,你會去追尋它嗎?”波莫納問鄧布利多。
“有什麽書告訴你答案?”鄧布利多問。
“有一個瘋子麻瓜,他說最明智的做法,是每個人都去邀請最漂亮女孩的朋友,這樣每個人都能跳舞了,而不是所有人都去邀請最漂亮的女孩,她隻會和一個人跳舞,失敗者們再去邀請別的姑娘,她們不會同意的。”波莫納說。
“你覺得他對嗎?”
“他是對的。”她癟著嘴。
“但我想男孩們還是會邀請最漂亮的女孩。”鄧布利多笑著說“你恨我嗎?”
“恨你什麽?”
“你本來該有數不清的邀請。”
“我覺得現在這樣很好……你要邀請我跳舞?”波莫納問。
“你最近法語學得怎麽樣?”鄧布利多問。
“我才剛開始學呢。”
“跟我聊聊你最近的進度。”鄧布利多問。
“我學了一個新詞,recherche。”波莫納說“那是從希臘語zetein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尋找,這是蘇格拉底告訴學生們要做的,15、16世紀不隻是對人的發現,還有對世界的發現。”
鄧布利多覺得這個話題有興趣,選擇聽她繼續說。
尼采曾說過,當我如同融合到另一個人當中時,便在“愛中忘記了自我”,仿佛打碎了鏡子,把自己虛構成另一個欽佩的人。
認清自己首先不應該是自我欺騙,湯姆裏德爾選擇隱瞞自己的過去,將自己虛構成伏地魔。他並不愛任何人,而是愛他自己,並試圖用光彩的形象欺騙所有人,但總有一些人知道他的過去,比如她眼前的老巫師,據她所知,是鄧布利多將湯姆裏德爾帶到魔法世界的。
他知道去哪兒能找到年幼的神秘人,不過要是這麽做了,那和妄圖殺死哈利這個隱患的神秘人有什麽區別呢?
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凝視著你。
波莫納從來沒有問過阿不思這個問題,她接受命運的安排,盡管她不信命。
要是阿不思知道她幹了什麽,會多麽失望呢?
她希望西弗勒斯聖誕節舞會能遇到合適的女孩,這樣她自欺欺人的任務就完成了。
為什麽她希望他忘了莉莉呢?可能是因為她已經死了,如果讓莉莉“活過來”就要觸碰禁忌,像三兄弟的老二一樣,用複活石將她複活。
那會招來懲罰,童話裏隻是說死神收割了老二的生命,受到如此蔑視的死神會那麽輕易放過他麽?
她這麽做是為了他好,盡管他大概率不會領情。
所以她等會兒要怎麽開口和女孩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