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璹很清楚,竇樂一但成功的對付的江南豪強,把稅收到手了,那麽肯定會就動腦筋,要問世家收稅。
江南豪強肯定是不敢不從。
此時,丹陽城外,排著隊砍頭,還是挺嚇人的。
至於世家交稅。
鄭元璹想好了,答應是一定不能輕易答應的。
但是呢,這事也不是不能商量,還是要看如何交換雙方的利益。
縱然可以商量,能答應了。
可也不能這樣全盤答應下來。
如果這事痛快的答應下來,誰知道竇樂下次又會玩出什麽花招來。
鄭元璹與崔君肅住下了,他們請了太原王氏的長輩過來商討。
崔君肅卻認為,應該請更多的人過來。
那麽,要請多少人呢?
兩人把名單一列,差不多三十人。
因為這事,已經不止是他們兩家事情。
所以,河東三世族,薛、裴、柳三家,也要請來,特別是柳衝衝還要負責編寫士族誌。
京兆、韋杜,也要請上。
蘭陵蕭氏、陳郡謝氏……
一共二十八家。
甚至於,鄭元璹還給大唐皇帝寫了一封信。
信中寫的特別直白。
國舅想要收我們這些世族的稅,隴西李氏會派人來江南,皇族請派人前來,要收我們的稅,皇族也要交稅。
我們其實是不想答應的,但國舅所言,還有那麽半分道理,總之要談一談,若我們交稅,皇族也不能避免,而且還不能比我們少。
鄭元璹給其他二十多家的信呢,寫的也很直白。
先把事一講,然後邀請大夥,你們都來,咱們是聯合起來和國舅竇樂幹仗,還是屈從,或是這事能商量,就等你們來。
同時,讓竇氏派人過來。
竇樂不能代表竇氏,這家夥要收咱們的稅,竇氏也要派人過來說道說道。
竇樂也會寫信。
竇樂信中的意思是,我沒說要收你們的稅,至少現在沒說過,我隻是收江南那些土財主的稅,不過你們也可以來聊一聊,一起商量一下,怎麽收土財主們的稅。
江南好。
江南好風光。
餘杭的風光更好,竇樂搬到餘杭住下,等所有人前來。
打仗的事情呢。
李秀寧負責從東往西打,李績負責從北往南,李靖負責從西往東。
糧草充足,軍械充足。
竇樂是一點也不擔心,他們會打輸了。
數日後,長安。
李淵坐在禦書房,麵前擺著三封信。
鄭元璹的、李秀寧的、竇樂的。
竇樂還是那語氣:我就沒打算收他們的稅,反正我沒說過。
李秀寧的信,描述當時的情況,用的詞一個比一個可怕,什麽劍拔弩張、觸而即發?、??動魄驚心,最後竟然形容為丹陽的天空烏雲密布,城外江麵波翻浪湧……
特別是李秀寧提到,舅舅竇樂說,大唐的國祚隻有八十年,勉強支持到一百三十二年這話,可是把李淵嚇了一跳。
再看鄭元璹那封。語氣讀起來平淡,隻說請皇家派人來,我們要交稅,皇家也要交。
他先派人叫了袁天綱入宮。
李淵很關切的問:“大唐的國祚隻有八十年嗎?”
袁天綱聽完回答:“聖人,朝堂之上有四人,臣為他們摸骨批命,在武德元年之前,皆準確,之後就不準了。”
李淵有點好奇:“為何武德元年之後,就不準了。”
袁天綱沒回答,卻是跪在地上。
李淵:“天師請明言,無論什麽話,朕都聽著,絕不會外傳。”
袁天綱回答:“臣鬥膽,大唐會有大難,皇族會有大難,時間上,國舅說的差不多,每次大難都是滅族之難。”
李淵繼續問:“朕問的是,為何武德元年,你推算的就不準了,難道朕登基不得天意?”
袁天綱這才說道:“臣見劉文靜,他在高庶城會有大敗,他的命數已經是絕命,依臣所算,他上次入獄就會身死。”
“臣想說的是,國舅……”袁天綱又停下了。
李淵也不催,安靜的等候著。
因為他大概明白,為什麽武德元年之後就不準了,因為那一年,竇樂回來了,求仙問道歸來,回到了大興城,現在的長安城。
過了好一會,袁天綱這才一咬牙:“國舅,即……天道!”
天道!
好一個嚇人的詞,縱然身為皇帝的李淵都嚇了一跳。
也是驚的李淵好一會都沒反應過來。
袁天綱看李淵的表情,趕緊補充了一句:“聖人,國舅修的是大道,人間富貴對他而言,隻是過眼煙雲。”
這話,說到李淵心坎上了。
想來,竇樂真的有機會裂土封王,甚至奪了自家的皇位,可竇樂卻從來沒這麽想過。
李淵信了。
“辛苦天師了。”
“臣告退。”
袁天綱離開後。
李淵請了與二十八家沒關係的重臣入宮。
劉政會、姚思廉、高士廉、房玄齡,當然還有秦王李世民。
三封信,給他們看了之後,李淵問:“二郎,若派你去江南,你能如何?”
李世民想了想:“兒臣隻能是一個旁聽的,不能發一言。”
這話沒錯。
李世民幫誰都是錯,幫竇樂,他代表的皇家。
劉政會說道:“國舅信上聲稱,他沒提收稅的事情,此話如同掩耳盜鈴,今日拿江南土壕開刀,明天就會落在世族身上。這天下,不止是二十八族,隻是他們此時名望相對高一些,接下來,會是全天下。”
“聖人無論如何說,此事最終也是落在聖人身上,稅收回來又不是國舅私吞,還是落在國庫。以臣看來,臣若在餘杭,屬世家一員的話,提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皇家不得私用國庫,皇家用度每年定額。”
“聖人,天下藏書皆在世族,世族中擁有大智慧的人比比皆是,臣自問不及。國舅要收世家的稅,這等同於在世家身上割肉。縱然國舅有辦法讓世家同意,世家也一定會讓皇家或是朝堂上,拿到他們補償。”
李淵點了點頭。
劉政會這話說的最公道。
劉政會是匈奴單於冒頓的後裔,匈奴人因為被大漢擊敗,許多人漢化之後都選擇姓劉。
他代表不了彭城劉氏。
此時,他的話就是一位旁觀者的意見。
江南豪強肯定是不敢不從。
此時,丹陽城外,排著隊砍頭,還是挺嚇人的。
至於世家交稅。
鄭元璹想好了,答應是一定不能輕易答應的。
但是呢,這事也不是不能商量,還是要看如何交換雙方的利益。
縱然可以商量,能答應了。
可也不能這樣全盤答應下來。
如果這事痛快的答應下來,誰知道竇樂下次又會玩出什麽花招來。
鄭元璹與崔君肅住下了,他們請了太原王氏的長輩過來商討。
崔君肅卻認為,應該請更多的人過來。
那麽,要請多少人呢?
兩人把名單一列,差不多三十人。
因為這事,已經不止是他們兩家事情。
所以,河東三世族,薛、裴、柳三家,也要請來,特別是柳衝衝還要負責編寫士族誌。
京兆、韋杜,也要請上。
蘭陵蕭氏、陳郡謝氏……
一共二十八家。
甚至於,鄭元璹還給大唐皇帝寫了一封信。
信中寫的特別直白。
國舅想要收我們這些世族的稅,隴西李氏會派人來江南,皇族請派人前來,要收我們的稅,皇族也要交稅。
我們其實是不想答應的,但國舅所言,還有那麽半分道理,總之要談一談,若我們交稅,皇族也不能避免,而且還不能比我們少。
鄭元璹給其他二十多家的信呢,寫的也很直白。
先把事一講,然後邀請大夥,你們都來,咱們是聯合起來和國舅竇樂幹仗,還是屈從,或是這事能商量,就等你們來。
同時,讓竇氏派人過來。
竇樂不能代表竇氏,這家夥要收咱們的稅,竇氏也要派人過來說道說道。
竇樂也會寫信。
竇樂信中的意思是,我沒說要收你們的稅,至少現在沒說過,我隻是收江南那些土財主的稅,不過你們也可以來聊一聊,一起商量一下,怎麽收土財主們的稅。
江南好。
江南好風光。
餘杭的風光更好,竇樂搬到餘杭住下,等所有人前來。
打仗的事情呢。
李秀寧負責從東往西打,李績負責從北往南,李靖負責從西往東。
糧草充足,軍械充足。
竇樂是一點也不擔心,他們會打輸了。
數日後,長安。
李淵坐在禦書房,麵前擺著三封信。
鄭元璹的、李秀寧的、竇樂的。
竇樂還是那語氣:我就沒打算收他們的稅,反正我沒說過。
李秀寧的信,描述當時的情況,用的詞一個比一個可怕,什麽劍拔弩張、觸而即發?、??動魄驚心,最後竟然形容為丹陽的天空烏雲密布,城外江麵波翻浪湧……
特別是李秀寧提到,舅舅竇樂說,大唐的國祚隻有八十年,勉強支持到一百三十二年這話,可是把李淵嚇了一跳。
再看鄭元璹那封。語氣讀起來平淡,隻說請皇家派人來,我們要交稅,皇家也要交。
他先派人叫了袁天綱入宮。
李淵很關切的問:“大唐的國祚隻有八十年嗎?”
袁天綱聽完回答:“聖人,朝堂之上有四人,臣為他們摸骨批命,在武德元年之前,皆準確,之後就不準了。”
李淵有點好奇:“為何武德元年之後,就不準了。”
袁天綱沒回答,卻是跪在地上。
李淵:“天師請明言,無論什麽話,朕都聽著,絕不會外傳。”
袁天綱回答:“臣鬥膽,大唐會有大難,皇族會有大難,時間上,國舅說的差不多,每次大難都是滅族之難。”
李淵繼續問:“朕問的是,為何武德元年,你推算的就不準了,難道朕登基不得天意?”
袁天綱這才說道:“臣見劉文靜,他在高庶城會有大敗,他的命數已經是絕命,依臣所算,他上次入獄就會身死。”
“臣想說的是,國舅……”袁天綱又停下了。
李淵也不催,安靜的等候著。
因為他大概明白,為什麽武德元年之後就不準了,因為那一年,竇樂回來了,求仙問道歸來,回到了大興城,現在的長安城。
過了好一會,袁天綱這才一咬牙:“國舅,即……天道!”
天道!
好一個嚇人的詞,縱然身為皇帝的李淵都嚇了一跳。
也是驚的李淵好一會都沒反應過來。
袁天綱看李淵的表情,趕緊補充了一句:“聖人,國舅修的是大道,人間富貴對他而言,隻是過眼煙雲。”
這話,說到李淵心坎上了。
想來,竇樂真的有機會裂土封王,甚至奪了自家的皇位,可竇樂卻從來沒這麽想過。
李淵信了。
“辛苦天師了。”
“臣告退。”
袁天綱離開後。
李淵請了與二十八家沒關係的重臣入宮。
劉政會、姚思廉、高士廉、房玄齡,當然還有秦王李世民。
三封信,給他們看了之後,李淵問:“二郎,若派你去江南,你能如何?”
李世民想了想:“兒臣隻能是一個旁聽的,不能發一言。”
這話沒錯。
李世民幫誰都是錯,幫竇樂,他代表的皇家。
劉政會說道:“國舅信上聲稱,他沒提收稅的事情,此話如同掩耳盜鈴,今日拿江南土壕開刀,明天就會落在世族身上。這天下,不止是二十八族,隻是他們此時名望相對高一些,接下來,會是全天下。”
“聖人無論如何說,此事最終也是落在聖人身上,稅收回來又不是國舅私吞,還是落在國庫。以臣看來,臣若在餘杭,屬世家一員的話,提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皇家不得私用國庫,皇家用度每年定額。”
“聖人,天下藏書皆在世族,世族中擁有大智慧的人比比皆是,臣自問不及。國舅要收世家的稅,這等同於在世家身上割肉。縱然國舅有辦法讓世家同意,世家也一定會讓皇家或是朝堂上,拿到他們補償。”
李淵點了點頭。
劉政會這話說的最公道。
劉政會是匈奴單於冒頓的後裔,匈奴人因為被大漢擊敗,許多人漢化之後都選擇姓劉。
他代表不了彭城劉氏。
此時,他的話就是一位旁觀者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