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璹內心盤算著。
花上數年時間教化靺鞨,投資靺鞨,再做點獨門生意。
將來給鄭氏,多數萬友人,幾百甚至是數千弟子,而且又是占據了對抗高句麗的前線位置,這好處當真是數都數不清。
竇樂呢。
從鄭元璹這邊離開,沒走多遠就問:“十三,你說,有什麽辦法把我和鄭元璹之前的談話傳出去呢?”
獨孤十三連想都沒想,立即就回答了:“出巨資,冒充成其他世家的人,買通鄭元璹那院中的園丁。”
竇樂:“為什麽是園丁?”
獨孤十三:“因為園丁不是鄭家人,是他們在幽州城臨時雇傭的人。”
竇樂問:“先不管這個園丁聽到沒聽到,我認為肯定是聽不到的,但幾個關鍵詞傳出去,一群老狐狸就會去猜,加上一點點的引導,以及接下來事件的發展,反正,這事不是我說出去的。”
“國舅英明。”
竇樂:“別害了那園丁。”
獨孤十三:“銅山要建屋,總要有管事的住的,定是需要擺弄花草的人。園丁也不知發生了什麽,隻知道有份更好的活計,一年掙的比這邊多好幾倍。我找人冒充園丁,最終園丁失蹤,讓他們去猜好了。”
竇樂看著獨孤十三:“十三,你高明。”
“那我就去辦事。”
“好。”
竇樂回屋,弄了兩個涼菜。
雖然酒量差,卻還是想喝兩杯,比如加上五倍泉水,再加上果汁、蜂蜜的淡酒,竇樂還是喜歡的。
可惜……。
沒有花生米下酒,當真是大遺憾。
就這種喝法,卻依舊喝到微醉的竇樂,在等待著。
如果世家是鐵板一塊。
竇樂沒自信能鬥過他們,隻有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間開始爭鬥,甚至是猜忌,這樣竇樂相信自己才有機會。
正如當下的突利小可汗。
若是頡利沒的把他打的半死,也沒機會拉攏他,更沒機會讓突厥人內部分裂而埋下種子。
一個巴掌拍不響。
無蜜的花,也招不來蜜蜂。
次日。
竇樂還沒等來世家這邊有什麽消息呢,卻是泉太柞到了。
到幽州城後,泉太柞顧不上滿頭滿臉的灰,也顧不上辛苦,第一時間打聽關於海匪的事情。
幽州這邊準備的非常充分。
拿出一堆衣服、武器、竹片甲之類的東西。
泉太柞看到後,沉默不語。
他身邊的一句高句麗使團的成員卻高呼:“是倭人,在百濟行商的倭人。”
泉太柞像看傻子一樣看著自己的隨員。
當自己看不出來嗎?
隻是!
倭人!
笑話,倭人就算膽大,也最多敢在海上搶個小貨船什麽的,而且還是百濟沿海,或是新羅沿海。
敢到大唐的海邊縣城,去劫掠縣城?
倭人雖然狂妄,卻不是傻子。
這事,有詐。
是有人冒充倭人,還是別的什麽?
泉蓋蘇文上前,在父親身旁低聲說道:“會不會是靺鞨人?”
泉太柞示意泉蓋蘇文退後,不要插嘴。
這件事情已經遠遠超過正常思維能夠考慮的範疇,無論是誰,都沒有理由去劫掠一個海邊的縣城。
就算是突厥人,此時也不會。
泉太柞帶著人回到驛館,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可靠的人:“立即回建安城,詢問他們是知道此事?”
“是。”
而後又派人:“去唐國的柳城縣,看是否能發現什麽端倪。”
把人派出去之後,泉太柞才給兒子解釋:“這事非常的不尋常,為父甚至懷疑這是唐國自導自演的一個陰謀。為什麽是柳城縣,這個位置有多大的戰略價值,有沒有值得經營的商業,唐人卻派了一位上將軍前往駐守?”
“這天下,如棋盤,唐國的國舅,和唐國皇帝父子加起來,也未必能夠比得過的。世間皆傳,他不會騎馬、不會開弓、不會用刀,也算不懂地圖,分不清唐軍編製。但,他每戰必大勝,必滅國。”
泉蓋蘇文聽明白了:“父親,您的意思是,他每一步的計劃,都有深意。”
泉太柞點了點頭:“不可輕視。”
泉蓋蘇文又說道:“父親,隋最強大的時候,三次進攻我們高句麗,皆大敗而歸。眼下唐國隻是將破碎的隋國重新接管,百廢待興,他們敢主動進攻我們的高句麗嗎?”
唐國敢主動進攻高句麗嗎?
不知道!
但,大唐的國舅敢。
敢不敢不代表能不能。
竇樂站在地圖前,看不懂詳細的,還看懂海岸線的輪廓了?
三十多個老頭,或是單手托腮,或是仰天靠在地榻上,或是側臥在書案旁,總之,三十多張紙,皆空白。
就是寫一份檄文。
可智慧如老狐狸們,此時卻也是無能為力。
李桃葉開口了:“找不到借口,高句麗剛剛前往長安進貢,請曆法,國舅你現在就要翻臉,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一個攻打高句麗的借口。若強行開戰,不得公理、不得人心,怕是凶兆。”
竇樂輕輕一拍地圖:“馮盎的水師在,多好的機會,可以給高句麗來招狠的。而後,聚沙澆水築起一座冰城,足可以拖到明年開春,而後……唉!”
竇樂的目標是漢朝建立的武茨縣,現為高句麗所占,也就是後世的丹東。
這可是一處非常有價值的戰略要地。
隻要控製了海權,這一處就不是孤城,有水師輔助,一旦站穩,等於在高句麗核心地帶紮下一個釘子。
王聃卻說道:“國舅,檄文可以放一放。老夫自幼讀書,自認讀過幾乎所有的史書,曆朝曆代,可有吞並周邊百萬人口小國的記載?沒有吧。高句麗有怕八十萬戶之多,高句麗的貴族是扶餘人,由靺鞨、貊人、漢人等組成。與我大唐極為相似。”
王聃的話立即引發了討論。
與其說討論檄文怎麽寫,不如想一想,如何吞並這個至少有四百萬人口的高句麗。
王聃接著講:“我大唐,眼下在冊的,不超過四百萬戶,就算許多隱報,許多家仆、奴隸不在冊,算了賤民,也就是高句麗六倍,往大了說,七倍人口。”
花上數年時間教化靺鞨,投資靺鞨,再做點獨門生意。
將來給鄭氏,多數萬友人,幾百甚至是數千弟子,而且又是占據了對抗高句麗的前線位置,這好處當真是數都數不清。
竇樂呢。
從鄭元璹這邊離開,沒走多遠就問:“十三,你說,有什麽辦法把我和鄭元璹之前的談話傳出去呢?”
獨孤十三連想都沒想,立即就回答了:“出巨資,冒充成其他世家的人,買通鄭元璹那院中的園丁。”
竇樂:“為什麽是園丁?”
獨孤十三:“因為園丁不是鄭家人,是他們在幽州城臨時雇傭的人。”
竇樂問:“先不管這個園丁聽到沒聽到,我認為肯定是聽不到的,但幾個關鍵詞傳出去,一群老狐狸就會去猜,加上一點點的引導,以及接下來事件的發展,反正,這事不是我說出去的。”
“國舅英明。”
竇樂:“別害了那園丁。”
獨孤十三:“銅山要建屋,總要有管事的住的,定是需要擺弄花草的人。園丁也不知發生了什麽,隻知道有份更好的活計,一年掙的比這邊多好幾倍。我找人冒充園丁,最終園丁失蹤,讓他們去猜好了。”
竇樂看著獨孤十三:“十三,你高明。”
“那我就去辦事。”
“好。”
竇樂回屋,弄了兩個涼菜。
雖然酒量差,卻還是想喝兩杯,比如加上五倍泉水,再加上果汁、蜂蜜的淡酒,竇樂還是喜歡的。
可惜……。
沒有花生米下酒,當真是大遺憾。
就這種喝法,卻依舊喝到微醉的竇樂,在等待著。
如果世家是鐵板一塊。
竇樂沒自信能鬥過他們,隻有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間開始爭鬥,甚至是猜忌,這樣竇樂相信自己才有機會。
正如當下的突利小可汗。
若是頡利沒的把他打的半死,也沒機會拉攏他,更沒機會讓突厥人內部分裂而埋下種子。
一個巴掌拍不響。
無蜜的花,也招不來蜜蜂。
次日。
竇樂還沒等來世家這邊有什麽消息呢,卻是泉太柞到了。
到幽州城後,泉太柞顧不上滿頭滿臉的灰,也顧不上辛苦,第一時間打聽關於海匪的事情。
幽州這邊準備的非常充分。
拿出一堆衣服、武器、竹片甲之類的東西。
泉太柞看到後,沉默不語。
他身邊的一句高句麗使團的成員卻高呼:“是倭人,在百濟行商的倭人。”
泉太柞像看傻子一樣看著自己的隨員。
當自己看不出來嗎?
隻是!
倭人!
笑話,倭人就算膽大,也最多敢在海上搶個小貨船什麽的,而且還是百濟沿海,或是新羅沿海。
敢到大唐的海邊縣城,去劫掠縣城?
倭人雖然狂妄,卻不是傻子。
這事,有詐。
是有人冒充倭人,還是別的什麽?
泉蓋蘇文上前,在父親身旁低聲說道:“會不會是靺鞨人?”
泉太柞示意泉蓋蘇文退後,不要插嘴。
這件事情已經遠遠超過正常思維能夠考慮的範疇,無論是誰,都沒有理由去劫掠一個海邊的縣城。
就算是突厥人,此時也不會。
泉太柞帶著人回到驛館,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可靠的人:“立即回建安城,詢問他們是知道此事?”
“是。”
而後又派人:“去唐國的柳城縣,看是否能發現什麽端倪。”
把人派出去之後,泉太柞才給兒子解釋:“這事非常的不尋常,為父甚至懷疑這是唐國自導自演的一個陰謀。為什麽是柳城縣,這個位置有多大的戰略價值,有沒有值得經營的商業,唐人卻派了一位上將軍前往駐守?”
“這天下,如棋盤,唐國的國舅,和唐國皇帝父子加起來,也未必能夠比得過的。世間皆傳,他不會騎馬、不會開弓、不會用刀,也算不懂地圖,分不清唐軍編製。但,他每戰必大勝,必滅國。”
泉蓋蘇文聽明白了:“父親,您的意思是,他每一步的計劃,都有深意。”
泉太柞點了點頭:“不可輕視。”
泉蓋蘇文又說道:“父親,隋最強大的時候,三次進攻我們高句麗,皆大敗而歸。眼下唐國隻是將破碎的隋國重新接管,百廢待興,他們敢主動進攻我們的高句麗嗎?”
唐國敢主動進攻高句麗嗎?
不知道!
但,大唐的國舅敢。
敢不敢不代表能不能。
竇樂站在地圖前,看不懂詳細的,還看懂海岸線的輪廓了?
三十多個老頭,或是單手托腮,或是仰天靠在地榻上,或是側臥在書案旁,總之,三十多張紙,皆空白。
就是寫一份檄文。
可智慧如老狐狸們,此時卻也是無能為力。
李桃葉開口了:“找不到借口,高句麗剛剛前往長安進貢,請曆法,國舅你現在就要翻臉,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一個攻打高句麗的借口。若強行開戰,不得公理、不得人心,怕是凶兆。”
竇樂輕輕一拍地圖:“馮盎的水師在,多好的機會,可以給高句麗來招狠的。而後,聚沙澆水築起一座冰城,足可以拖到明年開春,而後……唉!”
竇樂的目標是漢朝建立的武茨縣,現為高句麗所占,也就是後世的丹東。
這可是一處非常有價值的戰略要地。
隻要控製了海權,這一處就不是孤城,有水師輔助,一旦站穩,等於在高句麗核心地帶紮下一個釘子。
王聃卻說道:“國舅,檄文可以放一放。老夫自幼讀書,自認讀過幾乎所有的史書,曆朝曆代,可有吞並周邊百萬人口小國的記載?沒有吧。高句麗有怕八十萬戶之多,高句麗的貴族是扶餘人,由靺鞨、貊人、漢人等組成。與我大唐極為相似。”
王聃的話立即引發了討論。
與其說討論檄文怎麽寫,不如想一想,如何吞並這個至少有四百萬人口的高句麗。
王聃接著講:“我大唐,眼下在冊的,不超過四百萬戶,就算許多隱報,許多家仆、奴隸不在冊,算了賤民,也就是高句麗六倍,往大了說,七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