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完全撤退後,王琛下令讓士兵迅速清理戰場。除了將犧牲的士兵抬回城內,最主要是撿回射出的箭鏃。婺陵的武器禁不起浪費,所以二次撿回使用很有必要。此次擊退北國軍隊,可以獲得一息喘氣的機會。
這次的勝利真的是險勝,但下一次就沒麽好運了。而此時的援軍還在路上。周青在上次出發後,經過半天的疾馳,在邱水附近碰到了臨時停駐休息的步兵營大軍。跟統領大軍的聶將軍匯報了婺陵的危急情況,提出了支援的請求。
聶將軍十分配合,即刻下令整頓大軍,奔赴婺陵。他們此次抵達婺陵倒是沒有耗費多少時間。在婺陵內的士兵打掃完戰場,關閉城門一個時辰之後,步兵營的大軍成功抵達了婺陵。
最先發現大軍的是城牆上負責放哨的士兵。甫一看到黑壓壓的大軍,他下意識地以為又是北國的軍隊,立刻慌慌張張地敲響了城樓上的軍鼓,發出敵軍來襲的提示。剛剛清理完戰場,癱倒在地的士兵,聽到這鼓聲,又一個個爬了起來,並且順手撿起了地上的武器。雖然精疲力盡,但是,隻要還能站起來,還能拿得動武器,那就要隨時作戰。
王琛聽到這鼓聲也立刻衝上了城牆。根據他的了解,北國軍隊的再次來襲應該沒有可能這麽快,但是不排除北國有兩手準備的可能…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婺陵這次無力回天了。
登上城牆,他看到了不遠處黑壓壓的軍隊。因為尚有段距離,不能看清楚該大軍的著裝。但是,還是要做好迎敵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當眾士兵再次陳列在城牆上後,婺陵前方的大軍也越來越逼近了。王琛沒有下令放箭。總要弄清楚是敵是友後再行動。當然,這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如果是敵軍,那麽他們每一步逼近,都意味著婺陵的危險加重了一分。
那支軍隊越來越近,離婺陵越來越近。終於,看清了對方的著裝,也看見了統率的將領。是援軍!
王琛這一刻深深的舒了一口氣。他下令眾人解除警戒,告知了他們這是援軍。眾人一聽是援軍,緊繃的神經也一下子放鬆了。手中舉著的弓箭也放了下來。
援軍到達了城下。王琛和為首的將領互相抱了拳,之後下令開城門,讓大軍進城。大軍全部進入城內後,又再次關閉了城門。
援軍帶來的糧草可謂是解了婺陵的燃眉之急。將一眾大軍安置好。城牆上增加了防守,城內各條街巷上也安排了士兵站崗放哨。之前參與過作戰的人,被頂替了下來,他們急需休息。安置好後,王琛和其餘幾位將領召開了會議。接下來的仗該怎麽打,需要部署好。
幾位將領經過協商討論,很快定下了迎敵的方案。之後其它將領按照計劃下去部署,軍帳中隻剩下了王琛一人。
從抵達婺陵開始,他一直處於連軸轉的狀態。部署,調兵遣將,清理戰場,這些事都要由他來決定。之前,他便是一根孤木,獨自撐著整個婺陵的安危。援軍的到來讓他肩上的擔子輕了些許。他在這一刻,才有了喘息的機會。就這麽坐在椅子上,休息了起來。安靜的環境使他很快便陷入了沉睡。
半夢半醒間,他似乎看到了前幾年在戰場拚殺的自己。他第一次上戰場時才知道什麽是真正的生死。之前所有的自信,也被那一具具屍體擊碎。如果說一開始是抱著證明自己的想法上的戰場,那之後便是為了心中的信仰,為了對得起因為救他而死去的兄弟,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身上穿著的這一身戎裝。
還有聽見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向他控訴:為什麽要選擇走這條路?
是啊,為什麽呢?想他也是出自名門世家。他的父親,王齊,是當朝的丞相。本來按著父親的預期,他應該一心向學,博覽群書。之後參加朝廷的選拔,獲得功名。而且,有王父在前方鋪路,他的未來定然是一片光明的。
可是,他不願意照著王父給他安排的路來。並不是說,他不愛學習。對於書中的聖人之道,至理名言,各種經世治國的文字,他是喜愛的。隻是,在他看來,身為男兒,不應該拘泥於一室之內,隻追求那所謂的功名。男兒,當以滿副錚錚鐵骨,著一襲戎裝,保家衛國。
王父一開始自然持反對態度,但後來還是作出了妥協,畢竟隻有他一個兒子,不妥協也沒轍。他與王琛約定好,王琛可以去練武,可以參軍入伍,但是,不可荒廢對書上知識的學習。這是他的底線。他不願看到王家的後人是個愣頭愣腦的武夫。而且,一旦進入軍營,不可告訴別人王琛是他的兒子。王父想看看沒有了他的庇護,這個兒子能做出什麽功績來。
王琛自然知道父親的用意,但是,他沒有退縮。男子漢大丈夫,靠自己才是王道。自那以後,他更加發奮圖強。除了認真跟著學堂的老師學習各種知識,他也沒有放棄日複一日的訓練。他想證明給王父看,他可以憑自己有一席立足之地。
便是抱著這份意氣風發和自信,加入了軍營,上了戰場。在最初的自負被擊碎後,開始認真地參與每一場戰爭,認真的做好一個士兵。後來,因為出色的功績,被提升為了小隊長。之後隨著戰功的積累,曆經了一係列的提拔,一直到了今天的位置。
之前胡老頭兒問過自己,到現在有沒有後悔過。胡老頭兒算是他的忘年之交了,兩人雖然不時看對方不順眼,但是都是互相了解的人。胡老頭兒的話十分犀利,經常一語中的。比如上麵這個問題。當時似乎沒有回答他,因為沒有想好。
現在有了答案。說沒有後悔是不可能的。但是,重新選擇一次的話,他還是會走上這條路。這條路自是充滿了艱難險阻,充滿了血和淚,還有諸多的爾虞我詐。他能坐到今天這個位置,自然是經過了諸多算計和被算計,功績自然重要,但人心難測,必要的手段是要有的。他一般不主動出擊,但並不意味著他對於別人的侵犯不會回擊。
但拋開這些來說,他還是願意走上這條路。因為,有很多的責任需要去承當。這個國家的軍隊,需要一個清醒的人來治理。他對權勢沒有多麽熱衷,但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定的權勢還是要爭取的。
可能是對自己還有絕對的自信,未來他會繼續沿著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戰場已經磨練了他的意誌,使他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走下去。
這次的勝利真的是險勝,但下一次就沒麽好運了。而此時的援軍還在路上。周青在上次出發後,經過半天的疾馳,在邱水附近碰到了臨時停駐休息的步兵營大軍。跟統領大軍的聶將軍匯報了婺陵的危急情況,提出了支援的請求。
聶將軍十分配合,即刻下令整頓大軍,奔赴婺陵。他們此次抵達婺陵倒是沒有耗費多少時間。在婺陵內的士兵打掃完戰場,關閉城門一個時辰之後,步兵營的大軍成功抵達了婺陵。
最先發現大軍的是城牆上負責放哨的士兵。甫一看到黑壓壓的大軍,他下意識地以為又是北國的軍隊,立刻慌慌張張地敲響了城樓上的軍鼓,發出敵軍來襲的提示。剛剛清理完戰場,癱倒在地的士兵,聽到這鼓聲,又一個個爬了起來,並且順手撿起了地上的武器。雖然精疲力盡,但是,隻要還能站起來,還能拿得動武器,那就要隨時作戰。
王琛聽到這鼓聲也立刻衝上了城牆。根據他的了解,北國軍隊的再次來襲應該沒有可能這麽快,但是不排除北國有兩手準備的可能…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婺陵這次無力回天了。
登上城牆,他看到了不遠處黑壓壓的軍隊。因為尚有段距離,不能看清楚該大軍的著裝。但是,還是要做好迎敵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當眾士兵再次陳列在城牆上後,婺陵前方的大軍也越來越逼近了。王琛沒有下令放箭。總要弄清楚是敵是友後再行動。當然,這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如果是敵軍,那麽他們每一步逼近,都意味著婺陵的危險加重了一分。
那支軍隊越來越近,離婺陵越來越近。終於,看清了對方的著裝,也看見了統率的將領。是援軍!
王琛這一刻深深的舒了一口氣。他下令眾人解除警戒,告知了他們這是援軍。眾人一聽是援軍,緊繃的神經也一下子放鬆了。手中舉著的弓箭也放了下來。
援軍到達了城下。王琛和為首的將領互相抱了拳,之後下令開城門,讓大軍進城。大軍全部進入城內後,又再次關閉了城門。
援軍帶來的糧草可謂是解了婺陵的燃眉之急。將一眾大軍安置好。城牆上增加了防守,城內各條街巷上也安排了士兵站崗放哨。之前參與過作戰的人,被頂替了下來,他們急需休息。安置好後,王琛和其餘幾位將領召開了會議。接下來的仗該怎麽打,需要部署好。
幾位將領經過協商討論,很快定下了迎敵的方案。之後其它將領按照計劃下去部署,軍帳中隻剩下了王琛一人。
從抵達婺陵開始,他一直處於連軸轉的狀態。部署,調兵遣將,清理戰場,這些事都要由他來決定。之前,他便是一根孤木,獨自撐著整個婺陵的安危。援軍的到來讓他肩上的擔子輕了些許。他在這一刻,才有了喘息的機會。就這麽坐在椅子上,休息了起來。安靜的環境使他很快便陷入了沉睡。
半夢半醒間,他似乎看到了前幾年在戰場拚殺的自己。他第一次上戰場時才知道什麽是真正的生死。之前所有的自信,也被那一具具屍體擊碎。如果說一開始是抱著證明自己的想法上的戰場,那之後便是為了心中的信仰,為了對得起因為救他而死去的兄弟,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身上穿著的這一身戎裝。
還有聽見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向他控訴:為什麽要選擇走這條路?
是啊,為什麽呢?想他也是出自名門世家。他的父親,王齊,是當朝的丞相。本來按著父親的預期,他應該一心向學,博覽群書。之後參加朝廷的選拔,獲得功名。而且,有王父在前方鋪路,他的未來定然是一片光明的。
可是,他不願意照著王父給他安排的路來。並不是說,他不愛學習。對於書中的聖人之道,至理名言,各種經世治國的文字,他是喜愛的。隻是,在他看來,身為男兒,不應該拘泥於一室之內,隻追求那所謂的功名。男兒,當以滿副錚錚鐵骨,著一襲戎裝,保家衛國。
王父一開始自然持反對態度,但後來還是作出了妥協,畢竟隻有他一個兒子,不妥協也沒轍。他與王琛約定好,王琛可以去練武,可以參軍入伍,但是,不可荒廢對書上知識的學習。這是他的底線。他不願看到王家的後人是個愣頭愣腦的武夫。而且,一旦進入軍營,不可告訴別人王琛是他的兒子。王父想看看沒有了他的庇護,這個兒子能做出什麽功績來。
王琛自然知道父親的用意,但是,他沒有退縮。男子漢大丈夫,靠自己才是王道。自那以後,他更加發奮圖強。除了認真跟著學堂的老師學習各種知識,他也沒有放棄日複一日的訓練。他想證明給王父看,他可以憑自己有一席立足之地。
便是抱著這份意氣風發和自信,加入了軍營,上了戰場。在最初的自負被擊碎後,開始認真地參與每一場戰爭,認真的做好一個士兵。後來,因為出色的功績,被提升為了小隊長。之後隨著戰功的積累,曆經了一係列的提拔,一直到了今天的位置。
之前胡老頭兒問過自己,到現在有沒有後悔過。胡老頭兒算是他的忘年之交了,兩人雖然不時看對方不順眼,但是都是互相了解的人。胡老頭兒的話十分犀利,經常一語中的。比如上麵這個問題。當時似乎沒有回答他,因為沒有想好。
現在有了答案。說沒有後悔是不可能的。但是,重新選擇一次的話,他還是會走上這條路。這條路自是充滿了艱難險阻,充滿了血和淚,還有諸多的爾虞我詐。他能坐到今天這個位置,自然是經過了諸多算計和被算計,功績自然重要,但人心難測,必要的手段是要有的。他一般不主動出擊,但並不意味著他對於別人的侵犯不會回擊。
但拋開這些來說,他還是願意走上這條路。因為,有很多的責任需要去承當。這個國家的軍隊,需要一個清醒的人來治理。他對權勢沒有多麽熱衷,但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定的權勢還是要爭取的。
可能是對自己還有絕對的自信,未來他會繼續沿著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戰場已經磨練了他的意誌,使他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