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隻的影子都還沒有,也隻能先做這些了,接下來還得安排四個營的事。
有些麻煩,各方麵都有。
指揮體係亂,京營慣例,每個營的長官叫坐營官,還有提督太監,還有監槍太監,共同負責訓練等一應事項。但他們沒有指揮權,每次出征都要另安排將領——通常太監是不換的。
編製也亂,五人一伍,十伍一隊,十隊一把總,通常六把一營,各級軍官也有叫小旗總旗管隊把總的,也有叫百戶千戶的。
邊軍還有十二人一隊,十隊為司,十司一哨的編製。
各營平時散處內外城,沒有一個獨立的軍營。
大漢將軍營編製5403人,四衛營勇士營編製都是6500人,忠勇營編製3000人,除忠勇營外,其餘都在各自所屬之衛訓練。
朱由檢就算無知,也知道統一的軍令軍政軍備才是近現代軍隊與古代軍隊的區別。
至於隊列體能什麽的都是細節,古人也練這些。
怎麽把他們整合到一起就成了問題,現在明代禁衛軍編製看得他眼花,整合後也簡單些。
比如侍衛軍,包括了錦衣衛大漢將軍1507名,神樞營紅纓將軍1500名,明甲將軍502名,五軍營叉刀圍子手3000名,其餘把總指揮帶刀官等若幹,分由6個公侯伯駙馬等勳貴指揮。
五軍營叉刀圍子手全部住在皇城內,其餘住在內外城,每日輪值,隻有每逢大朝會與祭奠等大禮儀的時候才要全體值班。
這是守衛紫禁城的軍力。
還有守衛軍,包括二十二個衛,由親軍指揮使司負責管轄,各自負責皇城一段城牆,京營則負責內外城。
順便說一句,明代京城從內至外分為宮城(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
歎了口氣,一口吃不成胖子,慢慢來。
考慮再三,朱由檢覺得重設正德時期的西官廳不錯,由自己親自管理,四營剝離原屬各衙門作為禁衛軍,各不統屬。這樣在京師內就有禁衛軍與京營兩大係統,也算是學習了宋朝的南北衙互相製衡的製度。
想了想又放棄了現在就剝離的計劃,剛剛即位一個月,這麽做有些魯莽。
朱由檢又想歎氣,前世悠哉悠哉混日子,哪裏做過如此繁雜之事,有時候想想,真不如腳底抹油去江南花天酒地幾十年了。
”曹變蛟你暫時掛名錦衣衛指揮僉事。
你們四人這些日子的任務就是補充各營缺額。
各營都補足6500人,忠勇營若是太監不能用就全部換了,各自去熟悉隊伍做事去吧。
王之俊你去通知司禮監來人,處理他們的各種文書符牌等。”
“陛下,兵器火器戰襖等輜重軍械呢?”曹文詔趕緊問道:“還有,陛下要臣等練兵,軍製是仿照邊軍還是京營,您也得拿主意。”
“邊軍與京營有什麽區別?”
“陛下,邊軍以臣所在的關寧軍來說,是以孫督師承宗時編練的十幾個車營為主的。”
“不是說關寧鐵騎嗎?怎麽成了車營?”有些納悶。
“關寧鐵騎?臣沒聽說過啊!”曹文詔一臉茫然:“陛下在哪聽的?關寧軍中騎兵隻有少量中軍騎營與各將官家丁等,滿打滿算也就萬多人吧。”
“才這麽點!”朱由檢怒了:“五萬馬騾就養萬餘騎兵?”
曹文詔很想說戰車也要馬騾來拉的,不過看朱由檢臉色不好,決定還是不觸黴頭了。
”關寧軍編製有多少營?你給朕講講。”
“關寧軍編製是在天啟二年定下的,有中部.南部.北部.前部副將.後部副將各五營,五部各設一個總兵或副將,各督撫標營有多少就非臣這小小的遊擊能知道的了。”
二十五個營,加上標營算三十吧,每營多則三千少則千餘,取中位數每營2000人,如果再扣除一半空額……
又想歎氣!
將此事扔到一邊,還是得等著看王在晉的手段如何:“不搞車營,大漢將軍營全是騎兵,其餘三營火銃與長槍混編。“
”陛下,沒有這麽多戰馬。”王承恩小聲提醒。
“你的衙門就叫禦馬監,你現在說沒這麽多馬?才五六千匹馬都沒有?”
“陛下。”王承恩哭喪著臉:“臣剛接手衙門,雖然還沒捋清楚,可也知道雖然叫禦馬監,卻已經很久不供應軍馬了,京營需要馬都是去張家口大同一帶與韃子互市買的。”
“回去查查怎麽回事,該買就買。”朱由檢狠狠的道,又多一件煩心事:“火統長槍腰刀戰襖鎧甲去工部領,記得火統隻要魯密統,領戰襖鎧甲時讓工部管事與胥吏穿上,你們拿刀砍幾刀,合格的才領。
嗯,領火銃時也讓他們先打幾發,免得炸膛傷了咱們。”
眾人目瞪口呆!
這是什麽路數?
王承恩更是暗暗叫苦,按這標準,一件軍械也別想領到了。
“都去做事吧,朕累了。”
眾人齊聲應是,各自喜滋滋的去了。能不喜嗎,這下他們各自升了一級手握兵權不說,也都成了天子心腹。唯有王承恩幾個愁眉苦臉,本來領軍械是肥差,這下麻煩了。
朱由檢則有些擔憂又有些期待,曹文詔號稱明末第一良將,少了許多戰事磨練,可千萬別毀在自己手裏。
說起來很有趣,檢點明末武將,就會發現衝鋒陷陣型的武將很多,而指揮型武將則鳳毛麟角,即使偶有出現,也是擺脫了文官的牽製才有機會嶄露頭角。
在他看來,明末以其龐大的軍隊基數,帥才應該不至於缺到這種程度。
之所以會這樣,皆因文官牢牢地把控了指揮層麵的權力,從來不給武將表現的機會。
悲催的是,明代幾乎所有文官統帥都是讀了幾本兵書就敢對軍隊指手畫腳的貨色——甚至,看沒看與有沒有看懂都存在疑問。
他們幾乎都是眼高手低的趙括,僅憑看過了幾本兵書,就敢接過指揮棒在地圖上對十幾萬大軍指指點點。
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還有個妖孽王陽明。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一個常識,任何戰略戰術計劃都要考慮實際條件。
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任何計劃都有成功的可能,可是這樣的計劃算什麽玩意?
問題是,文官從來都是不考慮實際條件的。
明末是什麽條件?
一,技術上,通訊是大問題,這就決定了過於複雜的計劃無法執行。
二,軍事上,軍隊上下普遍腐敗,後勤供應不及時,這表示你不能對軍隊戰力抱多少希望。
三,政治上,腐敗透頂,財政接近破產,這表示朝廷無力承擔耗資巨大的計劃。
當然,如果不怕國內處處烽煙的話,還是可以的。
比如袁嘟嘟與孫承宗搞的塔攻戰術,就是堡壘推進,南宋已經用過一次。
效果如何?
誰用誰說好!
這戰略除了明朝財政支撐不起,還多一個缺陷,就是如果後金圍點打援就尷尬了,隻能被活活困死。
事實上,後金就是這麽幹的!
還有‘憑堅城用大炮’,這其實是中國曆代都采用的戰術,無非守城時依托城牆用遠程武器攻敵,想不明白怎麽就成了袁嘟嘟的發明創造了?還要臉嗎?
明末的根本問題,在於軍隊戰力低下與財政極度緊張,任何不考慮這兩個因素的計劃都是在耍流氓。
後世通常的看法是,明朝此時應該收縮防線苦練內功。
至少也得收縮防禦,以拖待變,拖過去小冰河就算成功一半。
而陝西的問題,關鍵在於政治而非軍事,否則隻會越剿越多。
可惜,這不符合文官集團的利益,也不符合崇禎的要求,所以,通常的看法就發展成明末的形勢是無解的。
想到文官就想起徐光啟與畢自嚴,招收喊過王之心:“徐光啟畢自嚴還沒有來嗎?”
“陛下,徐先生在路上,他年紀大了耐不得顛簸,還需幾日才能到。畢自嚴也還在路上。”
“我記得畢自嚴是山東淄川人吧?怎麽這麽慢?”朱由檢有些惱怒。
“陛下,小人也不清楚。”王之心吞吞吐吐的說,見朱由檢臉色陰沉,忙又道:“聽說,王先生開始不願意來,還是出使太監使了些手段才同意的。”
“孫傳庭呢?”
“據說出外訪友去了。”
頭皮有些癢,敲了敲頭上的烏紗翼善冠,心裏更增惱怒,一個個的都很有骨氣啊。
罷了,既然來了就不計較了。
有些麻煩,各方麵都有。
指揮體係亂,京營慣例,每個營的長官叫坐營官,還有提督太監,還有監槍太監,共同負責訓練等一應事項。但他們沒有指揮權,每次出征都要另安排將領——通常太監是不換的。
編製也亂,五人一伍,十伍一隊,十隊一把總,通常六把一營,各級軍官也有叫小旗總旗管隊把總的,也有叫百戶千戶的。
邊軍還有十二人一隊,十隊為司,十司一哨的編製。
各營平時散處內外城,沒有一個獨立的軍營。
大漢將軍營編製5403人,四衛營勇士營編製都是6500人,忠勇營編製3000人,除忠勇營外,其餘都在各自所屬之衛訓練。
朱由檢就算無知,也知道統一的軍令軍政軍備才是近現代軍隊與古代軍隊的區別。
至於隊列體能什麽的都是細節,古人也練這些。
怎麽把他們整合到一起就成了問題,現在明代禁衛軍編製看得他眼花,整合後也簡單些。
比如侍衛軍,包括了錦衣衛大漢將軍1507名,神樞營紅纓將軍1500名,明甲將軍502名,五軍營叉刀圍子手3000名,其餘把總指揮帶刀官等若幹,分由6個公侯伯駙馬等勳貴指揮。
五軍營叉刀圍子手全部住在皇城內,其餘住在內外城,每日輪值,隻有每逢大朝會與祭奠等大禮儀的時候才要全體值班。
這是守衛紫禁城的軍力。
還有守衛軍,包括二十二個衛,由親軍指揮使司負責管轄,各自負責皇城一段城牆,京營則負責內外城。
順便說一句,明代京城從內至外分為宮城(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
歎了口氣,一口吃不成胖子,慢慢來。
考慮再三,朱由檢覺得重設正德時期的西官廳不錯,由自己親自管理,四營剝離原屬各衙門作為禁衛軍,各不統屬。這樣在京師內就有禁衛軍與京營兩大係統,也算是學習了宋朝的南北衙互相製衡的製度。
想了想又放棄了現在就剝離的計劃,剛剛即位一個月,這麽做有些魯莽。
朱由檢又想歎氣,前世悠哉悠哉混日子,哪裏做過如此繁雜之事,有時候想想,真不如腳底抹油去江南花天酒地幾十年了。
”曹變蛟你暫時掛名錦衣衛指揮僉事。
你們四人這些日子的任務就是補充各營缺額。
各營都補足6500人,忠勇營若是太監不能用就全部換了,各自去熟悉隊伍做事去吧。
王之俊你去通知司禮監來人,處理他們的各種文書符牌等。”
“陛下,兵器火器戰襖等輜重軍械呢?”曹文詔趕緊問道:“還有,陛下要臣等練兵,軍製是仿照邊軍還是京營,您也得拿主意。”
“邊軍與京營有什麽區別?”
“陛下,邊軍以臣所在的關寧軍來說,是以孫督師承宗時編練的十幾個車營為主的。”
“不是說關寧鐵騎嗎?怎麽成了車營?”有些納悶。
“關寧鐵騎?臣沒聽說過啊!”曹文詔一臉茫然:“陛下在哪聽的?關寧軍中騎兵隻有少量中軍騎營與各將官家丁等,滿打滿算也就萬多人吧。”
“才這麽點!”朱由檢怒了:“五萬馬騾就養萬餘騎兵?”
曹文詔很想說戰車也要馬騾來拉的,不過看朱由檢臉色不好,決定還是不觸黴頭了。
”關寧軍編製有多少營?你給朕講講。”
“關寧軍編製是在天啟二年定下的,有中部.南部.北部.前部副將.後部副將各五營,五部各設一個總兵或副將,各督撫標營有多少就非臣這小小的遊擊能知道的了。”
二十五個營,加上標營算三十吧,每營多則三千少則千餘,取中位數每營2000人,如果再扣除一半空額……
又想歎氣!
將此事扔到一邊,還是得等著看王在晉的手段如何:“不搞車營,大漢將軍營全是騎兵,其餘三營火銃與長槍混編。“
”陛下,沒有這麽多戰馬。”王承恩小聲提醒。
“你的衙門就叫禦馬監,你現在說沒這麽多馬?才五六千匹馬都沒有?”
“陛下。”王承恩哭喪著臉:“臣剛接手衙門,雖然還沒捋清楚,可也知道雖然叫禦馬監,卻已經很久不供應軍馬了,京營需要馬都是去張家口大同一帶與韃子互市買的。”
“回去查查怎麽回事,該買就買。”朱由檢狠狠的道,又多一件煩心事:“火統長槍腰刀戰襖鎧甲去工部領,記得火統隻要魯密統,領戰襖鎧甲時讓工部管事與胥吏穿上,你們拿刀砍幾刀,合格的才領。
嗯,領火銃時也讓他們先打幾發,免得炸膛傷了咱們。”
眾人目瞪口呆!
這是什麽路數?
王承恩更是暗暗叫苦,按這標準,一件軍械也別想領到了。
“都去做事吧,朕累了。”
眾人齊聲應是,各自喜滋滋的去了。能不喜嗎,這下他們各自升了一級手握兵權不說,也都成了天子心腹。唯有王承恩幾個愁眉苦臉,本來領軍械是肥差,這下麻煩了。
朱由檢則有些擔憂又有些期待,曹文詔號稱明末第一良將,少了許多戰事磨練,可千萬別毀在自己手裏。
說起來很有趣,檢點明末武將,就會發現衝鋒陷陣型的武將很多,而指揮型武將則鳳毛麟角,即使偶有出現,也是擺脫了文官的牽製才有機會嶄露頭角。
在他看來,明末以其龐大的軍隊基數,帥才應該不至於缺到這種程度。
之所以會這樣,皆因文官牢牢地把控了指揮層麵的權力,從來不給武將表現的機會。
悲催的是,明代幾乎所有文官統帥都是讀了幾本兵書就敢對軍隊指手畫腳的貨色——甚至,看沒看與有沒有看懂都存在疑問。
他們幾乎都是眼高手低的趙括,僅憑看過了幾本兵書,就敢接過指揮棒在地圖上對十幾萬大軍指指點點。
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還有個妖孽王陽明。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一個常識,任何戰略戰術計劃都要考慮實際條件。
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任何計劃都有成功的可能,可是這樣的計劃算什麽玩意?
問題是,文官從來都是不考慮實際條件的。
明末是什麽條件?
一,技術上,通訊是大問題,這就決定了過於複雜的計劃無法執行。
二,軍事上,軍隊上下普遍腐敗,後勤供應不及時,這表示你不能對軍隊戰力抱多少希望。
三,政治上,腐敗透頂,財政接近破產,這表示朝廷無力承擔耗資巨大的計劃。
當然,如果不怕國內處處烽煙的話,還是可以的。
比如袁嘟嘟與孫承宗搞的塔攻戰術,就是堡壘推進,南宋已經用過一次。
效果如何?
誰用誰說好!
這戰略除了明朝財政支撐不起,還多一個缺陷,就是如果後金圍點打援就尷尬了,隻能被活活困死。
事實上,後金就是這麽幹的!
還有‘憑堅城用大炮’,這其實是中國曆代都采用的戰術,無非守城時依托城牆用遠程武器攻敵,想不明白怎麽就成了袁嘟嘟的發明創造了?還要臉嗎?
明末的根本問題,在於軍隊戰力低下與財政極度緊張,任何不考慮這兩個因素的計劃都是在耍流氓。
後世通常的看法是,明朝此時應該收縮防線苦練內功。
至少也得收縮防禦,以拖待變,拖過去小冰河就算成功一半。
而陝西的問題,關鍵在於政治而非軍事,否則隻會越剿越多。
可惜,這不符合文官集團的利益,也不符合崇禎的要求,所以,通常的看法就發展成明末的形勢是無解的。
想到文官就想起徐光啟與畢自嚴,招收喊過王之心:“徐光啟畢自嚴還沒有來嗎?”
“陛下,徐先生在路上,他年紀大了耐不得顛簸,還需幾日才能到。畢自嚴也還在路上。”
“我記得畢自嚴是山東淄川人吧?怎麽這麽慢?”朱由檢有些惱怒。
“陛下,小人也不清楚。”王之心吞吞吐吐的說,見朱由檢臉色陰沉,忙又道:“聽說,王先生開始不願意來,還是出使太監使了些手段才同意的。”
“孫傳庭呢?”
“據說出外訪友去了。”
頭皮有些癢,敲了敲頭上的烏紗翼善冠,心裏更增惱怒,一個個的都很有骨氣啊。
罷了,既然來了就不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