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一番話,讓朱由檢熄了收稅解渴的念頭,至少現在不敢收了。
這尼瑪有點坑了,如果百萬人沒了燃料,可真說不好會出什麽事。
唉,又想歎氣,說到底還是手裏的刀把子不硬。
否則,將挑事的權貴給一網打盡,沒了頭領,再給點好處,礦工自然會老老實實了。
何況,契稅本來就與礦工無關,收的是老板的稅,你說你一個打工仔替老板操什麽心啊!
當年魏忠賢派人去蘇杭收稅也是如此,明明是收老板的稅,‘民’眾愣是聚集起來把東廠番子打死。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朱由檢也曾想過重開礦稅,不過一是怕戳了馬蜂窩,二是反複考慮後覺得有些得不償失。
按照記載,萬曆時礦稅每年也就幾十萬兩,這些銀子,他費點心搞些銅鐵銀煤礦什麽的,再弄幾個產業就有了,何苦折騰的雞犬不寧。
“罷了,這事朕再想想,曹化淳,徐光啟那邊進行的如何?”
“地方選定了,正興建學院校舍,徐先生在寫信四處邀人。”
這老頭,也不知道向領導匯報工作,不知道有事沒事得多往領導麵前走走嘛。
說好的傳教士呢?
也是蹤影不見。
罷了,人家架子大,忍忍吧。
“魏忠賢,朕讓你挑的人呢?有沒有人選?”
“陛下,通政使李養徳勉強可用。”
李養德?
勉強可用?
想了想笑了,估計是條件有些苛刻,魏忠賢心裏也沒底。
“就是前幾日光祿寺裏那個李養德?”
“是,此事他雖然參與進去,其實與他沒多大關係。”
“明日讓他來見朕。”
“臣遵旨。”
想了想,順便把棉紡織的事交代下去,棉紡織既然需要建窖房,就不是小家小戶可以做的,做這生意也不算與民爭利。
這事他同樣不方便出麵:“曹化淳,朕再給你們一個賺錢的機會。”
曹化淳幾人眼前一亮,陛下這是怎麽了?
化身散財童子了啊!
“你們知道現在棉布都是哪裏來的嗎?都是江南來的。
北方種棉,采收後賣給江南,江南紡織後又賣回北方,這其中銀子都被江南賺去了。
其實直隸肅寧縣挖掘地窖在地下紡織,出產的布不比江南布差,價格卻隻有江南布的六七成。
既然可以本地織布,為什麽讓江南把這錢賺走?
何況來回運費巨大,徒然增加百姓負擔。
曹化淳,你派人去肅寧查看一番,搞清楚後再調查直隸山東棉區產量情況,作坊設在哪裏合適。”
“不用調查了,臣就是肅寧人,臣派人回去請些工匠技師即可。”魏忠賢插話說,又有些狐疑的問道:“臣是肅寧人,所以知道,陛下從何而知的?”
朱由檢伸手指著魏忠賢笑道:“沒文化太可怕,這些在農政全書裏都有記載。
朕近日正責成經廠製版,準備將《農政全書》《奇器圖說》之類的書籍印刷一些發行天下,到時候你們可以買幾本看看。
老魏,不是我說你,趕緊學著識字讀點書,書中自有黃金屋啊!”
魏忠賢釋然,這些時日他一直有些懷疑,這位皇帝怎麽什麽都知道,感情是在書裏讀到的。
看來需要再努力點識字讀書了。
其實他也非一字不識,以前就算了,進宮這麽多年,熏也熏會一些了。
“你們也是,多讀書,總沒有壞處。
不過朕告訴你們,少聽那幫子文官忽悠抱著四書五經不放。
聖人之言對於修身養性是極好的,可對經濟之事卻是沒有一絲用處。
不說這個了,曹化淳,你去調查一下作坊設在哪裏合適。
每年江南布匹北運數量何止千萬匹,能搶下多少生意就看你們的了。
雇傭人工,先問問宮裏底層太監,願意去的你們就收下。
還是老規矩,朕要一半份子。
朕再告誡你們,在商言商,誰也不許仗勢欺人。”
“臣等不敢。”
兩個財源,哪個都不小,眾太監都是喜出望外,各自散去做事。
------
次日,朱由檢在文華殿接見李養徳,見了麵也不廢話:“李通政使,朕請你來是聽聞你清廉幹練,因此交給你一件事做。”
“陛下請講。”
“這些年,天氣旱澇不定,朕憂心不已。
前些時日偶然得知井灌之事,又請教過徐光啟老先生,因此想在直隸幾省推廣井灌。
隻是,這其中卻有些弊端,因此需要一清廉幹練又能體恤民情的大臣來做。”
當即將井灌的利弊與他說了一遍。
朱由檢深知,中國曆代有一個痼疾,就是任何政策在執行中都會走樣。
任何命令,在到達基層以後,大都會偏離原定目標,上麵再嚴酷的領導對此也無能為力。
井灌,初衷是好的,可到下邊就可能給你整出個攤派或高價井,甚至收了銀子不給打井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這樣,那井灌可就不是惠民,而是害民了。
這也是他遲遲不對鹽法商稅等事動手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需要一個既能執行又能洞察的幹吏,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李養徳考慮了很久方道:“陛下,臣對井灌一無所知,也沒有合適人手,隻怕辜負了陛下的厚望。”
“朕不是讓你現在就去推廣井灌。
你可先去順義,徐先生正在那裏,去了解井灌詳情。
再去直隸各地招募些生員去跟著徐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如果徐先生已經有招募的,你也可以直接調用。
朕覺得隻是學習掘井灌溉技術也不需多久,學有所成之後,招募一些工匠,就先從直隸做起。”
李養徳又思考許久才道:“掘井花費少則二三兩,多則十餘兩,對於升鬥小民來說不是小數。
執行當中,會出現各種問題,臣試著給陛下列舉一些。
農戶不願意掘井怎麽辦?
如果掘井失敗,這個銀子誰來承擔?
如果兩年後井幹涸了,農戶的損失誰來承擔?
如果農戶沒銀子怎麽辦?是借給農戶還是朝廷承擔?
如果是借,怎麽保證農戶歸還?
如果由朝廷出銀子,那麽每個地方必然會有限額,如果被地方豪族勢戶包攬了怎麽辦?
這些問題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陛下能給臣多少權力?”
一連串的問題,直接把朱由檢問懵了。
我要是方方麵麵都考慮了,還要你們這些廢物幹什麽?
給你多少權力?
都給你!
“銀子的事你上個疏,由朝廷商議。
回去擬個章程一起報上來,對以後可能的問題,朕給你全權。”
“臣以什麽名義做這些?通政司又交於何人主持?”
這個麻煩,雖然通政使現在僅僅是個收發部門,和傳達室老頭職權差不多大,可畢竟在名義上是九卿之一。
沉吟片刻道:“通政使還是你做,暫時交給副手,名義嘛,就以‘督理三省農田水利大臣’的名義。
朕給你密奏之權,有什麽不妥立即報與朕,沿途有什麽發現也一並報與朕。”
“這些生員給他們什麽身份,花費從哪個衙門裏出,做完這些事之後如何安排?”
嘖,這麽多事,不過是好事。
想了想:“朝廷不可能給這些生員什麽身份,隻能算是你的屬吏,按照吏員薪俸發放。
花費方麵,外出期間給他們飲食住宿的補貼,不要難為了他們,免得節外生枝。
各種具體數額,從哪個衙門出,你去尋魏忠賢商議。
做完這事,繼續回徐先生的農學進修,學成以後朕會酌情使用。
多找些人,如果做事期間發現有特別出眾的人,報給朕。”
有專業知識,有實際曆練經驗,不用才是傻了,最起碼做個縣官比那些隻知道之乎者也的進士強。
估計三省做完得兩三年,正好,到時候他也有能力強行安排這些人了。
這尼瑪有點坑了,如果百萬人沒了燃料,可真說不好會出什麽事。
唉,又想歎氣,說到底還是手裏的刀把子不硬。
否則,將挑事的權貴給一網打盡,沒了頭領,再給點好處,礦工自然會老老實實了。
何況,契稅本來就與礦工無關,收的是老板的稅,你說你一個打工仔替老板操什麽心啊!
當年魏忠賢派人去蘇杭收稅也是如此,明明是收老板的稅,‘民’眾愣是聚集起來把東廠番子打死。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朱由檢也曾想過重開礦稅,不過一是怕戳了馬蜂窩,二是反複考慮後覺得有些得不償失。
按照記載,萬曆時礦稅每年也就幾十萬兩,這些銀子,他費點心搞些銅鐵銀煤礦什麽的,再弄幾個產業就有了,何苦折騰的雞犬不寧。
“罷了,這事朕再想想,曹化淳,徐光啟那邊進行的如何?”
“地方選定了,正興建學院校舍,徐先生在寫信四處邀人。”
這老頭,也不知道向領導匯報工作,不知道有事沒事得多往領導麵前走走嘛。
說好的傳教士呢?
也是蹤影不見。
罷了,人家架子大,忍忍吧。
“魏忠賢,朕讓你挑的人呢?有沒有人選?”
“陛下,通政使李養徳勉強可用。”
李養德?
勉強可用?
想了想笑了,估計是條件有些苛刻,魏忠賢心裏也沒底。
“就是前幾日光祿寺裏那個李養德?”
“是,此事他雖然參與進去,其實與他沒多大關係。”
“明日讓他來見朕。”
“臣遵旨。”
想了想,順便把棉紡織的事交代下去,棉紡織既然需要建窖房,就不是小家小戶可以做的,做這生意也不算與民爭利。
這事他同樣不方便出麵:“曹化淳,朕再給你們一個賺錢的機會。”
曹化淳幾人眼前一亮,陛下這是怎麽了?
化身散財童子了啊!
“你們知道現在棉布都是哪裏來的嗎?都是江南來的。
北方種棉,采收後賣給江南,江南紡織後又賣回北方,這其中銀子都被江南賺去了。
其實直隸肅寧縣挖掘地窖在地下紡織,出產的布不比江南布差,價格卻隻有江南布的六七成。
既然可以本地織布,為什麽讓江南把這錢賺走?
何況來回運費巨大,徒然增加百姓負擔。
曹化淳,你派人去肅寧查看一番,搞清楚後再調查直隸山東棉區產量情況,作坊設在哪裏合適。”
“不用調查了,臣就是肅寧人,臣派人回去請些工匠技師即可。”魏忠賢插話說,又有些狐疑的問道:“臣是肅寧人,所以知道,陛下從何而知的?”
朱由檢伸手指著魏忠賢笑道:“沒文化太可怕,這些在農政全書裏都有記載。
朕近日正責成經廠製版,準備將《農政全書》《奇器圖說》之類的書籍印刷一些發行天下,到時候你們可以買幾本看看。
老魏,不是我說你,趕緊學著識字讀點書,書中自有黃金屋啊!”
魏忠賢釋然,這些時日他一直有些懷疑,這位皇帝怎麽什麽都知道,感情是在書裏讀到的。
看來需要再努力點識字讀書了。
其實他也非一字不識,以前就算了,進宮這麽多年,熏也熏會一些了。
“你們也是,多讀書,總沒有壞處。
不過朕告訴你們,少聽那幫子文官忽悠抱著四書五經不放。
聖人之言對於修身養性是極好的,可對經濟之事卻是沒有一絲用處。
不說這個了,曹化淳,你去調查一下作坊設在哪裏合適。
每年江南布匹北運數量何止千萬匹,能搶下多少生意就看你們的了。
雇傭人工,先問問宮裏底層太監,願意去的你們就收下。
還是老規矩,朕要一半份子。
朕再告誡你們,在商言商,誰也不許仗勢欺人。”
“臣等不敢。”
兩個財源,哪個都不小,眾太監都是喜出望外,各自散去做事。
------
次日,朱由檢在文華殿接見李養徳,見了麵也不廢話:“李通政使,朕請你來是聽聞你清廉幹練,因此交給你一件事做。”
“陛下請講。”
“這些年,天氣旱澇不定,朕憂心不已。
前些時日偶然得知井灌之事,又請教過徐光啟老先生,因此想在直隸幾省推廣井灌。
隻是,這其中卻有些弊端,因此需要一清廉幹練又能體恤民情的大臣來做。”
當即將井灌的利弊與他說了一遍。
朱由檢深知,中國曆代有一個痼疾,就是任何政策在執行中都會走樣。
任何命令,在到達基層以後,大都會偏離原定目標,上麵再嚴酷的領導對此也無能為力。
井灌,初衷是好的,可到下邊就可能給你整出個攤派或高價井,甚至收了銀子不給打井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這樣,那井灌可就不是惠民,而是害民了。
這也是他遲遲不對鹽法商稅等事動手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需要一個既能執行又能洞察的幹吏,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李養徳考慮了很久方道:“陛下,臣對井灌一無所知,也沒有合適人手,隻怕辜負了陛下的厚望。”
“朕不是讓你現在就去推廣井灌。
你可先去順義,徐先生正在那裏,去了解井灌詳情。
再去直隸各地招募些生員去跟著徐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如果徐先生已經有招募的,你也可以直接調用。
朕覺得隻是學習掘井灌溉技術也不需多久,學有所成之後,招募一些工匠,就先從直隸做起。”
李養徳又思考許久才道:“掘井花費少則二三兩,多則十餘兩,對於升鬥小民來說不是小數。
執行當中,會出現各種問題,臣試著給陛下列舉一些。
農戶不願意掘井怎麽辦?
如果掘井失敗,這個銀子誰來承擔?
如果兩年後井幹涸了,農戶的損失誰來承擔?
如果農戶沒銀子怎麽辦?是借給農戶還是朝廷承擔?
如果是借,怎麽保證農戶歸還?
如果由朝廷出銀子,那麽每個地方必然會有限額,如果被地方豪族勢戶包攬了怎麽辦?
這些問題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陛下能給臣多少權力?”
一連串的問題,直接把朱由檢問懵了。
我要是方方麵麵都考慮了,還要你們這些廢物幹什麽?
給你多少權力?
都給你!
“銀子的事你上個疏,由朝廷商議。
回去擬個章程一起報上來,對以後可能的問題,朕給你全權。”
“臣以什麽名義做這些?通政司又交於何人主持?”
這個麻煩,雖然通政使現在僅僅是個收發部門,和傳達室老頭職權差不多大,可畢竟在名義上是九卿之一。
沉吟片刻道:“通政使還是你做,暫時交給副手,名義嘛,就以‘督理三省農田水利大臣’的名義。
朕給你密奏之權,有什麽不妥立即報與朕,沿途有什麽發現也一並報與朕。”
“這些生員給他們什麽身份,花費從哪個衙門裏出,做完這些事之後如何安排?”
嘖,這麽多事,不過是好事。
想了想:“朝廷不可能給這些生員什麽身份,隻能算是你的屬吏,按照吏員薪俸發放。
花費方麵,外出期間給他們飲食住宿的補貼,不要難為了他們,免得節外生枝。
各種具體數額,從哪個衙門出,你去尋魏忠賢商議。
做完這事,繼續回徐先生的農學進修,學成以後朕會酌情使用。
多找些人,如果做事期間發現有特別出眾的人,報給朕。”
有專業知識,有實際曆練經驗,不用才是傻了,最起碼做個縣官比那些隻知道之乎者也的進士強。
估計三省做完得兩三年,正好,到時候他也有能力強行安排這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