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很無奈。
這個失火就不必細說了,怎麽應對才是問題。
這把火燒得好,燒的恰逢其時,所有證據燒了個一幹二淨。
這就尷尬了。
你再去治人家的罪,名不正言不順。
當然,也可以霸王硬上弓,就非得治他們的罪。
沒問題,隻要你做好出亂子的準備就行。
規則,不隻是說說而已。
說白了,你皇帝又不是天帝的親兒子,大夥憑什麽聽你的?
還不是因為大夥都遵循這套規則,皇帝大臣都得遵循。
就這麽算了?
嗬嗬,大夥都看得明白,你怕了。
好啊,以後你查到哪,哪兒就走水,反正有前例的。
王坤查賬之事傳開之後,這一把火反而將皇帝置於一個退無可退的地。
——
又被召回來的魏忠賢有些疑惑,聽完之後心裏直嘀咕。
嘀咕什麽?
眼見的田爾耕已經有脫離他自立的跡象,如果他不嘀咕就不是魏忠賢了。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釋然了。
很明顯,如果一個皇帝想有所作為,絕對不會允許朝政.法司.情報三方麵集中在一個人手裏。
現在他還能保留朝政與詔獄,已經是意料之外了。
“魏忠賢,你怎麽看?”
魏忠賢垂首低眉略做考慮,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道:“臣鬥膽問一句,禁軍能不能應付些許動亂。”
朱由檢沒有猶豫:“莫說一鎮動蕩,再來一鎮也沒什麽。”
“這就行了。”魏忠賢接著道:“臣以為,必須嚴辦。
臣以為,陛下的條件不變,交出部分錢財.革職除籍。
但是次序需要變動,先發明旨清查宣府軍額,追究士卒嘩變之責。
臣今日就派人去宣府,他們識相的話就乖乖地束手就擒,否則的話,即使宣府有什麽動蕩也顧不上了。”
魏忠賢一改曆來笑眯眯的模樣,眯縫著眼殺氣騰騰的道。
“怎麽說?”
“臣以為,此時陛下已經沒了退路,陛下需要做好最壞的準備。
否則,天家顏麵將蕩然無存。”
這有些出乎朱由檢的意料,魏忠賢態度很明確。
而且好像比他計劃中的硬幹要強得多。
朱由檢沒有說話,示意魏忠賢繼續。
魏忠賢整理著思路,慢慢的道:“臣今日就派人持聖旨去宣府,當夜可到。
若是事有不諧,陛下也無需西去狩獵,調動大同與薊鎮邊軍即可。
陛下則整頓兵馬以防萬一。”
又躬身道:“陛下,或者保全天家顏麵,也許會有些許動蕩;或者舍棄顏麵以保安穩。
您不能二者兼得,必須有所取舍。”
朱由檢有些猶豫:“調動薊鎮與大同邊軍?會不會...?”
魏忠賢不以為然:“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是陛下的天下,他們翻不了天的。
何況薊鎮有孫祖壽,出不了岔子。
陛下的禁軍未動,大同也不敢有什麽心思。
宣府軍多民少,苦寒之地,即使打壞了也沒什麽。”
朱由檢苦笑。
說的輕巧,以邊軍的軍紀,如果在宣府大打出手,鐵定會打成爛攤子。
朱由檢仔細琢磨一會,緩緩的道:“就按你的意思辦。
擬旨,宣府文武各官受朝廷厚待卻不思為君分憂,又昏聵無能以至士卒嘩變,著錦衣衛將宣府文武各官捉拿進京嚴懲。”
又道:“如果後日還沒消息,朕會調薊鎮與大同兵馬進駐宣府。
田爾耕,你現在就派出人手,事有不諧的話,錦衣衛盡量打探各種情報。”
“臣遵旨。”
朱由檢雖然恨不得將宣府上下一網打盡,可最終還是忍了下來。
還是按照早前的計劃,給他們留條路,都進詔獄蹲幾天,交出些錢財寬大處理。
琢磨半天,除此之外,貌似別無他法——除非,他鐵了心想砸爛了重建,或者賭一賭宣府諸人會不會束手就擒。
好像,曆史上叛逃到蒙古的大明軍將不是太多,不過還是不賭的好。
次日,宣府諸將的請罪奏章也到了。
朱由檢連看的興趣都沒有,依舊照計劃行事。
-----
夜半時分,宣府鎮城四門早已經關閉,東門外卻響起一陣喧嘩。
卻是秉筆太監劉文忠到了。
宣府距京師不過300裏,不惜馬力的話大半日即到。
“夜間城門關閉,無令不得開啟,小的隻是個小小的百戶,擔待不起擅開城門的責任,還請各位公公見諒,在城外等候一會,勿要為難小的。“
守門百戶也是精明,一邊拖延時間,一邊派人急報總兵與巡撫衙門。
“你敢阻攔咱家?
咱家劉文忠,現任司禮監秉筆,午時從京師一路急行趕來,現今方才趕到。“
守城百戶知道得罪不起:“公公請稍等片刻,小的已經派人請示上官了。”
劉文忠大怒:“瞎了眼的狗東西,你再墨跡一句,咱家掉頭就走,一旦有事,咱家倒要看看王成鉞會不會拿你腦袋泄憤。”
守門軍官頓時啞了。
看樣子是沒法拖延了,不敢怠慢:“您稍等。”
派人慢吞吞磨磨蹭蹭的去開門。
其實若是平時,借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攔著太監,可特殊時刻,上司卻是有嚴令的。
等開了門,一行人縱馬入城,劉文忠很是不爽,指了指守門官:“你,前頭帶路,去巡撫衙門。”
宣化鎮城在這時代來說不小,六裏見方,一條大道貫通東西兩門。
大道南北分列著眾多官衙,巡撫都察院在路北中間位置。
夜深人靜,十餘匹馬奔馳在街上,馬蹄聲愈發顯得清脆。
沒行幾步,前麵就迎來幾人:“劉太監,王撫軍正在衙中等候。”
太監,明代還是尊稱,沒有品級都不能這麽稱呼。
“前麵帶路。”
一二裏路,片刻即到,都察院側門大開,自有人將馬匹交給下人,步行入內。
王成鉞已經在門前迎候。
此時閹黨當朝,即使是巡撫之尊,也不敢在禮儀上對司禮監秉筆太監有所怠慢。
“劉秉筆,遠來勞累,請。”
“王撫軍客氣了,您請。”
兩人謙讓幾句,並肩而行。
剛進院門,就聽得嘩嘩的水聲,仔細一看,一條小溪自北而來,在月光下波光粼粼,經正堂東邊穿過都察院。
“撫軍好雅致。”
“見笑,此河非本官所開,自建府時就已經有了。”
說笑幾句進入堂後花廳,王成鉞很識趣,等到上茶後屏退左右,隻餘二人對坐。
“劉秉筆此來,不知有何指教。”
劉文忠先端起茶杯啜了一口:“一路奔波連口水都沒喝,見笑了。”
“是本官疏忽了,請。”
片刻後,劉文忠放下茶杯,輕聲道:“咱家此來,是給撫軍一條生路。”
這個失火就不必細說了,怎麽應對才是問題。
這把火燒得好,燒的恰逢其時,所有證據燒了個一幹二淨。
這就尷尬了。
你再去治人家的罪,名不正言不順。
當然,也可以霸王硬上弓,就非得治他們的罪。
沒問題,隻要你做好出亂子的準備就行。
規則,不隻是說說而已。
說白了,你皇帝又不是天帝的親兒子,大夥憑什麽聽你的?
還不是因為大夥都遵循這套規則,皇帝大臣都得遵循。
就這麽算了?
嗬嗬,大夥都看得明白,你怕了。
好啊,以後你查到哪,哪兒就走水,反正有前例的。
王坤查賬之事傳開之後,這一把火反而將皇帝置於一個退無可退的地。
——
又被召回來的魏忠賢有些疑惑,聽完之後心裏直嘀咕。
嘀咕什麽?
眼見的田爾耕已經有脫離他自立的跡象,如果他不嘀咕就不是魏忠賢了。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釋然了。
很明顯,如果一個皇帝想有所作為,絕對不會允許朝政.法司.情報三方麵集中在一個人手裏。
現在他還能保留朝政與詔獄,已經是意料之外了。
“魏忠賢,你怎麽看?”
魏忠賢垂首低眉略做考慮,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道:“臣鬥膽問一句,禁軍能不能應付些許動亂。”
朱由檢沒有猶豫:“莫說一鎮動蕩,再來一鎮也沒什麽。”
“這就行了。”魏忠賢接著道:“臣以為,必須嚴辦。
臣以為,陛下的條件不變,交出部分錢財.革職除籍。
但是次序需要變動,先發明旨清查宣府軍額,追究士卒嘩變之責。
臣今日就派人去宣府,他們識相的話就乖乖地束手就擒,否則的話,即使宣府有什麽動蕩也顧不上了。”
魏忠賢一改曆來笑眯眯的模樣,眯縫著眼殺氣騰騰的道。
“怎麽說?”
“臣以為,此時陛下已經沒了退路,陛下需要做好最壞的準備。
否則,天家顏麵將蕩然無存。”
這有些出乎朱由檢的意料,魏忠賢態度很明確。
而且好像比他計劃中的硬幹要強得多。
朱由檢沒有說話,示意魏忠賢繼續。
魏忠賢整理著思路,慢慢的道:“臣今日就派人持聖旨去宣府,當夜可到。
若是事有不諧,陛下也無需西去狩獵,調動大同與薊鎮邊軍即可。
陛下則整頓兵馬以防萬一。”
又躬身道:“陛下,或者保全天家顏麵,也許會有些許動蕩;或者舍棄顏麵以保安穩。
您不能二者兼得,必須有所取舍。”
朱由檢有些猶豫:“調動薊鎮與大同邊軍?會不會...?”
魏忠賢不以為然:“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是陛下的天下,他們翻不了天的。
何況薊鎮有孫祖壽,出不了岔子。
陛下的禁軍未動,大同也不敢有什麽心思。
宣府軍多民少,苦寒之地,即使打壞了也沒什麽。”
朱由檢苦笑。
說的輕巧,以邊軍的軍紀,如果在宣府大打出手,鐵定會打成爛攤子。
朱由檢仔細琢磨一會,緩緩的道:“就按你的意思辦。
擬旨,宣府文武各官受朝廷厚待卻不思為君分憂,又昏聵無能以至士卒嘩變,著錦衣衛將宣府文武各官捉拿進京嚴懲。”
又道:“如果後日還沒消息,朕會調薊鎮與大同兵馬進駐宣府。
田爾耕,你現在就派出人手,事有不諧的話,錦衣衛盡量打探各種情報。”
“臣遵旨。”
朱由檢雖然恨不得將宣府上下一網打盡,可最終還是忍了下來。
還是按照早前的計劃,給他們留條路,都進詔獄蹲幾天,交出些錢財寬大處理。
琢磨半天,除此之外,貌似別無他法——除非,他鐵了心想砸爛了重建,或者賭一賭宣府諸人會不會束手就擒。
好像,曆史上叛逃到蒙古的大明軍將不是太多,不過還是不賭的好。
次日,宣府諸將的請罪奏章也到了。
朱由檢連看的興趣都沒有,依舊照計劃行事。
-----
夜半時分,宣府鎮城四門早已經關閉,東門外卻響起一陣喧嘩。
卻是秉筆太監劉文忠到了。
宣府距京師不過300裏,不惜馬力的話大半日即到。
“夜間城門關閉,無令不得開啟,小的隻是個小小的百戶,擔待不起擅開城門的責任,還請各位公公見諒,在城外等候一會,勿要為難小的。“
守門百戶也是精明,一邊拖延時間,一邊派人急報總兵與巡撫衙門。
“你敢阻攔咱家?
咱家劉文忠,現任司禮監秉筆,午時從京師一路急行趕來,現今方才趕到。“
守城百戶知道得罪不起:“公公請稍等片刻,小的已經派人請示上官了。”
劉文忠大怒:“瞎了眼的狗東西,你再墨跡一句,咱家掉頭就走,一旦有事,咱家倒要看看王成鉞會不會拿你腦袋泄憤。”
守門軍官頓時啞了。
看樣子是沒法拖延了,不敢怠慢:“您稍等。”
派人慢吞吞磨磨蹭蹭的去開門。
其實若是平時,借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攔著太監,可特殊時刻,上司卻是有嚴令的。
等開了門,一行人縱馬入城,劉文忠很是不爽,指了指守門官:“你,前頭帶路,去巡撫衙門。”
宣化鎮城在這時代來說不小,六裏見方,一條大道貫通東西兩門。
大道南北分列著眾多官衙,巡撫都察院在路北中間位置。
夜深人靜,十餘匹馬奔馳在街上,馬蹄聲愈發顯得清脆。
沒行幾步,前麵就迎來幾人:“劉太監,王撫軍正在衙中等候。”
太監,明代還是尊稱,沒有品級都不能這麽稱呼。
“前麵帶路。”
一二裏路,片刻即到,都察院側門大開,自有人將馬匹交給下人,步行入內。
王成鉞已經在門前迎候。
此時閹黨當朝,即使是巡撫之尊,也不敢在禮儀上對司禮監秉筆太監有所怠慢。
“劉秉筆,遠來勞累,請。”
“王撫軍客氣了,您請。”
兩人謙讓幾句,並肩而行。
剛進院門,就聽得嘩嘩的水聲,仔細一看,一條小溪自北而來,在月光下波光粼粼,經正堂東邊穿過都察院。
“撫軍好雅致。”
“見笑,此河非本官所開,自建府時就已經有了。”
說笑幾句進入堂後花廳,王成鉞很識趣,等到上茶後屏退左右,隻餘二人對坐。
“劉秉筆此來,不知有何指教。”
劉文忠先端起茶杯啜了一口:“一路奔波連口水都沒喝,見笑了。”
“是本官疏忽了,請。”
片刻後,劉文忠放下茶杯,輕聲道:“咱家此來,是給撫軍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