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覺得該怎麽辦?”
李國榗一時語塞,總不能說就這麽放了吧!
何況,他也隻是想保一保禦史與巡撫,至於武將,做替罪羊還是極好的。
甚至於,禦史巡撫也是能保則保,不能保就隻能各安天命了,誰讓他們做事顧頭不顧腚。
“臣以為,將巡撫總兵逮至京師,交由三法司審理後按律處置。
禦史無能,應下旨申飭。”思考片刻,李國榗提出方案。
“你們怎麽看?”
“臣附議。”
三法司能審出什麽結果,用屁股想也知道。
壓住火氣:“朕與你們一件件的說。
禦史職責監察百官,做不到即是瀆職。
如果不做懲治,朕還要禦史幹什麽?
下獄,有問題按照律法罪加一等,沒有問題開革除籍。”
“陛下,人有專精,並無全才。
禦史無所作為,並非不能勝任其餘職位。
若無過錯,臣以為調其他部衙即可。”
朱由檢怒了,屎盆子都敢扣皇帝身上了:“你是說,禦史無能是因為朕?
是朕識人不明用錯了人?”
“臣不敢。”
這些官員總是能成功的挑起朱由檢的怒火,不能再說了:“即使有百般理由,一個無能之輩的評語總是跑不了的。
占著禦史的職位屍位素餐,以致朝廷監察百官之事形同虛設,不嚴懲不足以告誡後人。
禦史之事不容更改。”
“百萬糧餉,俱是民脂民膏,是無數百姓的辛苦勞作,數萬軍士靠此養家糊口,豈是簡單一句慣例痼疾可以糊弄過去的?
遊擊.分巡以上俱逮入詔獄,三法司陪審。”
“陛下,如此必然會引起邊關動蕩,陛下三思。”
“陛下,臣附議李閣老,逮巡撫總兵即可。”
...
這次可沒私心,這些大臣是真的怕引起邊關動蕩。
畢竟,有亂子還得他們操心。
“朕已經決定了,諸位大臣退下吧。”
朱由檢本來以為會有衝突的。
很意外,居然沒起什麽波瀾
其實很簡單,這事隻是個體利益,牽扯不到文官整體,人家犯不著與皇帝頂牛。
中午還沒過,田爾耕又來了,苦著臉呈上一份情報。
宣府士卒鬧餉圍攻太監王坤宅院之時,紛亂中走水。
火勢挺大,所有賬簿付之一炬。
朱由檢目瞪口呆,半響後說了句:“特麽的!”
居然是失火,傳說中的查到哪,失火就到哪!
——
王在晉最近很是擔憂。
削減軍費之事倒是挺順利,有祖大壽的例子在前,沒人敢齜牙。
各處都削減了兩成以上,天津衛那裏幹脆將萬餘新兵全部裁撤。
天知道這些新兵裏有多少是兵滑子——就是每逢招兵就跑去報名拿到安家費就開溜的人。
通常,安家費是5-10兩,與負責的軍官瓜分一番,也是個小收入。
又調動兵力加強薊州與密雲,以防萬一。
屯田由新科探花王德藻負責,這人挺能幹,很令他滿意。
也挺順利,增加五六萬石田賦總是有的。
至於錦州屯田,他壓根就沒想過,那裏已經在事實上成了一個孤島。
至於結局,無外乎或自願或被迫放棄權力,就看他們怎麽選擇了。
這一點,他知道,祖大壽也知道。
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不過他並不看好。
總之,關寧本地軍官團黯然離場是注定的。
不過,雖然忙於在關內外削減軍餉與梳理屯田,他卻也隨時關注著京師的消息。
這時候驛站一天180裏很正常,不惜馬力的話300-400裏,如果不顧馬匹死活,每日能達到500裏以上。
京師與關外說近不近,說遠的話,消息送達卻也就是三四日的事。
一件件事情傳來,令他瞠目結舌!
他是老油條,總能從一件件貌似不相幹的事情中分析出本質。
鹽法也想動,漕運也想動,九邊還想動,京營也不放過,更打起了朝廷製度的主意。
這位怎麽想的?
難道要與全天下為敵嗎!
現在最重要的是整頓邊軍與京營,其餘的,你急什麽?
幸好,他還沒接到宣府的消息,否則會更擔憂。
長歎了一口氣。
還是太年輕啊!
左思右想,提筆寫下密奏,‘……臣聞做事欲速則不達,也曾讀過治大國如烹小鮮之語,……事情總要一步步的來,一點點的做,陛下過於急躁了。
……尚請陛下靜下心來,專注於軍事。
臣憂心之下不知所謂,臣惶恐。’
這些話有些刺耳,可不得不說。
畢竟,他可是把所有希望全押在這位身上了。
就好比棋盤上落子無悔,他也退縮不得。
----
宣府巡撫王成鉞,宣府總兵胡成,萬全都指揮使李玉徽三人自始至終就盯著監視太監王坤,睡覺時都留了一隻眼盯著。
原因不必多說。
自從京中又派了數十個太監前來查賬,更是日夜監視王坤的一舉一動。
王坤派人回京師時兩人就知道不是好事,幾日後調任聖旨到來,三人知道大事不好,當即碰頭商議。
事情大條了!
王成鉞深知內情,胡成比他更清楚。
每年京運與民運以及一些鹽課折銀加起來,宣府糧餉過百萬,衛軍與募兵加起來軍額八萬。
實際上,包括農夫在內,四萬都不到。
糧餉也不必說,一級級分潤後,若能有三成用於軍事就不錯了。
這三成,又有一部分拿去養家丁了。
不止宣府,實際上整個大明所有軍鎮都是如此。
坐困愁城。
誰都不傻,胡成調入京師會怎麽樣,不言自喻。
琢磨半響,這鍋雖然是曆代傳下來的,可是時運不濟,現在輪到他們背了就出事了。
這鍋,恐怕是背定了。
倒也沒想過嘩變什麽的,而是想著盡可能的減輕罪責。
不是不敢,而是不值得。
自從中期以後,大明對待貪墨向來比較寬鬆,官員們也有一套互相保護的潛規則,犯不著兵變。
雖然禦座上這位皇帝好像要嚴苛一些,不過也沒聽說要了誰的命。
當然,必要的自救措施還是要做的,起碼也要減輕些罪責。
“事已至此,唯有鬧餉一途了。”胡成肥胖的臉都快皺成一團了。
“鬧餉怕是無濟於事。”李玉徽並不看好:“別說當今這位不吃這一套,即使發些糧餉,之後呢?”
“鬧餉之時……”胡成抬手做了個手勢:“咱們來個死無對證。”
李玉徽有些猶豫:“會不會弄巧成拙?“
“那你有什麽辦法?”
“不需弄得如此血腥,本官倒有一策。”看到胡成的手勢,王成鉞在旁眼前一亮。
“請撫軍明示。”李玉徽大喜。
“以鬧餉為名,將賬簿付之一炬。”王成鉞撫須微笑。
兩人一琢磨,齊聲道:“高明!”
三人一番商議,自然,胡成是執行人。
他當即吩咐心腹挑選人手,煽動了一些士卒鬧餉包圍了王坤的住宅,心腹趁機縱火焚燒賬簿。
當手下稟告事成之後,胡成迅速出動家丁,將鬧餉士卒全部看押,又將為首的幾個單獨看管。
事畢之後三人相視一笑,各自回衙——新任宣府總兵到來之前,胡成還得繼續堅守職責。
證據都沒了,咱看你怎麽辦。
禦下不嚴管理不善,這些咱都認了,隨便您處罰。
咱這就上疏請罪。
要人頭?
給您奉上十顆八顆的也不是什麽難事。
李國榗一時語塞,總不能說就這麽放了吧!
何況,他也隻是想保一保禦史與巡撫,至於武將,做替罪羊還是極好的。
甚至於,禦史巡撫也是能保則保,不能保就隻能各安天命了,誰讓他們做事顧頭不顧腚。
“臣以為,將巡撫總兵逮至京師,交由三法司審理後按律處置。
禦史無能,應下旨申飭。”思考片刻,李國榗提出方案。
“你們怎麽看?”
“臣附議。”
三法司能審出什麽結果,用屁股想也知道。
壓住火氣:“朕與你們一件件的說。
禦史職責監察百官,做不到即是瀆職。
如果不做懲治,朕還要禦史幹什麽?
下獄,有問題按照律法罪加一等,沒有問題開革除籍。”
“陛下,人有專精,並無全才。
禦史無所作為,並非不能勝任其餘職位。
若無過錯,臣以為調其他部衙即可。”
朱由檢怒了,屎盆子都敢扣皇帝身上了:“你是說,禦史無能是因為朕?
是朕識人不明用錯了人?”
“臣不敢。”
這些官員總是能成功的挑起朱由檢的怒火,不能再說了:“即使有百般理由,一個無能之輩的評語總是跑不了的。
占著禦史的職位屍位素餐,以致朝廷監察百官之事形同虛設,不嚴懲不足以告誡後人。
禦史之事不容更改。”
“百萬糧餉,俱是民脂民膏,是無數百姓的辛苦勞作,數萬軍士靠此養家糊口,豈是簡單一句慣例痼疾可以糊弄過去的?
遊擊.分巡以上俱逮入詔獄,三法司陪審。”
“陛下,如此必然會引起邊關動蕩,陛下三思。”
“陛下,臣附議李閣老,逮巡撫總兵即可。”
...
這次可沒私心,這些大臣是真的怕引起邊關動蕩。
畢竟,有亂子還得他們操心。
“朕已經決定了,諸位大臣退下吧。”
朱由檢本來以為會有衝突的。
很意外,居然沒起什麽波瀾
其實很簡單,這事隻是個體利益,牽扯不到文官整體,人家犯不著與皇帝頂牛。
中午還沒過,田爾耕又來了,苦著臉呈上一份情報。
宣府士卒鬧餉圍攻太監王坤宅院之時,紛亂中走水。
火勢挺大,所有賬簿付之一炬。
朱由檢目瞪口呆,半響後說了句:“特麽的!”
居然是失火,傳說中的查到哪,失火就到哪!
——
王在晉最近很是擔憂。
削減軍費之事倒是挺順利,有祖大壽的例子在前,沒人敢齜牙。
各處都削減了兩成以上,天津衛那裏幹脆將萬餘新兵全部裁撤。
天知道這些新兵裏有多少是兵滑子——就是每逢招兵就跑去報名拿到安家費就開溜的人。
通常,安家費是5-10兩,與負責的軍官瓜分一番,也是個小收入。
又調動兵力加強薊州與密雲,以防萬一。
屯田由新科探花王德藻負責,這人挺能幹,很令他滿意。
也挺順利,增加五六萬石田賦總是有的。
至於錦州屯田,他壓根就沒想過,那裏已經在事實上成了一個孤島。
至於結局,無外乎或自願或被迫放棄權力,就看他們怎麽選擇了。
這一點,他知道,祖大壽也知道。
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不過他並不看好。
總之,關寧本地軍官團黯然離場是注定的。
不過,雖然忙於在關內外削減軍餉與梳理屯田,他卻也隨時關注著京師的消息。
這時候驛站一天180裏很正常,不惜馬力的話300-400裏,如果不顧馬匹死活,每日能達到500裏以上。
京師與關外說近不近,說遠的話,消息送達卻也就是三四日的事。
一件件事情傳來,令他瞠目結舌!
他是老油條,總能從一件件貌似不相幹的事情中分析出本質。
鹽法也想動,漕運也想動,九邊還想動,京營也不放過,更打起了朝廷製度的主意。
這位怎麽想的?
難道要與全天下為敵嗎!
現在最重要的是整頓邊軍與京營,其餘的,你急什麽?
幸好,他還沒接到宣府的消息,否則會更擔憂。
長歎了一口氣。
還是太年輕啊!
左思右想,提筆寫下密奏,‘……臣聞做事欲速則不達,也曾讀過治大國如烹小鮮之語,……事情總要一步步的來,一點點的做,陛下過於急躁了。
……尚請陛下靜下心來,專注於軍事。
臣憂心之下不知所謂,臣惶恐。’
這些話有些刺耳,可不得不說。
畢竟,他可是把所有希望全押在這位身上了。
就好比棋盤上落子無悔,他也退縮不得。
----
宣府巡撫王成鉞,宣府總兵胡成,萬全都指揮使李玉徽三人自始至終就盯著監視太監王坤,睡覺時都留了一隻眼盯著。
原因不必多說。
自從京中又派了數十個太監前來查賬,更是日夜監視王坤的一舉一動。
王坤派人回京師時兩人就知道不是好事,幾日後調任聖旨到來,三人知道大事不好,當即碰頭商議。
事情大條了!
王成鉞深知內情,胡成比他更清楚。
每年京運與民運以及一些鹽課折銀加起來,宣府糧餉過百萬,衛軍與募兵加起來軍額八萬。
實際上,包括農夫在內,四萬都不到。
糧餉也不必說,一級級分潤後,若能有三成用於軍事就不錯了。
這三成,又有一部分拿去養家丁了。
不止宣府,實際上整個大明所有軍鎮都是如此。
坐困愁城。
誰都不傻,胡成調入京師會怎麽樣,不言自喻。
琢磨半響,這鍋雖然是曆代傳下來的,可是時運不濟,現在輪到他們背了就出事了。
這鍋,恐怕是背定了。
倒也沒想過嘩變什麽的,而是想著盡可能的減輕罪責。
不是不敢,而是不值得。
自從中期以後,大明對待貪墨向來比較寬鬆,官員們也有一套互相保護的潛規則,犯不著兵變。
雖然禦座上這位皇帝好像要嚴苛一些,不過也沒聽說要了誰的命。
當然,必要的自救措施還是要做的,起碼也要減輕些罪責。
“事已至此,唯有鬧餉一途了。”胡成肥胖的臉都快皺成一團了。
“鬧餉怕是無濟於事。”李玉徽並不看好:“別說當今這位不吃這一套,即使發些糧餉,之後呢?”
“鬧餉之時……”胡成抬手做了個手勢:“咱們來個死無對證。”
李玉徽有些猶豫:“會不會弄巧成拙?“
“那你有什麽辦法?”
“不需弄得如此血腥,本官倒有一策。”看到胡成的手勢,王成鉞在旁眼前一亮。
“請撫軍明示。”李玉徽大喜。
“以鬧餉為名,將賬簿付之一炬。”王成鉞撫須微笑。
兩人一琢磨,齊聲道:“高明!”
三人一番商議,自然,胡成是執行人。
他當即吩咐心腹挑選人手,煽動了一些士卒鬧餉包圍了王坤的住宅,心腹趁機縱火焚燒賬簿。
當手下稟告事成之後,胡成迅速出動家丁,將鬧餉士卒全部看押,又將為首的幾個單獨看管。
事畢之後三人相視一笑,各自回衙——新任宣府總兵到來之前,胡成還得繼續堅守職責。
證據都沒了,咱看你怎麽辦。
禦下不嚴管理不善,這些咱都認了,隨便您處罰。
咱這就上疏請罪。
要人頭?
給您奉上十顆八顆的也不是什麽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