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衙門在長安右門外西南角,距離乾清宮不近,田爾耕好一會才趕到。
“自己看吧。”朱由檢直接將奏章扔給他。
田爾耕手忙腳亂的接住奏章,更添幾分擔憂。
草草看過之後,雖然臉上沒什麽變化,心裏卻直歎氣。
“陛下,此事緣起於巡檢司發現漕船夾帶私鹽,派出的錦衣衛對此事的報告也是語焉不詳,臣想著調查清楚了再與陛下報告的。”
朱由檢無奈了。
錦衣衛是天子耳目,若是田爾耕這般做法,無異於耳聾目瞎。
“還有什麽?”
“蒙古那邊,林丹汗召集其餘諸部首領,似乎在商談什麽,詳細情況探子還未打探到。
後金對察哈爾多羅特殘部窮追不舍。
督師王在晉與一些蒙古部落在商談歸降之事。
其餘的都已在每日呈給陛下的奏疏中了。”
田爾耕搜腸刮肚,將一些沒確定或沒打探清楚的也報了出來。
朱由檢沒多說,對情報的敏感性屬於資質問題,多說也無用。
“回去讓李明義做你的副手,有什麽漕運的消息隨時報知朕。”
“臣遵旨。”
田爾耕告退。
心裏有些不安,雖然皇帝沒責怪他,卻將李明義提升為他的副手。
很明顯,皇帝對他失望了。
仔細琢磨,還是覺得沒有頭緒,如果事無巨細都上報,皇帝肯定會煩不勝煩。
如果隻挑自己覺得重要的,又怕像這次一樣。
歎了口氣,自嘲的笑了笑,果然自己就是個做打手的料。
又有些後悔,不該早早就與廠公生分了。
---
朱由檢揉揉腦門:“老魏,有空閑時,多指點指點田爾耕。”
“臣明白。”魏忠賢道。
心中有些幸災樂禍,離了咱家,你田爾耕是玩不轉的。
隨即又收起心思,覺得還是要細細的指點一番,畢竟都是為皇帝效力,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自己人。
何況,皇帝還沒有做到一言九鼎,大夥現在處境還頗有些困難,遠不是互相拆台的時候。
“各地賑災如何?”
“這次大旱涉及直隸四府二十餘縣,山西近十個縣。
其中青縣夏糧眼看著是絕收了。
直隸宣府、順天府、河間府、保定府都已經在受災地區設立粥棚,盡力救濟災民。
山西也同樣在救災。
李養徳上報說各地已經打井一萬餘口,大都是由各地方官上報後募人掘井。
匆忙之下也顧不得審核,也隻能留待以後了。
隻是眼看已是六月,再不下雨的話,災情還會加重。”
“令各地報告災情,嚴重的減免稅賦。”
“您上次吩咐過,臣已經在做了。”
朱由檢擺擺手,自嘲的笑了笑,有些糊塗了。
魏忠賢見狀告退。
很麻煩。
二十多縣,總得有二三十萬人受災吧,如果再不下雨,恐怕播種也沒指望了。
李養徳打井數量聽起來不少,實際上至多能灌溉二三十萬畝田地,頂不得大用。
----
次日,王在晉的信遞進宮中。
“陛下做事愈發高明,臣恭喜陛下兵不血刃就解決了宣府之事。
...臣已決意將薊遼糧餉再削減一成,滿都督滿桂也亦讚同並率先清軍。
唯有朝廷發餉時漂沒等陋規仍是難題,曆年來,薊遼糧餉實到數俱不足八成,臣實不知該如何向諸將解說。
臣請陛下盡快解決此事,以服諸將之心。”
隨信又將與蒙古人商談的事做了解釋。
事情源自後金對左翼蒙古的打擊,察哈爾多羅特部一些殘部與一些不甘心臣服的內喀爾喀部眾尋求內遷歸附大明,有四五萬人之多,王在晉已經與之談了兩三個月。
實際上,曆史上這次歸附人數達到十多萬人,這些蒙古人就是後來吹噓的關寧鐵騎的源頭——祖大壽、吳襄各自在其中挑選了大約三千人的騎兵。而現在,他們既無財力也沒機會招募,所謂的關寧鐵騎胎死腹中。
王在晉的想法是同意,將其內遷到關外或牧或耕並招募一些進入軍隊。
這不行,朱由檢的第一反應就是眼紅。
蒙古騎兵啊,稍加訓練就是合格的騎兵,放在關外太浪費了。
當即去信表示同意內遷,不過禁軍要先招募5000人左右才輪到關外招募。
安置的話,關外不方便就在關內——這5000人僅靠軍餉也能養活兩三萬人。
再叮囑王在晉務必謹慎從事,萬事以不激起嘩變為宗旨。
寫到這裏,朱由檢忽然自嘲的一笑,放下筆閉目思考。
亂套了!
幾乎所有的事都偏離了計劃。
漕運、鹽務、順天府試點、九邊清軍、遼西將門,統統偏離了計劃。
他的本意是各處擠一擠軍費,先編練出一支新軍,兩年內練出一支能與後金正麵野戰的新軍,其餘各處動作都是為此服務。
與此同時,在朝政方麵以穩為主,出了順天府試點之外,各處安插人手調查摸底,同時培養自己的人才,選擇投靠自己的班底。
財政方麵,盡可能在兩年內達成收支平衡——在他看來,大明一年軍費千餘萬,各處節省一些,做些生意挖掘一些財源,不足200萬兩的缺口應該不難平衡。
兩年後,崇禎二年後金入關時,隻要能給後金一個沉重的打擊,甚至隻需與後金打成勢均力敵的結果,都足以讓他擁有巨大的威望,擁有無可置疑的權力。
到那時,他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朝政班底,有自己的人才培養渠道,更有絕對優勢的軍力,大明上下將無人敢於與他公開作對。
到那時,他做事再也不會像如今一般束手束腳、如履薄冰。
兩年後,後金會不會來?
肯定會。
老奴的高壓政策將300萬遼民殺的所剩無幾,後金的糧食供應非常艱難,動輒出現‘鬥米八錢’的情況。
由於後金全民皆兵的體製,也由於落後的生產能力和資源限製,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後金隻能通過劫掠來滿足自身所需的各種物資。
黃台吉上位源於妥協,至今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權威,他急需一場勝利來壓製後金內部的各方勢力。
各種原因綜合起來,收服左翼蒙古之後,後金必定會擇機攻打大明。
毛文龍的牽製?
他的作用也僅僅是牽製部分兵力。
打個比喻,毛文龍的作用就是騷擾,打不死人惡心死人的那種。
事實上,古今中外還沒有靠遊擊就能決勝的事例。
——
可是,現在的一切都在偏離他的意願,閉著眼睛的朱由檢麵露苦笑。
而且,他發現自己無力扭轉這種趨勢。
告訴王在晉什麽也不許幹?
告訴何廷樞不許多做?
告訴溫體仁收手?
嗬嗬!
這大半年,他一直在努力的理解與學習大明的各種規則,自然沒有這麽天真了。
收起心思,拿起筆繼續寫信。
簡單的一句:朕要證據,確鑿無疑的證據。
放下筆,有些茫然。
他忽然有些分不清,到底是他在鞭策著眾人前進,還是眾人在推著他前進。
---------------------
心理還是不夠成熟,簽約之後有些飄飄然,結果就是前一陣寫的很飄,完全脫離了大綱。
以後會改正,已經發表的也會慢慢的修改。
不管怎麽說,現在必須上架了。
雖然不明白原因,可多年看書也知道,首訂很重要。
多餘的不說了,求諸位看官支持!
“自己看吧。”朱由檢直接將奏章扔給他。
田爾耕手忙腳亂的接住奏章,更添幾分擔憂。
草草看過之後,雖然臉上沒什麽變化,心裏卻直歎氣。
“陛下,此事緣起於巡檢司發現漕船夾帶私鹽,派出的錦衣衛對此事的報告也是語焉不詳,臣想著調查清楚了再與陛下報告的。”
朱由檢無奈了。
錦衣衛是天子耳目,若是田爾耕這般做法,無異於耳聾目瞎。
“還有什麽?”
“蒙古那邊,林丹汗召集其餘諸部首領,似乎在商談什麽,詳細情況探子還未打探到。
後金對察哈爾多羅特殘部窮追不舍。
督師王在晉與一些蒙古部落在商談歸降之事。
其餘的都已在每日呈給陛下的奏疏中了。”
田爾耕搜腸刮肚,將一些沒確定或沒打探清楚的也報了出來。
朱由檢沒多說,對情報的敏感性屬於資質問題,多說也無用。
“回去讓李明義做你的副手,有什麽漕運的消息隨時報知朕。”
“臣遵旨。”
田爾耕告退。
心裏有些不安,雖然皇帝沒責怪他,卻將李明義提升為他的副手。
很明顯,皇帝對他失望了。
仔細琢磨,還是覺得沒有頭緒,如果事無巨細都上報,皇帝肯定會煩不勝煩。
如果隻挑自己覺得重要的,又怕像這次一樣。
歎了口氣,自嘲的笑了笑,果然自己就是個做打手的料。
又有些後悔,不該早早就與廠公生分了。
---
朱由檢揉揉腦門:“老魏,有空閑時,多指點指點田爾耕。”
“臣明白。”魏忠賢道。
心中有些幸災樂禍,離了咱家,你田爾耕是玩不轉的。
隨即又收起心思,覺得還是要細細的指點一番,畢竟都是為皇帝效力,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自己人。
何況,皇帝還沒有做到一言九鼎,大夥現在處境還頗有些困難,遠不是互相拆台的時候。
“各地賑災如何?”
“這次大旱涉及直隸四府二十餘縣,山西近十個縣。
其中青縣夏糧眼看著是絕收了。
直隸宣府、順天府、河間府、保定府都已經在受災地區設立粥棚,盡力救濟災民。
山西也同樣在救災。
李養徳上報說各地已經打井一萬餘口,大都是由各地方官上報後募人掘井。
匆忙之下也顧不得審核,也隻能留待以後了。
隻是眼看已是六月,再不下雨的話,災情還會加重。”
“令各地報告災情,嚴重的減免稅賦。”
“您上次吩咐過,臣已經在做了。”
朱由檢擺擺手,自嘲的笑了笑,有些糊塗了。
魏忠賢見狀告退。
很麻煩。
二十多縣,總得有二三十萬人受災吧,如果再不下雨,恐怕播種也沒指望了。
李養徳打井數量聽起來不少,實際上至多能灌溉二三十萬畝田地,頂不得大用。
----
次日,王在晉的信遞進宮中。
“陛下做事愈發高明,臣恭喜陛下兵不血刃就解決了宣府之事。
...臣已決意將薊遼糧餉再削減一成,滿都督滿桂也亦讚同並率先清軍。
唯有朝廷發餉時漂沒等陋規仍是難題,曆年來,薊遼糧餉實到數俱不足八成,臣實不知該如何向諸將解說。
臣請陛下盡快解決此事,以服諸將之心。”
隨信又將與蒙古人商談的事做了解釋。
事情源自後金對左翼蒙古的打擊,察哈爾多羅特部一些殘部與一些不甘心臣服的內喀爾喀部眾尋求內遷歸附大明,有四五萬人之多,王在晉已經與之談了兩三個月。
實際上,曆史上這次歸附人數達到十多萬人,這些蒙古人就是後來吹噓的關寧鐵騎的源頭——祖大壽、吳襄各自在其中挑選了大約三千人的騎兵。而現在,他們既無財力也沒機會招募,所謂的關寧鐵騎胎死腹中。
王在晉的想法是同意,將其內遷到關外或牧或耕並招募一些進入軍隊。
這不行,朱由檢的第一反應就是眼紅。
蒙古騎兵啊,稍加訓練就是合格的騎兵,放在關外太浪費了。
當即去信表示同意內遷,不過禁軍要先招募5000人左右才輪到關外招募。
安置的話,關外不方便就在關內——這5000人僅靠軍餉也能養活兩三萬人。
再叮囑王在晉務必謹慎從事,萬事以不激起嘩變為宗旨。
寫到這裏,朱由檢忽然自嘲的一笑,放下筆閉目思考。
亂套了!
幾乎所有的事都偏離了計劃。
漕運、鹽務、順天府試點、九邊清軍、遼西將門,統統偏離了計劃。
他的本意是各處擠一擠軍費,先編練出一支新軍,兩年內練出一支能與後金正麵野戰的新軍,其餘各處動作都是為此服務。
與此同時,在朝政方麵以穩為主,出了順天府試點之外,各處安插人手調查摸底,同時培養自己的人才,選擇投靠自己的班底。
財政方麵,盡可能在兩年內達成收支平衡——在他看來,大明一年軍費千餘萬,各處節省一些,做些生意挖掘一些財源,不足200萬兩的缺口應該不難平衡。
兩年後,崇禎二年後金入關時,隻要能給後金一個沉重的打擊,甚至隻需與後金打成勢均力敵的結果,都足以讓他擁有巨大的威望,擁有無可置疑的權力。
到那時,他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朝政班底,有自己的人才培養渠道,更有絕對優勢的軍力,大明上下將無人敢於與他公開作對。
到那時,他做事再也不會像如今一般束手束腳、如履薄冰。
兩年後,後金會不會來?
肯定會。
老奴的高壓政策將300萬遼民殺的所剩無幾,後金的糧食供應非常艱難,動輒出現‘鬥米八錢’的情況。
由於後金全民皆兵的體製,也由於落後的生產能力和資源限製,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後金隻能通過劫掠來滿足自身所需的各種物資。
黃台吉上位源於妥協,至今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權威,他急需一場勝利來壓製後金內部的各方勢力。
各種原因綜合起來,收服左翼蒙古之後,後金必定會擇機攻打大明。
毛文龍的牽製?
他的作用也僅僅是牽製部分兵力。
打個比喻,毛文龍的作用就是騷擾,打不死人惡心死人的那種。
事實上,古今中外還沒有靠遊擊就能決勝的事例。
——
可是,現在的一切都在偏離他的意願,閉著眼睛的朱由檢麵露苦笑。
而且,他發現自己無力扭轉這種趨勢。
告訴王在晉什麽也不許幹?
告訴何廷樞不許多做?
告訴溫體仁收手?
嗬嗬!
這大半年,他一直在努力的理解與學習大明的各種規則,自然沒有這麽天真了。
收起心思,拿起筆繼續寫信。
簡單的一句:朕要證據,確鑿無疑的證據。
放下筆,有些茫然。
他忽然有些分不清,到底是他在鞭策著眾人前進,還是眾人在推著他前進。
---------------------
心理還是不夠成熟,簽約之後有些飄飄然,結果就是前一陣寫的很飄,完全脫離了大綱。
以後會改正,已經發表的也會慢慢的修改。
不管怎麽說,現在必須上架了。
雖然不明白原因,可多年看書也知道,首訂很重要。
多餘的不說了,求諸位看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