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不管誰推著誰走,原定的計劃已經行不通了。


    既然下定決心,那就必須重新擬定計劃,當然這事急不來。


    現在如何給何廷樞以支持,如何讓清丈順利進行才是首要問題。


    打起精神仔細考慮。


    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控製輿論,控製一個可以將他的意圖、政策完整、及時的傳遞下去的渠道。


    借助這個渠道,他可以與文官爭奪話語權,同時占據道義製高點打擊文官。


    抓住哪個渠道控製輿論也有講究,起碼目前的邸報是不行的。


    邸報,又叫邸鈔、京報,最先出現時通常是給基層官員看的,內容大多是聖旨、官員調任信息、奏疏等朝政信息。


    時至今日,邸報內容已經包括社會的方方麵麵,從朝政到經濟再到社會新聞都有登載,閱讀人群也已經從官吏擴大到對朝政有興趣的士紳、學子生員。


    一些有需要的人也會特意收集、購買,比如西門慶就曾經買過,‘叫了吳主管來,與他五兩銀子,教他連夜去縣中孔目房中,抄錄一張東京行下來的文書邸報。’


    內容也五花八門,比如嘉靖戊申七月邸報‘大同右衛參將馬繼宗家,舍人祿之女年十七,將嫁,化男子’。


    是不是很驚悚?


    馬上嫁人了,大姑娘變成小夥子了,這也能堂而皇之的登載於邸報上。


    邸報的信息收集來自於六科、通政司,發行則是提塘官抄錄後借助驛站進行傳播。


    具體來說,奏疏等信息由通政司收集送與皇帝,經一係列程序作出處理後發給六科,六科則抄發給各相關衙門,這時候六科就會將抄發的文件進行編輯以供提塘官抄錄。


    提塘官,大明各地的巡撫與總兵派駐在京師專門處理邸報的官員。


    這其實就是朝廷控製的報紙,而大明朝廷也顯然意識到這一點,對邸報內容作了一些限製,比如‘禁抄發軍機’,‘凡涉及機密之事,不得傳抄’。


    可惜,既然是朝廷控製的報紙,那就必然受製於朝廷。


    三個環節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可能明著暗著搗亂,受眾的限製也使得皇帝很難將自己的意圖昭告天下。


    因此,朱由檢必須有一份能自行決定內容、脫離朝廷的控製、能最大限度的擴大閱讀人群的報紙,這其中的意義不必細說。


    既然要辦報,經費、印刷、發行、價格等等方麵就要考慮。


    ——


    11日下午,召來魏忠賢、曹化淳,再召王承恩與曹變蛟——其餘諸人都在房山軍營。


    “臣對印刷等事務一無所知,還是要請曹掌印來說。”魏忠賢對曹化淳很客氣。


    這廝執掌皇帝的財務不說,還執掌著大夥的財路,得罪不得。


    曹化淳對此是一清二楚,畢竟管理、清理宮內工匠,盤查賬簿就是他的本職工作。


    “陛下,印刷不是問題,成本也不高……。”


    此時,大明印刷邸報已經改用木活字了。


    每個工匠每日工錢隻有0.04兩,每日可刻字百個左右,技術嫻熟者可以刻150字以上。


    如果按照皇帝的意思改用銅製活字,刻字會慢一半以上,不過使用期會長的多,成本隻會更低。


    而銅是一次性投入,也可以重複使用,幾乎可以省略不計。


    紙張已經改用最便宜的毛邊紙與連七紙。


    這兩種紙都是福建、江西出產的竹紙,經過萬曆年間的技術改造後,現在作為印刷書籍用紙普遍使用。


    毛邊紙價格百張0.02兩銀子,連七紙略貴一些,0.026兩。


    如果改用棉紙就貴了,百張起碼0.5兩。


    “陛下,印刷成本裏最高的就是人工與紙張。


    印刷數量多時,其餘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計。”曹化淳總結道:“如果按照邸報大小,印製數千張時,每張邸報成本在紙張價格上增加3-4成也就夠了。”


    由於毛筆字字體大,現在每張紙大約隻有400-500字,如果能用鵝毛筆書寫,1000字以上毫無問題。


    每百張0.026兩,取中間價800文=1兩,大約等於20文,每張邸報即使成本翻倍,也不過0.4文。


    如果每份邸報十張,也不過4文,用鵝毛筆寫還會低一半。


    有些懵,不是說古代書籍死貴死貴的,導致平民讀不起書嗎?


    怎麽會這麽便宜?


    “臣以為,陛下不妨將價格定得低些,每張二文即可,發行則可以在京師內招募遊民,每人每日賣出幾十份即可糊口。”魏忠賢提出建議。


    “外地發行呢?”朱由檢問道。


    這可不隻是為京師準備的。


    雖然京師在冊人口百萬,據說還有三四成的不在冊外地人,每日賣出幾萬份沒有問題,足以養活一個印刷作坊。


    可他的目的不僅是京師的。


    曹化淳分析道:“陛下何必心急。


    如果邸報看的人多,自然會有人購買了運到外地出售,如果數量多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人來求著在各地印刷。


    您不想借助朝廷的力量的話,就隻能順其自然。”


    也是,有些心急了。


    “朕知道了。


    曹化淳在宮外籌備地方、工匠、工具,魏忠賢你負責派人收集每日的疏抄等。


    先用木活字印製,朕這幾日將字帖寫出來後改以銅活字。”


    不是開玩笑,前世唯一的特長大概也就是鋼筆字了,放眼大明,用鵝毛筆有誰能比他寫得好?


    隻有繁體字是個麻煩,說不得要臨陣磨槍了。


    提筆寫了幾個字以確定銅活字大小,再安排研究油墨——大明現在使用的水墨。


    ————


    商議完邸報,事情還有很多。


    “曹變蛟,派得力之人去關外,與王督師交涉招募蒙古人,大漢將軍營擴編一倍。”


    “王承恩,在山西、北直隸招募士卒,暫時定為3萬人,優先在災民中招募。


    所需糧餉由京營糧餉裏調撥,仿照奮武三營例子辦理。


    五軍刀叉圍子手等皇城守衛軍,這次全部將營號拿過來,朕要重新編練。”


    聽了皇帝的命令,兩人表情截然不同。


    曹變蛟自然是興奮的很。


    招募了這些稍加訓練即可成軍的蒙古人,大漢將軍營編製將達到1.3萬人,一個總兵妥妥的攥在手裏了,所缺的就是戰功了。


    王承恩很是擔憂,又很疑惑。


    既不知道皇帝為什麽一改小心翼翼的態度,忽然要對京營大動幹戈。


    又擔心惹出什麽事端,這可是十個營的規模。


    “陛下,是不是操之過急了?”


    “無須多說,你照做就是。”朱由檢也沒解釋:“魏忠賢,此事還要你大力協助。”


    “臣遵旨。”


    皇帝決意如此,二人也隻能遵旨了。


    “曹化淳,再從各部調撥工匠去軍器廠,武器鎧甲產量還要提高。房山軍營繼續擴大,夫役盡量從流民中招募。


    天津衛鹽池進度要加快,需要的人手也盡量在流民中招募。”


    “陛下,添加水輪、唧筒、趕製機械,還有廠房等,這都需要幾個月才能見效,現在調撥工匠為時尚早。”


    “這些你自行安排。”


    “臣遵旨。”


    “魏忠賢,讓郭允厚將這部分糧餉轉到禁軍名下。


    再令戶部、工部合議擠出些銀子修繕水利,此事由你派人監視,若是有不開眼的,重懲。


    再擬旨,朕慮煤窯關係國計民生,因此放開禁令,所有人等隻需到順天府辦理手續照章納稅,即可自行開采煤窯。”


    魏忠賢聽了大驚失色:“陛下,此事還需慎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崇禎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臉邋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臉邋遢並收藏新崇禎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