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麵無表情:“說。”
“臣以為,礦禁、契稅也不能輕易的開啟,此事牽連太廣,不隻是關係勳戚。”魏忠賢的笑臉早已不見蹤影,皺著眉顯得甚是擔憂:“神宗時的事情才過去沒多少年,陛下當引以為戒。”
“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誰再敢鬧事的話,朕倒是期待的很。”朱由檢頗有些殺氣騰騰的樣子:“再者朕也不是全部放開,隻是西山一帶。”
魏忠賢再勸幾句,見朱由檢仍舊堅持,隻得遵命。
這個決定並非心血來潮。
稍作分析就知道,清丈田地關係到勳戚,收取煤稅還是關係到勳戚,京營更不必說。
既然無論如何繞不開勳戚,那就幹脆將他們收拾老實了。
當然,也同樣牽扯文臣,可他已經顧不上了。
因為,無論是誰,都無法同時討好所有人。
而作為皇帝,更無法也沒必要討好所有人。
從情理上,他也要對何廷樞做些支持。
而支持的最好方式,就是分擔壓力。
雖然一口煤窯動輒投資千兩,可很顯然,京師裏能出得起這錢的多如牛毛。
開放西山礦禁,直接斷了煤窯暴利的根,也就斷了勳貴為之糾纏不清的根。
當然,勳貴絕對不甘心放開的,不過這時候焦點就不在稅了,也就與何廷樞無關了。
何況,以民生的大義開放煤窯,收取契稅也就順理成章了。
——
擴編禁軍是應有之意,這是根本。
現在招募新兵開始訓練,等到有裝備列裝時估計就能直接成軍了。
順便還能救災,有這份救災的恩情在,有大義的名分,有豐厚的待遇,這批士卒會成為他堅定地支持者。
削減京營10個營就是為此準備的。
通常來說,皇帝是不敢如此的。
因為皇帝隻是一個人,無法親自掌控一切,還是得通過勳貴來具體控製軍隊與朝政。
可現在朱由檢另起爐灶打造了新的禁軍,勳貴們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這天下畢竟是大明的,皇帝需要勳貴的支持,也怕勳貴鬧事,這才給你們麵子。
可若是皇帝有足夠的實力,一點麵子不給,勳貴也得受著。
朱元璋可以證明這一點。
——
再商議些細節,朱由檢盤算著募兵、修繕水利、鹽池三管齊下,救災的事估計也能解決個差不多,隻是銀子有些受罪罷了。
隻是,還有事。
“朕有些旨意,怎麽才能最快的傳遞到百姓那裏?”
“陛下的意思是?”魏忠賢有些不確定。
“順天府清丈田地,開放煤窯,朕要以最快的速度讓京師百姓都知道。”
“祖宗舊製,每月初一文書房都會請陛下出宣喻一道,再交由順天府,順天府則召集兩縣耆老當麵宣讀。”
魏忠賢笑了,這也叫事?
朱由檢大怒:“文書房的那些狗才,怎麽從來沒有請朕寫過?”
魏忠賢有些尷尬:“陛下,這卻怪不得文書房。
自從神宗起,宣喻就成了虛應故事了,每年也隻是照抄往年而已。”
又道:“陛下如果急著傳達旨意,也可以提前的。還有,對百姓宣讀,文字越淺顯越好。”
有些話他沒說,不隻是宮裏虛應故事,就連順天府也是,所謂的耆老,大多都是雇來的。
嗯,這辦法好,傳播速度夠快。
當即口授旨意一道:“立即送給何廷樞。”
令各人自去做事,朱由檢再次提起鵝毛筆寫信。
幹什麽?
既然要徹底收拾勳貴,那麽其餘地方就要緩一緩,畢竟,多線作戰是兵家大忌。
給溫體仁、崔呈秀都寫了一封,含糊的說了下情況,要求他們務必要穩,任何大動作都先拖著。
再給王在晉寫信,要求清軍之事暫時緩一下,實在不能緩也要謹慎從事,也不用多詳細介紹,王在晉自然有辦法了解情況。
——
何廷樞對此中的弊端很清楚,因此接到宣喻後就派出衙役快馬奔赴各鄉各裏宣告此事。
13日,承天門橋南聚集了二三百人之多,仔細打量就會發現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頭,有老農也有富商士紳。
皇帝又出什麽新花樣了?
甚至兩側的六部、錦衣衛、五軍都督府等衙門許多吏員都悄悄地溜出來看熱鬧,各部大佬也各自派人打探。
承天門,就是後世的tian安門。
何廷樞與大興、宛平兩縣的縣令立於青羅傘下,府縣的首領官則指揮著衙役們維持著秩序。
看看人已到得差不多了,何廷樞咳嗽一聲:“開始吧。”
事先選好的一個大嗓門衙役展開聖喻,抑揚頓挫的念起來:“我有事說與你們,好生聽著。
我派順天府的衙役下去查核賦稅,你們不用害怕,我是要看看有沒有人坑害你們、多收你們的銀子。
我也會派人下去清丈田地,可不是為了給你們加賦。
相反,查出來多少隱瞞的田地,就將你們的加耗與這些田地一起分攤,你們也不用害怕、阻撓。
我知道煤塊關係到你們的生活,因此除了皇陵附近,以後西山一帶任由你們開采煤窯,隻要去順天府辦個手續,每月照章納稅就行。
各個城門都有登聞鼓……”
何廷樞站在那裏微笑不語。
雖然早知道內容,可還是讚了一句,跟著這位皇帝走沒錯,夠意思!
而各部吏員,作為京師裏的消息靈通人士,對此中的含義也明白的很,略一琢磨就知道事關重大,等到讀完,就有吏員飛快的回去報與各位大佬。
這消息太驚人了。
清丈、煤窯契稅,哪一件都是大明曆代皇帝不敢做的,即使是神宗也隻能派出太監沒名沒分的收銀子,始終沒辦法得到官吏的配合。
這位可好,就這麽貿然實行了。
各位大臣也各自打著小算盤,這兩件事都與他們息息相關,有著切身的利益。
煤窯契稅,就是商稅,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這時代,商業的利潤大多被官僚們拿走,因為他們控製著流通渠道。
比如絲綢業,開絲綢作坊的未必多賺錢,作坊的工人更是僅可糊口,可經銷絲綢的商家卻一定富得很。
因為商家背後就是官僚,而官僚可以借助權勢偷稅漏稅,從而控製了商路進而控製了市場。
為什麽說開絲綢作坊的未必賺錢?
因為地方官、胥吏、衙役能把利潤給你搜刮個差不多。
換言之,大明沒有收商稅,可作坊主卻沒少花錢,錢都被各級官吏給黑走了。
當然,如果是士紳自己下場開的絲綢作坊,又當別論。
清丈更不必說,會破壞士紳的立身之本。
一旦清丈,所有的魑魅魍魎都會無所遁形,士紳隻能老老實實的享受自身的優免,再也不能借此聚集大量的財富。
這事已經超出了勳貴的範圍,文武百官們得到消息後都在暗中商議對策。
大明的朝堂中,不分文武,無論高低,對順天府更加了幾分心思。
“臣以為,礦禁、契稅也不能輕易的開啟,此事牽連太廣,不隻是關係勳戚。”魏忠賢的笑臉早已不見蹤影,皺著眉顯得甚是擔憂:“神宗時的事情才過去沒多少年,陛下當引以為戒。”
“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誰再敢鬧事的話,朕倒是期待的很。”朱由檢頗有些殺氣騰騰的樣子:“再者朕也不是全部放開,隻是西山一帶。”
魏忠賢再勸幾句,見朱由檢仍舊堅持,隻得遵命。
這個決定並非心血來潮。
稍作分析就知道,清丈田地關係到勳戚,收取煤稅還是關係到勳戚,京營更不必說。
既然無論如何繞不開勳戚,那就幹脆將他們收拾老實了。
當然,也同樣牽扯文臣,可他已經顧不上了。
因為,無論是誰,都無法同時討好所有人。
而作為皇帝,更無法也沒必要討好所有人。
從情理上,他也要對何廷樞做些支持。
而支持的最好方式,就是分擔壓力。
雖然一口煤窯動輒投資千兩,可很顯然,京師裏能出得起這錢的多如牛毛。
開放西山礦禁,直接斷了煤窯暴利的根,也就斷了勳貴為之糾纏不清的根。
當然,勳貴絕對不甘心放開的,不過這時候焦點就不在稅了,也就與何廷樞無關了。
何況,以民生的大義開放煤窯,收取契稅也就順理成章了。
——
擴編禁軍是應有之意,這是根本。
現在招募新兵開始訓練,等到有裝備列裝時估計就能直接成軍了。
順便還能救災,有這份救災的恩情在,有大義的名分,有豐厚的待遇,這批士卒會成為他堅定地支持者。
削減京營10個營就是為此準備的。
通常來說,皇帝是不敢如此的。
因為皇帝隻是一個人,無法親自掌控一切,還是得通過勳貴來具體控製軍隊與朝政。
可現在朱由檢另起爐灶打造了新的禁軍,勳貴們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這天下畢竟是大明的,皇帝需要勳貴的支持,也怕勳貴鬧事,這才給你們麵子。
可若是皇帝有足夠的實力,一點麵子不給,勳貴也得受著。
朱元璋可以證明這一點。
——
再商議些細節,朱由檢盤算著募兵、修繕水利、鹽池三管齊下,救災的事估計也能解決個差不多,隻是銀子有些受罪罷了。
隻是,還有事。
“朕有些旨意,怎麽才能最快的傳遞到百姓那裏?”
“陛下的意思是?”魏忠賢有些不確定。
“順天府清丈田地,開放煤窯,朕要以最快的速度讓京師百姓都知道。”
“祖宗舊製,每月初一文書房都會請陛下出宣喻一道,再交由順天府,順天府則召集兩縣耆老當麵宣讀。”
魏忠賢笑了,這也叫事?
朱由檢大怒:“文書房的那些狗才,怎麽從來沒有請朕寫過?”
魏忠賢有些尷尬:“陛下,這卻怪不得文書房。
自從神宗起,宣喻就成了虛應故事了,每年也隻是照抄往年而已。”
又道:“陛下如果急著傳達旨意,也可以提前的。還有,對百姓宣讀,文字越淺顯越好。”
有些話他沒說,不隻是宮裏虛應故事,就連順天府也是,所謂的耆老,大多都是雇來的。
嗯,這辦法好,傳播速度夠快。
當即口授旨意一道:“立即送給何廷樞。”
令各人自去做事,朱由檢再次提起鵝毛筆寫信。
幹什麽?
既然要徹底收拾勳貴,那麽其餘地方就要緩一緩,畢竟,多線作戰是兵家大忌。
給溫體仁、崔呈秀都寫了一封,含糊的說了下情況,要求他們務必要穩,任何大動作都先拖著。
再給王在晉寫信,要求清軍之事暫時緩一下,實在不能緩也要謹慎從事,也不用多詳細介紹,王在晉自然有辦法了解情況。
——
何廷樞對此中的弊端很清楚,因此接到宣喻後就派出衙役快馬奔赴各鄉各裏宣告此事。
13日,承天門橋南聚集了二三百人之多,仔細打量就會發現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頭,有老農也有富商士紳。
皇帝又出什麽新花樣了?
甚至兩側的六部、錦衣衛、五軍都督府等衙門許多吏員都悄悄地溜出來看熱鬧,各部大佬也各自派人打探。
承天門,就是後世的tian安門。
何廷樞與大興、宛平兩縣的縣令立於青羅傘下,府縣的首領官則指揮著衙役們維持著秩序。
看看人已到得差不多了,何廷樞咳嗽一聲:“開始吧。”
事先選好的一個大嗓門衙役展開聖喻,抑揚頓挫的念起來:“我有事說與你們,好生聽著。
我派順天府的衙役下去查核賦稅,你們不用害怕,我是要看看有沒有人坑害你們、多收你們的銀子。
我也會派人下去清丈田地,可不是為了給你們加賦。
相反,查出來多少隱瞞的田地,就將你們的加耗與這些田地一起分攤,你們也不用害怕、阻撓。
我知道煤塊關係到你們的生活,因此除了皇陵附近,以後西山一帶任由你們開采煤窯,隻要去順天府辦個手續,每月照章納稅就行。
各個城門都有登聞鼓……”
何廷樞站在那裏微笑不語。
雖然早知道內容,可還是讚了一句,跟著這位皇帝走沒錯,夠意思!
而各部吏員,作為京師裏的消息靈通人士,對此中的含義也明白的很,略一琢磨就知道事關重大,等到讀完,就有吏員飛快的回去報與各位大佬。
這消息太驚人了。
清丈、煤窯契稅,哪一件都是大明曆代皇帝不敢做的,即使是神宗也隻能派出太監沒名沒分的收銀子,始終沒辦法得到官吏的配合。
這位可好,就這麽貿然實行了。
各位大臣也各自打著小算盤,這兩件事都與他們息息相關,有著切身的利益。
煤窯契稅,就是商稅,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這時代,商業的利潤大多被官僚們拿走,因為他們控製著流通渠道。
比如絲綢業,開絲綢作坊的未必多賺錢,作坊的工人更是僅可糊口,可經銷絲綢的商家卻一定富得很。
因為商家背後就是官僚,而官僚可以借助權勢偷稅漏稅,從而控製了商路進而控製了市場。
為什麽說開絲綢作坊的未必賺錢?
因為地方官、胥吏、衙役能把利潤給你搜刮個差不多。
換言之,大明沒有收商稅,可作坊主卻沒少花錢,錢都被各級官吏給黑走了。
當然,如果是士紳自己下場開的絲綢作坊,又當別論。
清丈更不必說,會破壞士紳的立身之本。
一旦清丈,所有的魑魅魍魎都會無所遁形,士紳隻能老老實實的享受自身的優免,再也不能借此聚集大量的財富。
這事已經超出了勳貴的範圍,文武百官們得到消息後都在暗中商議對策。
大明的朝堂中,不分文武,無論高低,對順天府更加了幾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