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稅無過八月,秋糧至遲來年二月,這是大明的規矩。
毋庸置疑,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夏稅。
兩任縣官做完,何廷樞對此輕車熟路。
發出易知由單給各縣,作為縣裏賦稅的總額憑證,提供四聯票給縣裏,安置銀櫃並派遣監視吏典,皇帝派遣的監視太監也已到位。
再命各州縣按照魚鱗冊簽發四聯票到戶,如田地有變動則隨時命人測量更改。
弊端很明顯,會大幅拖延完成賦稅的時間。
通常情況下,如果繳納拖延超過半個月,欠稅人、裏長、稅官各杖一百。
拖延超過一年,欠稅人、裏長杖一百後流放,稅官處以絞刑。
不過這對他來說不是問題,給皇帝一個奏章就解決了。
而且,對這一條規定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對拖延、拒繳賦稅,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沒收田地,隻是,這卻是最不符合士紳利益的辦法。
他卻準備試一試。
收取賦稅時,要想製止官吏從中上下其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村民清楚的知曉自己的應納賦稅額。
因此,刻著詳細稅則與附加損耗的石碑也已經在裏一級豎起。
魏忠賢的東廠也會陸續向各縣派出人員。
當然,東廠出麵名不正言不順,作為權宜之計先借用了都察院的名義。
看起來,各項事務安排井井有條,可能的困難也作出了安排。
可是,盡管他已經預料到阻力會很強大,卻也沒料到,在縣衙這裏就會卡殼。
6月15日,僅僅在發下稅票的第三天,大興與宛平二縣衙門就已經癱瘓了。
——
六月裏,烈日當空,何廷樞愈加煩躁,隻覺得平時尚算涼爽的花廳內熱得坐不住人,索性令皂吏搬了兩把竹躺椅放到二門內大堂前的樹下。
半躺在椅子上,旁邊小案幾上擺著一壺清茶,端起來啜了一口,仍然覺得燥熱的很。
作為順天府的府尹,他的責與權都很大,無論行政、財政、司法、教育、水利、治安、交通乃至軍事,本府的各種事物他都必須進行處置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後世有一種誤解,以為直隸也是一級行政機構,實際上直隸隻是與江南類似的一種稱呼,直隸各府都是直接向朝廷各部負責的。
他深知肩上的擔子之重,尤其是皇帝現在又賦予了他更大的責任和權力。
“這鬼天氣,冬天凍死人,夏天熱死人。”他喃喃的道,有些懷念廣西的天氣,雖然潮熱,卻沒有這麽大的變化。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可他的心卻沒法靜下來。
大興與宛平之事出乎他的預料。
在他想來,目下的朝局很明顯,皇帝在竭盡全力的做著一些嚐試,試圖找出辦法重振這個已是暮年的偌大帝國。
在這時,但凡有些眼色的官員都不會與皇帝的意圖對著幹。
即使是敷衍,州縣官們也得先敷衍著再觀察風向。
門子老趙悄悄地進來:“府尊,李通判來了。”
“哦,快請他進來坐。”
“府尊客氣了。”隨著聲音,李通判已從二門外進來。
這個年輕人值得培養。
這麽熱的天,李正泉雖然是汗流浹背,卻仍舊竭力保持著儀態。
頭上發髻梳理的沒有一根亂發,外戴烏紗帽,身上是繡著鷺鷥的青色團領衫,鞓青色的束帶垂尾於下,足下青色的官靴。
雖說其貌不揚,可也是中人之姿,遠遠地看去,倒也算是儀表堂堂。
他也知道殿試的內情,不過他卻覺得無所謂。
什麽是佞幸?
能順應時勢者方能有所作為。
何廷樞滿意的看著這個年輕人過來恭恭敬敬的給他作揖見禮,隨口道:“無須多禮,坐。”
“謝府尊。”李正泉道謝過後方才端坐於椅子上——隻是,躺椅委實不是適合端坐的東西。
何廷樞一笑:“這裏沒外人,你隨意些。”
“那下官就放肆了。”李正泉這才歪了歪身子,換了個稍微舒服一些的姿勢。
“查清楚了嗎?”
“下官在宛平幾日,大體查清楚了,根由在於官吏的貪婪,出事之後又各推脫責任。
具體的說,就是馮縣令不作為,衙役畏於勢豪之家不敢作為,吏典希望渾水摸魚亂作為。”
“仔細說。”何廷樞其實對於此中弊端很清楚,隻是想聽聽這個年輕人的見解。
“貪婪之事,在馮縣令來說,通常是通過向富戶士紳之家收取賄賂,然後將這些人的賦稅轉嫁到普通人家身上,每家隻需一點就足以攤平。
在胥吏來說,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方法,比如將勢豪之家的上田改為下田,將普通人家的下田改為上田。甚至還有一些胥吏幹脆更改或者不給農戶稅票。
衙役則在其中協助胥吏,恐嚇勒索農戶。
而對於勳戚與官宦之家,衙役是管也不敢管的。”
一口氣說完,李正泉覺得有些口渴,告一聲罪後端起茶杯飲了一口。
“然後呢?”何廷樞微笑著繼續追問。
“票發到農戶,自然有識字懂文之人為民講解,再對比石碑所刻,百姓登時群情洶洶,蜂擁至縣衙尋求公道。
而馮縣令見勢不妙借口農忙時止訴躲了起來,吏典們也各自縮頭不出。”
李正泉又放下杯子正色道:“下官不得不說,府尊所製石碑功德大焉。”
何廷樞笑著擺手:“本官不敢貪天之功,此乃陛下的主意。”
李正泉也笑了:“陛下聖明,不過也需選得賢能方能做到。”
何廷樞沒有接話,略一思索。
農戶討個公道?
嗬嗬,大明的百姓見了官如同耗子見了貓,躲都來不及,怎麽敢去找縣官討個公道?
兩任縣官的履曆使得他對此非常清楚。
這個年輕人,做事越來越肆無忌憚了!
不過,很合他的口味。
順天府州縣官裏也有幾個他看好的人,他府裏也有幾個投靠來的年輕士子,可惜沒有一人如李正泉般有眼光有手腕。
他收起笑容繼續問道:“依你之見該如何解決?”
“下官以為,若是想將新政推行下去,縣令必須另選賢能,衙役也必須仿照吏典做一些整治。”
李正泉猶豫片刻又道:“雖然稅票已經發下,可下官以為,在厘清田產之前,花戶自投需要暫停,待到厘清之後再說。
否則,極易引起更多的糾紛。”
何廷樞歎了口氣,這事他也想過,可是這關係著官府的顏麵,始終沒能下定決心。
其餘事務與他設想的差不多,簡單的說就是一鍋端了另起爐灶。
衙役的事,一直也沒來得及整治,正好借此機會也一並解決了。
“投銀之事,本官再考慮考慮。
宛平縣令,本官暫時也沒有什麽人選,你可敢擔起這個重任?”
大興縣,有他的心腹通判去主持。
宛平縣,卻是有意留給李正泉的,他眯起眼睛,仔細的盯著李正泉的臉。
“府尊有命,下官必當盡心盡力,必不負府尊看重。”李正泉毫不猶豫的道。
“好,本官也不讓你長久的去做什麽縣官,你暫且以通判的身份兼任宛平縣知縣。
在此期間,如果你發現有合適的縣令人選,盡管報與本官。”
“下官謹遵府尊之命。”李正泉站起來鄭重的長揖道。
毋庸置疑,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夏稅。
兩任縣官做完,何廷樞對此輕車熟路。
發出易知由單給各縣,作為縣裏賦稅的總額憑證,提供四聯票給縣裏,安置銀櫃並派遣監視吏典,皇帝派遣的監視太監也已到位。
再命各州縣按照魚鱗冊簽發四聯票到戶,如田地有變動則隨時命人測量更改。
弊端很明顯,會大幅拖延完成賦稅的時間。
通常情況下,如果繳納拖延超過半個月,欠稅人、裏長、稅官各杖一百。
拖延超過一年,欠稅人、裏長杖一百後流放,稅官處以絞刑。
不過這對他來說不是問題,給皇帝一個奏章就解決了。
而且,對這一條規定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對拖延、拒繳賦稅,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沒收田地,隻是,這卻是最不符合士紳利益的辦法。
他卻準備試一試。
收取賦稅時,要想製止官吏從中上下其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村民清楚的知曉自己的應納賦稅額。
因此,刻著詳細稅則與附加損耗的石碑也已經在裏一級豎起。
魏忠賢的東廠也會陸續向各縣派出人員。
當然,東廠出麵名不正言不順,作為權宜之計先借用了都察院的名義。
看起來,各項事務安排井井有條,可能的困難也作出了安排。
可是,盡管他已經預料到阻力會很強大,卻也沒料到,在縣衙這裏就會卡殼。
6月15日,僅僅在發下稅票的第三天,大興與宛平二縣衙門就已經癱瘓了。
——
六月裏,烈日當空,何廷樞愈加煩躁,隻覺得平時尚算涼爽的花廳內熱得坐不住人,索性令皂吏搬了兩把竹躺椅放到二門內大堂前的樹下。
半躺在椅子上,旁邊小案幾上擺著一壺清茶,端起來啜了一口,仍然覺得燥熱的很。
作為順天府的府尹,他的責與權都很大,無論行政、財政、司法、教育、水利、治安、交通乃至軍事,本府的各種事物他都必須進行處置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後世有一種誤解,以為直隸也是一級行政機構,實際上直隸隻是與江南類似的一種稱呼,直隸各府都是直接向朝廷各部負責的。
他深知肩上的擔子之重,尤其是皇帝現在又賦予了他更大的責任和權力。
“這鬼天氣,冬天凍死人,夏天熱死人。”他喃喃的道,有些懷念廣西的天氣,雖然潮熱,卻沒有這麽大的變化。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可他的心卻沒法靜下來。
大興與宛平之事出乎他的預料。
在他想來,目下的朝局很明顯,皇帝在竭盡全力的做著一些嚐試,試圖找出辦法重振這個已是暮年的偌大帝國。
在這時,但凡有些眼色的官員都不會與皇帝的意圖對著幹。
即使是敷衍,州縣官們也得先敷衍著再觀察風向。
門子老趙悄悄地進來:“府尊,李通判來了。”
“哦,快請他進來坐。”
“府尊客氣了。”隨著聲音,李通判已從二門外進來。
這個年輕人值得培養。
這麽熱的天,李正泉雖然是汗流浹背,卻仍舊竭力保持著儀態。
頭上發髻梳理的沒有一根亂發,外戴烏紗帽,身上是繡著鷺鷥的青色團領衫,鞓青色的束帶垂尾於下,足下青色的官靴。
雖說其貌不揚,可也是中人之姿,遠遠地看去,倒也算是儀表堂堂。
他也知道殿試的內情,不過他卻覺得無所謂。
什麽是佞幸?
能順應時勢者方能有所作為。
何廷樞滿意的看著這個年輕人過來恭恭敬敬的給他作揖見禮,隨口道:“無須多禮,坐。”
“謝府尊。”李正泉道謝過後方才端坐於椅子上——隻是,躺椅委實不是適合端坐的東西。
何廷樞一笑:“這裏沒外人,你隨意些。”
“那下官就放肆了。”李正泉這才歪了歪身子,換了個稍微舒服一些的姿勢。
“查清楚了嗎?”
“下官在宛平幾日,大體查清楚了,根由在於官吏的貪婪,出事之後又各推脫責任。
具體的說,就是馮縣令不作為,衙役畏於勢豪之家不敢作為,吏典希望渾水摸魚亂作為。”
“仔細說。”何廷樞其實對於此中弊端很清楚,隻是想聽聽這個年輕人的見解。
“貪婪之事,在馮縣令來說,通常是通過向富戶士紳之家收取賄賂,然後將這些人的賦稅轉嫁到普通人家身上,每家隻需一點就足以攤平。
在胥吏來說,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方法,比如將勢豪之家的上田改為下田,將普通人家的下田改為上田。甚至還有一些胥吏幹脆更改或者不給農戶稅票。
衙役則在其中協助胥吏,恐嚇勒索農戶。
而對於勳戚與官宦之家,衙役是管也不敢管的。”
一口氣說完,李正泉覺得有些口渴,告一聲罪後端起茶杯飲了一口。
“然後呢?”何廷樞微笑著繼續追問。
“票發到農戶,自然有識字懂文之人為民講解,再對比石碑所刻,百姓登時群情洶洶,蜂擁至縣衙尋求公道。
而馮縣令見勢不妙借口農忙時止訴躲了起來,吏典們也各自縮頭不出。”
李正泉又放下杯子正色道:“下官不得不說,府尊所製石碑功德大焉。”
何廷樞笑著擺手:“本官不敢貪天之功,此乃陛下的主意。”
李正泉也笑了:“陛下聖明,不過也需選得賢能方能做到。”
何廷樞沒有接話,略一思索。
農戶討個公道?
嗬嗬,大明的百姓見了官如同耗子見了貓,躲都來不及,怎麽敢去找縣官討個公道?
兩任縣官的履曆使得他對此非常清楚。
這個年輕人,做事越來越肆無忌憚了!
不過,很合他的口味。
順天府州縣官裏也有幾個他看好的人,他府裏也有幾個投靠來的年輕士子,可惜沒有一人如李正泉般有眼光有手腕。
他收起笑容繼續問道:“依你之見該如何解決?”
“下官以為,若是想將新政推行下去,縣令必須另選賢能,衙役也必須仿照吏典做一些整治。”
李正泉猶豫片刻又道:“雖然稅票已經發下,可下官以為,在厘清田產之前,花戶自投需要暫停,待到厘清之後再說。
否則,極易引起更多的糾紛。”
何廷樞歎了口氣,這事他也想過,可是這關係著官府的顏麵,始終沒能下定決心。
其餘事務與他設想的差不多,簡單的說就是一鍋端了另起爐灶。
衙役的事,一直也沒來得及整治,正好借此機會也一並解決了。
“投銀之事,本官再考慮考慮。
宛平縣令,本官暫時也沒有什麽人選,你可敢擔起這個重任?”
大興縣,有他的心腹通判去主持。
宛平縣,卻是有意留給李正泉的,他眯起眼睛,仔細的盯著李正泉的臉。
“府尊有命,下官必當盡心盡力,必不負府尊看重。”李正泉毫不猶豫的道。
“好,本官也不讓你長久的去做什麽縣官,你暫且以通判的身份兼任宛平縣知縣。
在此期間,如果你發現有合適的縣令人選,盡管報與本官。”
“下官謹遵府尊之命。”李正泉站起來鄭重的長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