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縣衙,通常會有數百人。
官不多,縣令、縣丞、主簿、典史、巡檢若幹個。
由於宛平、大興為京縣,所以主官知縣是正六品,佐貳官縣丞正七品、主簿正八品,比之平常的縣高了兩級。
宛平典史從九品,若在普通縣則不入流,職責是捉拿賊盜、看管獄囚、出納文書等。
此外還有教喻等雜職,不過這就與何廷樞的整治無關了。
再往下就是吏、書辦(貼書)、雜役、衙役了。
吏有司吏、典吏、承發等名稱,區別是地位與職責不同,不過都是在吏部有名的正式工。同樣,宛平由於是京縣,編製要多於普通的縣10-30人的編製,有38名之多。
吏下麵就是貼書,大明有規定,每名吏配兩名貼書,不過宛平在冊的隻有18名書辦。
再下麵就是雜役與衙役。
雜役,舉凡門子、更夫、庫子、廚子、馬夫、轎夫等等都是。順便說一句,大明對官員還是不錯的,朝廷出錢給配了馬夫、廚師、轎夫、門子等下人。
衙役,就是通常所說的三班衙役,包括皂吏、快手、民壯。
皂隸,人數最少,職責是在縣衙站堂值班,根據縣的大小通常在10-40名,宛平是49名。
皂隸的職責並不固定,縣裏催收等事務,通常是縣令簽發出牌票後交由他們去辦。
快手,負責緝捕,分馬快與步快,通常有20-100多不等。
民壯,負責治安與防衛。
通常根據治安條件來設,治安好的縣可能沒有,治安不好的縣可能會多達千人,通常每縣定額一二百人。
但是,自從張居正一條鞭法將力役折銀後,銀隨糧征,民壯就成了縣官撈錢的地方,各縣就心照不宣的‘有定額無定員’了。
就是實際有多少人就天知道了,這個見不得光,就連編寫地方誌的都隻敢寫編製與征銀,不敢寫實際人數。
缺人?
白役啊,不用花錢的,不用白不用。
洪承疇要求各縣招募的就是民壯,隻不過打了個‘守衛鄉裏’的擦邊球,相當於滿清的地主武裝自衛了。
這些貼書、雜役、衙役普遍待遇不高,比如宛平皂隸每人每年隻有3.2兩銀子,巡檢司弓兵隻有5兩,貼書好些,給12兩。
根據這些人的職責,一縣之中大體可以劃分為幾個等級。
最上麵自然是縣官佐貳官等官員,其次就是雜職與吏,最次就是雜役與衙役了。
雜役與衙役內部也是不同的,大體來說,根據是否與百姓打交道可以分為上下兩層。
比如皂隸,時不時去催收什麽的,這就是上層的,油水很足。
轎夫與廚子,沒有與外人接觸的機會就沒有敲詐勒索百姓的機會,這些就與苦力無異了。
白役自然不算的。
————
何廷樞與李正泉欲整治的就是衙役。
兩人仔細商量一番,最後將衙役的月俸定在1.5兩,雜役定在1.2兩。
沒法再高,有不入流的官員薪俸比照著,再者也沒法完全杜絕他們撈油水。
正在商議重新招募的問題時,門子來報馮縣令來了。
何廷樞頭也沒抬:“讓他進來。”
伸手止住欲回避的李正泉:“一起聽聽。”
李正泉不動聲色,又坐了回去。
片刻後,馮縣令從二門進入,快走幾步來到近前與何廷樞見禮:“下官拜見何府尊。”
馮縣令四十多歲,中等身材,膚色白皙,若不是胖了些,麵貌還是挺俊郎的。實際上,大明的官員就沒有醜的,因為大明選官時,外貌也是重要的指標。
李正泉站起來草草的坐了個揖,雖然通判也是六品,可他卻是從六品,按照禮節是要見禮的,也犯不著在這等小事上落什麽話柄。
何廷樞簡單的點了點頭,半響無語,也不請馮縣令坐下——本來就沒預備位子。
馮縣令尷尬的站在那裏,臉上一層細密的汗珠,慢慢的流過他下巴上的三層褶子滴到官袍上。
即是熱的,也是有些驚懼不安。
捅了這麽大簍子,若說他一點都不害怕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良久,馮縣令終於受不了這壓抑的氣氛,擠出一絲笑容道:“何府尊命下官前來,不知有何吩咐。”
何廷樞冷笑一聲:“你不知道?”
“下官有些不明白。”
“嗬嗬。”何廷樞氣樂了。
“宛平是怎麽回事?”
馮縣令苦著臉:“隻是一些刁民作亂而已,下官正欲召集三班衙役驅散並抓捕為首者。”
有種!
何廷樞都忍不住要翹起大拇指讚一聲了。
何廷樞要求的是按照魚鱗冊簽發稅票,馮縣令卻依然按照往年慣例搞那些貓膩。
不說別的,光是這膽量就得讚一句。
“嗬嗬,你可知道,此事是陛下親自交代的?”
“下官明白。”馮縣令臉上汗珠更多了。
他很明白這一點,可他更明白,如果敢貫徹府尊的意圖,他的下場隻會更慘。
勳戚豪門、官宦世家,哪一個都不是小小的縣令能得罪的起的。
勢豪富貴之家,吃了人家幾年的油水,一朝翻臉?
真當人家是吃素的?
他們拿何廷樞這個皇帝麵前的紅人可能沒辦法,對付他這個縣令可是輕而易舉的事。
除非他能與海瑞一般讓人抓不住痛腳!
可惜他離海瑞的境界足足有十萬八千裏。
皇帝頂多將他削職為民,可這些人有一百種方法讓他悔不當初。
說起來,這也是做附廓京城的悲哀。
何況,大夥千裏為官圖的啥?
還不是銀子嗎!
這樣壞規矩會惹來眾怒的,他可犯不著跟著胡鬧。
其實,最重要的因素是,這些弊端曆年沿襲下來已經形成了一套潛規則,即使有些紕漏也會在裏長一級就解決了。
而今年這些刁民居然敢來縣衙上告,使得縣衙諸人慌亂之下沒了主意亂了陣腳。
---
何廷樞又沉默了。
對於馮縣令的處境與想法,他也明白的很。
也並不是沒有辦法,隻是馮縣令利欲熏心沒想到而已。
方今用人之時,隻要他主動交代一二,再多少交出一些銀子,何廷樞自然會保住他。
甚至,如果做的好,也未必不能收為已用。
畢竟,大明的官員就沒有一個幹淨的,想用人就必須有所取舍。
片刻後,何廷樞道:“你既然明白,這就回去與李通判交接一下事務,之後自己脫了官服去東廠自首吧。
看在同僚一場份上,本官會盡力向廠公求情,力爭給你一個不太差的下場。”
馮縣令愣了,片刻後臉上再無一絲血色。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東廠?
那是人去的地方嗎?
馮縣令不由得大聲嚷嚷起來:“下官是京縣六品縣令,即是有事也是都察院查辦,吏部再行處置,何府尊憑什麽讓下官去東廠?”
何廷樞陰沉著臉,冷冷的的問道:“這麽說,你是要廠公派人請你了?”
東廠來請?
事情大條了!
既然說出這句話,很明顯,何廷樞是打定主意拿他當做給猴看的那隻雞。
惡貫滿盈,附廓省城。
自己前世是做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這才在京縣為官!
又是做了什麽孽,才會被何廷樞在27個州縣官裏挑出來做法!
再想到傳聞中詔獄的種種酷刑,馮縣令雙腿發抖,再也支持不住身體,‘撲通’一聲就跪在了地上,聲音裏已經帶上了哭腔:“何府尊,您不能這樣,下官為什麽這麽做,您也是清清楚楚的。”
官不多,縣令、縣丞、主簿、典史、巡檢若幹個。
由於宛平、大興為京縣,所以主官知縣是正六品,佐貳官縣丞正七品、主簿正八品,比之平常的縣高了兩級。
宛平典史從九品,若在普通縣則不入流,職責是捉拿賊盜、看管獄囚、出納文書等。
此外還有教喻等雜職,不過這就與何廷樞的整治無關了。
再往下就是吏、書辦(貼書)、雜役、衙役了。
吏有司吏、典吏、承發等名稱,區別是地位與職責不同,不過都是在吏部有名的正式工。同樣,宛平由於是京縣,編製要多於普通的縣10-30人的編製,有38名之多。
吏下麵就是貼書,大明有規定,每名吏配兩名貼書,不過宛平在冊的隻有18名書辦。
再下麵就是雜役與衙役。
雜役,舉凡門子、更夫、庫子、廚子、馬夫、轎夫等等都是。順便說一句,大明對官員還是不錯的,朝廷出錢給配了馬夫、廚師、轎夫、門子等下人。
衙役,就是通常所說的三班衙役,包括皂吏、快手、民壯。
皂隸,人數最少,職責是在縣衙站堂值班,根據縣的大小通常在10-40名,宛平是49名。
皂隸的職責並不固定,縣裏催收等事務,通常是縣令簽發出牌票後交由他們去辦。
快手,負責緝捕,分馬快與步快,通常有20-100多不等。
民壯,負責治安與防衛。
通常根據治安條件來設,治安好的縣可能沒有,治安不好的縣可能會多達千人,通常每縣定額一二百人。
但是,自從張居正一條鞭法將力役折銀後,銀隨糧征,民壯就成了縣官撈錢的地方,各縣就心照不宣的‘有定額無定員’了。
就是實際有多少人就天知道了,這個見不得光,就連編寫地方誌的都隻敢寫編製與征銀,不敢寫實際人數。
缺人?
白役啊,不用花錢的,不用白不用。
洪承疇要求各縣招募的就是民壯,隻不過打了個‘守衛鄉裏’的擦邊球,相當於滿清的地主武裝自衛了。
這些貼書、雜役、衙役普遍待遇不高,比如宛平皂隸每人每年隻有3.2兩銀子,巡檢司弓兵隻有5兩,貼書好些,給12兩。
根據這些人的職責,一縣之中大體可以劃分為幾個等級。
最上麵自然是縣官佐貳官等官員,其次就是雜職與吏,最次就是雜役與衙役了。
雜役與衙役內部也是不同的,大體來說,根據是否與百姓打交道可以分為上下兩層。
比如皂隸,時不時去催收什麽的,這就是上層的,油水很足。
轎夫與廚子,沒有與外人接觸的機會就沒有敲詐勒索百姓的機會,這些就與苦力無異了。
白役自然不算的。
————
何廷樞與李正泉欲整治的就是衙役。
兩人仔細商量一番,最後將衙役的月俸定在1.5兩,雜役定在1.2兩。
沒法再高,有不入流的官員薪俸比照著,再者也沒法完全杜絕他們撈油水。
正在商議重新招募的問題時,門子來報馮縣令來了。
何廷樞頭也沒抬:“讓他進來。”
伸手止住欲回避的李正泉:“一起聽聽。”
李正泉不動聲色,又坐了回去。
片刻後,馮縣令從二門進入,快走幾步來到近前與何廷樞見禮:“下官拜見何府尊。”
馮縣令四十多歲,中等身材,膚色白皙,若不是胖了些,麵貌還是挺俊郎的。實際上,大明的官員就沒有醜的,因為大明選官時,外貌也是重要的指標。
李正泉站起來草草的坐了個揖,雖然通判也是六品,可他卻是從六品,按照禮節是要見禮的,也犯不著在這等小事上落什麽話柄。
何廷樞簡單的點了點頭,半響無語,也不請馮縣令坐下——本來就沒預備位子。
馮縣令尷尬的站在那裏,臉上一層細密的汗珠,慢慢的流過他下巴上的三層褶子滴到官袍上。
即是熱的,也是有些驚懼不安。
捅了這麽大簍子,若說他一點都不害怕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良久,馮縣令終於受不了這壓抑的氣氛,擠出一絲笑容道:“何府尊命下官前來,不知有何吩咐。”
何廷樞冷笑一聲:“你不知道?”
“下官有些不明白。”
“嗬嗬。”何廷樞氣樂了。
“宛平是怎麽回事?”
馮縣令苦著臉:“隻是一些刁民作亂而已,下官正欲召集三班衙役驅散並抓捕為首者。”
有種!
何廷樞都忍不住要翹起大拇指讚一聲了。
何廷樞要求的是按照魚鱗冊簽發稅票,馮縣令卻依然按照往年慣例搞那些貓膩。
不說別的,光是這膽量就得讚一句。
“嗬嗬,你可知道,此事是陛下親自交代的?”
“下官明白。”馮縣令臉上汗珠更多了。
他很明白這一點,可他更明白,如果敢貫徹府尊的意圖,他的下場隻會更慘。
勳戚豪門、官宦世家,哪一個都不是小小的縣令能得罪的起的。
勢豪富貴之家,吃了人家幾年的油水,一朝翻臉?
真當人家是吃素的?
他們拿何廷樞這個皇帝麵前的紅人可能沒辦法,對付他這個縣令可是輕而易舉的事。
除非他能與海瑞一般讓人抓不住痛腳!
可惜他離海瑞的境界足足有十萬八千裏。
皇帝頂多將他削職為民,可這些人有一百種方法讓他悔不當初。
說起來,這也是做附廓京城的悲哀。
何況,大夥千裏為官圖的啥?
還不是銀子嗎!
這樣壞規矩會惹來眾怒的,他可犯不著跟著胡鬧。
其實,最重要的因素是,這些弊端曆年沿襲下來已經形成了一套潛規則,即使有些紕漏也會在裏長一級就解決了。
而今年這些刁民居然敢來縣衙上告,使得縣衙諸人慌亂之下沒了主意亂了陣腳。
---
何廷樞又沉默了。
對於馮縣令的處境與想法,他也明白的很。
也並不是沒有辦法,隻是馮縣令利欲熏心沒想到而已。
方今用人之時,隻要他主動交代一二,再多少交出一些銀子,何廷樞自然會保住他。
甚至,如果做的好,也未必不能收為已用。
畢竟,大明的官員就沒有一個幹淨的,想用人就必須有所取舍。
片刻後,何廷樞道:“你既然明白,這就回去與李通判交接一下事務,之後自己脫了官服去東廠自首吧。
看在同僚一場份上,本官會盡力向廠公求情,力爭給你一個不太差的下場。”
馮縣令愣了,片刻後臉上再無一絲血色。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東廠?
那是人去的地方嗎?
馮縣令不由得大聲嚷嚷起來:“下官是京縣六品縣令,即是有事也是都察院查辦,吏部再行處置,何府尊憑什麽讓下官去東廠?”
何廷樞陰沉著臉,冷冷的的問道:“這麽說,你是要廠公派人請你了?”
東廠來請?
事情大條了!
既然說出這句話,很明顯,何廷樞是打定主意拿他當做給猴看的那隻雞。
惡貫滿盈,附廓省城。
自己前世是做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這才在京縣為官!
又是做了什麽孽,才會被何廷樞在27個州縣官裏挑出來做法!
再想到傳聞中詔獄的種種酷刑,馮縣令雙腿發抖,再也支持不住身體,‘撲通’一聲就跪在了地上,聲音裏已經帶上了哭腔:“何府尊,您不能這樣,下官為什麽這麽做,您也是清清楚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