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極說完之後,徑自閉目養神,竟然再也不發一語。
不止黃立極,施鳯來、李國榗、張瑞圖三人同樣如此。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一次次事情之後,他們忽然發現處境有些尷尬。
進,進不得。
進就是與天下官吏為敵。
退,退不了。
老太監虎視眈眈盯著呢。
索性大明前有“紙糊三閣老”,再出個“泥塑四閣臣”來,好像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氣節?
拜托,咱們是閹黨啊!
氣節真的不是什麽多麽要緊的東西。
再者,哪還有什麽閹黨,魏老太監早就叛變革命了!
四人心照不宣,個個做起了廟中的菩薩。
冷場了。
五部尚書與工部左右侍郎也不傻,事發突然,沒有想明白之前誰也不願開口。
即使郭允厚也是如此,他隻是想當官,可沒有為皇帝衝鋒陷陣的自覺。
魏忠賢坐在那裏,看似閉目養神,實際上已經是怒氣衝天了。
可他還真沒轍,人家閣老擺出一副‘我無能,您趕緊開革了我’的架勢,他還能說啥?
“優免之事,諸位怎麽說?”許久,魏忠賢忍不住了,這樣不是辦法啊!
沒人說話。
也沒法說,優免本身沒毛病,隻能在技術上阻撓。
可這些天依然沒找到合適的理由。
“黃閣老,您的意思是?”魏忠賢開始點名。
“本官覺得挺好。”黃立極捋須微笑。
“挺好,陛下體貼大臣,本官無異議。”
“挺好。”
“我等附議。”
全票通過!
魏忠賢也沒脾氣了:“就這麽辦吧。”
也懶得問他們了,徑直道:“按照大明稅賦,每畝征收三升三合,京師麥價八錢折算。”
全票通過!
“將各部財賦收歸戶部之事,諸位有什麽要說的。”
“本官覺得是好事,收歸一處也避免扯皮,好事。”黃立極依然笑容滿麵,若不是滿臉的胡子、褶子不太協調,倒是頗有些彌勒佛的樣子。
“下官沒有意見。”閻鳴泰麵無表情。
“下官附議。”禮部尚書孟邵虞同樣麵無表情。
“本官附議。”吏部尚書王之臣說完後還不忘打趣郭允厚:“下官這裏先恭賀郭尚書榮升三司使了。”
郭允厚苦笑:“王天官就莫要取消在下了。”
吏部,六部之首,吏部尚書向來有個‘吏部天官’的稱號。
魏忠賢一肚子火,附議,附議個屁。
光附議,章程呢?
自知不是這塊料,瞪了郭允厚一眼,心裏是極度的失望。
枉費了他的舉薦。
“郭尚書,有什麽章程嗎?”還是點名。
郭允厚知道,這事別人能和稀泥,他卻不能。
不過一次次折騰,他對此早有腹案。
雖然不想當馬前卒,可送上門的好事也沒有向外推的道理。
“下官以為,戶部下需增設馬政清吏司、竹木清吏司、貢賦清吏司、髒罰清吏司管理各項收入。
各部所屬庫房也需移交戶部,各部隻保留部分庫房預備日常開支。
各部每年底造冊預估明年開支報與戶部,戶部查驗無誤後按冊撥付,原則上或半年或一季撥付一次。
若是有臨時開支,則由各部臨時向戶部申請。”
魏忠賢心裏讚了一句,果然是能吏,隻是這膽氣實在是不敢恭維的。
工部、禮部、刑部、兵部諸官都在心裏破口大罵。
這廝也太不是東西了,收去財源也就罷了,居然連各部庫房也收去,這下可真成清貴衙門了。
也罷,形勢逼人不得不低頭。
隻不過姓郭的你也小心點,滿朝廷都盯著你,千萬別被人抓住痛腳。
“隻是...。”郭允厚很無奈的表示:“廠公將戶部胥吏抓走那麽多,又封門封庫,下官卻是什麽也做不了的。”
“嗬嗬。”魏忠賢笑著溫言道:“陛下會將商學學子全部補充進戶部,如果不夠則簽發生員。
同時也會在朝廷各部實行新的票據與錢財管理製度。
這事由曹掌印負責,相信他很快就會與諸位商談。”
諸大臣再一次表示震驚。
不是因為票據與財務,大多數官員對這此是持中立態度的。
因為多數官員也深受胥吏挾製之苦。
俗話說,任你官清如水,難逃吏滑如油!
由於官員隻讀聖賢書,大多對財務一竅不通,吏員則利用這一點上下其手,侵奪他們的權力。
如果能將財務管理搞好了,他們也就不會處處受胥吏挾持了。
以戶部來說,每年給皇帝報賬時的數字都是由胥吏匯總的,至於數字的由來,官員是說不清的。
倘若能搞清這一點,就可以算合格了。
倘若搞清數字來龍去脈之外,還能自行做些統計,這就是能吏了。
比如郭允厚就是借此名登‘會計錄’,從而史上留名。
這也是清代師爺興起的根本原因,本質是官員借助師爺與胥吏爭奪權力。
------
吃驚的是商學。
這完全打破了官吏選拔從士子中來的慣例。
官不必說,即使是吏,最初也是在犯事的士子中簽發的。
隨著吏的地位上升,現在吏的來源大概有這麽幾種。
一、吃稟食五年以上的生員。
所謂稟食,就是考上童生後,朝廷就會給一份補貼,每月大約幾鬥米。
二、屢考不中的各級生員。
不拘什麽童生、監生,不管什麽秀才、舉人,一定次數內考不中的話,朝廷就可以簽發他們為吏。
三、獻馬者,其實就是買官。
最初是因為邊關缺馬,有人就出了這麽個餿主意,獻馬就給吏員幹幹,後來就發展到交銀子了。
至於從普通百姓中簽發?
這麽有油水的活,怎麽可能輪到百姓,老老實實的幹雜役去吧。
仔細探究就會發現,胥吏的來源大都與士紳有關係。
可這個商學是什麽章程?
它招收學員不限出身,識字即可啊!
當初剛設立時,朝廷上下也很是關注了一陣子,不過在發現它與朝廷無關時,大夥自然就扔到一邊了。
沒想到,在這兒等著呢!
照現在皇帝做事的樣子,很難說會不會在某一天就打破官員的選拔程序。
----
郭允厚也有些吃驚。
‘全部’?
據他所知,商學可是有四五百學員的。
看樣子事情還沒完,戶部這次怕是要大換血了。
不過他雖然沒膽氣,可皇帝吩咐的,自然無可無不可:“那下官就等著曹掌印指教了。”
魏忠賢再問:“諸位閣老、大臣,你們怎麽說?”
黃立極想了想,笑了:“陛下思慮周祥,臣佩服。”
關我啥事!
一票官員也是心有靈犀:“陛下高明!”
關我啥事!
誰愛出頭誰出頭去!
不止黃立極,施鳯來、李國榗、張瑞圖三人同樣如此。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一次次事情之後,他們忽然發現處境有些尷尬。
進,進不得。
進就是與天下官吏為敵。
退,退不了。
老太監虎視眈眈盯著呢。
索性大明前有“紙糊三閣老”,再出個“泥塑四閣臣”來,好像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氣節?
拜托,咱們是閹黨啊!
氣節真的不是什麽多麽要緊的東西。
再者,哪還有什麽閹黨,魏老太監早就叛變革命了!
四人心照不宣,個個做起了廟中的菩薩。
冷場了。
五部尚書與工部左右侍郎也不傻,事發突然,沒有想明白之前誰也不願開口。
即使郭允厚也是如此,他隻是想當官,可沒有為皇帝衝鋒陷陣的自覺。
魏忠賢坐在那裏,看似閉目養神,實際上已經是怒氣衝天了。
可他還真沒轍,人家閣老擺出一副‘我無能,您趕緊開革了我’的架勢,他還能說啥?
“優免之事,諸位怎麽說?”許久,魏忠賢忍不住了,這樣不是辦法啊!
沒人說話。
也沒法說,優免本身沒毛病,隻能在技術上阻撓。
可這些天依然沒找到合適的理由。
“黃閣老,您的意思是?”魏忠賢開始點名。
“本官覺得挺好。”黃立極捋須微笑。
“挺好,陛下體貼大臣,本官無異議。”
“挺好。”
“我等附議。”
全票通過!
魏忠賢也沒脾氣了:“就這麽辦吧。”
也懶得問他們了,徑直道:“按照大明稅賦,每畝征收三升三合,京師麥價八錢折算。”
全票通過!
“將各部財賦收歸戶部之事,諸位有什麽要說的。”
“本官覺得是好事,收歸一處也避免扯皮,好事。”黃立極依然笑容滿麵,若不是滿臉的胡子、褶子不太協調,倒是頗有些彌勒佛的樣子。
“下官沒有意見。”閻鳴泰麵無表情。
“下官附議。”禮部尚書孟邵虞同樣麵無表情。
“本官附議。”吏部尚書王之臣說完後還不忘打趣郭允厚:“下官這裏先恭賀郭尚書榮升三司使了。”
郭允厚苦笑:“王天官就莫要取消在下了。”
吏部,六部之首,吏部尚書向來有個‘吏部天官’的稱號。
魏忠賢一肚子火,附議,附議個屁。
光附議,章程呢?
自知不是這塊料,瞪了郭允厚一眼,心裏是極度的失望。
枉費了他的舉薦。
“郭尚書,有什麽章程嗎?”還是點名。
郭允厚知道,這事別人能和稀泥,他卻不能。
不過一次次折騰,他對此早有腹案。
雖然不想當馬前卒,可送上門的好事也沒有向外推的道理。
“下官以為,戶部下需增設馬政清吏司、竹木清吏司、貢賦清吏司、髒罰清吏司管理各項收入。
各部所屬庫房也需移交戶部,各部隻保留部分庫房預備日常開支。
各部每年底造冊預估明年開支報與戶部,戶部查驗無誤後按冊撥付,原則上或半年或一季撥付一次。
若是有臨時開支,則由各部臨時向戶部申請。”
魏忠賢心裏讚了一句,果然是能吏,隻是這膽氣實在是不敢恭維的。
工部、禮部、刑部、兵部諸官都在心裏破口大罵。
這廝也太不是東西了,收去財源也就罷了,居然連各部庫房也收去,這下可真成清貴衙門了。
也罷,形勢逼人不得不低頭。
隻不過姓郭的你也小心點,滿朝廷都盯著你,千萬別被人抓住痛腳。
“隻是...。”郭允厚很無奈的表示:“廠公將戶部胥吏抓走那麽多,又封門封庫,下官卻是什麽也做不了的。”
“嗬嗬。”魏忠賢笑著溫言道:“陛下會將商學學子全部補充進戶部,如果不夠則簽發生員。
同時也會在朝廷各部實行新的票據與錢財管理製度。
這事由曹掌印負責,相信他很快就會與諸位商談。”
諸大臣再一次表示震驚。
不是因為票據與財務,大多數官員對這此是持中立態度的。
因為多數官員也深受胥吏挾製之苦。
俗話說,任你官清如水,難逃吏滑如油!
由於官員隻讀聖賢書,大多對財務一竅不通,吏員則利用這一點上下其手,侵奪他們的權力。
如果能將財務管理搞好了,他們也就不會處處受胥吏挾持了。
以戶部來說,每年給皇帝報賬時的數字都是由胥吏匯總的,至於數字的由來,官員是說不清的。
倘若能搞清這一點,就可以算合格了。
倘若搞清數字來龍去脈之外,還能自行做些統計,這就是能吏了。
比如郭允厚就是借此名登‘會計錄’,從而史上留名。
這也是清代師爺興起的根本原因,本質是官員借助師爺與胥吏爭奪權力。
------
吃驚的是商學。
這完全打破了官吏選拔從士子中來的慣例。
官不必說,即使是吏,最初也是在犯事的士子中簽發的。
隨著吏的地位上升,現在吏的來源大概有這麽幾種。
一、吃稟食五年以上的生員。
所謂稟食,就是考上童生後,朝廷就會給一份補貼,每月大約幾鬥米。
二、屢考不中的各級生員。
不拘什麽童生、監生,不管什麽秀才、舉人,一定次數內考不中的話,朝廷就可以簽發他們為吏。
三、獻馬者,其實就是買官。
最初是因為邊關缺馬,有人就出了這麽個餿主意,獻馬就給吏員幹幹,後來就發展到交銀子了。
至於從普通百姓中簽發?
這麽有油水的活,怎麽可能輪到百姓,老老實實的幹雜役去吧。
仔細探究就會發現,胥吏的來源大都與士紳有關係。
可這個商學是什麽章程?
它招收學員不限出身,識字即可啊!
當初剛設立時,朝廷上下也很是關注了一陣子,不過在發現它與朝廷無關時,大夥自然就扔到一邊了。
沒想到,在這兒等著呢!
照現在皇帝做事的樣子,很難說會不會在某一天就打破官員的選拔程序。
----
郭允厚也有些吃驚。
‘全部’?
據他所知,商學可是有四五百學員的。
看樣子事情還沒完,戶部這次怕是要大換血了。
不過他雖然沒膽氣,可皇帝吩咐的,自然無可無不可:“那下官就等著曹掌印指教了。”
魏忠賢再問:“諸位閣老、大臣,你們怎麽說?”
黃立極想了想,笑了:“陛下思慮周祥,臣佩服。”
關我啥事!
一票官員也是心有靈犀:“陛下高明!”
關我啥事!
誰愛出頭誰出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