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寧宮裏,周皇後同樣將母親丁氏接進宮來。
隻是丁氏卻不敢如吳氏一般放肆。
畢竟女兒做了皇後,按照禮法來說關係就變成了君臣,她卻是不願意在這方麵留下什麽話柄。
周皇後平素的端莊也不見了蹤影,慵懶的挺著碩大的肚子,斜靠在朱由檢設計的土沙發上。
一襲純白色的輕紗羅衣,前麵左右繡著龍鳳,裏麵的青交襠、青袖腹更是顯眼,潔白如玉的雙臂隱約可見,一舉一動間卻又帶著幾分優雅,更增幾分迷人之意。
兩人在大殿內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閑話,丁氏雖然搜腸刮肚的找出一些趣聞故事講給女兒聽,眉宇間的憂色卻是怎麽也掩蓋不住的。
也難怪她擔憂,這幾個月來,皇帝雖然每月也來幾次,卻從來沒在坤寧宮裏留宿,這可不是好兆頭。
這可不行。
皇後、妃、嬪雖然有名分的差異,但是在宮內的待遇與權勢卻更多的依賴於皇帝的寵愛。
即使貴如皇後,如果皇帝看都不看一眼,那麽宮女太監們也不會將她當回事。
他們做外戚的權勢也是如此,女兒在宮裏受寵,他們的地位同樣會水漲船高。
“皇後,陛下今兒很忙嗎?”丁氏小心的挑起話頭。
“本宮哪裏知道。”
周皇後話語裏充滿了幽怨。
“皇後,還是要多留心些的,就算為了肚裏的孩兒也與陛下親近些。”
周皇後低著頭看了看高高隆起的腹部,抬起頭自信的道:“這卻無需擔憂。
本宮的孩兒出生後就是太子,天經地義的太子,沒人能搶走這個位置。”
這也是她最大的儀仗,一個毫無爭議的太子,這對穩固皇後寶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話是如此,親近些總是好的。”
周皇後沒有說話。
“皇後何不派宮女去打探一番,如果皇帝回來了,就請他過來用膳。”
周皇後沉默片刻,終究是驕傲占了上風:“不用,若是陛下不忙自然會來。”
“皇後……”
“謎,不要再說了。”
蘇州民間對母親俗稱‘謎’,對父親稱‘爸’,與揚州稱謂截然不同。
“皇後,如果有什麽事,就給陛下賠個禮,雖說是皇家,可也是夫妻,生分久了是極不好的。”
“謎,本宮說了,不要再說了。”
周皇後有些惱。
有什麽事?
還不是你們非要本宮推薦人鬧得!
她卻也不屑於解釋。
何況內心裏,她依然覺得沒做錯什麽,就此向皇帝低頭總是不願的。
丁氏歎了口氣,沒有再說。
這個女兒自小就受江南名士陳仁錫教授學識,舉動間時刻不忘禮法,她卻是勸不動的。
丁氏不開口,皇後卻問道:“家裏還好吧?爸怎麽樣?”
“都好,都好。”丁氏歎了口氣敷衍道。
皇後聽出了敷衍之意,也知道自家父親是極為貪財的。
追問道:“謎有什麽事就說,等鬧出事來再講就晚了。”
“還不是順天府新法鬧得,有些人想要回田地等產業。”
又想起父親貪財的性子,又多了幾分擔憂。
“謎,到底什麽事。”
丁氏有些吞吞吐吐:“也不是什麽大事。”
還是投獻的糾紛。
周奎出身貧寒,早年還曾經在京師以賣字為生,因此養成了極為貪財的性格。
起初周皇後隻是信王妃,他倒也不敢太過放肆。
隨著朱由檢登基為帝,他的膽子可就大了起來。
去年底有人帶著田產數百畝投獻並自願為奴,他也毫不猶豫的收下了。
又折騰了幾萬兩銀子,交給已經改名為周義的此人,在外城盤下幾間鋪子做起了生意。
原本好好的事情,隨著順天府清丈的進行卻出了岔子。
周義想要回田產,這本來沒什麽,周奎也並非毫無分寸的人。
可是周義想要回田產之外,卻將生意的客戶、夥計都給撬走了。
周奎本就是貪財之人,如何肯吃這個啞巴虧。
當即將田產扣住不還,又派人四處打招呼,務要將此人逐出京師。
“告訴爸都還給人家,為了些蠅頭小利犯不著鬧出事來。”周皇後皺著眉,囑咐道。
丁氏道:“老爺隻是一時氣憤,過幾日自然會放手的。”
有些事她不想說,這個女兒立身甚正,從來不為家裏向皇帝求什麽,說了徒增煩惱。
可惜老爺卻不這麽想,幾次三番催她見女兒的時候討個辦法,也隻能趁這機會一起說了。
“皇後,老爺聽人說田弘遇得田妃指點,又是開煤窯又是開作坊,做了好大的生意。
家裏現在開支太大,投靠來的親朋鄉人,維護國丈的臉麵都需要銀子。
老爺的意思,皇後有什麽可以指點的嗎?”
周皇後臉色沉了下來。
關於田妃照顧家人,宮女們的小話早就傳到了。
隻是田妃並未動宮裏一分一毫銀子,她也沒什麽辦法。
“告訴爸人家能做的他也能做,無非是多費些手腳。”
“可咱們對這些兩眼一抹黑,人手地方手藝都挺麻煩。”
周皇後歎氣,就知道是這麽回事,整日裏就想做些既省事、賺銀子又快的生意。
“做生意哪有不費事的,多花些銀子就都明白了。
本宮還有些子粒銀,讓爸拿去先用著。”
------
周奎很惱火。
女兒在宮裏與田妃別苗頭,卻不知道變通服軟,令他很是失望。
現在,又有煩心事找上了門。
“你是說,順天府接了這個案子?”
“老爺,來人是這麽說的。”管家周福低著頭道。
“不知死活的東西。”
說起來是真的不知死活,先不說國丈不是那麽好惹的,就是投獻也夠周義喝一壺的。
大明對投獻的處罰很重,接受投獻者固然要‘杖一百,徙’,對投獻者處罰更重,‘杖一百,發邊衛充軍’。
當然,對貴族處罰則沒那麽重,首犯扣發一年一半工資,再犯扣發一年全部工資,第三次才與百姓同罪。
這也是現在百姓寧願去勳貴府門鬧事也不上告的原因。
“老爺,順天府的意思是兩天後就開堂。
現在情勢有些不合適,皇後也發話了,此事是不是先放一放?”周福小心的問道。
周奎陰沉著臉道:“先把田還他,讓他撤了訴訟。
其餘的以後再說。”
“小的這就去辦。”
隻是丁氏卻不敢如吳氏一般放肆。
畢竟女兒做了皇後,按照禮法來說關係就變成了君臣,她卻是不願意在這方麵留下什麽話柄。
周皇後平素的端莊也不見了蹤影,慵懶的挺著碩大的肚子,斜靠在朱由檢設計的土沙發上。
一襲純白色的輕紗羅衣,前麵左右繡著龍鳳,裏麵的青交襠、青袖腹更是顯眼,潔白如玉的雙臂隱約可見,一舉一動間卻又帶著幾分優雅,更增幾分迷人之意。
兩人在大殿內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閑話,丁氏雖然搜腸刮肚的找出一些趣聞故事講給女兒聽,眉宇間的憂色卻是怎麽也掩蓋不住的。
也難怪她擔憂,這幾個月來,皇帝雖然每月也來幾次,卻從來沒在坤寧宮裏留宿,這可不是好兆頭。
這可不行。
皇後、妃、嬪雖然有名分的差異,但是在宮內的待遇與權勢卻更多的依賴於皇帝的寵愛。
即使貴如皇後,如果皇帝看都不看一眼,那麽宮女太監們也不會將她當回事。
他們做外戚的權勢也是如此,女兒在宮裏受寵,他們的地位同樣會水漲船高。
“皇後,陛下今兒很忙嗎?”丁氏小心的挑起話頭。
“本宮哪裏知道。”
周皇後話語裏充滿了幽怨。
“皇後,還是要多留心些的,就算為了肚裏的孩兒也與陛下親近些。”
周皇後低著頭看了看高高隆起的腹部,抬起頭自信的道:“這卻無需擔憂。
本宮的孩兒出生後就是太子,天經地義的太子,沒人能搶走這個位置。”
這也是她最大的儀仗,一個毫無爭議的太子,這對穩固皇後寶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話是如此,親近些總是好的。”
周皇後沒有說話。
“皇後何不派宮女去打探一番,如果皇帝回來了,就請他過來用膳。”
周皇後沉默片刻,終究是驕傲占了上風:“不用,若是陛下不忙自然會來。”
“皇後……”
“謎,不要再說了。”
蘇州民間對母親俗稱‘謎’,對父親稱‘爸’,與揚州稱謂截然不同。
“皇後,如果有什麽事,就給陛下賠個禮,雖說是皇家,可也是夫妻,生分久了是極不好的。”
“謎,本宮說了,不要再說了。”
周皇後有些惱。
有什麽事?
還不是你們非要本宮推薦人鬧得!
她卻也不屑於解釋。
何況內心裏,她依然覺得沒做錯什麽,就此向皇帝低頭總是不願的。
丁氏歎了口氣,沒有再說。
這個女兒自小就受江南名士陳仁錫教授學識,舉動間時刻不忘禮法,她卻是勸不動的。
丁氏不開口,皇後卻問道:“家裏還好吧?爸怎麽樣?”
“都好,都好。”丁氏歎了口氣敷衍道。
皇後聽出了敷衍之意,也知道自家父親是極為貪財的。
追問道:“謎有什麽事就說,等鬧出事來再講就晚了。”
“還不是順天府新法鬧得,有些人想要回田地等產業。”
又想起父親貪財的性子,又多了幾分擔憂。
“謎,到底什麽事。”
丁氏有些吞吞吐吐:“也不是什麽大事。”
還是投獻的糾紛。
周奎出身貧寒,早年還曾經在京師以賣字為生,因此養成了極為貪財的性格。
起初周皇後隻是信王妃,他倒也不敢太過放肆。
隨著朱由檢登基為帝,他的膽子可就大了起來。
去年底有人帶著田產數百畝投獻並自願為奴,他也毫不猶豫的收下了。
又折騰了幾萬兩銀子,交給已經改名為周義的此人,在外城盤下幾間鋪子做起了生意。
原本好好的事情,隨著順天府清丈的進行卻出了岔子。
周義想要回田產,這本來沒什麽,周奎也並非毫無分寸的人。
可是周義想要回田產之外,卻將生意的客戶、夥計都給撬走了。
周奎本就是貪財之人,如何肯吃這個啞巴虧。
當即將田產扣住不還,又派人四處打招呼,務要將此人逐出京師。
“告訴爸都還給人家,為了些蠅頭小利犯不著鬧出事來。”周皇後皺著眉,囑咐道。
丁氏道:“老爺隻是一時氣憤,過幾日自然會放手的。”
有些事她不想說,這個女兒立身甚正,從來不為家裏向皇帝求什麽,說了徒增煩惱。
可惜老爺卻不這麽想,幾次三番催她見女兒的時候討個辦法,也隻能趁這機會一起說了。
“皇後,老爺聽人說田弘遇得田妃指點,又是開煤窯又是開作坊,做了好大的生意。
家裏現在開支太大,投靠來的親朋鄉人,維護國丈的臉麵都需要銀子。
老爺的意思,皇後有什麽可以指點的嗎?”
周皇後臉色沉了下來。
關於田妃照顧家人,宮女們的小話早就傳到了。
隻是田妃並未動宮裏一分一毫銀子,她也沒什麽辦法。
“告訴爸人家能做的他也能做,無非是多費些手腳。”
“可咱們對這些兩眼一抹黑,人手地方手藝都挺麻煩。”
周皇後歎氣,就知道是這麽回事,整日裏就想做些既省事、賺銀子又快的生意。
“做生意哪有不費事的,多花些銀子就都明白了。
本宮還有些子粒銀,讓爸拿去先用著。”
------
周奎很惱火。
女兒在宮裏與田妃別苗頭,卻不知道變通服軟,令他很是失望。
現在,又有煩心事找上了門。
“你是說,順天府接了這個案子?”
“老爺,來人是這麽說的。”管家周福低著頭道。
“不知死活的東西。”
說起來是真的不知死活,先不說國丈不是那麽好惹的,就是投獻也夠周義喝一壺的。
大明對投獻的處罰很重,接受投獻者固然要‘杖一百,徙’,對投獻者處罰更重,‘杖一百,發邊衛充軍’。
當然,對貴族處罰則沒那麽重,首犯扣發一年一半工資,再犯扣發一年全部工資,第三次才與百姓同罪。
這也是現在百姓寧願去勳貴府門鬧事也不上告的原因。
“老爺,順天府的意思是兩天後就開堂。
現在情勢有些不合適,皇後也發話了,此事是不是先放一放?”周福小心的問道。
周奎陰沉著臉道:“先把田還他,讓他撤了訴訟。
其餘的以後再說。”
“小的這就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