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六月,福建巡撫熊文燦密報招撫鄭芝龍之事,此後頗有些官員上疏議論
河南道禦史蘇琰上疏,‘今聽撫海宼鄭芝龍者……,故雲撫之一字,眾議皆同。’
再問其籍貫果然是福建人,朱由檢嗤之以鼻。
武裝力量還是自己的靠得住!
考慮再三命令福建官員禁止招撫,如果鄭芝龍真的有誠心的話,親自來京師再談招撫條件。
——
朝廷裏,郭允厚在小心翼翼的修複戶部這個財政係統,並且加入一些權責;何廷樞也在謹慎的厘清各種賦稅,重建縣府級衙門;王犇則帶領一群法學學子去了順天府,第一步是厘清按察係統的權責與運行程序。
所有事,朱由檢並沒有再多加幹預,專注於練兵之餘,他將目光再次轉向賺錢。
玻璃。
前世這個東西在網上爭論頗多,看得多了也知道其中訣竅,簡單說就是堿的來源是個大問題。
來源有兩個,一個是燃燒草木灰經過一係列加工得到碳酸鉀,還有就是蒙古人那邊有天然堿湖出產的碳酸鈉。
幸好,大明的草木灰製堿略有規模,已經形成了濟寧等製堿中心,價格也不貴,根據純度大約在百斤八錢到一兩二錢銀子不等。
其餘成分都不用費心,石英砂是製造瓷器的重要原料,分布廣泛的很,石灰石更是隨處可見。
自從與傳教士獻上望遠鏡後,他就對此上了心,四處搜集河沙與岩砂並一一對比後,放棄距離較遠的灤州而選擇了在昌平建廠,除了石英砂質量上乘外,這裏還有個好處是附近出產煤,運輸燃料的成本很小。
設計了兩個熔爐與兩個煆燒爐為一組,廠房周圍排列著七八個退火室。
熔爐兩側有蓄熱室對進風預加熱,內部可以容納七個閉口坩堝,坩堝是用耐火黏土製造,直徑與高度大約都是三尺多。
原料經過粉碎篩選、水洗之後在煆燒爐裏進行燒結,然後放入坩堝送入熔爐,經過長達十小時後融化為玻璃液。
再對玻璃液攪拌去除氣泡後,工匠就會用鐵管吹製各種器皿。
隻可惜,雖然從琉璃廠調去了些工匠,可他們製造慣了琉璃瓦等萬一,對吹製法所知卻是不多。
隻能先製造平板玻璃了,用滑輪上的鐵鏈勾住坩堝,將其倒在到一張鑄鐵平台上,用一個鐵碾子來回碾壓,通過調節兩側擋板的高度,將其壓製成所需厚度的平板玻璃,然後送入退火室,經過十天左右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工序了。
等玻璃用輥軋機製造出來後,就可以連續製造平板玻璃了。
也有問題,經過半年多的折騰,一次次的實驗確定配方後,終於可以穩定的量產平板玻璃與鏡子了。
現在朱由檢的麵前就放著幾塊小玻璃板,兩側立著四塊一人高的鏡子。
“陛下,試了好多爐,這玻璃上的綠色始終無法除去。”王之俊皺眉道。
如果不是純淨的石英砂,燒製的玻璃就會帶些顏色,這不足為奇,實際上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時,大國普通百姓用的還是綠玻。
朱由檢倒知道除色要用錳添加劑,可這是什麽玩意?
去哪裏找?
化學渣渣退散!
“顏色先這樣,等以後工學那裏能尋找到一種金屬再說。”
“玻璃打磨拋光也有問題。”
每一片平板玻璃,其兩麵都需要打磨拋光,從粗砂粒到粉末再到用毛氈拋光,經過一係列處理後表麵才能光滑如水。
王之俊繼續道:“玉石工匠數量不夠,他們光是磨製望遠鏡鏡麵都忙不過來。”
磨製鏡麵是個技術活,雖然有傳教士指導,依然進度緩慢。
鏡麵打磨機原理很簡單,玻璃固定在基座上,像縫紉機一樣靠腳踏輸出動力帶動基座高速旋轉,工匠控製合適的力度用磨具打磨玻璃。
可磨具的曲率不太好確定,還需要慢慢的實驗。
“朕也沒辦法,將月銀提高到五兩,讓他們帶徒弟。”
“還有鏡子,製造很費功夫之外還有瑕疵,您仔細看看。”
製造鏡子很費功夫,在玻璃上覆蓋一層錫箔後再澆上水銀——就是汞,以羊毛氈覆蓋玻璃後用鐵板壓在上麵一晝夜,最後將鏡子放在可以調價角度的木床上,將多餘的汞完全排出回收,整個過程要十幾天。
由於汞毒性不小,下一步還會用木框將鏡子背麵完全密封起來。
當然,選用貴重木材之外,再加以各種雕飾,也是增加鏡子身價的手段。
朱由檢拿起來仔細看看,片刻後就發現了問題,鏡中的人像有些輕微的變形:“多攪拌一會,將玻璃液裏的氣泡完全排除,以後製造鏡子的玻璃必須由工匠老師傅打磨。”
原因大約也明白,估計是鏡麵不夠平,或者是鏡子的兩麵不是平行的。
當然,如果是玻璃本身的折射問題,他就無能為力了。
王之俊又訕訕的道:“陛下,宮裏窗子換裝玻璃的計劃,恐怕也要推後一些了。”
見朱由檢有些不解,忙到:“陛下有所不知,燃燒百斤草木才得兩三成的草木灰,百斤草木灰才能得不足三成的土堿。
這玻璃的配料裏可有兩成多是土堿,市麵上的土堿根本就不夠用,臣正在各處想辦法收購。”
稍微一算就知道,如果滿負荷開工,每日就需要七噸土堿,這得燒多少草木?
雖然已經下令在蒙古那邊敞開收購,如果可能的話甚至可以設廠,不過他也不知道兩種不同的堿是否能混用。
看起來,毛文龍又能增加一條財路了。
“盡量購買就是了,出產的玻璃先保證鏡子的需要。”
“臣明白的。”
“成本如何?”
“土堿占了成本的六七成,其餘是人工與運費,砂石成本微乎其微,每三尺見方的玻璃成本大約四分銀子。
可玻璃運輸時損壞驚人,盡管用稻草與繩索層層包裹,臣運來的五塊鏡子依然碎了一塊。
運費也很貴,用軍中四輪馬車每百裏就要三錢銀子。”
朱由檢點頭,這是沒辦法的事,幸好距離京師不足百裏,也幸好隻一個京師就足夠消化玻璃廠的產能了。
產品暫時還是以鏡子、五毫米窗戶玻璃為主,至於各種器皿一是市場不確定,二是熟練工匠不遠遠夠,隻能先放放了。
實際上,奢侈器皿的市場絕不會很大,這與東方人的傳統審美觀有關。由於原材料廉價與透明特點的緣故,玻璃是無法與金銀與玉製奢侈品競爭的。
直到一二百年後,玻璃奢侈器皿依然沒能在東方流行,即使辮子請了外國佬前來傳授技術,產品依然以仿玉石半透明為尊。
而在低檔器皿市場,有比它廉價得多的陶瓷存在,依然沒有玻璃器皿的市場。
因此,指望大明家家戶戶用玻璃碗碟的可以洗洗睡了,指望弄個玻璃杯賣他十兩銀子的可以繼續做夢。
唯有眼鏡還是個財源,工匠正在傳教士的指點下學習技術,等望遠鏡滿足禁軍需要後就會製造。
利潤很可觀,配上個玳瑁鏡框就能賣四五兩銀子。
或許,做酒瓶之類的容器也是很不錯的。
河南道禦史蘇琰上疏,‘今聽撫海宼鄭芝龍者……,故雲撫之一字,眾議皆同。’
再問其籍貫果然是福建人,朱由檢嗤之以鼻。
武裝力量還是自己的靠得住!
考慮再三命令福建官員禁止招撫,如果鄭芝龍真的有誠心的話,親自來京師再談招撫條件。
——
朝廷裏,郭允厚在小心翼翼的修複戶部這個財政係統,並且加入一些權責;何廷樞也在謹慎的厘清各種賦稅,重建縣府級衙門;王犇則帶領一群法學學子去了順天府,第一步是厘清按察係統的權責與運行程序。
所有事,朱由檢並沒有再多加幹預,專注於練兵之餘,他將目光再次轉向賺錢。
玻璃。
前世這個東西在網上爭論頗多,看得多了也知道其中訣竅,簡單說就是堿的來源是個大問題。
來源有兩個,一個是燃燒草木灰經過一係列加工得到碳酸鉀,還有就是蒙古人那邊有天然堿湖出產的碳酸鈉。
幸好,大明的草木灰製堿略有規模,已經形成了濟寧等製堿中心,價格也不貴,根據純度大約在百斤八錢到一兩二錢銀子不等。
其餘成分都不用費心,石英砂是製造瓷器的重要原料,分布廣泛的很,石灰石更是隨處可見。
自從與傳教士獻上望遠鏡後,他就對此上了心,四處搜集河沙與岩砂並一一對比後,放棄距離較遠的灤州而選擇了在昌平建廠,除了石英砂質量上乘外,這裏還有個好處是附近出產煤,運輸燃料的成本很小。
設計了兩個熔爐與兩個煆燒爐為一組,廠房周圍排列著七八個退火室。
熔爐兩側有蓄熱室對進風預加熱,內部可以容納七個閉口坩堝,坩堝是用耐火黏土製造,直徑與高度大約都是三尺多。
原料經過粉碎篩選、水洗之後在煆燒爐裏進行燒結,然後放入坩堝送入熔爐,經過長達十小時後融化為玻璃液。
再對玻璃液攪拌去除氣泡後,工匠就會用鐵管吹製各種器皿。
隻可惜,雖然從琉璃廠調去了些工匠,可他們製造慣了琉璃瓦等萬一,對吹製法所知卻是不多。
隻能先製造平板玻璃了,用滑輪上的鐵鏈勾住坩堝,將其倒在到一張鑄鐵平台上,用一個鐵碾子來回碾壓,通過調節兩側擋板的高度,將其壓製成所需厚度的平板玻璃,然後送入退火室,經過十天左右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工序了。
等玻璃用輥軋機製造出來後,就可以連續製造平板玻璃了。
也有問題,經過半年多的折騰,一次次的實驗確定配方後,終於可以穩定的量產平板玻璃與鏡子了。
現在朱由檢的麵前就放著幾塊小玻璃板,兩側立著四塊一人高的鏡子。
“陛下,試了好多爐,這玻璃上的綠色始終無法除去。”王之俊皺眉道。
如果不是純淨的石英砂,燒製的玻璃就會帶些顏色,這不足為奇,實際上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時,大國普通百姓用的還是綠玻。
朱由檢倒知道除色要用錳添加劑,可這是什麽玩意?
去哪裏找?
化學渣渣退散!
“顏色先這樣,等以後工學那裏能尋找到一種金屬再說。”
“玻璃打磨拋光也有問題。”
每一片平板玻璃,其兩麵都需要打磨拋光,從粗砂粒到粉末再到用毛氈拋光,經過一係列處理後表麵才能光滑如水。
王之俊繼續道:“玉石工匠數量不夠,他們光是磨製望遠鏡鏡麵都忙不過來。”
磨製鏡麵是個技術活,雖然有傳教士指導,依然進度緩慢。
鏡麵打磨機原理很簡單,玻璃固定在基座上,像縫紉機一樣靠腳踏輸出動力帶動基座高速旋轉,工匠控製合適的力度用磨具打磨玻璃。
可磨具的曲率不太好確定,還需要慢慢的實驗。
“朕也沒辦法,將月銀提高到五兩,讓他們帶徒弟。”
“還有鏡子,製造很費功夫之外還有瑕疵,您仔細看看。”
製造鏡子很費功夫,在玻璃上覆蓋一層錫箔後再澆上水銀——就是汞,以羊毛氈覆蓋玻璃後用鐵板壓在上麵一晝夜,最後將鏡子放在可以調價角度的木床上,將多餘的汞完全排出回收,整個過程要十幾天。
由於汞毒性不小,下一步還會用木框將鏡子背麵完全密封起來。
當然,選用貴重木材之外,再加以各種雕飾,也是增加鏡子身價的手段。
朱由檢拿起來仔細看看,片刻後就發現了問題,鏡中的人像有些輕微的變形:“多攪拌一會,將玻璃液裏的氣泡完全排除,以後製造鏡子的玻璃必須由工匠老師傅打磨。”
原因大約也明白,估計是鏡麵不夠平,或者是鏡子的兩麵不是平行的。
當然,如果是玻璃本身的折射問題,他就無能為力了。
王之俊又訕訕的道:“陛下,宮裏窗子換裝玻璃的計劃,恐怕也要推後一些了。”
見朱由檢有些不解,忙到:“陛下有所不知,燃燒百斤草木才得兩三成的草木灰,百斤草木灰才能得不足三成的土堿。
這玻璃的配料裏可有兩成多是土堿,市麵上的土堿根本就不夠用,臣正在各處想辦法收購。”
稍微一算就知道,如果滿負荷開工,每日就需要七噸土堿,這得燒多少草木?
雖然已經下令在蒙古那邊敞開收購,如果可能的話甚至可以設廠,不過他也不知道兩種不同的堿是否能混用。
看起來,毛文龍又能增加一條財路了。
“盡量購買就是了,出產的玻璃先保證鏡子的需要。”
“臣明白的。”
“成本如何?”
“土堿占了成本的六七成,其餘是人工與運費,砂石成本微乎其微,每三尺見方的玻璃成本大約四分銀子。
可玻璃運輸時損壞驚人,盡管用稻草與繩索層層包裹,臣運來的五塊鏡子依然碎了一塊。
運費也很貴,用軍中四輪馬車每百裏就要三錢銀子。”
朱由檢點頭,這是沒辦法的事,幸好距離京師不足百裏,也幸好隻一個京師就足夠消化玻璃廠的產能了。
產品暫時還是以鏡子、五毫米窗戶玻璃為主,至於各種器皿一是市場不確定,二是熟練工匠不遠遠夠,隻能先放放了。
實際上,奢侈器皿的市場絕不會很大,這與東方人的傳統審美觀有關。由於原材料廉價與透明特點的緣故,玻璃是無法與金銀與玉製奢侈品競爭的。
直到一二百年後,玻璃奢侈器皿依然沒能在東方流行,即使辮子請了外國佬前來傳授技術,產品依然以仿玉石半透明為尊。
而在低檔器皿市場,有比它廉價得多的陶瓷存在,依然沒有玻璃器皿的市場。
因此,指望大明家家戶戶用玻璃碗碟的可以洗洗睡了,指望弄個玻璃杯賣他十兩銀子的可以繼續做夢。
唯有眼鏡還是個財源,工匠正在傳教士的指點下學習技術,等望遠鏡滿足禁軍需要後就會製造。
利潤很可觀,配上個玳瑁鏡框就能賣四五兩銀子。
或許,做酒瓶之類的容器也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