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見弘毅和荀昭坐在台階上。荀昭說:“我討厭這樣的生活。”弘毅抬起頭看著他。“我從不想當一名作家,”荀昭滿臉痛苦,“我和秦老師談過了。他說,一個為文學感到痛苦的人不可能寫出好的作品。我鬥膽提了一個問題。我問,假如您沒有像今天這樣功成名就,您願意繼續為文學事業獻身嗎。秦老師鄭重地點了點頭,他說,從小時候起,文學就是他的信仰,他覺得自己生來就是為了文學,他在創作時有時有時也會感到痛苦,他為自己無法寫出優秀的作品而痛苦,但決不會為文學本身而痛苦,在某種程度上,他畢生所做的一切努力便是為了創作。秦老師問我,莫非功利心太重?我搖頭,我要是能像海明威、巴爾紮克那樣化虛榮為精神追求,那也是一種高尚,可是我做不到。文學讓我厭惡自己,厭惡生活,厭惡未來。麵對文學,我就像一個吃撐的人獨自麵對一桌饕餮大餐,我覺得反胃。”“或許你應該出去走走,來一場旅行。”弘毅說。荀昭搖搖頭,說道,“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嗎?那個時候,我已經失去了對文學所有的興趣。我小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了很多書。當父親把《格林童話》遞到我手裏的時候,我抬起頭問父親,‘這是格格在森林裏對兒童說的話嗎?’惹得父親哈哈大笑。我的父親是個莊稼漢,但他也有高中學曆。他錯失了讀書的大好機遇,在餘生裏總是歎息多於快樂。他把希望寄予我身。小的時候,我的父親找了很多神婆給我算命。她們察言觀色,見我好讀詩書,便順遂我父親的意思,叫道,‘哦,這個孩子必是大文學家。’父親當然信了。我父親也曾立誌做一個作家。高中畢業之後,他回家邊種地邊寫書。斷斷續續寫了兩三年,投出去杳無音信,被我母親一氣之下燒掉了所有的手稿。父親自此再也沒有動筆,每每回憶起來,他總是為之動容。關於讓我寫作,母親極為反對,但她拗不過父親。父親說,母親燒掉他手稿的那天晚上,他沒有睡覺,抽了一晚上的煙。第二天,他下定決心要勤奮務農,並叫了一聲,‘日他娘的文學’。有一次,我的父親和母親吵了起來。母親說,寫書有個屁用。父親叫道,咱們村那個作家,人家日子過得不也是很好。唉,我們村的這個作家,村裏人都為他驕傲,我後來才知道,他不過是個拾人牙慧的家夥。母親叫道,你兒子能像別人一樣?我的父親立刻給了她一巴掌。後來,母親再也不提這個事兒了。”“你母親為什麽不相信你?”弘毅插話問道。短暫的沉默之後,荀昭低聲說,“因為她是後媽。”弘毅聽了引發了自己傷感的共鳴,說道,“對不起。”荀昭歎了一口氣,說道,“小的時候,我很聽話,不會反抗,也容不得我反抗。不過,那個時候我喜歡文學。我記得當父親把一本《唐詩集》塞給我的時候,他幾乎都落淚了。每天下地回來,他便陪在我旁邊,和我一起讀唐詩。我們讀的第一首詩是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荀昭站了起來,抬頭看了看虛空,眼眶發紅,慢慢地吟誦道,“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吟罷,他眼裏閃出一道喜色,高興地說,“我和父親還專門用新華字典查了這個‘蘋’字,原來是‘蘋’的繁體字,我記得書中的解釋是‘綠萍’。我和父親研究了半天,父親好像回到了當年求知的那個年紀。”荀昭在台階下的廣場上來回踱步,回憶中的快樂時光叫他興奮不已。荀昭又坐到了台階上,激動地講道,“我們第二天讀的詩是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父親特別推崇末尾兩句,給我講解半天。”弘毅笑了笑。“後來讀的詩我都不記得了,”荀昭歎了一口氣,“慢慢地,我發現父親的熱情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但我從不敢告訴我的父親,他會打斷我的腿的。”荀昭說著,又站了起來,他顯得焦慮不安。“我再也不想從事文學工作了。”荀昭說。弘毅默然,想不出安慰的話來。不過,荀昭又輕鬆了起來,他說道:“我告訴了秦老師一個秘密。”“什麽秘密?”“我現在在從事科研工作,做一些光通信方麵的研究。秦老師給我推薦了他的老同學奚雲老師。”“這是你的夢想嗎?”荀昭鄭重地點了點頭。“一個夢想破滅了,”荀昭又歎了一聲氣,“就需要另一個夢想來替代。你知道,我雖然不可能成為文學家了,但是我患上了作家的病——得靠夢想活著,為祖國科學事業奮鬥終生是我的願望。”弘毅皺起了眉頭,弘毅解釋道,“這絕不會是我一時興起。在科研時,我能感受到那種純粹的快樂。”
荀昭掏出自己的日記本,翻到其中一頁,遞給弘毅。弘毅接過來,默讀了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處於一個自我循環之中,原班不動的重複著,機械、無動於衷,偶爾做一些於事無補的改變。有時候我們幾乎失去了對自我的感覺,因為要我們循規蹈矩的向心力和要我們離經叛道的離心力總是相互製衡。我們做著圓周運動,就像亙古不變的恒星。我們一天天地沿著軌道看似飛快地疾馳,可也是一次次地衝到最初的起點,我們無法擺脫這個該死的怪圈。讀書、感悟、觀察生活、思考、總結、寫作、討論、修改、讀書……這樣的循環好似一個魔咒籠罩了我。我討厭文字。我討厭去感受生活。我們怎麽逃離?我們需要更大的離心力,向著更廣闊的生活前進。倘若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看過去的自己,我們是否就像一個拉磨的蠢驢被石磨困住了?我們需要掙脫生活的韁繩。”
荀昭掏出自己的日記本,翻到其中一頁,遞給弘毅。弘毅接過來,默讀了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處於一個自我循環之中,原班不動的重複著,機械、無動於衷,偶爾做一些於事無補的改變。有時候我們幾乎失去了對自我的感覺,因為要我們循規蹈矩的向心力和要我們離經叛道的離心力總是相互製衡。我們做著圓周運動,就像亙古不變的恒星。我們一天天地沿著軌道看似飛快地疾馳,可也是一次次地衝到最初的起點,我們無法擺脫這個該死的怪圈。讀書、感悟、觀察生活、思考、總結、寫作、討論、修改、讀書……這樣的循環好似一個魔咒籠罩了我。我討厭文字。我討厭去感受生活。我們怎麽逃離?我們需要更大的離心力,向著更廣闊的生活前進。倘若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看過去的自己,我們是否就像一個拉磨的蠢驢被石磨困住了?我們需要掙脫生活的韁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