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胡咧咧,就跟老夫一起在遼東待著吧。”


    “別,別,有話好說。事情明擺著,朝中有人看透,但是裝作不知道。還有人呢,一直在輕視建州部,認為是個可以爭搶功勞的機會。剩下的,純粹是為了黨爭,奪權而已。”


    “所以?”


    “所以最大的戰場其實是在朝堂。”


    說到此處,兩人同時笑了,方書安說,“這就是您不願和那些蠢貨為伍的原因吧。”


    熊大笑著不說話,有些事情,你知我知便是。


    不過,方書安可不想就此打住,他調整下思緒,繼續道,“您可曾想過,或許您的決定,可能毀掉大明呢?”


    熊廷弼臉都綠了,“胡說八道,你的嘴比我還臭,大明有的是人能鎮住建奴,怎麽有你說的誇張。”


    方書安眼角通紅,“沒有什麽不可能,建奴雖然怕您。但是並非他們不堪一擊,相反,隻是一直在隱藏實力,等到一個能夠替代您,卻又足夠蠢的人。或者一個隻怕此處當作向上台階之人!”


    “朝廷不會坐視!”


    “若是朝廷隻剩小人呢?”


    “聖天子他……”


    “若是天子沒有帝王之術呢?”


    “不可能,怎麽會……”熊廷弼話未說完便愣住,不是沒有藩王繼位的例子。若是建奴真的沒有輸掉,在那種情況下再有昏招,大明即便不倒,越要深深掉層皮。


    “你是說,太子他……”老熊一邊說著,竟然頭一次有了顫抖,他還以為,方書安真的知道什麽關於繼位的細節。


    當然不會給他胡思亂想的機會,方書安解釋道,隻是一種極端的可能,萬一遇到帝王更替,沒有人惦記遼東之事,廯疥之患終歸成為壓垮大明的稻草。


    “所以你接近太孫……”熊廷弼突然意識到什麽。


    “不,我接近太孫隻不過是因為他喜愛科技和手工,但並不耽誤他掌握帝國,您也看到,水泥便是科技的功勞。以後此類發明越多,我大明便會日益強大。”


    熊大覺得,站在他對麵是個白發蒼蒼而又睿智的老人,深不見底。


    兩人說著說著,話題也就愈發的發散……


    “朝廷之所以不願掌握開原以北之地,大多以為其貧乏苦寒,入不敷出,殊不知那裏才是寶貝。”


    對於方書安大言不慚的吹牛,熊廷弼興趣寥寥。


    不怪他,曆史上對那一片人煙稀少的土地一直罕有開發。


    哪怕是闖關東時期大量的移民,也未能全麵開發黑土地的潛力。


    情況一直到20世紀才有變化,北大荒在解放後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產糧地。


    原來鳥都嫌棄的荒地,成為全國第一大糧倉,保證華夏人口直接進入十億數量級。


    “您看,咱們腳下的土地遠比京城肥沃,究其因,不過是數千年來,極少人耕作。當年關中也是八水繞長安,千裏沃野,唐以後竟然養不起一國之都。往北,那有大塊平原,還有灌溉的河流。土地都是黑色的,千萬年無人耕作之下,您想想,都是無人耕種的荒地啊,能種出多少糧食。”


    對於此番話,熊廷弼不動心那是不可能,若是按他所說,一把火燒完就能耕種,幾乎不要施肥。


    隻不過他十分好奇,這小子是如何知道的?


    方書安自然不會給他找到漏洞的機會,用去收集裘皮老山參等商人話敷衍,並且不隻是一個人如此說。


    如果真的有千裏沃野,那老熊真的是動心了,他不是沒動過屯田的心思,但是開原撫順附近還是不足以支撐大規模屯田,並且氣候過於寒冷。


    當然,無數良田之前,沒有什麽是不能克服的。


    千萬不要小看黎民百姓謀求生活下去的決心!


    與其在直隸當流民,不如把他們遷徙到此處當農戶,每家許出兩百畝,不信那些行將餓死之人不來!


    能當飽死鬼,無人會選擇當饑漢子。


    不過,這一切還要等到真正確定極北之地適合辟田再說,如果僅是訛傳,空歡喜一場。


    “除卻屯田,還有什麽?”


    熊廷弼一本正經的問著,他打算把方書安腹中貨挖個幹淨,年紀輕輕,腦子裏不知裝著多少稀罕事情。


    “您有沒有想過,建奴手下那些人,也都是能打的。而且,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大到超乎想象,如果建奴想要地盤,告訴他們,隻要大明商隊到不了的地方,打下來就是他們的。”


    這是勞什子鬼主意,熊廷弼聽過就打算拒絕。


    “未免過於大方!”


    “不,商人不去,那百姓定然不會去!”


    “若是有一天,建奴強大了,再回頭殺個回馬槍,誰來擔待?”老熊將問題反問回來。


    “給我三五年,我為大明武裝一支軍隊。一支可以讓遊牧民族從馬上戰將變成熱情好客載歌載舞的軍隊!”


    雖然熊廷弼覺得方書安畫的餅太過於飄渺,但是他竟然莫名的有些期待。


    不說其他,自從國債以來,這廝做的事情似乎還真麽有失敗過。


    在水泥窯緊鑼密鼓準備之時,最意想不到會主動之戰人提出出兵。


    李如柏請命出戰,北上追擊奴兒哈赤!


    按照老熊的意思,打算在幾個關堡築城,縮短進攻路線。但是李如柏的一封求戰信,讓他有些懵了。


    原本,不與理會便是,但思來想去,似乎唯有打一仗,才能進行下一步計劃。


    劉綎是經驗豐富的戰將,他老人家一直沒有動靜,不知是對熊廷弼不滿還是杜鬆去位以後保持沉默。


    現在最不能確定的便是北路軍馬林,此人有多少斤兩,熊廷弼心裏有數,要不是他沒找到能替代之人,哪能讓一個中看不中用的銀樣鑞槍頭屍位素餐。


    眼下時節,身邊有戰略眼光的人並不多,似乎幾個年輕人值得詢問一番。


    心中有了念頭,老熊便命人去把幾人喊來,水泥窯雖然重要,但也是為戰略目的服務,幾個年輕人是時候發揮他們聰明才智。


    熊廷弼自己也不會想到,他會在潛移默化之下,創立了大明的參謀製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橫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臨波倚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臨波倚浪並收藏橫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