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全國各地都有啊,就連魚米之鄉的南直隸和浙江,也有類似的情況。”
這樣……
方書安陷入思考當中,在華夏曆史上,想要財主們不買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項目,能像種田一樣長久和穩定。
但是,一切都在國債和投資出現之後,悄然發生變化。
因為人們發現,不管是戶部還是各大商家發行的募資方案,都會讓銀子產生不菲的收益。
當錢財的增長,超過農田產生的附加值時候,人們心裏的天平便會悄悄發生變化。
如果說銀子在農田之外的收益與日俱增,並且還方便,還有誰會死心塌地的守著農田?
隻不過,此前賣田的事情,還沒有在大明全部發生。
一直到今年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人們意識到,或許種植糧食,已經不是唯一個穩定的項目。
而且,種糧食從來不是旱澇保收的事情,各種各樣的災害,都會影響收成。
碰到些災年,便會大規模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
所以,今年土地交易的事情,格外明顯。
“既然如此,不如由戶部出麵,購買那些低價出售的農田吧。與其讓他們拋荒,不如存下來,為將來計!”
方書安沒想著要在土地上下手,畢竟幾千年形成的習慣,要讓華夏子民放棄土地,那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就算是在後世相當發達的共和國,到了21世紀,仍然有很多是抱著農田不撒手。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
大明的人口,遠低於共和國!
而且,現在人們對於財富的追逐,更有甚於共和國。
如果人們的觀念開始鬆動的話,那麽趁著還沒有大規模建設的情況下,開始收儲土地,是個很不多的辦法!
“尤其是鐵路沿線的土地,可以前期不聲不響的進行購買!”
方書安總算是下了決心。
再耽誤兩年開始屯土地,等著建設節奏上來,可就沒有那麽好收儲了。
土地的作用有多重要?
方書安當然清楚,現在雖說是有人出賣農田,也大多是不太好的農田。
或者說是,那些資金使用量大,並且資金回報率遠遠超過土地收益的商人。
再有的,就是對糧食價格不看好,謀求變化之人。
畢竟他們消息靈通,知道東北產糧地的價格能足道多低,也知道從南洋來的糧食,到岸價能做到什麽程度。
在南直隸以及浙江、福建地區,稍微做些買賣,知道南洋的糧食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且去過的商人都清楚,那裏根本就不缺能養活人的東西。
或許想要吃上好東西有些困難,但是填飽肚子根本就不叫事。
樹上的果實,各種其他植物的果實,稍微采摘一些,便能解決飯食。
至於肉類,那也不麻煩,搞一個弓箭,很原始的那種,或者支上陷阱,飛禽走獸都不是什麽難事。
稍微勤勞之人,頓頓都能做到有小動物。
所以說,南洋那些人想要餓死,太不容易了!
然而,就是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依然有人因為填補飽肚子餓死!
或許大概他們是懶死的更加直接?
當然,這個現象,並不隻是因為現在,南洋很多地方處於蠻荒狀態才如此。
哪怕就是到了後世,發達的21世紀,那些熱帶國家仍舊很難有崛起的典範。
因為吃喝不愁,所以人們沒有追求,因為沒有追求,所以說好聽些叫做佛係,說難聽些就是,太懶惰了。
曾經有人說,南洋那些國家,各個得天獨厚,有著豐富的橡膠以及金屬、石油資源,發展起來不是問題。
但是啊,恰恰相反。
這些有利條件,隻會使他們學會吃喝在自然資源上,而不是去發展工業。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人們是半個月發一次工資,發完工資,對不起,人沒了,基本上就是去吃喝玩樂!
等到口袋沒錢以後,再回來去打工掙錢。
什麽?你說要存錢?
對不起,不存在的,我又餓不死,存錢幹什麽!
縱然有著基礎教育劣勢的因素在其中,但是因為安逸的環境造成他們不思進取的行為,是熱帶地區的通病。
所以啊,想要他們種植糧食,那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路過南洋的那些商人(強盜)們,想盡各種辦法,總算總結出一些有效的路子。
既然不能和歐羅巴那些工人們一樣按時工作,那就拿著鞭子抽吧!
不幹活不給飯吃,不幹活打!
也就是這樣飽含血和淚的種植園,算是拿出大明點名要的糧食。
也正因為養活種植園需要的成本極低,所以他們種植出來糧食的價格也低!
“大片的地能收收,小片好田地也能收,再有那些挨著城鎮,不是很適合種植的地,更要收!”
大塊的地,朱由校明白,至少能想出來多種用途,比如說建工坊,比如說建倉庫,比如說作為試驗場。
再不濟就當作官莊去種糧食,隻要維持基本的生活即可。
好田地更不用說,既然人們都沒有種地的動力,那就收起來,作為官田,或者是掛在某個商家名下的田地,派人去耕種。
畢竟,糧食雖然能從外麵買,但是自己的產能是不能放棄。
而那些不適合種植,卻又挨著村鎮的地,能拿來幹什麽?
“書安,那些地就是拿在手裏,都沒有任何用途,難道說我們要押著海量錢財在其中?”
方書安當然不能告訴他,這是作為儲備用地,等到全國賣農田過去高峰,他們就能將手裏的出備用地,一點點轉化為其他性質,那時候,才是實現價值,令人眼紅的時刻!
其實這些計劃,本來就應該實施,但是機會還沒來,所以方書安就沒跟朱由校說,把人急得夠嗆。
現在說清楚,朱由校終於從這裏找到解決方案。
那種成就感,比將事情做成後都開心。
要不說,方書安暈倒造成的影響力太大,朱由校剛走,張田餘就進來。
他和朱一樣,一邊要解決眼下的難題,一邊趁機向方書安多請教幾步。
因為,除了方,沒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似乎這些事情,他都曾經經曆過!
這個問題,張田餘自然是想過。
但是,那連猜測度算不上,不過是在腦海中的想法而已。
這就是方書安的神奇之處吧!
畢竟,在曆史傳說中,有不少這樣的先例,比如說,往遠了有三國時候的諸葛孔明,往前唐有袁天罡、李淳風,就是在大明,都有劉伯溫。
所以啊,人的算計到底能精確到什麽地步,他不敢說。
總是是方書安很厲害就對了,厲害到他望塵莫及的地步。
整理心情之後,他懷著對方書安更深一層的敬意,慢慢的跨步入門。
“書安,你可是嚇死我們。”
麵對胖子張田餘,方書安要放鬆很多。
“坐吧,誰還沒有個生病的時候呢,不礙事,不礙事。”他擺著手,並不以為意。
“不啊,你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就這麽說吧,咱們的神藥-青黴素,還從來沒有失手過,但是用在你身上,一次又一次的增加用量,都起不到效果。你說,這是怎麽回事?”
張田餘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很認真的在注視著方書安的小動作,因為,幾件事情加在一起,實在是太讓人好奇他身上的秘密了。
對於此,方書安早就預料到。
他們不可能不用青黴素給自己的。
“你們又不是沒見過,顯微鏡下的細菌,多種多樣,它並不是對每種都有奇效!”
嚴格意義上來說,青黴素並不算是廣譜抗菌藥,畢竟他對於革蘭氏陰性杆菌並不敏感。
相比較之下,甚至還不如大環內之類的紅黴素等抗菌譜廣。
見他沒說話,方書安繼續說道。“這些也都是機緣巧合的發現,以後啊。還會發現其他的藥物,或許能對青黴素無效的病菌有效,此事,著急不得,慢慢發現就是。”
曆史上,在青黴素出現之後,人類對於各種黴素的篩選到達巔峰。
好在這扇大門打開以後,並沒有帶給人們失望,還是與不少發現。
也為以後的半合成乃至全合成各種抗生素,打下良好的基礎。
張田餘並沒有找到他想要的東西,隻好笑著變化了話題。
“釀酒的事情,已經基本就位,現在前期試驗和試生產已經準備好。除了你說的那個純固態發酵需要一年才能最終成酒外,其他的都已經拿到首批樣品。”
張田餘說著他主持的釀酒情況。
“怎樣,香氣區分的明顯與否?”
方書安登時就來了興趣,此前為了形成區別,他特意按照後世幾種香型的白酒進行區分。
專門按照經典味道設定配方以及工藝。
畢竟,後世種花家的白酒,可謂是百花齊放。
從建國時期的八大名酒,到後來的茅五郎劍,再到後邊的茅五洋,雖然說排名一直在變化,但是那些經典流傳的白酒,一直是榜上有名。
尤其是當初的八大名酒,盡管他們很多沒有趕上時代的腳步,但是仍然在白酒行業留有一席之地。
醬香、濃香、清香,白酒的三大經典香氣自然是要研究。
除此之外,那些細微的分支,比如說什麽汾香型、兼香型、米香型、馥鬱型、老白幹香型、董香型,方書安都弄了個單子,讓匠人們去嚐試。
為了有區別,專門將不同香型的工坊安排在不同的水源地。
再加上入酒的原料和酒曲上的差別,雖然無法造出後世那種酒香鮮明的特點,但是能形成係列上的差別就行。
畢竟,眾口難調,有選擇的空間,才方便對出不同係列的高端酒。
就拿醬香來說,小麥製曲、紅糯高粱入酒,高溫下沙,再加上重要輔料之一的稻殼,就算是造不出飛天茅台的味道,造出點習酒、茅台王子、郎酒的味道,總還是可以的吧。
而濃香酒才是所有產量當中最大的那個,畢竟他釀造的原料可選擇行更大,除了高粱之外,大米、小麥、糯米,都能作為主要原料。
而大米和小麥是眼下最為富餘的糧食,用他們下酒,也是方書安釀酒計劃的初衷。
並且,濃香酒五花八門的方式,最適合拉開差距。
既有像是五糧液那樣的固態發酵,也有向其他品牌的液態發酵。
固態發酵固然能產出高品質、香氣濃鬱複雜的好酒,但是需要的時間太長。
而液態發酵的好處太明顯了,生產周期短,出酒率高,更加適合工業化生產。
也更方便作為普羅大眾的口糧酒!
“幾種香型的差別大麽?”方書安問道。
“你知道的,醬香型頂多蒸出來些許頭酒,還別說,即使辛辣還衝口,但仍舊是所有酒質裏最豐滿的那一個,假以時日,必定是巔峰之選。至於其他幾種,香型區別比較明顯,畢竟酒曲選擇和原料選擇有差別,影響很大。
不過那些不同產地的濃香酒,差別就沒有那麽大。”
沒有那麽大?
方書安略加思考,便想出來其中的原因。
雖然他們是放在不同的水源地,配方也有所區別,個別東西加的少,個別加的多。
但是啊,他們並沒有區分糧食的來源,有些雖然說是在不同的位置,但是他們的糧食很有可能是同一個來源。
而且,酒曲也是類似。
那樣的話,單靠比例的而改變,想要搞定不同香氣,還真是有些難為他們。
“好吧,可以繼續改變知道咱們形成察覺之後再說。”
話說到這裏,張田餘張張嘴,片刻又閉上。
這樣一個小動作,方書安還是注意到了。
“怎麽的,有什麽話就說,你怎麽變得扭扭捏捏的?”
“書安,有些事我想不明白,還是要問問你。咱們在別的產品上,頂多也就是一兩個品牌,為何在酒上,會同時實驗七八種呢?”
張田餘確實沒想明白,剛開始給他任務的時候,還以為是要看看什麽地方能用,什麽地方不能用,現在看來,不是那個意思啊。
對於此,方書安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你啊,還對白酒的市場沒有形成概念,是不是在你的印象裏,白酒會賣的很貴,然後沒有多少人喝?”
這樣……
方書安陷入思考當中,在華夏曆史上,想要財主們不買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項目,能像種田一樣長久和穩定。
但是,一切都在國債和投資出現之後,悄然發生變化。
因為人們發現,不管是戶部還是各大商家發行的募資方案,都會讓銀子產生不菲的收益。
當錢財的增長,超過農田產生的附加值時候,人們心裏的天平便會悄悄發生變化。
如果說銀子在農田之外的收益與日俱增,並且還方便,還有誰會死心塌地的守著農田?
隻不過,此前賣田的事情,還沒有在大明全部發生。
一直到今年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人們意識到,或許種植糧食,已經不是唯一個穩定的項目。
而且,種糧食從來不是旱澇保收的事情,各種各樣的災害,都會影響收成。
碰到些災年,便會大規模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
所以,今年土地交易的事情,格外明顯。
“既然如此,不如由戶部出麵,購買那些低價出售的農田吧。與其讓他們拋荒,不如存下來,為將來計!”
方書安沒想著要在土地上下手,畢竟幾千年形成的習慣,要讓華夏子民放棄土地,那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就算是在後世相當發達的共和國,到了21世紀,仍然有很多是抱著農田不撒手。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
大明的人口,遠低於共和國!
而且,現在人們對於財富的追逐,更有甚於共和國。
如果人們的觀念開始鬆動的話,那麽趁著還沒有大規模建設的情況下,開始收儲土地,是個很不多的辦法!
“尤其是鐵路沿線的土地,可以前期不聲不響的進行購買!”
方書安總算是下了決心。
再耽誤兩年開始屯土地,等著建設節奏上來,可就沒有那麽好收儲了。
土地的作用有多重要?
方書安當然清楚,現在雖說是有人出賣農田,也大多是不太好的農田。
或者說是,那些資金使用量大,並且資金回報率遠遠超過土地收益的商人。
再有的,就是對糧食價格不看好,謀求變化之人。
畢竟他們消息靈通,知道東北產糧地的價格能足道多低,也知道從南洋來的糧食,到岸價能做到什麽程度。
在南直隸以及浙江、福建地區,稍微做些買賣,知道南洋的糧食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且去過的商人都清楚,那裏根本就不缺能養活人的東西。
或許想要吃上好東西有些困難,但是填飽肚子根本就不叫事。
樹上的果實,各種其他植物的果實,稍微采摘一些,便能解決飯食。
至於肉類,那也不麻煩,搞一個弓箭,很原始的那種,或者支上陷阱,飛禽走獸都不是什麽難事。
稍微勤勞之人,頓頓都能做到有小動物。
所以說,南洋那些人想要餓死,太不容易了!
然而,就是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依然有人因為填補飽肚子餓死!
或許大概他們是懶死的更加直接?
當然,這個現象,並不隻是因為現在,南洋很多地方處於蠻荒狀態才如此。
哪怕就是到了後世,發達的21世紀,那些熱帶國家仍舊很難有崛起的典範。
因為吃喝不愁,所以人們沒有追求,因為沒有追求,所以說好聽些叫做佛係,說難聽些就是,太懶惰了。
曾經有人說,南洋那些國家,各個得天獨厚,有著豐富的橡膠以及金屬、石油資源,發展起來不是問題。
但是啊,恰恰相反。
這些有利條件,隻會使他們學會吃喝在自然資源上,而不是去發展工業。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人們是半個月發一次工資,發完工資,對不起,人沒了,基本上就是去吃喝玩樂!
等到口袋沒錢以後,再回來去打工掙錢。
什麽?你說要存錢?
對不起,不存在的,我又餓不死,存錢幹什麽!
縱然有著基礎教育劣勢的因素在其中,但是因為安逸的環境造成他們不思進取的行為,是熱帶地區的通病。
所以啊,想要他們種植糧食,那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路過南洋的那些商人(強盜)們,想盡各種辦法,總算總結出一些有效的路子。
既然不能和歐羅巴那些工人們一樣按時工作,那就拿著鞭子抽吧!
不幹活不給飯吃,不幹活打!
也就是這樣飽含血和淚的種植園,算是拿出大明點名要的糧食。
也正因為養活種植園需要的成本極低,所以他們種植出來糧食的價格也低!
“大片的地能收收,小片好田地也能收,再有那些挨著城鎮,不是很適合種植的地,更要收!”
大塊的地,朱由校明白,至少能想出來多種用途,比如說建工坊,比如說建倉庫,比如說作為試驗場。
再不濟就當作官莊去種糧食,隻要維持基本的生活即可。
好田地更不用說,既然人們都沒有種地的動力,那就收起來,作為官田,或者是掛在某個商家名下的田地,派人去耕種。
畢竟,糧食雖然能從外麵買,但是自己的產能是不能放棄。
而那些不適合種植,卻又挨著村鎮的地,能拿來幹什麽?
“書安,那些地就是拿在手裏,都沒有任何用途,難道說我們要押著海量錢財在其中?”
方書安當然不能告訴他,這是作為儲備用地,等到全國賣農田過去高峰,他們就能將手裏的出備用地,一點點轉化為其他性質,那時候,才是實現價值,令人眼紅的時刻!
其實這些計劃,本來就應該實施,但是機會還沒來,所以方書安就沒跟朱由校說,把人急得夠嗆。
現在說清楚,朱由校終於從這裏找到解決方案。
那種成就感,比將事情做成後都開心。
要不說,方書安暈倒造成的影響力太大,朱由校剛走,張田餘就進來。
他和朱一樣,一邊要解決眼下的難題,一邊趁機向方書安多請教幾步。
因為,除了方,沒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似乎這些事情,他都曾經經曆過!
這個問題,張田餘自然是想過。
但是,那連猜測度算不上,不過是在腦海中的想法而已。
這就是方書安的神奇之處吧!
畢竟,在曆史傳說中,有不少這樣的先例,比如說,往遠了有三國時候的諸葛孔明,往前唐有袁天罡、李淳風,就是在大明,都有劉伯溫。
所以啊,人的算計到底能精確到什麽地步,他不敢說。
總是是方書安很厲害就對了,厲害到他望塵莫及的地步。
整理心情之後,他懷著對方書安更深一層的敬意,慢慢的跨步入門。
“書安,你可是嚇死我們。”
麵對胖子張田餘,方書安要放鬆很多。
“坐吧,誰還沒有個生病的時候呢,不礙事,不礙事。”他擺著手,並不以為意。
“不啊,你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就這麽說吧,咱們的神藥-青黴素,還從來沒有失手過,但是用在你身上,一次又一次的增加用量,都起不到效果。你說,這是怎麽回事?”
張田餘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很認真的在注視著方書安的小動作,因為,幾件事情加在一起,實在是太讓人好奇他身上的秘密了。
對於此,方書安早就預料到。
他們不可能不用青黴素給自己的。
“你們又不是沒見過,顯微鏡下的細菌,多種多樣,它並不是對每種都有奇效!”
嚴格意義上來說,青黴素並不算是廣譜抗菌藥,畢竟他對於革蘭氏陰性杆菌並不敏感。
相比較之下,甚至還不如大環內之類的紅黴素等抗菌譜廣。
見他沒說話,方書安繼續說道。“這些也都是機緣巧合的發現,以後啊。還會發現其他的藥物,或許能對青黴素無效的病菌有效,此事,著急不得,慢慢發現就是。”
曆史上,在青黴素出現之後,人類對於各種黴素的篩選到達巔峰。
好在這扇大門打開以後,並沒有帶給人們失望,還是與不少發現。
也為以後的半合成乃至全合成各種抗生素,打下良好的基礎。
張田餘並沒有找到他想要的東西,隻好笑著變化了話題。
“釀酒的事情,已經基本就位,現在前期試驗和試生產已經準備好。除了你說的那個純固態發酵需要一年才能最終成酒外,其他的都已經拿到首批樣品。”
張田餘說著他主持的釀酒情況。
“怎樣,香氣區分的明顯與否?”
方書安登時就來了興趣,此前為了形成區別,他特意按照後世幾種香型的白酒進行區分。
專門按照經典味道設定配方以及工藝。
畢竟,後世種花家的白酒,可謂是百花齊放。
從建國時期的八大名酒,到後來的茅五郎劍,再到後邊的茅五洋,雖然說排名一直在變化,但是那些經典流傳的白酒,一直是榜上有名。
尤其是當初的八大名酒,盡管他們很多沒有趕上時代的腳步,但是仍然在白酒行業留有一席之地。
醬香、濃香、清香,白酒的三大經典香氣自然是要研究。
除此之外,那些細微的分支,比如說什麽汾香型、兼香型、米香型、馥鬱型、老白幹香型、董香型,方書安都弄了個單子,讓匠人們去嚐試。
為了有區別,專門將不同香型的工坊安排在不同的水源地。
再加上入酒的原料和酒曲上的差別,雖然無法造出後世那種酒香鮮明的特點,但是能形成係列上的差別就行。
畢竟,眾口難調,有選擇的空間,才方便對出不同係列的高端酒。
就拿醬香來說,小麥製曲、紅糯高粱入酒,高溫下沙,再加上重要輔料之一的稻殼,就算是造不出飛天茅台的味道,造出點習酒、茅台王子、郎酒的味道,總還是可以的吧。
而濃香酒才是所有產量當中最大的那個,畢竟他釀造的原料可選擇行更大,除了高粱之外,大米、小麥、糯米,都能作為主要原料。
而大米和小麥是眼下最為富餘的糧食,用他們下酒,也是方書安釀酒計劃的初衷。
並且,濃香酒五花八門的方式,最適合拉開差距。
既有像是五糧液那樣的固態發酵,也有向其他品牌的液態發酵。
固態發酵固然能產出高品質、香氣濃鬱複雜的好酒,但是需要的時間太長。
而液態發酵的好處太明顯了,生產周期短,出酒率高,更加適合工業化生產。
也更方便作為普羅大眾的口糧酒!
“幾種香型的差別大麽?”方書安問道。
“你知道的,醬香型頂多蒸出來些許頭酒,還別說,即使辛辣還衝口,但仍舊是所有酒質裏最豐滿的那一個,假以時日,必定是巔峰之選。至於其他幾種,香型區別比較明顯,畢竟酒曲選擇和原料選擇有差別,影響很大。
不過那些不同產地的濃香酒,差別就沒有那麽大。”
沒有那麽大?
方書安略加思考,便想出來其中的原因。
雖然他們是放在不同的水源地,配方也有所區別,個別東西加的少,個別加的多。
但是啊,他們並沒有區分糧食的來源,有些雖然說是在不同的位置,但是他們的糧食很有可能是同一個來源。
而且,酒曲也是類似。
那樣的話,單靠比例的而改變,想要搞定不同香氣,還真是有些難為他們。
“好吧,可以繼續改變知道咱們形成察覺之後再說。”
話說到這裏,張田餘張張嘴,片刻又閉上。
這樣一個小動作,方書安還是注意到了。
“怎麽的,有什麽話就說,你怎麽變得扭扭捏捏的?”
“書安,有些事我想不明白,還是要問問你。咱們在別的產品上,頂多也就是一兩個品牌,為何在酒上,會同時實驗七八種呢?”
張田餘確實沒想明白,剛開始給他任務的時候,還以為是要看看什麽地方能用,什麽地方不能用,現在看來,不是那個意思啊。
對於此,方書安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你啊,還對白酒的市場沒有形成概念,是不是在你的印象裏,白酒會賣的很貴,然後沒有多少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