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大約每半個時辰就有一隊人馬路過,一天下來百十來個行人也是有的,這就保證了薑桃開的茶鋪不至於沒生意。
因著對不同人馬的考量,鏢隊和商隊長途跋涉,想必更需要酒肉等填飽肚子的吃食,而經過的行人則更需要一碗解渴的茶水。
官道挨著鄭家村不遠,他們汲水方便,就是挨薑家村有些距離,要是沒有牛車,光靠腳走來回得兩個多時辰。
薑桃跟餘氏二人仔細想了想單子,他們不是開客棧的,什麽山珍海味、熱乎飯菜這些心有餘而力不足,又因著路遠,就隻能從窩頭、各色饃饃、下酒小菜下手。
饃饃分三色,從黑疙瘩、黃疙瘩、到白饃饃,黑疙瘩一文錢仨,黃疙瘩一文錢倆,白饃饃就貴一些,一文錢一個,窩窩頭要不摻糜子麵的就一文錢四個。
萬菜和鹹疙瘩都容易做,買饃饃就送一小碟鹹菜疙瘩,至於萬菜也不貴,照舊是兩文錢一碗。
酒就隻有農家自釀的米酒,薑桃去馬二嬸子家訂了兩大缸子,足夠賣上大半月了。馬二嬸得了這從天而降的大生意,大晚上躲在被窩裏偷笑,惹得她家妗子以為是家裏遭了老鼠。
而茶鋪茶鋪,最緊要的還是茶,這年頭茶葉賣得不便宜,好茶葉都是富裕人家才能喝得起的玩意。
薑桃絞盡腦汁為此發愁時,餘氏讓她上山瞧瞧,這時候山上幾株茶樹也該長了嫩葉了,趕在村裏的婦人上山之前摘上一茬,說不定能解了燃眉之急。
村裏人除了家裏有老人家的,年輕人都不太愛喝茶,白水比啥都解渴,偶爾做個茶葉蛋才翻出一包陳年舊茶來。
薑桃拎著籃子上了山,好不容易才尋到幾株茶樹,茶樹一瞧就是被村裏的人薅過一茬了。
薑桃尋著幾株茶葉摘了小半籃子,提回去叫餘氏一瞧,餘氏捂嘴直笑話:“桃子,這鮮茶葉你別瞅著多,等你炒過之後這些還不到一撮的呢。”
薑桃無法,隻得再上山,背著背簍,頭上蒙著半幹的巾子,從天剛蒙蒙亮摘到晌午,才湊足了大半簍,而巾子早已經曬得發硬了。
摘回來的新鮮茶葉放置於日光下攤曬,等到嫩葉萎靡,再燒製一口鐵鍋,倒入其中不停的炒製。薑桃一雙手在茶葉中不停翻攪,使得茶葉變得柔軟,方便揉撚。
殺青之後,就將茶葉攤曬在簸箕上,將芽葉卷曲成條,盡量多揉出水分。
最後才是幹燥,將攤曬好的茶葉再次倒入鐵鍋中炒幹,防止茶葉有苦澀味,柴火抽出之後,再用灶上的餘火慢慢烘。
大半簍的茶葉原先倒進鍋裏,一鍋都裝不完,炒完之後才剛鋪了鍋底,用布包包了才堪堪兩包。
薑桃捏了一撮茶葉放入壺中,衝入沸水,頭一泡水棄了不用,第二泡水才倒了兩碗,吹涼些嘬上一口,滿口茶香。
餘氏問:“山間粗茶也不差吧?”
薑桃笑了笑:“有些苦,大概是我第一回炒火候控得不好。”
粗茶往單子上添一筆,至於飲子,薑桃拿著三張方子琢磨了兩日,刪刪減減又加了其他幾味藥材,便也加上了單子。
光是這些還不夠,薑桃睡午覺時腦子裏突然閃過一個念頭。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中提過一個方子:“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浮瓜沉李這個詞就出於此,正值夏末,甜瓜、番瓜、晚桃相繼成熟,李子石榴也是大把大把由你摘。
農家人下地幹活之前,總會在地裏提前挑一個熟透了的番瓜,然後置於水桶,吊到井底。等幹完了活,再搖上水桶,從清涼的水中取出番瓜,番瓜涼絲絲的,切開之後還冒著寒氣。
一口下去,暑氣即解。
鄭家莊村外有兩口露天水井,離村中遠,據說是村裏富戶打下的,搬到縣府後沒咋回來,往常很少有婦人過來擔水洗衣。
薑桃一個鯉魚打挺爬起來,預計把家裏今年種下的番瓜都賣出去。沒人的時候就把瓜凍在水井裏,隻要有人買,就切成小塊置於碗中,加上些李子、桃子,一碗兩個錢。
那些有錢的商隊鏢隊老長時間沒吃過新鮮瓜果,應該會掏錢買上一碗。
暫且做上這些,鋪子初期,宜精不宜多。
薑強賃了一匹騾子,早出晚歸跑了四五日,在岔路口紮了一個簡易的草棚子。薑桃和餘氏上鎮上雜貨鋪將一應的物什置辦齊全,這回不像是之前小打小鬧,光是桌椅,薑桃就買了五套。
茶碗茶壺自然不必多說,劉五郎幫著在草棚邊上搭了個頂,頂子上牽了兩株青藤,遮陽又擋雨。棚子裏雜七雜八的擱著蒸籠、櫥櫃,木桶,酒缸,吃食由著餘氏在家中做好送到這邊熱著。
爐灶開了一排四個,上頭咕嚕咕嚕煮著水,要是人多,也忙得過來。至於招牌,大虎自告奮勇獻上墨寶一幅,豎個杆子上頭插麵白旗,大寫一個茶字,微風一吹,簡單明了。
八月初四這天,茶鋪悄然無聲的開張了。
薑桃一家開茶鋪除了自家人,就隻有薑燕和劉五郎兄弟倆知曉。餘氏炒了兩個好菜,溫上一壺酒,大家夥關上門來吃了一頓,就當是開張酒了。
一大早,餘氏將饅頭、包子、黑疙瘩等吃食抬上板車,薑強拉著騾子,薑桃坐在車上往茶鋪趕,劉五郎自打置辦好東西後就睡在了棚子裏,好在現在天氣炎熱,他跟薑強輪流守東西也吃得消。
晨霧彌漫,薑家村大道上靜悄悄的隻有薑強偶爾一聲咳嗽。待他們走到茶鋪時,天色正好大亮,劉五郎早開了門迎著他們。
薑桃打了個嗬欠,拍拍臉跳下車,一眨眼才發現睫毛上濕漉漉的,頭上沾了霧氣也濡濕一片。
劉五郎幫著卸東西,嘴裏念叨著:“昨兒晚上就有人敲門要茶喝了,不過咱們還沒開張,茶水什麽的都沒備齊,所以我又把人給請走了。”
見劉五郎一副少賺了百八十兩銀子的模樣,薑桃一邊生火一邊寬慰他:“五郎叔叔,咱們早說好了不做夜攤生意,少幾個錢也不打緊。下回再遇上這事你得關好了門,那人咋敲你都甭開。”
劉五郎點了點頭,曉得薑桃一家謹慎,官道上三教九流的都有,難免會遇上些心思不正之人,賺錢要緊,平平安安更要緊。
因著對不同人馬的考量,鏢隊和商隊長途跋涉,想必更需要酒肉等填飽肚子的吃食,而經過的行人則更需要一碗解渴的茶水。
官道挨著鄭家村不遠,他們汲水方便,就是挨薑家村有些距離,要是沒有牛車,光靠腳走來回得兩個多時辰。
薑桃跟餘氏二人仔細想了想單子,他們不是開客棧的,什麽山珍海味、熱乎飯菜這些心有餘而力不足,又因著路遠,就隻能從窩頭、各色饃饃、下酒小菜下手。
饃饃分三色,從黑疙瘩、黃疙瘩、到白饃饃,黑疙瘩一文錢仨,黃疙瘩一文錢倆,白饃饃就貴一些,一文錢一個,窩窩頭要不摻糜子麵的就一文錢四個。
萬菜和鹹疙瘩都容易做,買饃饃就送一小碟鹹菜疙瘩,至於萬菜也不貴,照舊是兩文錢一碗。
酒就隻有農家自釀的米酒,薑桃去馬二嬸子家訂了兩大缸子,足夠賣上大半月了。馬二嬸得了這從天而降的大生意,大晚上躲在被窩裏偷笑,惹得她家妗子以為是家裏遭了老鼠。
而茶鋪茶鋪,最緊要的還是茶,這年頭茶葉賣得不便宜,好茶葉都是富裕人家才能喝得起的玩意。
薑桃絞盡腦汁為此發愁時,餘氏讓她上山瞧瞧,這時候山上幾株茶樹也該長了嫩葉了,趕在村裏的婦人上山之前摘上一茬,說不定能解了燃眉之急。
村裏人除了家裏有老人家的,年輕人都不太愛喝茶,白水比啥都解渴,偶爾做個茶葉蛋才翻出一包陳年舊茶來。
薑桃拎著籃子上了山,好不容易才尋到幾株茶樹,茶樹一瞧就是被村裏的人薅過一茬了。
薑桃尋著幾株茶葉摘了小半籃子,提回去叫餘氏一瞧,餘氏捂嘴直笑話:“桃子,這鮮茶葉你別瞅著多,等你炒過之後這些還不到一撮的呢。”
薑桃無法,隻得再上山,背著背簍,頭上蒙著半幹的巾子,從天剛蒙蒙亮摘到晌午,才湊足了大半簍,而巾子早已經曬得發硬了。
摘回來的新鮮茶葉放置於日光下攤曬,等到嫩葉萎靡,再燒製一口鐵鍋,倒入其中不停的炒製。薑桃一雙手在茶葉中不停翻攪,使得茶葉變得柔軟,方便揉撚。
殺青之後,就將茶葉攤曬在簸箕上,將芽葉卷曲成條,盡量多揉出水分。
最後才是幹燥,將攤曬好的茶葉再次倒入鐵鍋中炒幹,防止茶葉有苦澀味,柴火抽出之後,再用灶上的餘火慢慢烘。
大半簍的茶葉原先倒進鍋裏,一鍋都裝不完,炒完之後才剛鋪了鍋底,用布包包了才堪堪兩包。
薑桃捏了一撮茶葉放入壺中,衝入沸水,頭一泡水棄了不用,第二泡水才倒了兩碗,吹涼些嘬上一口,滿口茶香。
餘氏問:“山間粗茶也不差吧?”
薑桃笑了笑:“有些苦,大概是我第一回炒火候控得不好。”
粗茶往單子上添一筆,至於飲子,薑桃拿著三張方子琢磨了兩日,刪刪減減又加了其他幾味藥材,便也加上了單子。
光是這些還不夠,薑桃睡午覺時腦子裏突然閃過一個念頭。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中提過一個方子:“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浮瓜沉李這個詞就出於此,正值夏末,甜瓜、番瓜、晚桃相繼成熟,李子石榴也是大把大把由你摘。
農家人下地幹活之前,總會在地裏提前挑一個熟透了的番瓜,然後置於水桶,吊到井底。等幹完了活,再搖上水桶,從清涼的水中取出番瓜,番瓜涼絲絲的,切開之後還冒著寒氣。
一口下去,暑氣即解。
鄭家莊村外有兩口露天水井,離村中遠,據說是村裏富戶打下的,搬到縣府後沒咋回來,往常很少有婦人過來擔水洗衣。
薑桃一個鯉魚打挺爬起來,預計把家裏今年種下的番瓜都賣出去。沒人的時候就把瓜凍在水井裏,隻要有人買,就切成小塊置於碗中,加上些李子、桃子,一碗兩個錢。
那些有錢的商隊鏢隊老長時間沒吃過新鮮瓜果,應該會掏錢買上一碗。
暫且做上這些,鋪子初期,宜精不宜多。
薑強賃了一匹騾子,早出晚歸跑了四五日,在岔路口紮了一個簡易的草棚子。薑桃和餘氏上鎮上雜貨鋪將一應的物什置辦齊全,這回不像是之前小打小鬧,光是桌椅,薑桃就買了五套。
茶碗茶壺自然不必多說,劉五郎幫著在草棚邊上搭了個頂,頂子上牽了兩株青藤,遮陽又擋雨。棚子裏雜七雜八的擱著蒸籠、櫥櫃,木桶,酒缸,吃食由著餘氏在家中做好送到這邊熱著。
爐灶開了一排四個,上頭咕嚕咕嚕煮著水,要是人多,也忙得過來。至於招牌,大虎自告奮勇獻上墨寶一幅,豎個杆子上頭插麵白旗,大寫一個茶字,微風一吹,簡單明了。
八月初四這天,茶鋪悄然無聲的開張了。
薑桃一家開茶鋪除了自家人,就隻有薑燕和劉五郎兄弟倆知曉。餘氏炒了兩個好菜,溫上一壺酒,大家夥關上門來吃了一頓,就當是開張酒了。
一大早,餘氏將饅頭、包子、黑疙瘩等吃食抬上板車,薑強拉著騾子,薑桃坐在車上往茶鋪趕,劉五郎自打置辦好東西後就睡在了棚子裏,好在現在天氣炎熱,他跟薑強輪流守東西也吃得消。
晨霧彌漫,薑家村大道上靜悄悄的隻有薑強偶爾一聲咳嗽。待他們走到茶鋪時,天色正好大亮,劉五郎早開了門迎著他們。
薑桃打了個嗬欠,拍拍臉跳下車,一眨眼才發現睫毛上濕漉漉的,頭上沾了霧氣也濡濕一片。
劉五郎幫著卸東西,嘴裏念叨著:“昨兒晚上就有人敲門要茶喝了,不過咱們還沒開張,茶水什麽的都沒備齊,所以我又把人給請走了。”
見劉五郎一副少賺了百八十兩銀子的模樣,薑桃一邊生火一邊寬慰他:“五郎叔叔,咱們早說好了不做夜攤生意,少幾個錢也不打緊。下回再遇上這事你得關好了門,那人咋敲你都甭開。”
劉五郎點了點頭,曉得薑桃一家謹慎,官道上三教九流的都有,難免會遇上些心思不正之人,賺錢要緊,平平安安更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