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下去。”太宗皇帝好像來了興致,雙眼緊盯著寇隼。
“適才陛下詢問臣,佑紫軍是否仍然讓李月桐統帥,臣沒有回答陛下。那是因為臣心裏有了這個更好的人選。
“讓一個死囚統領佑紫軍?寇隼,你沒毛病吧?還是朕耳朵生繭了?”太宗謔的豎起身子,冷臉吼道。
“李月桐雖說是個弱女子,好歹也受了他爹十幾年的訓練熏陶。除了陰柔,朕是擔心她涉世未深、不識江湖的奸險狠辣。
你倒好!居然要用一個死囚犯來掌管佑紫軍。這是要給朕再培養出第二個張遜嗎?”
太宗有些憤恨,難抑肚中怒火。畢竟秘密召回寇隼是替他分擔立儲之事,如何再能胡亂平添了別的事端。
孰料,寇隼長臉一拉,絲毫不畏懼地說道:“陛下可是為大宋的江山社稷挑選新君?您是江山之主,您都相信自己的判斷嗎?”
太宗緊皺眉頭,麵色紅漲,怒氣直上。可縱然如此,他仍然憋著沒有發作,隻揮了揮手臂,示意寇隼說下去。
接到這個指令,寇隼清了清喉嚨,正色道:“陛下請息怒,臣還有幾句話沒有講完。
當下,滿朝文武、後宮宦官,都是皇位繼承的利益相關者,各方勢力糾纏不清,人心更是叵測。
所謂遇事求良辰,陛下現在缺的正是能為大宋救濟萬明,天下蒼生太平的能人閑士。”
一瞬間,太宗似有被看破識穿的窘困劃過心頭。隻是,這樣的心理來得快,去得更快。他隨即斂去臉上的尷尬神情,攏了攏衣袖,繼續等著麵前之人把話說完。
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更是一個大宋的文武百官不想,也不敢觸碰的話題。
饒是如此,寇隼還是迫不及待地在回京麵聖的第一時間,剖開在二人中間,赤裸坦蕩地讓太宗避無可避。
寇隼雙手合抱,舉於胸前,朗聲說道:“陛下,臣在青州經曆的數月,聽聞四川屢有暴亂,且有蔓延首府之勢。又,西北李繼遷聚眾作戰,我大宋將士四散遁逃撤離,軍士受挫,人心惶惶。
對於這些,陛下是否亟待心腹替您分憂?臣心知讓一個死囚掌管軍隊確實不合規矩,但是此人冒死救臣一命,隻為告訴臣前路凶險、殺機四伏,朝廷亦有阻臣會京麵聖的奸人,欲取我性命。
一階死囚尚能心係社稷,為臣抵命,臣哪裏還有不感激的道理?更甚的,是在臣臨行前日,此囚特意登府給臣講了一件玄妙之事。”
說到此處,寇隼特意停了一停,壓低了聲音道,“一個民間故事!”
太宗沒有回話,隻在心裏暗思道:這次見到的寇隼似有些不同,興許是在青州幾月的磨礪,讓他變得沉穩淡定了。
見對方一直沒有吭聲,寇隼趁熱打鐵直接切到了正題。
“此囚深情並茂地給臣講的故事叫‘水貓子’。據說是當年先帝的宰相,趙普所作……”
一說到‘水貓子’,太宗一個轉身怫然變色,雙瞳夾著火苗,直視寇隼冷冷說道:“水…貓…子?”
看到陛下如斯反映,寇隼心知葉念安所述不假。隻不過,自己有意挑起陛下心中隱秘,實為冒險。寇隼軟了軟語氣,換作一抹笑意。
“如此看來,此囚說的這個坊間傳聞是真的了!臣原以為這隻是他為討好我,自己編出的一個小伎倆,好讓臣放他回村與妻兒重聚。”
寇隼瞅準了這個機會,麵兒上看像是和官家開的玩笑話,實際卻是要將葉念安牢牢紮進他的心裏,一心為他卸脫死囚身份。
太宗忽然大笑起來。令寇隼不寒而栗。
“‘水貓子傳奇’原為《推背圖》中的其中一象。因書中用隱晦的圖像推斷出了天下大事,一次一次的更迭變化,並且一一應驗。天下人皆稱此書為預言書,
此囚對寇卿說的這個故事,確實是趙普所編。書中第十四圖象——‘石榴漫放花,李樹得根芽,枯木逢春隻一瞬,讓他天水自榮華。’是說一捆幹柴中有一根幹柴抽出了新枝,長出了新葉,含有讖頌之意。一根幹柴,是指‘柴’字,長出新葉,乃指‘榮’字,合在一起就是‘柴榮’。‘’
周世宗柴榮力行改革,使周國枯木逢春,一枝獨秀,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景。柴榮自顯德元年正月廿一日即皇帝永,美誌不就,所以說柴榮是‘枯木逢春隻一瞬’。”
此時君臣對坐,神思恍惚的太宗將視線移向寇隼繼續道:“隻不過,這副圖像前後還各有一象。
前圖第十三象——‘漢水竭、雀高飛,飛來飛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
四隻鳥雀在河麵上飛行,三隻頭朝西,一隻頭朝南,有沉入河水之勢,另一隻鳥雀獨自棲息在河水邊高高的城郭之上,含有讖頌之意。
在水上飛的四隻鳥雀分別是蘇逢吉、楊邠、史弘肇和王章四位顧命大臣。頭朝西的三隻鳥雀是楊邠、史弘肇和王章,頭朝南的鳥雀是蘇逢吉。獨自棲息在河水邊高高城郭之上的鳥雀,是郭威。
郭威幼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姨母韓氏提攜鞠養,起於卑賤。郭威喜歡鳥雀,於是在自己的頸上黥了一隻鳥雀,時人喚為‘郭雀兒’。
乾右元年春正月,高祖劉知遠大漸,郭威與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王章同受顧命。
乾右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輔臣楊邠、史弘肇、王章等入朝,有甲士數十人自廣政殿衝出,在東廡下斬殺了楊邠、史弘肇和王章,所以三隻鳥雀頭朝西。
廿二日,蘇逢吉被亂兵所圍而自殺,所以一隻鳥雀頭朝南。
五位顧命大臣中,隻有郭雀兒幸免於難,飛上了高高的城郭,登基稱帝。此振翅高飛的鳥雀,正是郭威。”
“此囚現在何處?”
寇隼正聽得入神,等著陛下說第三幅圖象,卻不料皇帝沒頭沒腦來了這麽一句。
“呃……回陛下,此人仍為死囚之身,與宮燕同在青州養傷。”
“朕要見他!”
“適才陛下詢問臣,佑紫軍是否仍然讓李月桐統帥,臣沒有回答陛下。那是因為臣心裏有了這個更好的人選。
“讓一個死囚統領佑紫軍?寇隼,你沒毛病吧?還是朕耳朵生繭了?”太宗謔的豎起身子,冷臉吼道。
“李月桐雖說是個弱女子,好歹也受了他爹十幾年的訓練熏陶。除了陰柔,朕是擔心她涉世未深、不識江湖的奸險狠辣。
你倒好!居然要用一個死囚犯來掌管佑紫軍。這是要給朕再培養出第二個張遜嗎?”
太宗有些憤恨,難抑肚中怒火。畢竟秘密召回寇隼是替他分擔立儲之事,如何再能胡亂平添了別的事端。
孰料,寇隼長臉一拉,絲毫不畏懼地說道:“陛下可是為大宋的江山社稷挑選新君?您是江山之主,您都相信自己的判斷嗎?”
太宗緊皺眉頭,麵色紅漲,怒氣直上。可縱然如此,他仍然憋著沒有發作,隻揮了揮手臂,示意寇隼說下去。
接到這個指令,寇隼清了清喉嚨,正色道:“陛下請息怒,臣還有幾句話沒有講完。
當下,滿朝文武、後宮宦官,都是皇位繼承的利益相關者,各方勢力糾纏不清,人心更是叵測。
所謂遇事求良辰,陛下現在缺的正是能為大宋救濟萬明,天下蒼生太平的能人閑士。”
一瞬間,太宗似有被看破識穿的窘困劃過心頭。隻是,這樣的心理來得快,去得更快。他隨即斂去臉上的尷尬神情,攏了攏衣袖,繼續等著麵前之人把話說完。
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更是一個大宋的文武百官不想,也不敢觸碰的話題。
饒是如此,寇隼還是迫不及待地在回京麵聖的第一時間,剖開在二人中間,赤裸坦蕩地讓太宗避無可避。
寇隼雙手合抱,舉於胸前,朗聲說道:“陛下,臣在青州經曆的數月,聽聞四川屢有暴亂,且有蔓延首府之勢。又,西北李繼遷聚眾作戰,我大宋將士四散遁逃撤離,軍士受挫,人心惶惶。
對於這些,陛下是否亟待心腹替您分憂?臣心知讓一個死囚掌管軍隊確實不合規矩,但是此人冒死救臣一命,隻為告訴臣前路凶險、殺機四伏,朝廷亦有阻臣會京麵聖的奸人,欲取我性命。
一階死囚尚能心係社稷,為臣抵命,臣哪裏還有不感激的道理?更甚的,是在臣臨行前日,此囚特意登府給臣講了一件玄妙之事。”
說到此處,寇隼特意停了一停,壓低了聲音道,“一個民間故事!”
太宗沒有回話,隻在心裏暗思道:這次見到的寇隼似有些不同,興許是在青州幾月的磨礪,讓他變得沉穩淡定了。
見對方一直沒有吭聲,寇隼趁熱打鐵直接切到了正題。
“此囚深情並茂地給臣講的故事叫‘水貓子’。據說是當年先帝的宰相,趙普所作……”
一說到‘水貓子’,太宗一個轉身怫然變色,雙瞳夾著火苗,直視寇隼冷冷說道:“水…貓…子?”
看到陛下如斯反映,寇隼心知葉念安所述不假。隻不過,自己有意挑起陛下心中隱秘,實為冒險。寇隼軟了軟語氣,換作一抹笑意。
“如此看來,此囚說的這個坊間傳聞是真的了!臣原以為這隻是他為討好我,自己編出的一個小伎倆,好讓臣放他回村與妻兒重聚。”
寇隼瞅準了這個機會,麵兒上看像是和官家開的玩笑話,實際卻是要將葉念安牢牢紮進他的心裏,一心為他卸脫死囚身份。
太宗忽然大笑起來。令寇隼不寒而栗。
“‘水貓子傳奇’原為《推背圖》中的其中一象。因書中用隱晦的圖像推斷出了天下大事,一次一次的更迭變化,並且一一應驗。天下人皆稱此書為預言書,
此囚對寇卿說的這個故事,確實是趙普所編。書中第十四圖象——‘石榴漫放花,李樹得根芽,枯木逢春隻一瞬,讓他天水自榮華。’是說一捆幹柴中有一根幹柴抽出了新枝,長出了新葉,含有讖頌之意。一根幹柴,是指‘柴’字,長出新葉,乃指‘榮’字,合在一起就是‘柴榮’。‘’
周世宗柴榮力行改革,使周國枯木逢春,一枝獨秀,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景。柴榮自顯德元年正月廿一日即皇帝永,美誌不就,所以說柴榮是‘枯木逢春隻一瞬’。”
此時君臣對坐,神思恍惚的太宗將視線移向寇隼繼續道:“隻不過,這副圖像前後還各有一象。
前圖第十三象——‘漢水竭、雀高飛,飛來飛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
四隻鳥雀在河麵上飛行,三隻頭朝西,一隻頭朝南,有沉入河水之勢,另一隻鳥雀獨自棲息在河水邊高高的城郭之上,含有讖頌之意。
在水上飛的四隻鳥雀分別是蘇逢吉、楊邠、史弘肇和王章四位顧命大臣。頭朝西的三隻鳥雀是楊邠、史弘肇和王章,頭朝南的鳥雀是蘇逢吉。獨自棲息在河水邊高高城郭之上的鳥雀,是郭威。
郭威幼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姨母韓氏提攜鞠養,起於卑賤。郭威喜歡鳥雀,於是在自己的頸上黥了一隻鳥雀,時人喚為‘郭雀兒’。
乾右元年春正月,高祖劉知遠大漸,郭威與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王章同受顧命。
乾右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輔臣楊邠、史弘肇、王章等入朝,有甲士數十人自廣政殿衝出,在東廡下斬殺了楊邠、史弘肇和王章,所以三隻鳥雀頭朝西。
廿二日,蘇逢吉被亂兵所圍而自殺,所以一隻鳥雀頭朝南。
五位顧命大臣中,隻有郭雀兒幸免於難,飛上了高高的城郭,登基稱帝。此振翅高飛的鳥雀,正是郭威。”
“此囚現在何處?”
寇隼正聽得入神,等著陛下說第三幅圖象,卻不料皇帝沒頭沒腦來了這麽一句。
“呃……回陛下,此人仍為死囚之身,與宮燕同在青州養傷。”
“朕要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