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心裏還是要對付士族,一輩子在呆在深宮中,也沒有大誌向。
他根本沒有讀過什麽書,梁冀隻是把他當傀儡,處處防著他,不可能派人教他怎麽治國,宦官掌權後,讓皇帝避開士族都不及,更不會請學術淵博的大儒去教導皇帝,質帝所有知識見識都來自道人,而道人都是化為之人,哪裏會說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在道人影響下,質帝采用無為而治,精力放在修煉長生上,隻在意自己的安危。
這種消極的辦法,張易是不太認同的:“殺得千裏無雞鳴,外族進來怎麽辦?”
“不是有你嗎?”質帝還是不以為然。
張易試圖讓他了解胡人不是那麽好對付的:“匈奴強盛時,鮮卑叫東胡,隻有很少人,匈奴走了,東胡分出烏桓和鮮卑,才沒有多少年,烏桓就鬧起來,烏桓被壓製後,鮮卑有起來了,現在已經有十幾萬引弓者。”
哪知質帝並不是一點都不了解,反而有自己的見解:“被你燒了一場大火,鮮卑至少幾年不足為患,給你幾年時間,對付不了十幾萬鮮卑?隻要鮮卑還騎在馬上放羊,就不足為懼吧。”
張易雖然下達禁口令,臧昊也配合掩護,上書給皇帝時,他卻不敢隱瞞,因此皇帝知道大火是張易放的,現在皇帝卻認為,鮮卑入寇並不是無解的。
草原就這麽大,強盛如匈奴,也不過百萬牧民,湊成幾十萬騎兵看起來強大,卻不是常備軍,這些人先放大半年的羊,等草黃才會來打仗,搶了東西就會回家貓冬。
學種地的胡人卻不一樣,有地有人後,就能慢慢蠶食大漢的土地。
難怪這次皇帝會派兵征伐鮮卑,因為這次鮮卑是來搶人的,準備種地的鮮卑和騎馬放羊的鮮卑,是完全不同的文明。
皇帝和張易都不知道,幾年內,鮮卑確實不能入關了。
今年鮮卑是三部同時對東漢進行入侵,檀石槐還讓他們以搶人為主,為了能搶到最多的人口,檀石槐給三部分別定了入寇時間。
因為鮮卑中部已經移居雲中,距離雁門郡最近,最先進入雁門郡搶劫,他們是檀石槐放出的誘餌,東部鮮卑緊跟著入侵幽州,漢朝不想被搶光人口,隻能派兵去北方。
等兩部鮮卑把漢軍吸引到北方後,他才親率西部鮮卑大軍,進入北地郡。
如果沒軍隊阻擋,他不介意到三輔和司隸來轉一圈,這裏人口最密集,可以抓到更多百姓,隻有種地人多了,他建立的國家才穩定。
檀石槐規劃不可謂不毒辣,傳信時機控製得也很好,隻要朝廷大軍北上,中原內部肯定空虛,西部鮮卑的騎兵其實等在北地郡外麵,他們離洛京距離最近,可以後發而先至,搶奪到最大的勝利果實。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偏偏碰上不按常理出牌的張易,繞過中部鮮卑騎兵,自顧自跑到漠北放了一把大火,結果大火順風而下,首先就堵死了鮮卑中路回程,並且順風而下,一直往東燒到海邊,剛好擋住東部鮮卑入侵,東部鮮卑見到大火過來,立刻回師北逃,他們沒有人員損失,今年卻再無入侵可能。
因為草原荒草太盛,大火還逆向蔓延,緩慢往西部推進,結果檀石槐集結大軍等在北地郡西麵時,大火已經從他們後麵燒過來,而且當時風向轉為北風,大火鋪天蓋地從四麵往他們圍攏過去,西部鮮卑五萬騎兵逃無可逃,最終靠在下風頭放火阻隔,並脫掉身上皮襖,自己趴在地上用土蓋著,燎得渾身血泡,才逃得一命。
馬卻沒有辦法,就算沒被烤死,也是渾身燒傷,隨後就碰上大雪來臨,戰馬十不存一,當他們裹著死馬皮,狼狽逃回河套時,才發現家裏更慘,成群的牛羊都被燒死了,在曠野中變成一個個小雪堆。
檀石槐也不知道,受損的不僅僅是他們河套地區,大火越過他們後,繼續向西肆虐,遙遠的羌人部落同樣遭受滅頂之災。
草原民族互相攻伐征戰,從來沒有人敢放火,就是因為草原大火威力太大,借著風勢,可以讓萬裏方圓燒成一片白地,偏偏張易紙上談兵,不知大火威力,還差點先燒死自己,最終放出整個西北部遊牧民族以為是天罰的超級大火。
“看來每年都要去放一把火才妥當。”
“當然不行,你知道嗎,你一把大火,還讓北地郡十幾萬人變得流離失所。我為什麽把你的兵,變成鐵血營,還駐紮在宮城裏?隻要他們說出去,你就是天怒人怨,所以,你得記住,這次是天火,不是哪個人放火。”
“連北地郡都燒著了?我以為在關外大火燒到海邊就沒事呢。”張易真沒想到波及範圍會這麽大。
“十幾萬人要賑災,國庫是供不起的,我幫你賣書賺錢,你是不是也幫我想想怎麽賺錢?”皇帝來找張易談心,也確實是沒有辦法了。
邊關鮮卑入寇,明明有六萬兵,皇帝隻能出三萬,因為國庫沒錢。一下子多出十幾萬人要賑災,皇帝隻能找罪魁禍首張易想辦法。
士族兼並土地太厲害了,平民變成流民,又被士族變成莊戶,士族發達了,國家卻窮得叮當響,質帝十年未造宮室,才養出六萬北軍,區區一個國家,三萬北軍出征就是極限了,難怪皇帝會對士族不滿,把政權交給宦官和士族鬥,還默許太平道發展。
在皇帝看來,太平道砸爛的根本不是國家的地盤,而是士族的地盤,等太平道幹掉士族之後,朝廷大軍征伐太平道,順便就能把土地收回來,也就能收上稅收了。
皇帝特意提到會稽郡,是因為國家舍棄會稽郡的稅收,平東軍卻讓吳郡和豫章郡的稅收成倍增加。
皇帝是想在北方也這麽玩,太平道造反,張易領兵出征,驅趕著太平道把北方過一遍,滅掉霸占土地的豪族,土地也就回到國家手裏。
一個從小當傀儡的皇帝,身邊沒有一點依靠,擺脫枷鎖後,卻丟出權力給宦官和士族爭奪,自己隱身幕後默默暴兵,無非是為了自保,他也想對付外族,可惜出不起兵。
現在皇帝要賑災,既然禍是張易惹的,張易當然要幫他弄錢。
“南門外的校場如果讓我來擺擂台,可以讓北地郡十幾萬百姓過到明年麥熟,以後也送給國庫,足夠每年出兵三萬。”
“擺擂台?賺到的錢能夠賑災?能賺夠三萬出兵費?好,你去做這件事,不給你另外分派任務了。”
南門外校場是皇帝檢閱大軍用的,出征兵馬也會在這裏啟程,可惜年久失修,這次臧昊出兵,直接從城外就走了,根本沒來校場接受皇帝檢閱。
質帝是修道之人,對這些虛禮不感興趣,聽說能賺夠錢,立刻同意把校場交給張易。
他連南宮衛士的駐地都願意給張易,何況一個校場,他從小到大都沒進過的地方。
既然皇帝答應了,張易就請到筆墨,一揮而就擬出一份聖旨草稿,然後遞給皇帝。
“鮮卑年年犯邊,擄我百姓,實乃大漢之恥也,著羽林中郎將張易,招募天下勇武之士進京打擂,宣揚尚武精神,壯我大漢軍威。欽此。”
“宦官都比你這個才子寫的聖旨有文采。”
“這聖旨是要讀給天下百姓聽,宦官寫的那些駢文,有幾個百姓聽得懂?”
“這倒是真的,就按照你的內容,我讓他們謄寫上印,然後昭告天下。”
皇帝急著用錢,張易才想出的賺錢方法,當然沒有成熟的方案,既然皇帝同意了,就先用聖旨把這件事定下來,尤其是主導權給自己要明確。
怎麽搞到錢,張易總歸有辦法的,後世一場演唱會就能人山人海,在這沒有什麽娛樂的時代,校場打擂當然是非常吸引人的事情,洛京城裏富豪很多,南城還有一大批商人,賑災的錢隻能從他們身上弄。
籌備擂台的事情,當然是張易貼錢幫他辦好,隻要以後擂台所得,自己不取一文,就沒有人能搶走這生意。
當年為了找牛人,張易派人去找,花了兩年時間,才找到百把人,現在一道聖旨,就能讓天下勇武之士齊聚洛京,平時幫他們訓練訓練,定期送上擂台打一場,讓他們賺點名聲,拿點出場費,需要征戰時,直接帶上就走,誰敢廢話?
還有,鐵血營本來就沒事幹,閑著反而會出事,讓他們給擂台看場子,既有麵子,又能震懾搗亂者,同樣一舉兩得。
東漢軍隊要比西漢少得多,尤其到了質帝,他隻擴充北軍力量,洛京城裏的軍隊,能少就少,甚至裁撤掉。張易當初北部尉隻有些防火的兵,就是因為連司隸校尉府都無法從國庫裏拿足錢糧。
鐵血營被皇帝下旨駐紮南宮衛駐地,張易卻一直把他們留在城外紮營,每天隻派個小隊到南門宮城門口站個崗,因為他們是騎兵,搬到到南宮衛士駐地,就不能帶著馬,否則宮城裏太臭了,直到要了南門校場後,才可以把鐵血營安置在城內。
校場南側有很大的營房,質帝本初元年還駐紮一千多人馬,後來逐漸減少,到質帝掌權後,兵直接合並到北軍,因為校場營房地盤在衛尉掌管下,加上年久失修,也沒人去住,現在就一直空著,成了無賴子匯聚的地方。
張易當北部尉時,就注意到這個地方,知道裏麵烏煙瘴氣,隻是不在北部尉管轄範圍內,不能冒然去別人碗裏撈肉,就放過這裏,這次要幫皇帝賺錢,借機就要了過來。
他根本沒有讀過什麽書,梁冀隻是把他當傀儡,處處防著他,不可能派人教他怎麽治國,宦官掌權後,讓皇帝避開士族都不及,更不會請學術淵博的大儒去教導皇帝,質帝所有知識見識都來自道人,而道人都是化為之人,哪裏會說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在道人影響下,質帝采用無為而治,精力放在修煉長生上,隻在意自己的安危。
這種消極的辦法,張易是不太認同的:“殺得千裏無雞鳴,外族進來怎麽辦?”
“不是有你嗎?”質帝還是不以為然。
張易試圖讓他了解胡人不是那麽好對付的:“匈奴強盛時,鮮卑叫東胡,隻有很少人,匈奴走了,東胡分出烏桓和鮮卑,才沒有多少年,烏桓就鬧起來,烏桓被壓製後,鮮卑有起來了,現在已經有十幾萬引弓者。”
哪知質帝並不是一點都不了解,反而有自己的見解:“被你燒了一場大火,鮮卑至少幾年不足為患,給你幾年時間,對付不了十幾萬鮮卑?隻要鮮卑還騎在馬上放羊,就不足為懼吧。”
張易雖然下達禁口令,臧昊也配合掩護,上書給皇帝時,他卻不敢隱瞞,因此皇帝知道大火是張易放的,現在皇帝卻認為,鮮卑入寇並不是無解的。
草原就這麽大,強盛如匈奴,也不過百萬牧民,湊成幾十萬騎兵看起來強大,卻不是常備軍,這些人先放大半年的羊,等草黃才會來打仗,搶了東西就會回家貓冬。
學種地的胡人卻不一樣,有地有人後,就能慢慢蠶食大漢的土地。
難怪這次皇帝會派兵征伐鮮卑,因為這次鮮卑是來搶人的,準備種地的鮮卑和騎馬放羊的鮮卑,是完全不同的文明。
皇帝和張易都不知道,幾年內,鮮卑確實不能入關了。
今年鮮卑是三部同時對東漢進行入侵,檀石槐還讓他們以搶人為主,為了能搶到最多的人口,檀石槐給三部分別定了入寇時間。
因為鮮卑中部已經移居雲中,距離雁門郡最近,最先進入雁門郡搶劫,他們是檀石槐放出的誘餌,東部鮮卑緊跟著入侵幽州,漢朝不想被搶光人口,隻能派兵去北方。
等兩部鮮卑把漢軍吸引到北方後,他才親率西部鮮卑大軍,進入北地郡。
如果沒軍隊阻擋,他不介意到三輔和司隸來轉一圈,這裏人口最密集,可以抓到更多百姓,隻有種地人多了,他建立的國家才穩定。
檀石槐規劃不可謂不毒辣,傳信時機控製得也很好,隻要朝廷大軍北上,中原內部肯定空虛,西部鮮卑的騎兵其實等在北地郡外麵,他們離洛京距離最近,可以後發而先至,搶奪到最大的勝利果實。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偏偏碰上不按常理出牌的張易,繞過中部鮮卑騎兵,自顧自跑到漠北放了一把大火,結果大火順風而下,首先就堵死了鮮卑中路回程,並且順風而下,一直往東燒到海邊,剛好擋住東部鮮卑入侵,東部鮮卑見到大火過來,立刻回師北逃,他們沒有人員損失,今年卻再無入侵可能。
因為草原荒草太盛,大火還逆向蔓延,緩慢往西部推進,結果檀石槐集結大軍等在北地郡西麵時,大火已經從他們後麵燒過來,而且當時風向轉為北風,大火鋪天蓋地從四麵往他們圍攏過去,西部鮮卑五萬騎兵逃無可逃,最終靠在下風頭放火阻隔,並脫掉身上皮襖,自己趴在地上用土蓋著,燎得渾身血泡,才逃得一命。
馬卻沒有辦法,就算沒被烤死,也是渾身燒傷,隨後就碰上大雪來臨,戰馬十不存一,當他們裹著死馬皮,狼狽逃回河套時,才發現家裏更慘,成群的牛羊都被燒死了,在曠野中變成一個個小雪堆。
檀石槐也不知道,受損的不僅僅是他們河套地區,大火越過他們後,繼續向西肆虐,遙遠的羌人部落同樣遭受滅頂之災。
草原民族互相攻伐征戰,從來沒有人敢放火,就是因為草原大火威力太大,借著風勢,可以讓萬裏方圓燒成一片白地,偏偏張易紙上談兵,不知大火威力,還差點先燒死自己,最終放出整個西北部遊牧民族以為是天罰的超級大火。
“看來每年都要去放一把火才妥當。”
“當然不行,你知道嗎,你一把大火,還讓北地郡十幾萬人變得流離失所。我為什麽把你的兵,變成鐵血營,還駐紮在宮城裏?隻要他們說出去,你就是天怒人怨,所以,你得記住,這次是天火,不是哪個人放火。”
“連北地郡都燒著了?我以為在關外大火燒到海邊就沒事呢。”張易真沒想到波及範圍會這麽大。
“十幾萬人要賑災,國庫是供不起的,我幫你賣書賺錢,你是不是也幫我想想怎麽賺錢?”皇帝來找張易談心,也確實是沒有辦法了。
邊關鮮卑入寇,明明有六萬兵,皇帝隻能出三萬,因為國庫沒錢。一下子多出十幾萬人要賑災,皇帝隻能找罪魁禍首張易想辦法。
士族兼並土地太厲害了,平民變成流民,又被士族變成莊戶,士族發達了,國家卻窮得叮當響,質帝十年未造宮室,才養出六萬北軍,區區一個國家,三萬北軍出征就是極限了,難怪皇帝會對士族不滿,把政權交給宦官和士族鬥,還默許太平道發展。
在皇帝看來,太平道砸爛的根本不是國家的地盤,而是士族的地盤,等太平道幹掉士族之後,朝廷大軍征伐太平道,順便就能把土地收回來,也就能收上稅收了。
皇帝特意提到會稽郡,是因為國家舍棄會稽郡的稅收,平東軍卻讓吳郡和豫章郡的稅收成倍增加。
皇帝是想在北方也這麽玩,太平道造反,張易領兵出征,驅趕著太平道把北方過一遍,滅掉霸占土地的豪族,土地也就回到國家手裏。
一個從小當傀儡的皇帝,身邊沒有一點依靠,擺脫枷鎖後,卻丟出權力給宦官和士族爭奪,自己隱身幕後默默暴兵,無非是為了自保,他也想對付外族,可惜出不起兵。
現在皇帝要賑災,既然禍是張易惹的,張易當然要幫他弄錢。
“南門外的校場如果讓我來擺擂台,可以讓北地郡十幾萬百姓過到明年麥熟,以後也送給國庫,足夠每年出兵三萬。”
“擺擂台?賺到的錢能夠賑災?能賺夠三萬出兵費?好,你去做這件事,不給你另外分派任務了。”
南門外校場是皇帝檢閱大軍用的,出征兵馬也會在這裏啟程,可惜年久失修,這次臧昊出兵,直接從城外就走了,根本沒來校場接受皇帝檢閱。
質帝是修道之人,對這些虛禮不感興趣,聽說能賺夠錢,立刻同意把校場交給張易。
他連南宮衛士的駐地都願意給張易,何況一個校場,他從小到大都沒進過的地方。
既然皇帝答應了,張易就請到筆墨,一揮而就擬出一份聖旨草稿,然後遞給皇帝。
“鮮卑年年犯邊,擄我百姓,實乃大漢之恥也,著羽林中郎將張易,招募天下勇武之士進京打擂,宣揚尚武精神,壯我大漢軍威。欽此。”
“宦官都比你這個才子寫的聖旨有文采。”
“這聖旨是要讀給天下百姓聽,宦官寫的那些駢文,有幾個百姓聽得懂?”
“這倒是真的,就按照你的內容,我讓他們謄寫上印,然後昭告天下。”
皇帝急著用錢,張易才想出的賺錢方法,當然沒有成熟的方案,既然皇帝同意了,就先用聖旨把這件事定下來,尤其是主導權給自己要明確。
怎麽搞到錢,張易總歸有辦法的,後世一場演唱會就能人山人海,在這沒有什麽娛樂的時代,校場打擂當然是非常吸引人的事情,洛京城裏富豪很多,南城還有一大批商人,賑災的錢隻能從他們身上弄。
籌備擂台的事情,當然是張易貼錢幫他辦好,隻要以後擂台所得,自己不取一文,就沒有人能搶走這生意。
當年為了找牛人,張易派人去找,花了兩年時間,才找到百把人,現在一道聖旨,就能讓天下勇武之士齊聚洛京,平時幫他們訓練訓練,定期送上擂台打一場,讓他們賺點名聲,拿點出場費,需要征戰時,直接帶上就走,誰敢廢話?
還有,鐵血營本來就沒事幹,閑著反而會出事,讓他們給擂台看場子,既有麵子,又能震懾搗亂者,同樣一舉兩得。
東漢軍隊要比西漢少得多,尤其到了質帝,他隻擴充北軍力量,洛京城裏的軍隊,能少就少,甚至裁撤掉。張易當初北部尉隻有些防火的兵,就是因為連司隸校尉府都無法從國庫裏拿足錢糧。
鐵血營被皇帝下旨駐紮南宮衛駐地,張易卻一直把他們留在城外紮營,每天隻派個小隊到南門宮城門口站個崗,因為他們是騎兵,搬到到南宮衛士駐地,就不能帶著馬,否則宮城裏太臭了,直到要了南門校場後,才可以把鐵血營安置在城內。
校場南側有很大的營房,質帝本初元年還駐紮一千多人馬,後來逐漸減少,到質帝掌權後,兵直接合並到北軍,因為校場營房地盤在衛尉掌管下,加上年久失修,也沒人去住,現在就一直空著,成了無賴子匯聚的地方。
張易當北部尉時,就注意到這個地方,知道裏麵烏煙瘴氣,隻是不在北部尉管轄範圍內,不能冒然去別人碗裏撈肉,就放過這裏,這次要幫皇帝賺錢,借機就要了過來。